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雄兵 [校对版] >

第125章

帝国雄兵 [校对版]-第125章

小说: 帝国雄兵 [校对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篝火旁休憩的工人都围拢过来,加入了合唱…………

…………



这是一幅青春浪漫的画面——中苏“战争”前夜,晚风吹拂着,穿着连衣裙的高挑姑娘,在篝火旁唱歌、随着手风琴的伴奏而舞蹈,火苗映照中,工人、军士,年轻人的脸膛,胸中荡漾着青春爱情的热情…………小声的、激情的、尽情地唱着…………唱着那些隽永的、抒情的、歌颂人类美好未来的苏联歌曲…………它的美是无法言尽的,是醉人的…………她的含蕴也是一言难尽的!她在那个悲凉的时代给我们的心头带来一丝暖意——中国年轻军人的淳朴可爱,中国青年心中流动的强大自由精神…………她传达着一种爱的信息,在人民心底不可阻挡的对冷战的抗拒!传送着一种爱的涟绮,超出了国界和战争的壕堑…………她使我们看到了50年代中苏关系扑朔迷离欲休还说的一面!同时,她也给作品带来一丝怪异、诡异…………我们看到中苏矛盾中最迷人魅力的地方!这是整个小说所有情节、细节中最有意味、最含蓄、最耐人咀嚼的一笔!

………………………………………………………………………………………………………………………………………………………………………红夜莺

为什么要有后记

为什么要有后记



这个问题像“为什么《帝国雄兵》”一样,是我作为一个傻瓜,提出来自问自答。



因为大多数的读者——现在的年轻人,出生在80后的,不了解那个时代。应该读这本书的,对那个时代有过亲身经历,有同感,有过激情的,并希望叙旧忆旧的,像我的同龄人,过去的老战友,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大多数沦为城镇贫民,挣扎在最低生活线上,或为自己糊口而奔忙,或因全家生活而困顿,无暇他顾。

就是说,他们已经过了读书的世纪了。

这是一代人的命运。然而,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就不应该有读者;或者,现在的年轻人就一定不接受、不理解、读不懂这本书。

书籍传递的是永恒的真诚,因而,真理才得以世代传承下去。

然而,正像我们不能从一次英雄报告,就知道战役的全貌一样;我们也不能仅仅从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悉知那个时代的全貌。

50—60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特殊的年代,是个血与火的年代,是国内外矛盾交集激化的时代,是个英雄的时代,是个大哭大悲的时代,也是热血高歌的时代,也是我们可以从中创造出撼世伟作的时代。

但是,50—60年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却又不是能够像上面那样简单概括的。为什么作者在作品中提出那么多问题,为什么说这些问题的提出概括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全貌和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这些矛盾和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构成了那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和冲突;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以及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作品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作为小说而不是论文,读者是不容易在作品本身找到天然的答案的。

正像后人有时候要从前人的遗物中找到一些与事件相关的重大线索一样,探梦者也可以从梦游者的呓语中,梳理出一些有益的,或有意义的心理学、时代学、证据学的依据。

《帝国雄兵》中的诗歌(1)

《帝国雄兵》中的诗歌(1)



《帝国雄兵》中大量带入了诗歌。像下面一章,简直就是诗歌写成的。



第二部 争霸天下

第三章 中苏对抗



忧伤的墙



忧伤的

我们站在这里

高唱血战到底之歌

被要求献身人类理想

谁见过祈求融化的目光

我们是奴役之海一道雪亮白帆

全部诉求和需要就是解放

我们化身黑夜等待阳光

我们是东方也是西方

生下来就做为枪靶

我们是伪装的冰

我们是雪白的

我们痛苦

忧伤



1。帝国魔影



我想像得多美好啊



连杂草都辉煌着

窝在天上 透明

那只鸟孵着一只蛋



她咕哝了一声

闭上了眼睛

吐出来一只 水晶



叮咚

它也许根本不存在

是我一直在创造着它



当行吟诗人还在这里讴歌黎明的时候,他哀怜道:尽管这里不是荣耀的通道/ 但,从我身上走向伟大吧/ 已经向脚下洒满了星钻/ 也已经用荆棘铺满了道路/ 碗里已注满了牛奶/ 也已用地狱搭造了帐幕/ 为了迎接你稚嫩的小脚/ 让童血染红你的地毯/ 我知道一切将归于无形/ 归于失忆的风吧



大雁,为什么不停地飞啊,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安放它翅膀的画廊。



乔莉娅和娜塔莎是中亚哈萨克斯坦西部草原一对小孪生姐妹,只有5岁多。一对可爱的小姑娘,她们的牧民父母亲突患癌症去世了,由59岁爷爷乌其慕代养,全家正考虑很快迁移到天山北麓去。爷爷说:“这里的土地是我们的,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苏联的。我们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为什么要用铁丝网拦起来呢?”斜阳暮晚中,金色苍茫,点燃了篝火,牛皮帐幕前一座枯草中碑石上刻着古萨珊文字,最早可溯源至古希腊时期闪族文化,上面写道:

“我们失传多年,2500年前漆黑夜/ 神刻画了蝴蝶结的字,线条交叉/ 右至左飞舞,卷曲对称而谜样图案盘绕/ 像腓尼基或希腊,有音节,子音和母音/ 神不想打动你,甚至无法传译/ 那时生活习俗或宗教信仰/ 活跃而自然,装饰想象的丰盛/ 这些人工雕琢过的铁器时代墓碑/ 一再重复说‘我是美丽的叙述’/ 深藏人类的理想”。



这是一支传统古老游牧民族后裔,可能是因当年帖木儿战乱逃到土库曼斯坦鞑靼草原又转到这里的。乔莉娅和娜塔莎吃着牧人中分发的甜饼,喝着爷爷给的羊奶。篝火旁,歌手们震着手铃,踏着草原的节奏,盛装的姑娘情绪热烈,翩翩起舞,眼眸像晚星,裙影飞旋,歌声唱道:



每一颗荚豆都是我催眠的,都笑咧了嘴,在湿地上,草尖上蹦跳

每一组诗,每一茎豌豆苗,每一天的牵牛,都调皮,窈窕,赤脚飞跑

每一块烙饼都蘸着泉水,每一壶酒都飞出蝴蝶,溅出火星哦,温暖着心

每一只鸟都衔着星星,都愉快地飞翔着,和树上的果子说话,也互相逗趣

每一个夜晚都把脸慢慢转过去,哦,金色的丝发散落下来,蒙住了我的眼睛

每一刻,每一刻,向你弹琴,鞠躬致意,哦,远道的朋友,以我的歌喉的甜蜜



乡野的星空你为什么那么恬美我把梦植在土地上!



这天傍晚,每天来辅导两个小姑娘的中文教师刚刚离去,牧场通往外界的路口突然跳出了一只长吻中亚牧羊狗,浑身雪白,头大,头颅粗糙,颧骨弓很明显,脸部有些皱褶,身躯矫健,两眼阴险,警惕地注视着火光的方向。火光像微弱地花,卑微地喷放着,牧羊狗发出低吼,短促的凶叫,急促地前蹄刨起,焦急地走动,不断地退回,忽然向前方一跃而起,飞射而去,但很快又惊骇地灰溜溜地蹿回来了。这时候,牧民们还在唱歌喝酒。他们不知道那火光是来报信的,一个凶信:帖木儿来了!古老的篝火还在燃烧,飘动着姑娘们的眼神,撩拨着小伙子们的歌喉:



循环的吟唱响起了

复调的音程响起了

她重复着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如何迷失在月光下

我们却感动得热泪扑簌

我们饮酒同歌

循环的吟唱响起了

复调的音程响起了



夜幕降临了,一辆辆荷枪实弹的武装军车打亮前车灯急驶,跳下来很多红五星军士、戴着宽檐帽警察,挥动枪械向外驱赶人群,脚步声、口哨声、警报声响成一片…………被马靴枪托驱赶着的人群仓惶悲戚,火焰凄惨,火光中映照的泪痕脸上流淌,脚步蹒跚,一步一回望…………

高耸了望塔暗藏碉堡探照灯铁栅栏电网警犬装甲车全副武装士兵昼夜巡逻…………

还有横亘世界的雪

冰冻山岗后面的红气球

夜灯



直地

站立在 制度枷笼旁





高高的

玉石灯座上

攀援忍冬藤的

人道主义的烛光

悲悯地望着脚下

无边无垠的

一幅苍白

原野的

骨架

…………



看到上述段落和文字,我们不是很容易联想到中亚民族自由奔放的生活场景,以及在“苏联制度”下的草原社会现实吗?

在文学发展史上,诗歌起源比其它文学形式要早,这是因为她的抒情性,也因为她字数少,自由换行,适合于早期人类口头发声和文化不发达阶段的“生产方式”…………所以很多最早的人类英雄故事都是以史诗(诗歌)传唱形式流传下来的;诗歌抒发心灵,传达感情,在诗性审美的形象上,诗歌也许比其它文字形式,更具有概括力,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那些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诗歌的形象感和节奏感,和歌舞的形象感、节奏感接近,乃至于一致。要书写最好的艺术,也许要到少数民族中间去找源泉。反过来说,好像用诗歌的形式表现上述一段(少数民族的历史、生活与心理),可能比用一般的叙述语言,更简洁,更有力,也更形象。

穿越——语风雨夕朋友看望留

关于《帝国雄兵》的穿越——语风雨夕朋友看望留言



我在今天上午大约10点钟看到风雨夕朋友在其专版贴出“对此次大赛参赛作品的评价(二)”文章,很感兴趣,阅读并复贴如下:



看了作者“对大赛和网络文学的认识”、对此次大赛参赛作品的评价(一)(二)三篇文章,观点犀利、尖锐,鲜明,澄清、端正了我们的很多认识,好的文学批评是好的文学的产婆,是文学起飞之翼,文学大道的引灯,等等,为作者的真诚、真挚叫好,对作者正确的认识抱有同感,红夜莺一票敬上。欢迎批评《帝国雄兵》,作者(本人)尤其喜欢恶评。



今天下午大约3点钟,风雨夕朋友回帖如下,首先我要说,非常感激,因为这是到现在网这么久,第一次看到有这么认真、独到、有见地的文学批评,也很振奋。



对《帝国雄兵》的评价:

应邀评价,来说几句。



首先是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是大量的段落、章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想自觉的把它们捏到一块,发现我水平不行,很吃力。因为这里面不光有西方的元素,还有中国的古典哲学、历史、军事等。时间跨度之巨大,地界切换之迅速,令我目瞪口呆。从苏联解体直接就是成吉思汉,从1380年直接打到波斯帝国。这波斯帝国真够牛B的,中国唐朝火药刚发明,他们火炮就伺候着中国军队了。要说这唐朝军队也不是菜货,居然能提前几百年与公元前330年就已经灭亡的波斯帝国干上了,了不起。这不是穿越,这叫飞跃。最重要的是波斯帝国不仅强大,还知道《孙子兵法》,而且他们还知道中国未来发生的事:宋亡于元,明不如唐。这中国也够乱的,安史之乱居然是清兵入关。到了第二部,中苏又打了起来。其它还有很多,不再叙述。小说是好小说,只可惜我脑子不够用,鉴赏能力太差,以前学过的历史、地理跟这全不对照,只能傻脸。



说说写作手法。很明显,作者是在模仿国外小说的叙述手法,就连词不达意的翻译痕迹都仿得非常逼真。通篇全文是无招胜有招,多种手法一块来,非常神奇。在描述一个国家时,人文、地理、历史、风俗、人口都写得很详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跨越时间、空间的百科全书,同时还让我们过了一把冷兵器和热兵器一起开打的瘾。感谢作者向大家科普了全球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战争史和发展史,顺祝中秋愉快、网安好运。



下面是我的答复:



谢谢风雨夕朋友看望留言,意见大多是集中在开篇第一部《巨变警醒》中,我必须承认这一段是时空“穿越”,说白了,你要说是有意为之也可以。读者应该有能力看到这些 “穿越”背后的东西即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想体现什么。这里主要是写一种“雄兵”的精神和气质——(你讲“唐、宋、元、清…………”、“古波斯帝国…………《孙子兵法》”,“火药…………唐”…………等等,好像没有这么严重,“公元前的波斯和公元后的大唐相差了一千年,他们是不可能碰面的”,他们在作品里并没有碰面——事实上他们可能碰头的时候已经是“波斯第三帝国”了——请参看原文,就是说没有根据说“公元前的波斯”和“公元后的大唐相差了一千年”,而在我的文中“他们还要碰头”——不知道你如何得出这一结论——也许你看花眼了)——关于这一段是写“雄兵”的精神和气质,这点本来应该由读者自己在全文阅读的联系中自我体会感受,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