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误入桃花源 >

第26章

误入桃花源-第26章

小说: 误入桃花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人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精神的人,一个刺激并非简单地相应产生一个反应,中间要经过人的认识和思考,这个行为模式是:刺激——对刺激的认知(思考)——反应。这也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刺激或境遇,人们的反应为什么又千差万别。同样是一个美女,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认为十分美丽;同样是一份精美的书刊,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别人夸奖一个人,有的人高兴,有的人也许以为他在讽刺,所以反而不高兴;别人成功,有的人会嫉妒,有的人却真诚地为他高兴。对于一个刺激,是人们对刺激的认知决定一个人的反应(行为),而不是刺激本身决定人的反应。人的反应是能动,有选择性的反应,生活中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对别人的看法,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只能改变对社会的看法。

人的行为反应是要经过大脑思考的,不是被动支反映刺激,不是一面镜子,人的反应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处理,这个反映,多数情况下,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同样的食物,一个人喜欢,另一个厌恶;同样的人,一些人喜欢,另一些人讨厌他;同样一部作品,一些人赞美它,另一些人贬低它。并且这种反应还因时空的变化可能发生变化。

一个刺激按照人为法则产生一个选择性的反应,这是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行为方式,可惜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多数人懒于思考惯于从众,因而多数人的行为是自然的,没有经过思考的,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人是极具可塑性的生命,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只要人愿意接受改造,每一个人在适当的领域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人。

但是同样地,有一部分人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他们极有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很强,外界的刺激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反过来他们还影响别人和环境。多数人极易受别人和环境影响,少数人却总是影响别人和环境。前者是性格软弱意志薄弱的人,后者是性格坚强意志坚定的人。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七节  生命的结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有一篇散文《暂时脱离尘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本名《草枕》)中有一段话:

“苦痛、愤怒、叫嚣、哭泣,是附着在人世间的。我也在三十年间经历过来,此中况味尝得够腻了。腻了还要在戏剧、小说中反复体验同样的刺激,真吃不消。我所喜爱的诗,不是鼓吹世俗人情的东西,是放弃俗念,使心地暂时脱离尘世的诗。”

夏目漱石真是一个最象人的人。今世有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象人,倒象一架机器。这架机器里装满着苦痛、愤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用,即所谓“冰炭满怀抱”也。他们非但不觉得吃不消,并且认为做人应当如此,不,做机器应当如此。

我觉得这种人非常可怜,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机器,而是人。他们也喜爱放弃俗念,使心地暂时脱离尘世。不然,他们为什么也喜欢休息,喜欢说笑呢?苦痛、愤怒、叫嚣、哭泣,是附着在人世间的,人当然不能避免。但请注意“暂时”这两个字,“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知道是虚幻的,是乌托邦,但是大家喜欢一读,就为了他能使人暂时脱离尘世。《山海经》是荒唐的,然而颇有人爱读。陶渊明读后还咏了许多诗。

这仿佛白日做梦,也可暂时脱离尘世。

铁工厂的技师放工回家,晚酌一杯,以慰尘劳。举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大幅《冶金图》,此人如果不是机器,一定感到刺目。军人出征回来,看见家中挂着战争的画图。此人如果不是机器,也一定感到厌烦。从前有一科技师向我索画,指定要画儿童游戏。有一律师向我索画,指定要画西湖风景。此种些微小事,也竟有人萦心注目。二十世纪的人爱看表演千百年前故事的古装戏剧,也是这种心理。人生真乃意味深长!

这使我常常怀念夏目漱石。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其实人的生命是有独特的活法的,人不是机器,人不能成天生活在“苦痛、愤怒、叫嚣、哭泣”当中,否则人的生命就是可怜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呢?人总有一死,或死得重于泰山,或死得轻于鸿毛。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的人归于前者,把自私自利甚至害人害社会的人归于后者。实际上,客观地讲,人死了,生命就不复存在,功过是非对于死者来说毫无意义,一死百了。难道人的生命因为死而变得无足轻重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那么人的生命有没有价值?这些问题会在适当的地方还会专门论述。虽然*说人首先要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才能高谈科学、艺术、政治、道德等,物质决定精神,离开利益谈思想和精神是愚蠢的。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生命,根本上说还是精神意义上的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而且是精神的存在。一句话,人的生命的本质是精神。人类史就是人的精神史,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人在有限的一生中可能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为了生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而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生活上,许多人也许一生都没有尝过“暂时脱离尘世”的滋味。笔者认为的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即生存、生活和生命。

首先人要学会生存。虽说科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人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人类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没有彻底解决贫困以前,人与人之间的生存斗争将一直持续着。达尔文说:“至少我认为,口头上承认普遍的生存斗争这一真理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是要在思想里时时刻刻记住这一结论,却没有比它更困难的。”为了生存,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人的生存显然要复杂的多,人为了生存首先要受教育,然后才可能谋生。生存问题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后变得更加复杂,资本和工业使人异化为非人,劳动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次是生活世界。生活是真实的、琐碎的、平凡的,渺小的,它扼杀生命,许多人的雄心壮志不是被特别大的困难打败了,而是被现实琐碎的生活消磨掉了。生活世界是人与人错综复杂的关系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物质的交换上,这使人与人的关系几乎成为*裸的金钱关系。当然生活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它充满了美的诱惑和各种物质享受。生活世界里人与人是不平等的,有贫富高低之分,人的精神发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人没有多少自由可言,支配生活世界的是欲望和社会的权力。人在生活世界里是异在的,外向的,只有物质和金钱在发挥作用,所以在生活世界里自由和精神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多数人不幸沦为生活的奴隶,并且像一头驴子一样永远绕着磨石转来转去,在平凡和琐碎的生活里循环地忙碌着。在生活世界里,所谓快乐只是人的欲望的暂时满足和和各种物质的享受,根本谈不上精神的自由与快乐。

然而人的生命,从本质上说,是精神。精神只有从物质和生活中解放出来,才能回归自我,才能体验到精神的自由和快乐。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才能从繁重的物质和琐碎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多数人陷入物质和生活的泥沼中难以自拔,甚至越陷越深。人的生命生来就是自由的、平等的和善良的,但是复杂的社会逐渐给人的生命套上枷锁,人变得越来越不自由,教育也只是为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的精神给遮蔽了。精神只有在能够物质后才能独立,人的生命只有解决了生存和生活后才能体现它的高贵和价值,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人的生命,也就是人的精神,以后的论述中,如没有特别说明,笔者所指的生命就是指人的精神,生命的精神体现为自由、爱情、信仰与宗教、道德、权力以及生命的快乐等,笔者会变精神的这几个方面,在以后适当的地方会做专门的研究。

生存、生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影响的。生存是最基础的,没有生存一切无从谈起,而生活是沟通生存和生存的桥梁,生命也通过生活表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当代人的精神是十分贫乏的,要实现人的精神任重而道远,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真正解决,人的身体要解放,人更要从物质和生活中解放出来,支配物质和生活,这对人类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人的生命即人精神,普遍人的精神是一个奢侈的未来,我们多数人只能在生存和生活世界里贪婪地满足各自的欲望和追求各种物质享受。但是少数人即个人的生命却有望从生存和生活中解放出来,而不是从中解脱出来,积极地成为生命的主人,支配物质和生活,实现人的精神。

生命的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形。最低层是所有生命共同具有的特点,人也一样具有动物的本能,要生存,有欲望,行为受感性支配;中间层是人的生命的特点,人处在一个关系的生活世界中,行为受知性支配;人的生命的最高层是神性,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行为受理性支配。三个层次是逐渐上升的过程,第一层次没有实现,就很难达到第二层次,第二层次没有实现,第三层次也无从谈起。多数人一生中永远处在生存的低层,无法上升到中间层,当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人的生命才进入中间层,过渡支人与人的关系世界即生活世界。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最高层,他们在克服了人的动物性和人性后达到了神性,从生存问题和生活世界中解放出来达到生命的境界,行为不再受感性和知性支配,完全由理性来主宰,能够“暂时脱离尘世”,甚至真正达到“脱离尘世”,完全享受生命的快乐。如下图所示:

神性生命理性

人性生活世界知性

动物性生存感性

第九章  生命之意义 第三十八节 自由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过客》:

时:或一日的黄昏

地:或一处

人:

老翁——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

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女孩正要将坐在树根上的老翁搀起。〕

翁——孩子。喂,孩子!怎么不动了呢?

孩——〔向东望着,〕有谁走来了,看一看罢。

翁——不用看他。扶我进去罢。太阳要下去了。

孩——我,——看一看。

翁——唉,你这孩子!天天看见天,看见土,看见风,还不够好看么?什么也不比这些好看。你偏是要看谁。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还是进去罢。

孩——可是,已经近来了。阿阿,是一个乞丐。

翁——乞丐?不见得罢。

〔过客从东面的杂树间跄踉走出,暂时踌躇之后,慢慢地走近老翁去。〕

客——老丈,你晚上好?

翁——阿,好!托福。你好?

客——老丈,我实在冒昧,我想在你那里讨一杯水喝。我走得渴极了。这地方又没有一个池塘,一个水洼。

翁——唔,可以可以。你请坐罢。〔向女孩,〕孩子,你拿水来,杯子要洗干净。

〔女孩默默地走进土屋去。〕

翁——客官,你请坐。你是怎么称呼的。

客——称呼?——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

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翁——阿阿。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客——〔略略迟疑,〕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翁——对了。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

客——自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

〔女孩小心地捧出一个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