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217章

永乐风云-第217章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瞻基和柳升闻言,心中俱是一沉。自打前年交趾清化府巡检土官黎利扯旗反叛以来,一度被镇压下去的交趾乱贼又一次肆虐起来。张辅、沐晟回朝后,丰城侯李彬接任总兵。李彬平叛不利,致使交趾形势江河日下,叛乱此起彼伏,让朝廷伤透了脑筋。这次交趾布政司左右参政同时被杀,足以见交趾局势败坏到了何等地步!本来这次平定山东之乱,朝廷循例当举行奏凯嘉礼,但就在渡江前,一道圣旨发来,临时将嘉礼取消。圣旨并未明言原因,当时瞻基和柳升还不明其故,此时听了马云的话,顿才恍然大悟。

瞻基与柳升正胡思乱想间,议事阁房门被推开,方宾一脸灰败地走了出来。见到瞻基,方宾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作了个揖,又对着柳升点点头,旋失魂落魄地去了。瞻基和柳升见状,一声也不敢吭,只小心地躬着身子跟着马云进入房中。

见他二人进屋,永乐阴沉的脸稍稍舒缓了些。二人行礼毕,永乐指着面前两个凳子,示意他们落座,旋又对马云道:“马上去文渊阁,命杨荣拟旨,严斥李彬讨贼不利之过,命其加速进剿,年内必须把黎利给朕擒回京城!”

“阿!”马云赶紧答应,旋出房门去了。房中只剩下永乐和瞻基、柳升三人。永乐坐在御案后,胸口剧烈起伏,想是还没从交趾惨败的震怒中恢复过来。瞻基和柳升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口,只心惊胆颤地坐在凳子上,等永乐问话。

过了好一阵,永乐总算开腔:“报捷的露布朕几天前已经看到,这次尔等打得不错,短短两三个月,便平定山东全境,比那个不争气的李彬要强得多!”

听永乐夸奖,二人心中一宽,忙起身作揖道:“此全赖陛下洪福,臣不敢忝居其功!”

“有功就是有功!”永乐大手一挥,道,“朕非不明事理之人,功过还是看得清楚的!”

永乐这句话仍是夸赞,但瞻基和柳升听在耳里,却总觉得有些别扭。这时,永乐又问道:“那个唐赛儿是怎么回事?怎么就让她逃了?”

瞻基身子一抖,赶紧回道:“此全是孙儿之过。当时教匪突袭鲁军大营,刘都司战殁。孙儿率亲随赶到后一阵混战,虽终全歼其军,但乱军之中,却未能擒住匪首!”说到这里,瞻基赶紧跪倒于地,道,“孙儿有罪!请皇爷爷责罚!”

听过瞻基解释,永乐颜色稍缓,抬抬手示意他起来,道:“此非全是尔之过错,关键还是刘忠玩忽职守!一万官军,竟被区区四五千匪寇打个落花流水!真不晓得他这个副总兵是做什么吃的!”说到这里,永乐鼻子里喷出一股粗气,恨恨道:“要不是看着他最后为国捐躯,朕定会好好治他的罪!”

听永乐如此说话,瞻基心中愈发惶恐,赶紧把脑袋垂得更低。柳升在此次平叛中与瞻基相处的颇为不错,此时又想给这位未来的大明天子做个人情,见永乐如此纠结于唐赛儿逃匿一事,遂帮瞻基开脱道:“依臣看来,白莲叛贼已全军覆没,区区一个唐赛儿,就是漏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没什么大不了?”永乐扫了柳升一眼,冷冷道,“去年黎利被李彬逼得躲到老挝深山中,当时本就该继续追剿。可李彬却以为黎利已是冢中枯骨,翻不起大浪,于是就此撤兵。可结果如何?不到一年,黎利死灰复燃,搅得交趾天翻地覆,两个三品大员因此殉国!”说到这里,永乐的声调骤然升了好几拍:“除恶务尽!否则黎利就是前车之鉴!”

这一下,瞻基和柳升均都坐不住了,赶紧跪伏于地,连连叩首道:“臣有罪!”“孙儿有罪!”

“都起来!朕已说过,尔等功过朕心中有数!”永乐不耐烦地摆摆手,道,“黎利的事也不能全怪李彬,当时是朕准李彬退的兵,为的是怕王师入境惹得老挝惊惧!不想最后竟留下这么个祸根!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从今往后,朝廷对这些匪首,绝不能有丝毫手软!”说到这里时,马云正好回来复命,永乐指着他道:“你待会儿再去一趟文渊阁,命杨荣再拟道旨,付行部尚书郭资、山东布政使石执中,命他二人严查唐赛儿下落,一经发现,立即逮捕!若遇反抗,就地诛杀!”

“唉……”瞻基心中一声哀叹。不过他也不敢劝永乐,只得暗暗祈祷,希望唐赛儿能逃过此劫!

“尔等都出去吧!”交待完,永乐挥挥手道,“尔二人剿灭教匪,不日朕自有奖掖!”

“阿!”瞻基与柳升如蒙大赦,赶紧行礼退了出来。出了武英殿,二人均觉满身大汗。这时马云也跟着出来,三人遂一道往外走。走到半路,瞻基问马云道:“怎么本宫不在这几个月,皇爷爷的脾气似乎大了好些!”

马云脸上划过一丝犹豫。他一向口风甚紧,从不敢在外人面前议论永乐。不过此时是皇太孙发问,他也不敢含糊应付。想了想,他方苦笑一声,道:“皇爷年纪大了,最近遇的烦心事又多,所以性子就比往常急了些!”

柳升一旁插口道:“也是!又是山东又是交趾,天下竟没一时安宁。陛下已经年过花甲,就算身子仍康健,精力也不如往常。每天被这些糟心事搅和,换谁都受不了!”

三人一路絮叨,直走到午门前,柳升遂告辞出宫。马云要去文渊阁传旨,瞻基也有事要跟几位阁臣师傅商议,两人穿过左顺门,直朝文渊阁而来。

文渊阁是内阁阁臣们办公之所。当年初设内阁时,共选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七人入阁。后来胡俨调任国子监祭酒,解缙、黄淮相继下狱,胡广也于两年前病逝,永乐未再命人递补,现在内的便只剩下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三人。听得马云传旨及太孙造访,三位阁臣一起来到门口迎接。马云先把旨意传给杨荣,随即回武英殿缴旨。待马云走远,瞻基笑道:“离京数月,三位师傅也不考校考校功课,看本宫有无长进?”

听话听音,三位阁臣立刻知道瞻基这是有事要找他们商议,遂不再多说,只请瞻基进入阁中。

四人一起来到杨荣的值房。杨士奇最后一个进屋,他刚回过身将房门关好。瞻基便一脸郑重地道:“本宫这次去山东,偶察一事,需跟三位师傅商议!”说完,他便将赛儿与他的往日纠葛,以及这次临走时告诉他关于九年前遇劫一事幕后主谋的情况说了,只隐去自己私放赛儿一节不提。末了,瞻基朝三位阁臣一揖,道:“此事太过骇人,本宫难辨真假,还请三位师傅代为参详!”

先听瞻基说与白莲教妖女曾有情缘时,三位阁臣已是惊讶得合不拢嘴。又得知赛儿言当年追杀瞻基的劫匪是北京的王爷所雇,三人更是瞠目结舌。待瞻基说完,三人面面相觑许久,竟是一个也说不出话来!

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三人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杨荣撩起袖子抹去额头上的冷汗,结结巴巴地道:“殿……殿下真和白莲教妖女……”

“那是以前的事了!何况那时她还是良民!”瞻基不想在与赛儿的关系上纠缠,遂道:“师傅请只管议唐赛儿所言之事即可!”

“是!”杨荣强使自己稳住心神,思索许久,方道:“此事真假难料!首先,照唐赛儿说辞,她是从马胡子口中得知此事,而当日受所谓北京的王爷所雇的,又是马胡子的哥哥,这中间隔了好几层。所以雇佣马胡子之兄的是否是赵王,以及马胡子的交待是真是假,这都不好说!”

“而且唐赛儿的心意也不能断定!”金幼孜忧心忡忡地道,“虽说殿下与唐赛儿有旧,此次又放其离去,但她毕竟是白莲教匪首。谁能保证她不会利用往日情分,故意使个绊子?朝廷是白莲教的死敌,要是能挑唆得殿下与赵王反目成仇,致使庙堂再起纷争,那对白莲教可是有益无弊!”

瞻基眉头一皱,不悦道:“本宫了解赛儿,她不是这样的人!”

“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殿下与唐赛儿已分隔九年,这其间她历尽沧海,殿下岂能保证她的心思仍与当年一样?”金幼孜顿了一顿,又反问道:“敢问殿下,当初您与她分别时,可曾料想到她现在会变成白莲教的匪首?”

“这……”瞻基哑口无言。本来他对唐赛儿所言并不怀疑,但这时听了两位阁臣的分析,他又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可要是唐赛儿所言属实呢?”正在这时,一直没吭声的杨士奇突然冒出一句。紧接着又道,“若唐赛儿胡言乱语,那咱们自可置之不理。可要是其所言是真,那这事情就麻烦了!”

众人闻言俱是一凛。半晌,金幼孜方道:“可赵王为何要杀太孙?杀了太孙,他又有什么好处?”

杨士奇幽幽道:“永乐九年时,太子与汉王平分秋色,可一旦殿下被立为皇太孙,那东宫就稳操胜券。所以赵王临时出手,想杀掉殿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瞻基大惊失色道,“这不可能吧!真要把我杀了,那受益的也是二叔!”

“汉王其实捞不到好处!”杨士奇摇头道,“殿下被杀,傻子都会认为是汉王所为!百口莫辩之下,汉王就是不死,也会被皇上猜忌,从而失去夺储之望。而没有殿下,以当时太子的圣眷,也难以保住东宫之位,他赵王就正好可以浑水摸鱼!”说到这里,杨士奇苦笑道,“都说当今圣上是唐太宗再世。如此看来,他赵王没准引而伸之,把自己比做唐高宗李治了!不过也是,他俩都是嫡三子,都有两个为储位长年争斗的哥哥,赵王由此产生效法李治的念头,也不足为奇。”

杨士奇说罢,房内众人都目瞪口呆。过了好久,瞻基才一抹头上冷汗,呐呐道:“果真如此的话,那本宫应该立即揭发三叔阴谋!否则如何安坐?”

“不!”杨士奇又摇摇头道,“殿下奈何赵王不得!”

瞻基一愣,随即明白了杨士奇话中深意。这所谓的赵王雇凶,本来就无定论。即便是真,现在也是人赃俱无,仅凭唐赛儿道听途说的一面之词便要指证高燧,这未免太过草率。而且,要揭发高燧,瞻基首先就要把自己与唐赛儿旧情以及私放她逃脱之事公诸于众。这事要是大白天下,瞻基立刻就会身败名裂,堂堂皇室也会因此脸面尽失。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考虑,瞻基都只能忍辱负重,强咽下这口气。

计议再三,瞻基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苦笑一声道:“士奇师傅言之有理。可若唐赛儿之言是真,那三叔简直就是当年二叔的翻版!就算现在不能下定论,但仍需未雨绸缪,以防万一!”

杨荣和金幼孜这时也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听了瞻基的话,金幼孜想了一想,道:“防范自是必然。不过殿下也无需担心太过。既然赵王打的是渔翁得利的念头,现在东宫与汉王胜负已分,他既是聪明人,自就会弃了这份妄想!前几年汉王和纪纲合谋作乱,他始终未有介入,由此看来,这位王爷还是识时务的。”

金幼孜之言有理,瞻基听了心下稍安,可这时杨士奇又道:“怕就怕他是深藏不露!放眼天下,还未有比皇位更诱人的。赵王为此苦心积虑多年,甚至不惜雇凶劫杀太孙,由此可知,他对皇位其实也是垂涎三尺、志在必得!现在汉王虽败,但赵王本身并未受挫折,想让他就这么轻易放弃,怕也没那么容易!”

“怕什么!”杨荣一咬牙道,“当年汉王气焰熏天,最终也只是一梦黄粱!何况一区区赵王?”

“赵王的势力未必就不如汉王!”杨士奇意味深长地道,“马上就要迁都了!北京可是赵王镇守了二十年的地方!”

瞻基心中倏地一紧。自永乐元年世子高炽入主东宫后,北京就一直由赵王朱高燧留守,至今已近二十年!以前因着高燧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瞻基对赵藩并未多加关注,但现在细想下来,他顿发现这股势力其实非同小可。

首先是行在六部。最初,朝廷只在北京设立行部,负责处理行在政务。但永乐七年御驾北巡,朝廷实际上也临时分为南京和北京两个,分别听命于永乐本人和充任监国的太子高炽。而由于永乐在北京,所以北京的临时朝廷更为重要,故当时六部堂官也大都扈从去了北京。但堂官虽然北上,可南京六部衙署里数以千计的办事官和胥吏显然不可能也去北京;而到达北京后的六部堂官要办理公务,自然不能没有下属,于是朝廷便在行部之外,另设行在六部,从顺天府和北直隶各州府中选调精明能干中低级官吏人值。这批官吏的选拔是由留守行在的赵王高燧以及行部尚书郭资负责。北巡结束后,御驾返回南京,但因永乐当时已有意迁都,故并未废除行在六部,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常设衙署保存了下来。这些年过去,除二次北巡其间,行在六部未有堂官当值,但是下面的办事官却是一直延续其职。现在朝廷即将迁都,形势顿时发生了变化。

为了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