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112章

永乐风云-第112章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方孝孺一时语塞,待回过神来,欲再言语,建文已摆摆手,黯然离去了。

方孝孺叹了口气,随即也拖着孱弱的身躯出了殿门,又匆匆赶往翰林院。令众亲王督守城门是军机大事,必须用正式的敕旨。皇帝的一应正式诏书,包括敕旨在内,都由翰林院负责起草,然后交由尚宝司拿去用玺。本来,方孝孺身体不好,这活儿完全可以让下面的待读、侍讲们来干,不过他忧心国事,此时也顾不得许多,便自己包揽起来。

方孝孺踱进翰林院,刚到掌院值房坐下,程济便匆匆跑了进来。见孝孺在场,程济忙大声叫道:“恩师果然在这里!下官刚去您府上,您府上人说您不在,也不说是去哪。学生便想着您或许在衙门里,竟然真就撞见了!”

程济是个急性子,一出声便跟连珠炮似的一大堆。方孝孺本已疲累,且因国事的缘故,心情十分低落,此时程济一喊,倒让他吃了一吓,好一阵才缓过来。

定下神后,孝孺看了看程济道:“你不是在定淮门吗?军情紧急,你怎么擅自回翰林院来了?”

程济回京城后,继续做他的翰林编修。燕兵渡江后,京师危急,文官们大都被派到十三门协助守御,程济被分到西面的定淮门。

“大人!”程济抹了抹脸上油汗,急匆匆地说道,“在下在定淮门看见徐得了!”

“什么?”孝孺一惊,忙问道,“就是徐增寿的那个家奴?”。电子书下载

“就是他!”程济凑到孝孺跟前道,“就在方才,我从定淮门城头向下望,看见徐得正骑着一头骡子,从旁边的便门出城!”

“糟了!”方孝孺脸上大变。自得知徐增寿暗通燕藩后,建文已暗中加强了对他的监视。不过出乎建文和方孝孺所料的是,自打那时起,徐增寿似乎断绝了和燕藩的往来,徐得也再未有出京城半步。徐增寿的突然偃旗息鼓,使建文和方孝孺收集证据、然后明正典刑的想法就此落空。不过随着燕军的南下,徐增寿虽没有再直接通燕,但在勋戚武官间的走动却稍显频繁,这一点曾让建文颇有疑虑。但徐增寿身为右府掌印、世家勋臣,在五府勋戚间中走动多些也属正当,迫于时局,再加上也没有证据表明增寿在五府中行什么不轨之事,为避免触怒勋戚,建文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得暗自隐忍。可是今日,徐得居然又再次出城!这个节骨眼出城,肯定没什么好事,八成是徐增寿再次和朱棣勾搭上了!眼下京师危如累卵,若徐增寿选在这当口闹点儿事出来,那朝廷可真就大难临头了!想到这里,饶是方孝孺谦谦君子,此时也是大急,当即对程济吼道:“蠢猪!你怎么不把他截住?”

“大人!”程济略有些委屈地说道,“下官不过一个参军,连匹马都没有,又如何拦得住徐得?”

孝孺的脸色松缓下来。程济不仅是参军,他还是文官,是自己的门生!孝孺推行改制,激化了文武矛盾,更把勋臣武将们得罪了个遍。程济作为他的铁杆拥趸,自然也不招守城武将的待见。他这个参军一无亲兵,二无军权,除了暗中监视武将动态,什么正事儿都做不了,又岂能拦得住已出城门的徐得?

“你确定没有看走眼?”想了一想,孝孺问程济道。

“绝对没有!”程济十分肯定地回答道。有了大名府破庙内的经历,程济对徐得印象深刻,他就是化成灰,程济也能认出来。

方孝孺一阵沉默。徐得出京,很有可能是去找燕王,而他肯定又是受徐增寿的指使。至于为什么选择从西面儿的定淮门出城,其实也很好解释:燕军在北城方向,北面儿的仪凤、钟阜、金川、神策等门都盘查甚严。定淮门位于华严岗与古平岗两座小山之间,门内算不上繁华,门外更是荒凉。且定淮门位于西城,不直接面对燕军,盘查相对较松。所以徐得才故意从这里绕道。

“他出去多久了?”孝孺又问道。

“大约快一个时辰了!”

孝孺一阵沉吟,随即抬起头,正容对程济道:“此事十分重要。徐得八成是去找燕庶人。若仆料得不差,他回来还会走定淮门。这样,我从锦衣卫抽几个人给你,扮作你的家仆。你一定要盯好了,待徐得回来,立刻将其擒拿!”

“是!”程济干干脆脆地答道。他早就把吃里爬外的徐增寿恨到死里,此时总算可以动手拿徐得,他感到十分快意。

见程济一番咬牙切齿之态,方孝孺有些不放心,又嘱咐道:“此事一定要密,万不可让定淮门诸将知道。待徐得走到回龙桥一带时,再下手擒拿。”方孝孺心思缜密,他知道徐增寿与五军都督府的武将们关系不错,眼下多事之秋,没准儿这些人中有些已被他收买。若徐得之事一泄,徐增寿可能即刻造反,如此就坏事了。

回龙桥是由定淮门进城后的必经之路,此处人烟稀少,离定淮门也有一段距离,在这里下手,被发现的几率最小。

“大人放心!”程济深感责任重大,他面色坚毅地答道。

“还有,”孝孺又吩咐道,“抓住他后,切勿声张,直接带到我府上审问!”

孝孺生怕消息走漏,尽管私自审人有违律令,但此时也顾不得这许多了。

“属下明白!”



当日下午,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茹瑺、左府左都督王佐小心翼翼地走进了龙潭燕王大帐。

这三个人便是建文与方孝孺挑选出来,再次与燕王“议和”的使者。本来,建文是想让他们明日一早再去龙潭,不过军情紧急,孝孺不想耽搁,便借建文敕旨,命他们赶紧出城。

李景隆此时心情十分紧张。自兵败回京后,他曾被建文勒令闭门思过。不过李景隆毕竟是仅次于徐辉祖的天字第二号勋臣,且以前与建文关系甚好。建文疑上徐家后,为了掣肘徐辉祖和徐增寿,又把他给抬了出来。在建文看来,李景隆虽有败绩,但起码人还是忠心的。在这种人心浮动之际,将领的忠诚比什么都重要。此次燕兵犯阙,李景隆奉命把守金川门。金川门直接面对燕军,建文此番安排,足见其信任。

不过建文虽信任,李景隆却早已心猿意马。华盖殿被殴后,李景隆算是彻底看清了朝局。他知道自己已为文官所不齿,将来在朝堂上难有作为,兼又受徐增寿蛊惑,便已暗中降了燕藩。此次命他守金川门的敕令一下,徐增寿便暗中找上了他。徐增寿的意思,景隆当然明白。他也知道建文没几天好活了,因此也乐意上任,以便燕军一到,即刻开门投降,这样也算立了个从龙大功。

不料就在午后,宫中传来敕旨,七位亲王分守诸门,其中金川门由谷王朱橞督守。消息传到,李景隆的心顿又被提了起来。朱橞本是就藩宣府的塞王,可当年燕军杀到宣府时,他却连夜逃回了京师。就这番经历来看,此人应是忠于建文的。他来金川门,那自己要开门可就难了。想到这里,景隆顿时心惊肉跳:若是开门,万一朱橞相阻,自己不但不能成事,八成还会就地伏诛;可若是不降,一待燕军强攻进城,燕王会怎么看自己?本来,自己虽已暗中归降,但与燕藩并无直接联系。万一到时候燕王不认那德州弃城的功劳,反而咬住金川门的负隅顽抗之事不放,那自己这条命岂不是糊里糊涂就丢了?念及于此,李景隆深感事关重大。此次来见燕王,明着是奉皇命议和,暗中景隆则拿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向燕王坦白心迹,以求燕王谅解。

“大王驾到!”就在李景隆胡思乱想之际,一阵尖细的声音传来。三位朝廷大员忙撩起袍角跪下,齐齐大呼道:“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棣没有说话。帐内安静得连支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这种宁静,在景隆等人看来,却充满了恐怖与不详。不一会,豆大的汗珠便从三人额头上滴落下来。

“呵呵!”忽然,堂上传来了一阵笑声,只是这笑声却多少有些阴阳怪气的意思,让三个人更觉紧张万分。

“三位大人叫我大王?”朱棣终于说话了,不过语气却甚为讥讽,“不过据我所知,皇上早就把我的王爵削了!尔等这般唤我,回去后就不怕言官们弹劾么?”

三人哑口无言。过了好一阵,李景隆方干笑一声道:“大王说笑了,此次皇上命臣等前来,是想请大王罢兵!皇上心意颇诚,愿与殿下中分天下!还请陛下看在骨肉情分上,能就此罢手!”其实李景隆恨不得立刻向朱棣袒露心扉,不过此行一共有三人。茹瑺和王佐的心意,李景隆不太了解,因此当着他二人的面儿,也只得就着场面话说。

朱棣单手托腮,似笑非笑地看着地上的三人。其实就在刚才,他刚刚接到徐得送来的增寿密信。在信中,徐增寿详细禀明了京中情况,并将自己新近成功策反的官员名单悉数列上。这份名单中,茹瑺、王佐二人都榜上有名,且都排在前列。而李景隆则已于更早时答应归附。之这也就是说,眼下这三位建文说客,其实暗中都已是他朱棣的人了。方才朱棣讥讽,也不过是心情大好后的一阵打趣而已。当然,这其中也包涵朱棣对这几棵墙头草的轻蔑和不屑。

现在,朱棣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当着三人的面儿,把这份底细揭穿。本来,朱棣最看重的是李景隆,因为他把守着金川门。不过撇开茹瑺和王佐,似乎又有些说不过去,反而会让他二人对增寿策反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万一他们因受冷落,继而想偏了,重新转回建文那边,那可就划不来了。可若当面揭穿,那这三人便从此一体。相处的好,自然会增加自己在京中的力量,可若其中有人三心二意,那可就是全军覆没之局。在增寿策反的朝臣中,就数这三人分量最重。他们若全部暴露,那自己就只能强攻京师了。

思虑再三,朱棣还是决定当面揭开这个盖子。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李景隆就不说了,这王佐是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换句话说,他便是建文改制的直接受害者;茹瑺虽是文官,但一直不受建文信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黄子澄的死对头!建文刚即位时为给齐泰腾出位置,曾将他贬到河南。因此,他三人的归降,应都是真心诚意的。

既拿定了主意,朱棣将增寿密信一扬道:“三位爱卿不必惶恐。尔等归附燕藩之事,增寿早已告知本王。现在三位都是本王的重臣!”

朱棣话一出口,三位朝臣是又惊又喜。喜的是燕王此话,无疑是对他三人身份的承认,且“重臣”之语,更是明确告知了他三人在新朝廷中的地位!这正是三人最为看重的。而与此同时,三人又各自惊讶:建文派来三个大臣,居然全都已暗降燕藩!由此可见,建文手下还有几人是真正的死忠之士?想透了这一层,三人纷纷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跟着燕王干的决心。

话既已说开,那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紧接着,李景隆把各王督守城门之事禀明朱棣,并着重讲谷王守金川门之事的弊端道出。

朱棣皱眉不语。建文此举,自然对他原先计划造成阻碍。本来,只要李景隆开门,自己便大功告成。可谷王插这一杠子,倒也确实是个麻烦。朱橞好歹也是塞王出身,论威势比郢王、伊王这些半大孩童强得多。他若死了心跟建文走,李景隆还真不方便鼓动士卒,开门投降。

思忖再三,朱棣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故作轻松地伸了个懒腰道:“这也没什么。尔等明日回宫,便告诉皇帝,就说本王听得周、齐二弟已被他诛杀,故而不肯罢兵。”

李景隆一愣。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早已被削去王爵,但并未被诛,而是幽禁于京中。这不是什么秘密,以他朱棣的本事,岂会不知?

朱棣看出了李景隆的疑惑。他一笑解释道:“尔就跟皇上这么说。然后再告诉他,说尔已详细解释,无奈本王不信。如此皇上必会派诸位王爷前来阐明。毕竟,诸王都是本王之弟,他们的话,当然更有分量。诸王之中,以谷王最长,因此前来的诸王中,必少不了谷王。到时候如何做,本王自有主张,尔等就不用操心了!”

顷刻之间,朱棣竟能将建文心境揣摩得如此透彻,三位大臣不得不暗自佩服。再和屡屡失措的建文相比,三人更加坚信:眼前的这位王爷,一定能取朱允炆而代之。

第二天,李景隆三人返回京城。进宫后,李景隆照着朱棣的意思,向建文转达了朱棣不肯罢兵的原因。建文得知,果然上当,马上派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和李景隆赶到燕营,向朱棣解释周、齐二王无恙,并承诺恢复他们的王爵。待二王到达龙潭后,朱棣热情一番,随即找了个由头,让高煦出面将朱楹和景隆支开,然后直直当当地向朱橞阐明了招揽的意思。

朱棣的算盘打得不错:若果能招揽住朱橞,那自是最好;若不能,便索性将他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