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菊与刀 >

第6章

菊与刀-第6章

小说: 菊与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司令官约翰·爱斯·麦肯因(14)受勋的官方理由并不是他击退了日军。我们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不这样说,因为尼米兹的公报已宣称他击退了日军。(中略)麦肯因受勋的理由是,他成功地救了两艘损坏的美国军舰并把它们安全地护送到基地。这件小报道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虚构的。(中略)我们并不怀疑麦肯因将军确实救了两艘军舰。我们希望你们了解的只是这一奇特事实:在美国,救了两艘军舰就能受勋。。电子书下载
  美国人对一切救援行动,对陷入困境者的一切帮助都深为感动。勇敢的行为,如果使受难者获救,就更加是英雄行为。日本人的勇敢则排斥这类救援。甚至我们在B29轰炸机和战斗机上配备救生器具,日本人也斥之为“胆怯”。他们的报纸、广播反复谈论这个话题,只有视死如归的冒险才是最高尚的,而小心谨慎则是无价值的。这一态度在对待伤病员和疟疾患者的时候,也反映得很明显。这些士兵在他们看来是废物。医疗服务非常不足,甚至不足以维持正常的战斗力。时间一长,补给上的困难使本来就匮乏的医疗设施更加难以维持。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日本人对物质主义的蔑视在这里起了重大作用。日军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而我们这样对病患者的照顾,好比轰炸机上的安全设备一样。反而成了对英雄主义的干扰。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不像美国人那样惯于光顾内外科医生。在美国,对伤病患者的怜悯要远远地胜过对其他福利设施的关心,这一点几乎连和平时期来美国旅游的欧洲人也经常谈论。这些在日本确实是陌生的。总而言之,在战争中,日本军队中没有一个受过训练、能够在战火中搬运伤员进行抢救的救护班,也没有系统的医疗设施,如前线救护所、后方野战医院,以及远离前线的康复医院。对医疗品补给的关注就更加令人慨叹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伤病员干脆被杀掉。尤其是在新几内亚和菲律宾,日本人常常不得不从有医院的地点撤退,他们却根本没有在有条件时就预先转移伤病员的习惯。只是在部队真正执行所谓“有计划的撤退”时,或是敌人已经出现在眼前时,他们才想到采取一些措施。那时,负责的军医往往在临走时,先将伤病员全部枪杀,或是伤病员自己用手榴弹自杀。
  对伤病员的这种态度既然是日本人对待本国同胞的基本原则,那么,这一点对处理美军战俘上也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按我们的标准来看,日本人不仅对战俘,而且对他们自己的同胞,也都是犯了虐待罪的。前菲律宾上校军医哈罗鲁得·格拉特里(Harald W。 Glattly)说,他作为战俘在台湾被监禁三年期间,“美军战俘所受到的医疗护理超过了日军士兵。俘虏营中的盟军军医可以照顾盟军俘虏,而日本人却一个军医都没有。有一段时间,日军给他们自己人治病的唯一的医务人员是一个下士,后来升了中士。”这位上校一年只能看到一两次日本军医。(15)
  日本这种关于兵员消耗理论的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16)西方任何军队在尽了最大的努力而面临寡不敌众、毫无希望时便向敌军投降。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光荣的军人,而且根据国际协议,将通知本国,使其家属知道他们活着。无论是作为一个军人或平民,或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他们都不会因此而受辱。然而,日本人对此则不同。荣誉就是战斗到死。在绝望的情况下,日本士兵应当用最后一颗手榴弹进行自杀,或者赤手空拳冲入敌阵、进行集体自杀式的进攻,但绝不应投降。万一受伤后丧失知觉而当了俘虏,他就会感到“回国后再也抬不起头来了”。他丧失了名誉,对于从前的生活来说,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当然,日本军队有上述内容的命令,但在前线却显然用不着对此进行特殊的正式教育。日军忠实实践这条军纪,以至在北缅会战中,被俘与战死者的比例为142比17; 166,也就是1比120。而且,这142名被俘者中,除少数以外,在被俘时都已负伤或已昏迷。一个人单独或两三个人一起来“投降”的就更少了。在西方国家的军队中,阵亡者如果达到全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时,该部队罕有不停止抵抗的。投降者和阵亡者的比率大约是4比1。而在霍兰迪亚(Hollandia)(17),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投降,其比率为1比5,这与北缅的1比120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所以,对日本人来讲,那些成了战俘的美国人,光是投降这件事就够可耻的了。即使没有受伤、疟疾、赤痢等等,也已经是个“废物”而被排除在“完好的人”的范畴之外。许多美国人都曾谈到,在俘虏营里,美国人发笑该是多么危险,又是如何刺激了日军看守。在日本人看来,当了战俘就已经是奇耻大辱,美国人却居然不懂得,这对他们来讲,简直无法忍受。在美国战俘必须服从的命令中,有许多是日本军官要求俘虏营的看守们也必须遵守的。急行军或是乘坐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般的运输船转移,对日本兵说来已成家常便饭。有些美国人还说,日本哨兵反复地严格要求他们隐瞒自己的违章行为,而最大的犯罪则是公开违抗。在俘虏营,战俘白天外出筑路或上工厂做工时,禁止从外边带回食物,但这个规定常常是一纸空文。因为只要把水果、蔬菜包起来就行。但是,如果被发现,那就是猖狂的犯罪,就意味着美国人蔑视哨兵的权威。公然向权威挑战,哪怕是一句“顶嘴的话”,也要受到严厉惩罚。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严禁顶嘴,在军队中,对顶嘴一定要严惩。俘虏营中确实存在许多暴行和虐待。我们把作为文化习惯结果的行为和暴虐行为加以区分,并不是对暴虐行为加以宽宥。
  特别是在开战初期,日军士兵确信敌军将虐待并杀掉一切战俘,因而更加以投降为耻。有一个谣言在日本各地广为流传,说美军用坦克碾死了瓜岛上的俘虏。有些日军士兵打算投降,但我军很怀疑,因审慎而将其杀害,而这种怀疑常常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个除了死亡以外别无其他选择余地的日军士兵,常常以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自己的骄傲,甚至在被俘后也常常这么干。就像一个日军战俘所说:“既然已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献给胜利的祭坛,如果不是壮烈牺牲那才是奇耻大辱。”这种可能性使我军倍加警惕,这也减少了日军投降的人数。
  投降是可耻的,这已深深地烙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处。这与我们的战争惯例根本不同,而他们则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的行为在他们眼里也同样不可理解。有些美国战俘要求把自己的姓名通知本国政府以便家属知道自己还活着,他们大吃一惊,并非常蔑视。巴丹半岛的美军会向他们投降,至少日本一般士兵是想不到的,他们以为美军会像日军一样奋战到底。他们实在无法理解,美国人为什么会丝毫不以被俘为耻。
  西方士兵和日本士兵之间一种最戏剧性的差别,莫过于日军被俘后竟与盟军合作。他们头脑中根本没有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准则。他们丧失了名誉,也就丧失了作为日本人的生命。直到战争快要结束的前几个月,才有极少数人要求回国,不论战争结局如何。有些人要求处决自己,说:“如果你们的习惯不允许这么做,那么我就做一个模范战俘。”他们比模范战俘还要好。有些老兵和多年的极端国家主义者给我们指出弹药库的位置,仔细说明日军兵力的配置,为我军写宣传品,与我军飞行员同乘轰炸机指点军事目标。好像他们在生命中翻开了新的一页,其内容与旧的一页完全相反,但他们却表现出同样的忠诚。
  当然,并不是所有战俘都是这样。有少数人顽梗不化。而且,无论如何,必须先提示一些有利条件,才可能有上述行为。有些美军指挥官很警惕,不敢接受日本人表面上的协助,以至有些战俘营根本未打算利用日军战俘可能提供的服务。但在接受日军战俘合作的战俘营中,原先的怀疑则必须消除而日益代之以对日军战俘的信赖。
  美国人并没有预料到战俘们会做出如此180度的大转变,这与我们的信条是格格不入的。但日本人的行为则好像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地选择另一条道路。他们这种行为方式,我们在战后能否加以考虑利用?或者这只是个别士兵当了俘虏后的特殊行为?恰如日本人在战争期间的其他行为的特殊性强迫我们思考一样,日本人这种行为方式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他们被这种生活方式所制约)、各种制度的作用方式,以及他们所学到的思维和行动的习惯等等。
  注释
  1 塞班岛:属马尼亚纳群岛,时为日本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美军于1944年6至7月强力进攻,日军殊死顽抗、最终下令全部“玉碎”,3万余日军全部战死,居民万余被迫跳崖沉海。——译者
  2 硫黄岛:属小笠原群岛,距塞班岛和东京各1200公里。其位置可对美军轰炸日本及时报警,美军于1945年初苦战一个月攻占该岛,阵亡7000,负伤19000。日军2万余,除极少数被俘外,全部战死。——译者
  3 荒木贞夫(1877—1966):日本法西斯皇道派首领。被判甲级战犯,终身监禁,1955年病逝。——译者
  4 神风特攻队:太平洋战争后期,莱特湾(在菲律宾)战役(1944年10月)后强力推广。建立八个大队、使用劣质机9000架,专事撞沉美舰。起初似见恐怖,旋即证明徒施残暴。菲律宾战役中总计撞击650次,命中率似乎不低(26。8%),但绝大多是轻微命中。至日本投降共出击2664次,死者至少2530人。——译者
  5 “成吉思汗东征(日本)”:成吉思汗的生卒年是1162—1227。西方往往以“成吉思汗”代称蒙古和元朝。这里是指元朝(1279—1368)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于公元1274、1281年两次派兵侵日。日本史总称“元寇来袭”,分称:文永之役(1274,文永九年)和弘安之役(1281,弘安四年)。元军海船遭暴风雨和台风袭击而失败,日本称之为“神风”。——译者
  6 指“本土决战”,1945年6月8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实行本土决战的“指导战争大纲”。参谋次长河边虎次郎阐述其指导思想是:“把国土万物万象统统化为战力”、“一亿玉碎”“七生尽忠”、“发挥一亿特攻之攻击精神”“维护国体、保卫皇土”。——译者
  7 基什加(Kiska):此处原著有误。从上下文看应是塞班岛。基什加在阿留申群岛。——译者
  8 西乡隆盛(1827—1877):萨摩藩倒幕派领袖。戊辰倒幕战争(1867)中军事指挥者,被誉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明治政府成立后因维护士族利益与新政府对立,辞官还乡。1877年起兵,在惨烈的“西南战争”中兵败切腹自杀。明治政府曾夺其官位,斥为“贼徒”。后又复其官位(1889),天皇并率先捐款为其建铜像(1891),并着意雕塑成朴实无华的典型武士。——译者
  9 巴丹溃败:珍珠港事变(1941。12。8)后一个月菲律宾美军放弃马尼拉(1942。1。12),退守巴丹半岛(马尼拉西)。3月12日,麦克阿瑟奉令脱走至澳大利亚。巴丹守军7。5万名于4、5月间投降,其中美军1。2万名,为美军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大溃败。7万多名美菲战俘被强制“行军”,死亡高达2万,史称“死亡行军”。——译者
  10 大名:原指占有大规模领地的武士。江户时代指受封的“藩主”,其领地在“万石”以上并有“家臣”,但必须听命于幕府的将军。——译者
  11 将军:全称“征夷大将军”,原本临时性官职,为征伐日本国内少数民族“虾夷”而设。“武士政权”统治时期演变为最高尊称。1192年,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统一全国,在镰仓建立幕府后,将军作为“幕府”首脑掌握全国政权,世袭继承。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时代”共约近700年,各由源氏、足利氏、德川氏世袭继承。明治维新中废除幕府和将军(1867)。——译者
  12 作者在这里特意模仿日本人发音,把“德谟克拉西”拼作de…mok…ra…sie。——日译者
  13 治安维持法:1925年制定。内称:“凡以变更国体或否认私有财产制度为目的”而组织、参加结社者判处十年以下徒刑。其后多次扩大范围、加重处刑,至1941年扩即禁止一切反战、厌战言论和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