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功臣集团掌控了北军,但南军仍在吕产控制下,吕产控制着未央宫的皇帝。此时外地的刘氏诸侯已经向吕氏宣战,但京师的皇族尚未表态。陈平从中协调,请朱虚侯刘章前往协助周勃,表明了皇族愿与功臣集团一起绞杀吕氏的立场。刘章亲率北军攻打皇宫,击败吕产的南军,最后在郎中府的厕所里杀死了吕产,首战告捷。
这时请注意一个细节:皇帝本人的态度。
少帝直到南北两军火并时都始终没有表态,刘章杀死吕产后才派使者持节劳军。刘章还想抢夺节仗,但使者坚决不肯,最后刘章把使者抬上车,载着他走,相当于抢到了节仗。正是看到皇帝节仗,北军士气大振,才能大破南军,阵斩长乐卫尉吕更始,攻入禁宫,彻底破灭吕氏势力。
接下来的程序是:捕杀赵王吕禄、燕王吕通,废黜吕后的外孙鲁王张偃,将吕氏门人,无论老幼一律诛杀。
然后——然后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宫里的少帝怎么办?外面的齐王怎么办?或者……陈平、周勃自己来当皇帝?
主角出马摘桃子
现在,皇族和功臣共同的敌人——吕氏已经消灭,该分蛋糕了,这也相当微妙,搞不好再来一次动乱。
核心问题是谁当皇帝。西汉后少帝——这位吕氏拥立的小朋友不太可能保住皇位了。大家当然很容易找到他其实不是高帝子孙,实为吕后找来的冒牌货的证据,废黜了他。然后,齐王当然应该是最具资格继位的人,他是高帝长孙,而且打响了革命第一枪。但是,功臣集团却另有打算。
功臣集团之所以反对吕氏,正是因为吕氏太多族人抢占了他们的权位。而齐王手下也有一大票能人,尤其是他的弟弟刘章、刘兴居铲除吕氏立下大功,齐王一旦即位,这两位难免要谋求丞相、太尉之职。这不但没有为功臣集团拓展势力,反而连陈平、周勃的老本都要赔进去,那不行!现在功臣集团必须全力阻止齐王登基。他们的做法是:首先,灌婴召见了齐国的大功臣魏勃,然后对外宣称此人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是个鼠胆英雄,罢免了他;然后,功臣集团大肆散布齐王的岳丈驷钧是个相当强悍的人,齐王一旦即位,驷钧必然成为又一个吕后的言论。
这两种说法都是莫名其妙,毫无依据,但言者愿信,信者愿听,很快成为共识。功臣集团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说法,阴谋召代王刘恒来即位。
刘恒,是不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对了,就是标题里面汉太宗的名字。虽然前文他从来没出现过,但大家已经知道他就是未来的汉太宗了。之前发生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始终没有出现,那是因为他确实没有实力出现。刘恒和刘邦不同于一般父子,他们没有一起享过天伦之乐,刘恒最多只能算是高帝和薄姬共同研究人体美学的一个副产品,现在他镇守偏远的代地,属于被人遗忘的角色。然而,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弱势,使得他成为功臣集团的最终选择。来当皇帝的人越弱势,留给功臣集团的空间就越大。功臣集团冒死诛杀吕氏,不是为你刘家做善事,而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空间。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刘恒得到诸臣召他去即位的邀请,非常疑惧,召亲信商议。郎中令张武等认为:“功臣集团都是一帮当年跟高帝打天下的大将,多诈谋,这些年表面安静,只不过是畏惧高帝、吕后的威势。这次诛杀诸吕,喋血京师,还说要拥立大王,太不可信了,最好称病不去,静观其变。”中尉宋昌则认为:“汉朝的根基已经稳固,除掉吕氏,功臣集团自己也不可能当皇帝,他们中就算有人有此心,民众也不愿跟随,他们还是必须立一个刘氏的皇帝。高帝的儿子现在只剩下代王和淮南王(齐、楚等王都是孙子辈,儿子辈大都被吕后铲除了),代王年长,更有资格,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应该把握。”
刘恒也确实动了心,又与母亲薄氏商议,派薄氏之弟薄昭前往与陈平等人接洽。陈平等人大表忠心,最终刘恒决定前往长安即位。刘恒只带了张武、宋昌等六人,这当然不是他不提拔自己人,是因为带多了陈平他们不干。
虽然是要当皇帝了,但刘恒依然相当冷静,或者说是疑惧,到了长安以东的高陵县又停顿下来,派宋昌先去长安。陈平率全体臣僚出迎,以表诚意,刘恒终于比较放心的进了长安。周勃跪献天子符玺,率众恳请代王刘恒即位,刘兴居带兵将少帝驱逐出宫。当晚,刘恒便要入住未央宫,但是守卫说:“天子还在,足下现在进来算什么?”刘恒没有办法,只好又去叫周勃。周勃下了一道军令,守卫才离开,刘恒终于入住未央宫。当夜,刘恒迫不及待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事,又分头派人诛杀和贬黜少帝、梁王、淮南王等几位对皇位有威胁的刘氏近亲。
这下勉强可以放心了,刘恒连夜赦告天下,即位登基,即为汉太宗孝文皇帝,史称汉文帝。
如果从戏份上讲,汉文帝似乎比秦二世强不了多少,都是“被即位”的。仔细看汉文帝还不如秦二世,人家好歹还亲自参与了沙丘之谋,而且确实是秦朝的二世。而汉文帝不但是汉朝第五位皇帝,而且刘氏、吕氏、功臣集团斗得你死我活时他一丁点儿发言权都没有,斗完了主角才出马——来摘桃子。说穿了,人家秦二世还是骗了个皇帝当,汉文帝则完全是捡了个皇帝当。
但是!汉文帝也有比秦二世强的地方,那就是——秦朝二世而亡,昙花一现。大汉,却国祚绵延,完成了中华帝国的第一次成功塑型,真正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最恢宏绚丽的篇章。
所以,他,才是太宗系列的佼佼者!胡亥,只不过是他的陪衬性铺垫罢了。
微妙博弈
汉文帝当上了皇帝,但是他也很明白,这是宗室和功臣集团联手做掉吕氏后分蛋糕的一个妥协产物。汉文帝一方面要和他们小心相处,一方面要做个好皇帝,争取民众和舆论支持,才能保住这来之不易(其实也很容易)的皇位。而不管他如何小心谨慎,蛋糕就那么大,人人都想多分点,不说斗争,博弈总是难免的。
汉初三大政治势力中,首先,吕氏后族已被铲灭。
其次是宗室。齐王三兄弟吃了大亏,明明出力最多、实力最强,结果被老奸巨猾的老将们阴了,肯定咽不下这口气。齐王真的没咽下这口气,当年就气死了。次年,刘章被封为城阳王,刘兴居封济北王。很快刘章便病薨,年仅21岁。如此生猛的一个猛男如此容易就如此死了,显然是城阳王这个最终报酬和他的期望值相距太远。次年,汉文帝亲征匈奴,刘兴居觉得有机可乘,起兵叛乱。汉廷以柴武为大将军,旋即讨平,刘兴居被俘后自尽。又三年后,除汉文帝外,高帝仅存的另一个儿子淮南王刘长也准备叛乱,但还没动手就被发觉,被削去王爵,在发配途中郁郁而终。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显然,刘兴居和刘长这两位小兄弟起兵叛乱,是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错误。他们认为外镇藩王实力还是不错,有那么一星半点的机会和中央军对话,诸王围剿吕氏成功就是明证。然而当时铲除诸吕,诸王只不过是起了个导火索的作用,诱发功臣集团起义,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周勃夺取北军军权。刘兴居撇开功臣,单独向现任皇帝挑战,无疑于自寻死路。其实吕后执政十五年,刘汉宗室已被摧残得不轻,齐王三兄弟死后,宗室中更无强人,所以汉文帝面临宗室一方的威胁并不大。除了坚决镇压主动造反的两位,汉文帝尽量封赏其他幸存宗室,甚至包括齐王兄弟、淮南王的儿子都还袭爵,做到了恩威并施。最后,汉文帝预立长子刘启为皇太子,以绝其他宗室成员对帝位的念想。
著名公共管理学家贾谊上《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这可不是讲社会治安的文章,而是议论如何建设一个治理安定的中央集权帝国。他敏锐的指出,不要认为诸侯和皇帝之间的血亲关系能保障忠诚,根本还在于实力,所以要削夺诸侯的实力,主要有两条:
第一,要让诸侯的王国分封给多名子孙。这样就会让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便越来越弱。
第二,朝廷要掌握诸侯国丞相、太尉、太傅等要职的任免,而非由诸侯自己掌握。这种上级搭建下级领导班子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先秦诸侯国是诸侯私财,诸侯一人由周天子分封,之下便由此人全权任免。而现在上级不仅要任免下级的一把手,还要搭建整个领导班子,有效保障了层级权力控制。
当然,贾太傅还说漏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身依附关系。秦朝留给汉朝的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斩断了人身依附关系,诸侯无论怎么分封,都只能代管汉帝国公民,就算有一些死忠的将相,却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私民,无法与合法的中央政府对抗。
最后来看实力最强的功臣集团。功臣铲除吕氏,目的就是做大自己的权力蛋糕。吕后最亲信的左丞相审食其自然要倒台,按说原太尉周勃应该升任左丞相,但陈平说周勃功劳比他大,于是让他当右丞相,自己当左丞相。原大将军灌婴升任太尉,中下层大量吕氏族人和亲信被清理,空出很多位置来给大家当,目的基本达到。
汉文帝很承周勃的恩情,对他非常恭敬,这个武夫也愈发得意。郎中袁盎劝谏文帝要注意君臣之礼,说周勃也只不过尽本分,现在就这么骄横,皇帝还那么纵容他,不可取。于是汉文帝改用正常的君臣之礼,让周勃感到很大压力。有一次上朝,汉文帝突然问周勃:“今年全国有多少刑狱?”周丞相当众不知道。汉文帝又问:“那今年的钱谷收支多少?”周丞相又不知道,惭愧得汗流浃背。汉文帝转问左丞相陈平,陈平从容道:“刑狱问廷尉,钱谷问治粟内史。”汉文帝说:“那你是干嘛的呀?”陈平更从容的说:“我是宰相,辅佐天子,总揽政务,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散朝后周勃惭愧的说:“你怎么不教我呀!”陈平笑道:“你当个丞相,却不知道丞相该干什么。就算你记住全国一年刑狱多少,如果又问你长安一年刑狱多少,你怎么回答?”
周勃终于明白自己根本不适合当丞相,又有人劝他功成身退,免招日后之祸,于是周勃挂印而去。汉廷并未升陈平为右丞相并另补左丞相,而是让陈平专为丞相。不过只过了一年多,陈平病卒,周勃继为丞相。但只当了不到一年,汉文帝说:“朕诏令列侯到封地上去,丞相应做表率(周勃有绛侯爵位)。”于是周勃再次免相,到了绛县。不久有人告发周勃谋反,廷尉将其逮至狱中审理,多亏周勃四方打点,动用了他当年和薄昭的关系,才免于获罪。出狱时,在狱中受尽狱吏折磨的周勃感叹道:“我曾率领百万大军,今日才知狱吏的金贵啊!”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这一段在史书上记载很简单,但我认为其中隐藏了一些重要信息。首先,周勃第一次辞相未必是出于自愿,很可能是受到了文帝和陈平的联合算计。汉文帝想罢免这个骄横的功臣,陈平也想独相,他明知这个武夫不适合当丞相,却故意推他为首相,然后在朝堂上与皇帝默契的让他汗流浃背,无地自容,顺理成章的罢免了他。这样汉文帝除掉了一个功臣,陈平也争取到了独相,可惜没活多久,否则很可能也要专权。其次,陈平死后周勃继任,既说明周勃本身还是很想当丞相,也说明实力毕竟很强。但不到一年,汉文帝又罢免了他,这十个月势必有许多精彩的明争暗斗,可惜史书已无详载。但结果是明确的:陈平、周勃均退出朝政,汉初功臣集团基本消停。
至此,汉初三大政治集团总算决出胜负,政权基本集中皇帝,汉文帝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好好干一干了。说实话,我也讲烦了,讲汉文帝本不是为了讲这些阴谋政变,而是要讲讲名垂青史的文景之治。
三大贤君,文景之治
明末大儒王夫之、朱国祯都曾纵论中华两千年帝国时代,分别提出了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三位贤君,人选完全一致,可见这三位是众望所归,无可争议,三位分别是——别急,您先猜猜。
有一个名额您可能已经猜到了,当然是汉文帝,不然写在这儿干嘛,那另外两位呢?可能现代人首先想到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考虑到是明朝人说的,那包括明朝的太祖太宗?还有汉光武帝?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