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误入桃花源 >

第48章

误入桃花源-第48章

小说: 误入桃花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颜渊》)

子曰:“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克己复礼曰仁。”(《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概括起来,仁即爱人,义即利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之道即克己功夫或修养,凡事不以小我之私欲为出发点,处处以爱人利人为法则,可见仁义是多么可贵的一种道德境界,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可见要做到仁义非”弘毅”不可,非坚持不懈不行。反之,非人之道即不仁不义,也就是自私自利,不爱人不利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都是非常可恶的品质,有人性的人和有人道的人是不为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仁与不仁,义与利之间,当我们面对私欲私利时,我们选择前者还是后者,这就是儒家的人际交往伦理。仁与义既然是立人之道,那么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就应该把这种仁义体现出来,把人的善心扩充起来,处处爱人,处处利人。实际上,真正的智慧也是仁义,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利人者人恒利之,结果爱人等于爱己,利人等于利己,可惜世俗愚人目光徐短浅,不懂得个中道理。圣人立说,自有道理。

仁义的行为还表现在“礼”上,礼也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一种规范,符合儒礼的行为也就是仁义的行为,不合儒礼的行为就不是仁义的行为,故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讲究礼呢?子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关于这段话,黄光国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

“杀”即是差等之意。这一段话,不只说明了“仁”、“义”、“礼”三个概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说明了儒家评量角色关系的两个向度。更清楚地说,儒家主张个人和任何其他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认知向度(cognitivedimensions)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作完评定之后,“亲其所当亲”,是“仁”;“尊其所当尊”,是“义”;依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所作出的差序性反应,则是“礼”。

可见儒家的人际交往伦理是建立在“仁”、“义”、“礼”基础上的。黄光国把儒家伦理分为:庶人伦理和士之伦理。士之伦理在这里没必要谈,在《边城》叙事中只涉及到庶人伦理。庶人伦理就是“仁”、“义”、“礼”伦理体系;士之伦理就是济世以道。黄光国还构造了一个儒家庶人伦理中的“仁…义…礼”伦理体系图式,如下图所示:

工具性关系

混合性关系

情感性关系

公平法则

客观决策

人情法则

人情困境

需求法则

亲情法则

仁义礼

1、关系判断2、交换法则3、心理冲突

请托者

儒家庶人伦理中的”仁…义…礼”伦理体系

这个图式也是“儒家的心之模型”,“心”有“仁心”和“识心”之分:“仁心”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识心”则是人的“认知心”。黄光国分析这个图式:

“儒家的心之模型”中,整个“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都是“识心”作用的范畴,而“仁心”应当作为“识心”的指导原则。在与“仁”对应的“关系判断”之处,作者以一条对角线把代表“关系”的长方形划分为两部分,空白的部分称为“工具性成分”,这意思是说:作为生物体的个人生而具有各种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恶而恶害”。换言之,“识心”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在和他人互动的时候,思索如何以他人作为“工具”,获得各种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斜线的部分称为“情感性成分”,这意思是说:作为道德本体的超越性“仁心”,必须在各种不同角色关系的互动中方能显现出来,而“仁心”的显现却是依“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差序性的。

据此,黄光国认为儒家的人际交往伦理就是:“在人际互动的场合,应当根据‘尊尊’原则,解决‘程序正义’(笔者按:‘程序正义’是指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应当用何种程序来决定分配资源的方式。)的问题,决定谁是‘资源支配者’,有权选择资源分配或交易方式;然后再由他根据‘亲亲’原则决定资源分配或交易的方式。”儒家的人际交往伦理也就是说从儒家的观点看人与人应当如何交往呢?虽说人际交往伦理是建立在“仁”、“义”、“礼”的基础上,但在行为上表现为尊尊原则和亲亲原则。人伦关系在儒家看来,大概有五种,即孟子所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诸子集成》,管曙光、于桂华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7第44页)

这五种伦理关系确是“尊尊”原则和“亲亲”原则的反映,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长尊幼卑,朋友互尊,所以子应尊父,臣应尊君,妇应尊夫,幼应尊长,朋友互尊,这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说如今不存在君臣关系,但仍然存在上下级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中这五种伦理关系仍然有效,并没有消失,既然有尊卑就有礼义,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人礼义之邦。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按亲亲原则进行,这种亲亲原则并且有推而广之的现象,所以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孟子主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也是人际交往伦理中人应当先亲近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父母、兄弟、夫妇,然后推而广之,亲所有的人,由亲及疏。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伦理中人与人是工具性关系,按公平法则进行,而中国文化中人际交往伦理中人与人是情感性关系。所以儒家首先重孝,事父母为头等重要的事,尤其是对一个寻常庶人来说更是如此。

总之儒家人际交往伦理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建立在仁、义、礼的人道基础上的人与人交往行为规范,即孟子所说的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夫妇之间有差别,长幼之间有次序,朋友之间讲诚信。再具体一点就是:父慈子孝、君礼臣忠、夫唱妇随、长爱幼敬、朋友互信。

第二节《边城》的人际交往叙事

简单地分析完儒家人际交往伦理后,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在小说《边城》叙事中,叙述者重构了儒家的伦理,不仅与儒家伦理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还使其更加美丽和理想化。

首先我们发现《边城》叙事中涉及到的故事人物都是善良的,这与儒家人性善论的观点非常吻合,由此许多学者谈到小说《边城》的人性美问题,正是因为每个故事人物都是人性善的,所以他们才是人性美的,他们的心灵是美的。《边城》中的每个人物既善又美,尽善尽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李健吾评论沈从文的《边城》时说:

可爱!这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另一个特征。他所有的人物全可爱。仿佛有意其实无意,他要读者抛下各自的烦恼,走进他理想的世界,一个肝胆相见的真情实意的世界。人世坏吗?不!还有未被近代文明沾染了的,看,这角落不就是!——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夫为他的孙女,大佬为他的兄弟,然后倒过来看,孙女为她的祖父,兄弟为他的哥哥,无不先有人而后——无己。这些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父亲听见儿子死了,居然定下心,捺住自己的痛苦,体贴到别人的不安:“船总顺顺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处,说,’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这里有大兴场送来的好烧酒,你拿一点喝去吧。、一个伙记用竹筒斟上一筒酒,用新桐木叶蒙着筒口,交给了老船夫。”是的,这些人都认命,安于命。翠翠还痴心等着二老回来要她哪,可怜的好孩子!

人性是善的,美的。在小说《边城》叙事中,故事人物即使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也不愿改变其善良的本性,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了人性在光辉。老船夫摆了一辈子渡船,心甘情愿为过往行人服务,边城人“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他们看到老船夫辛辛苦苦摆渡却不收钱,心里过意不去,“还是有人把钱的”,老船夫也“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午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老船夫忠于职守,把一份平凡的职业经营了一生,他虽不明白“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但依然“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船总虽然富裕,但他是个“大方洒脱的人”,“喜欢交结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是个为富以仁的典型,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只失事破了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士,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这人虽然脚上有点小毛病,还能泅水;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所以船总成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中心人物。翠翠清纯善良,虽然皮肤黑黑的,但“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成了中国传统女性温柔善良的代表,也是叙述者对女性人格的理想模型;天保与傩送从小艰苦训练,“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他们学会了“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二人“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他们二人成了中国青年的理想人格,体现了中国青年的阳刚之美。翠翠的父母为了真爱而自杀;杨马兵为了真情而孤单一生,后来又成了自己心仪的人的女儿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小说《边城》叙事中,几乎每个故事人物都尽善尽美,他们是叙述者的理想人格,即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她们虽地位低,但同样是多情多义。总之,从《边城》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善良,人性的美与人情的美。这是贯穿文本始终的。

他们的人性为什么是善的呢?就因为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符合人道,即仁与义。小说叙事中叙述者讲述到:

(1) 这些诚实的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边城•;二》)

(2) 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边城•;二》)

(3) 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凡事求个心安理得。(《边城•;二》)

(4) 这人虽然脚上有点小毛病,还能泅水;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边城•;二》)

(5) 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边城•;二》)

(6) 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边城•;二》)

(7) 祖父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