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辛亥:摇晃的中国 >

第14章

辛亥:摇晃的中国-第14章

小说: 辛亥:摇晃的中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僭保蚕嗟鄙偌陨毖辰诘牡比灰膊欢唷V挥形靼渤猓瞧毂隽私衔缜康牡挚梗О芎螅陨保烊怂懒瞬簧佟T谖靼驳拇淌克担獬「锩懒肆恕8锩橙嗽诟锩暗男校迅雎撕薜靡а狼谐荩薏坏们奁な橙猓娓雠怕锩耍纯推鹄础N洳鹨澹煊勘图揖欤撬懒艘恍蠖嗍锹冶统寐业牧髅ニT谒峭V沟挚怪螅锩橙瞬⒚挥凶銮羁苤贰N洳骄醒Ю锏穆搜谡鲅2渭悠鹨宓氖焙颍尤灰桓龆济挥兴溃丛谕嫔希急环派恕8鞯仄旒僭辈簧伲幌牌Γ蟮置皇隆K闫鹄醋畹姑沟模游洳隼慈氪ㄕ蜓贡B吩硕穆斯倭哦朔剑凳侨フ蜓贡B吩硕导噬厦挥蟹殴磺挂坏撬丛谒拇ǖ淖手荩淮サ男戮勘钕铝四源

端方在清末,绝对属于满人中的翘楚。旗下三才子,大荣(庆)、小那(桐)、端老四(方),端方出类拔萃,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比前两位都多得多。此公思想开明,又能干。在那个满人普遍低能颟顸的岁月,显得十分扎眼,也深受慈禧太后老佛爷的赏识。清朝最重要的两个封疆大吏的位置,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他都干过。早在戊戌变法中,他就是满人中不多的变法支持者。晚清预备立宪,他更是非常卖力地推动。外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中,他是最重要的一位。据说,考察回来之后,慈禧问他立宪的事,他回答说,朝廷若能立宪,则皇上可世袭罔替。一句话,让老佛爷定了心。他在地方任上,一边大力改革,一边着力防范革命党,但处置起来却比较温和。著名的革命党人赵声,混成新军标统(团长),被他发现,没有砍头,只是驱逐了事。江苏革命党首领人物陈道公被他抓了,不仅狱中加以优待,而且最终放了。陈道公从此改名“陶遗”,以纪念他的救命恩人(端方字陶斋)。刘师培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感念于端方的礼贤下士,也许未必会背上一个叛徒的罪名,投到端方的幕下。若不是慈禧和光绪翘得太早,端方没了靠山,大祸突降,遭政敌算计,被人弹劾,丢了乌纱,作为罕见的满人能臣,他理应在后来的政局中,起更重要的作用。他被人弹劾,罪名是在慈禧丧礼上大不敬,所谓的不敬,无非是丧礼上派人沿途照相——一个跟时髦的先进文化有点关系的罪过,其实不过扯淡而已。真正的原因是他跟袁世凯是儿女亲家,在当政的亲贵翦除袁世凯势力中,撞到了枪口上。以载沣为首的满人少年亲贵,在暂短的三年当家期间,所作所为,主要是把权揽在满人自己手里,但却先把一个属于自己人的才子加能吏给革职,想不垮台都难。

在清王朝的倒计时的几个月,端方被重新起用,受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替这个末世王朝办一件最不该办、最得罪人的大事。现在看来,就是这件事,送了端方的性命,否则,赋闲在家的端方,料想积攒的银子不少,在革命后若是想干点啥呢,老朋友袁世凯也会答应,不想干,做遗老,尽可以躲到青岛,跟一班儿同道诗酒唱和,喝喝酒,做做诗钟,发发牢骚,颐养天年。接任之后,刚到武昌不久的端方,就赶上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职责所系,他无法置身事外。只好从湖广总督瑞澂那里,讨了一个多标(团)的新军,入川弹压。

可是,入川在那时候,不是件容易的事。等到他带着兵进了到了资州,川督赵尔丰已经开杀戒闯了大祸,四川遍地烽火了。当然,聪明的端方,不想去蹚这趟浑水,于是停在资州观望起来。同时,他也不断做出姿态,表示对保路运动的理解,要释放所有被捕的人。不仅弹劾了曾经的护理总督王人文,连现任的总督赵尔丰也没放过。但是,他释放的善意,在不断恶化的局势面前,已经没有用了。武装造反的同志军,越来越激进。停在资州,吃牛肉和老酒的端方,平静的日子没过上几天,背后的武昌就炸营了。武昌起义爆发而且成功之后,尽管端方刻意隐瞒武昌的消息,他所带的这一团士兵,还是变得躁动起来。原本他们就是起义士兵的兄弟,里面的革命党人,一点不比在武昌那部分部队的少。老营反了,确切消息没有,但蛛丝马迹总会有,不反,怎生耐得住?端方也闻到了味,想要逃,人生地不熟。要当地绅士帮忙,无奈这个钦差大臣过于有名,动静太大,没人敢接茬。只身出逃,遍地烽火,也不安全。正在犹豫中,发现他带的士兵,全都剪了辫子。端方跟士兵们说,他原本是汉人,姓陶,浙江人,先辈人于清初投旗。此时的表白,已经无济于事。不久,端方和他的弟弟,根本无辜的弟弟,被士兵架了出来。他对士兵说,我待你们不薄。士兵说,那是私恩,我们求的是反满的公义。他又说,来自自流井的银子马上就到,你们可以拿了银子,放了我。士兵们干脆不说话了。在死寂的静默中,端方和他弟弟被按在四脚板凳上,砍了好些刀,脑袋才被砍了下来,被装在事先准备好的木匣里,被带回了武昌。当时,四川遍地烽火,如果入川的鄂军不杀端方,就会被视为敌人,能不能全身而退,很难说的。所以,端方的头颅成了通行证,在回鄂的路上,路过一地,川人都要打开匣子看看端方,然后摆酒送行。

就这样,端方成了清亡之际,名气最大的牺牲者。一个异族统治的朝代覆亡,牺牲掉的,往往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人,端方算一个,良弼也算一个。

【载穆:一个殉节的满人副都统】

在辛亥革命当口,满人在各地做官的人很多,各个层次的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满人亲贵有意收回权力的结果。至于各地的驻防八旗,更是满人的专利,无论将军和都统副都统,不是满人,就是蒙古人。而且,清政府有意改善了八旗的装备,驻防八旗的装备有的甚至要比当地的新军还要好。但是,革命发生之后,各地的旗人官僚,基本上没有抵抗的,不走即降。驻防八旗首领,走的最多,其次是降,战或者表示要战而死者不多,殉节自尽者最为罕见,但也不是一个没有,当时驻防镇江的副都统载穆就是一个。自己死,其实不容易,“吾欲殉节,奈小妾不肯何?”官做到一定份上,就是自己想死,也未必死得了。一大家子人,拖累太大。况且,晚清的人们,传统的观念已经动摇,有谁还在意忠孝节义?

镇江的八旗防营很有名,系著名的京口驻防,由一个副都统统率,常川驻扎一千六百余名士兵。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副都统海龄率京口驻防八旗跟英国人血战,据茅海建研究,此战让骄横的英国人付出了三十九人毙命,一百三十人受伤,外加三人失踪的损失。超过整个鸦片战争中历次战斗英军伤亡的总和。鉴于那时的医疗条件,加上是远离本土的海外作战,所以,受伤的英军士兵带来的战斗减员,比死亡还要多,而且多半活不了。因此,精通军事的恩格斯当年评论道,说是如果英军在中国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当然,镇江的驻防八旗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样据茅海建的统计,战死二百二十五人,受伤二百二十六人,失踪四十八人,三倍于英军。城陷之后,八旗兵跟英军展开了巷战,很多人肉搏到最后一息。副都统海龄,自焚身亡。鸦片战争爆发时,舆论公认八旗已经腐化,但镇江的驻防八旗却能打出这样的战绩,的确不同凡响。

当然,当年的战绩,只是八旗最后一点回光返照。也许能战的八旗子弟都在那场鏖战中死光了,随后到来的太平天国战争,镇江八旗就没有什么有光彩的表现了。八旗跟绿营一样,在太平军面前,屡战屡败。到了辛亥革命发生,京口驻防的八旗,已经拖家带口膨胀到了近万人,据说多为蒙军八旗,能拿枪的还是不足两千,虽然装备精良,但跟所有八旗防营一样,武备松弛,人无斗志。所有人想的都是怎么过日子,能过一日算一日。

在革命爆发前几个月,作为宗室的载穆升任京口副都统,他倒是想有点作为,还尽其所能,对八旗防营进行了一番整顿,只是收效甚微。武昌起义时,镇江新军有五个营,兵力超过旗营,但没有重武器。重炮和机关炮,都在旗营手里。新军不稳,各地皆然,载穆也早有耳闻,武昌起义之后,他一边下令全营戒备,一边下令把大炮拉到城墙上,炮口对着新军营盘。害得新军十分惶恐,很多人主张移营他走,虽然最后没走,很多士兵也不敢回营,住在外面。作为起义首领的营管带林述庆(起义后担任镇军都督),还多次化装到旗营周边侦查地形。并且通过关系,从已经起义的上海,弄来了大批的弹药。可见,新军对于旗营还是相当重视,做了一场恶战的准备。

然而,这场恶战根本没有发生。拉炮上城墙,全营戒备,其实不止吓到了新军,更吓坏了自己人。半个多世纪没有打过仗的京口八旗防营,已经闻不得火药味了。没等新军起义,这边的旗兵就多次跟当地商民商议“和平解决”,在当地士绅的斡旋下,私下里,旗兵居然一致同意缴械。这样的商议和谈判,其实一直瞒着副都统在进行。看到自己的部下如此,载穆也无可如何,“始则涕泗横流,哽不能语,继则曲徇众请,无复异言。”最后,咬咬牙,提出了三项要求,一、保全旗人生命;二、保护旗人财产;三、护送载穆家眷行囊出境。这边绅商当然悉数答应(其实这些条件早在商议中就已经定了),然后,这位副都统就回到内室,用一根麻绳吊死了自己。这一切在新军未发动时,就已经发生。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居然兵不血刃就烟消云散。蓄谋起义的新军,居然一枪没放,没有机会放。整个过程,只折了一个满人贵族,还是人家自己了断的。而载穆这个一直不怎么得志的清朝宗室,虽然回天乏术,但对朝廷守土有责的规矩,老几辈子传下来的观念,还真的在意,不走不降,就只好死了。

对于载穆的死,让镇江士绅很是感动。地方士绅首领镇江中学校长杨振声发起募捐为他立祠纪念。在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杨振声还上书袁世凯,请求为载穆建立专祠。认为他不仅防止了战火发生,而且舍命尽了效忠之义。显然,尽管民国了,能够殉节的人,还是能让人感动。可惜,在辛亥年,这样殉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作为一个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的王朝,垮台的时候,居然是树倒猢狲散,没多少人在意它的死活。遗老遗少们,真正感慨清朝之“深仁厚泽”的,是在清朝垮台之后,民国办得又没什么起色之后。对于当时多数上层人士而言,辛亥革命还真不仅仅意味着改朝换代,而是一场符合进化公理的制度变革。有西方的榜样在,没多少人会怀疑这个变革的正当性。即便是拥护清朝的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拥戴的王朝,也没多少自信。他们能做到最好的,就是像这个死心眼的载穆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给王朝留最后一丝面子。

【拿了洋枪,八旗兵也不中用】

自晚清以降,八旗兵的没用,已成典故。这个典故流传了很长时间,一说谁没用,就说是八旗子弟,好像直到今天这个典故方才有点过时,已经有段时间没人用了。大约是前些年铺天盖地的辫子戏演多了,辫子戏里的勇士也忒多了点,晚清时节拎鸟笼子闲逛,百无一用的八旗子弟,经电视剧一折腾,已经变了身披铠甲挥舞战刀的斗士,潜移默化中,八旗子弟似乎被平反昭雪了。

不过,在晚清那阵,真实的八旗子弟,真的是没用。任何一群人,无论他们当初如何生猛,如果将他们放在那里,管吃管喝管住管钱花,什么都不让做,一放放了两百多年。结果会怎样?原来说不事生产是为了让他们打仗,后来仗也不用打了,自打湘淮军兴起,八旗兵连以往出兵做样子的事都免了。不用做事,但待遇优厚,寻常兵丁,每月也有四两饷银,还不算粮米。除了当兵之外,还有油水特足的关丁、漕丁和盐丁可做,坐在家里,就可以拿钱。这些差事,在清朝都是专门留给旗人的。旗人如果断文识字,那么做官的机会要比汉人不知大到多少倍。打江山坐江山的蛮理,落在一个小民族上头,让满人过足了瘾,瘾大了,人也就废了。

满人的特权,在当时其实并不特别招人恨。原因是这些人由于铁杆庄稼的缘故,大多不操心钱财之事。有钱就花,买东西不屑跟人讲价,钱花没了就赊账,再不就当当。反正国家是他们的,不担心让他们因欠债进监狱。于是这些老爷就整天当冤大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