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第25章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25章

小说: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鄣目旄校辜堑媚鞘钡乃幢忝娑郧奥返牟宦匆廊挥凶湃缣煲话懔衫男那椤�

但是现在,即便骑在马上,他也没有了自由的感觉。虽然说,心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但仓央嘉措还未修炼到如此自由的心境。虽然他没有见到绳索、刑枷、囚车,但他依然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囚徒。虽然有大队的人护拥着他,但他们只是他的看守和押运。现在他之所以还能像一个自由的人一样,骑上大马,不过是不想过分刺激世人的心。他的囚徒身份,没有丝毫改变。

他怅然地骑上马,随着队伍前行。他看着那些熟悉的藏房、街道,那里留下的,都是曾经的欢歌。可今日,他将与它们离别,永久的离别。

突然,寂静的街道涌出了人头,瞬间就将队伍围得水泄不通。这些藏民脸色肃然地站在队伍周围,他们的手里,甚至还拿着铁镐等可以当做武器的家什。仓央嘉措往道路的远处看去,正有更多的人,从小巷中涌出来。

士兵们上前呵斥,让人群散开,可这些人一动不动。他们甚至喊道:把佛爷留下来!仓央嘉措的心有些惊讶,这里的大部分人,他并不认识,他们为何会来此?突然,他想起了9年前的坐床仪式,那些信众曾经虔诚地向自己涌来,只为一睹佛颜,只为感受吹拂了活佛的风。9年来,虽然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他依然能感受到世人对他的爱。这种爱,虽然更多的是崇敬,但却发自肺腑。他还记得,自己公开了恋爱后,世人对他的宽容。他记得他的诗,唱响在大街小巷。他记得他们唱他的诗时,陶醉的深情。

突然间,他明白了,这些人是真爱他。因为他的诗,他们更爱他。他们爱他的高贵,更爱他的亲切,他们把他当做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以前,他只知道去爱自己想爱的女人,可这些平素不认识的人,却在心里给予了他最大的爱。只是他以前并没有去想过这一点,他只把他们当做盲目的信徒。虽然他也为他们祈祷,但这样的他,只是因着佛教普世的心理去做的功课。在心里,他并没有太多地去想他们,只是很机械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祷告。但现在,他明白了,他们对他寄予的感情,并非是简单的膜拜。

看士兵哄不散人群,康熙派来的使臣发话了:这是大清皇帝请六世达赖去京师做客,请大家不要耽搁了达赖的行程。这话具有很大的威力,原本那些紧绷的神经,在这句话前崩塌了。既然这不是囚徒之行,而是荣耀之旅,有什么值得阻难的呢?人们没有对此表示任何的怀疑,他们就此放下了戒心,手中的家什也在这瞬间掉落在地。

哭声,从寂静中爆发了出来。分离的苦痛,在压抑中爆发出撕心裂肺的感觉。有人开始将身上的金银扔给仓央嘉措,接着哈达、糌粑、酥油、手镯、干果、织物……但凡人们身上可以拿得出的有价值的物件,都变成了供品,扔向了他们的佛爷。仓央嘉措知道,这是他们在用唯一可以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在这被当做囚徒的行程中,他竟能受到藏民们如此的礼遇,这是仓央嘉措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看着这些如雨般洒落的情谊,仓央嘉措感动得跳下马背,高高举起双手,以示他的接受与谢意。他的双眼迷蒙着,他知道,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他将永远离开这些爱着他的世人。他唯一能做的,便是用这样的动作来表达他的感激。

看到活佛如此,人们惶恐地跪下,跪下的人群,像退去的潮水一样延伸。他们没想到,活佛能有如此亲近他们的举动。他们知道,他们有伟大的活佛,他们相信,如此伟大的活佛,能拯救他们的心灵。他们痛哭,请求活佛留下,请求活佛早日回来,请求活佛为他们赐福。但他们不知,活佛已经自身难保,还如何能为他们赐福!

仓央嘉措长长地叹息,他重新坐上马匹,合十念经。队伍在拥挤的人群中,挤出了一点缝隙,得以继续前进。沿途,依旧是送行的百姓,背后则是恋恋不舍的人群。每经过一座寺院,就能听到皮鼓和法号的声响,能看到松枝在道路两旁,燃起的庄严浓烟。除了没有华丽的装饰,这和仓央嘉措坐床时的盛况,如出一辙。

哲蚌寺下,早就埋伏在那里的上千名武装喇嘛惊雷般冲下山来,如同一阵龙卷风般地把六世达赖“卷”走了。

这哲蚌寺,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是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它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下,是押送六世达赖去北京途中最大的寺院。哲蚌寺的规模恢宏,层台累榭的白色建筑群附着在山体上,如同巨大的米堆,所以称为“哲蚌”,即藏语中“米堆积在一起”的意思。“哲蚌寺”在藏文中的全称,便是“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

哲蚌寺与达赖有着深厚的渊源。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均在此坐床,五世达赖也在此掌领西藏地方政教大权。此时,西藏的行政首脑机关——甘丹颇章,也设立在此处。所以,它堪称黄教的三大寺之首。无论从宗教渊源,还是政治角度,这座寺庙都与达赖,都有着深厚的联系。

哲蚌寺的僧人,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他们的活佛留在西藏。他们深谙这次上京危机重重,他们要用尽一切力量来保护活佛,不让任何人将其带走。

这个消息使拉藏汗震怒,这是对他权威的藐视和质疑。他派出了重兵,将哲蚌寺重重围困,并发出通牒,三日之内不交出仓央嘉措,他就将发动歼灭性的进攻。然而,拉藏汗低估了信仰的力量。对于这样的威胁,哲蚌寺的僧人们表现出了誓死的决心。另一起血雨腥风,眼看又要染红拉萨明净的天空。

一个人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后,多少会为自己的劫后余生庆幸。但年少的仓央嘉措并没有庆幸自己的脱困,反之,他在为即将而来的斗争担心。他很感激哲蚌寺对他的厚爱,但他更知道拉藏汗的野心。

即使与拉藏汗交流并不多,但他已从拉藏汗狡邪的眼神中,解读了拉藏汗对权力的欲望,那是一只饿狼见到猎物后不可阻挡的冲动。拉藏汗为了权力地位不受到威胁,可以宁可枉杀千人,也不放过一人。如果自己可以选择,他宁愿让千万教徒不白白流血牺牲,即便牺牲自己,他也会义无反顾。这是他唯一可以对爱他的世人做的事。

于是,在两军交战的前夕,仓央嘉措毅然走向了拉藏汗。用一人的生命,去换回千万人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恐怕连仓央嘉措都未曾想到,他戴罪之身的路,却走得那样高贵,有着让人动容的精彩。仓央嘉措做出的那个艰难的决定,成为他人生中最美的绝唱。这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以他浪漫的才情,善良朴实的性情,像一道亮光,刺穿了弥漫在拉萨上空的政治阴霾。

第32章 万籁

万载悠悠,在这个生命萌生的春天,一声叹息穿越时光岁月。像一台精彩的舞台剧,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而此时,仓央嘉措却还挣扎在政治阴谋的中心,等待命运的判决书。

押送仓央嘉措进京的队伍,一出拉萨便给仓央嘉措戴上了枷锁。仓央嘉措正式以囚徒的身份向北京前进。于此,仓央嘉措经过的佛寺,一般不敢有人再来觐见。但亦有充满野心的人,赶来看有没有掌控六世达赖的机会。

为了避开一切可能的麻烦,进京的队伍在藏北和青海蜿蜒曲行。短短的道路,走了几个月,尚没有走出多远。这样的行进速度,是很难想象的。如果说,这是因为仓央嘉措对藏区的眷恋,但押送他的队伍是没有理由顾忌一个囚犯的感受的。如果说,是因为蒙古的士兵们仍把仓央嘉措当做他们的宗主,不愿意让其尽快离开,但有康熙的使者在,他的任务便应该是将其尽快送至京城,他没理由让队伍拖延至太慢。

唯一的解释,是沿路的阻扰太多。不管拉藏汗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达赖,不管朝廷想要如何处置仓央嘉措,对于蒙藏的人们和政权来说,六世达赖,意味的是统治、权力和信仰。无论为哪一条目标,但凡有力量的人,都会为此而奋争。

如果说之前在拉萨,康熙使者的进京朝觐的话,使得民众们想象放行了。这后面的一具枷锁,则将拉藏汗对仓央嘉措的态度,表露无遗。康熙的使者没有阻止这样的行为,他当然不是顾忌蒙古士兵,而是尊崇皇帝安抚拉藏汗的政策。但这样的纵容,也让所有的人相信,这一行程,对仓央嘉措将是不利的。

或明或暗的争夺,在这短短的路程中,反复地上演。去京城的道路,变得极其遥远。仓央嘉措在这些此起彼伏的争斗中,仿佛感觉到了这块土地的不舍。同样的,他何曾舍得离开这片生养他、供奉他的土地。他的生命之根在这里,无论去到何处,他的心都会在这里。

但他厌倦了人们的争斗。即便是为了对他的爱,那也是刀光血影的恐怖。他不希望他的土地上,流着他所爱之人的鲜血,他希望这片土地的世人,都能获得平安与幸福。可历来没有选择权利的他,又能做什么。

他此生所做的选择,都具有毁灭的力量。他真正能做决定的大事,只有两件:当他选择放弃活佛身份时,他带来的是友人的死亡,和政权的危机;当他选择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哲蚌寺上下性命的时候,他为自己带来的可能是永久的囚禁。现在,他还能做什么选择,去结束这奋争的一切呢?

仓央嘉措想起了临行前写的一首诗:

求汝云间鹤,

借翼一高翔,

飞行不在远,

一度到理塘。(刘希武译)

飞行不在远,但即便能做短暂的飞翔,那也能享有自由。他不愿意离开生养他的土地,他还眷恋这片天地。

看着前路,仓央嘉措心中涌动的,是不舍,和迷茫。

当队伍行至青海湖时,已经到了秋天。高原的天,在此时格外的高远,但晚凉中,却多了凄凉的气息。

月色朦胧中,茫茫的青海湖看不到边际。清冷的晚风拂过,激起片片涟漪。仓央嘉措在小时候,就听说过湖水的传说:

在不知多少年前,青海湖底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青草茂盛。在这肥美的草场中,有一口神奇的井。井水源源不断地涌着甘泉,即使到了旱季都不会干涸。甘甜的井水淙淙流出,汇成了一条清碧的小溪流。依靠这口井,这里的牧民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后来,一位叫白马江乃的智者住在神井边上修行,同时给来往的人布施神井的水。一日,白马江乃要去印度进修。临走前,他嘱咐自己的徒弟要继续施水,还一定要记得盖井盖,但他却忘了告诉他不盖井盖的后果。

徒弟忘了盖井盖,不断涌出的井水从神井里喷涌而出,汹涌澎湃,冲走了牛羊,冲毁了房屋,也冲走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最后,这里形成了汪洋大海,形成了如今的青海湖。

仓央嘉措想看的不是神迹,他想看的,是他从未见过的辽阔。站在湖边,这一望无际的清波,荡漾着潮汐的声响。清冷的风,吹拂着他的身体,仿若置身于宇宙的空旷。

他知道,这冷冽的湖水是无情的。可这世间,有多少事是有情的呢?命运是无情的,权力是无情的,人心的有情在这些之前,也苍白无力。他想到了佛祖所说的空,原本这世界就是无情的,它是空的,哪来的感情。可他却一直执著于有情,这难道错了么?

这湖水中的神井旁,那个无辜的小徒弟,他不过是执著地遵从师父的吩咐,为有情布施,他想学到一颗慈悲的善心,可只是一个疏忽,却带来了自己和整个村庄的毁灭。是他的有情错了么?如果他什么也不做,一切都不会发生。他如果无情,或许还能救更多的人。

在这有情和无情中,仓央嘉措迷惑了。他不知道,他一生的有情,究竟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这一路的争斗与营救的纷争?虽然这些有情,有的令他感动,但他却不喜。他不喜任何的纷扰,他宁愿喜欢这湖水无情的清静。

突然,他想起了桑结嘉措的儿子。那个少年用无情的离去,去追求他向往的有情天地,这样的选择,成了一声惊叹,它或许将使这少年得一生的逍遥。与他这被有情牢牢束缚的人相比,用无情去换取有情,竟能获得更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色界中,无的世界生出了有,有的世界呈现着无。正如佛所说的,无须执著,应物随形,便能得最好的因果。仓央嘉措又何须,在这有情无情中困扰?

看着寂静的青海湖,仓央嘉措双手合十,在这清凉的风中,念诵起了佛经。还有谁,比佛祖更了解这个世界!

很快,一个消息传到了康熙那里:仓央嘉措病死在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