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军阀-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他们没有任何特权,反正秦国是不能容忍一个国中之国的,那也就是他们要是想留在这里,他们必须取消国号,这样哪里有去恒河南边那片肥沃的土地上好,而且王九龄还划出来一片比现在尼泊尔更大的面积的土地给他们,应为王九龄还打算吧不丹的人也迁移过去。
第两百六十三章 尼泊尔迁国
尼泊尔国王听完秦国大使的话之后,知道尼泊尔有两个退路,但是作为国王他,在无法改变秦国的想法的时候,他倾向于迁国,但是他必须跟大臣们商议,否则就他一个人去,还当个屁国王啊。
尼泊尔国王想了想岁秦国大使道:“尊敬的大使先生,我个人是很想把国家迁移到恒河南边那片肥沃的土地上,不过这么大的事情,我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要不然我一个人去哪里也没有意义。”
秦国大使道:“听国王陛下的安排。”
尼泊尔国王道:“等下还希望大使先生帮我劝劝大臣们!”
秦国大使道:“这个没问题。”
之后尼泊尔国王立即召集了尼泊尔个部门的大臣,讨论关于迁国的事宜,而秦国大使也会在场劝说尼泊尔大臣。
很快尼泊尔大臣就到齐了,尼泊尔国王道:“今天吧大家召集过来,是有件大事要跟你们谈,秦国的元首希望我们能举国迁往恒河南部去!”
“哗……”下面炸锅了,人们怀疑自己听错了,在议论纷纷。
秦国大使道:“各位你们没有听错,国王陛下说的是真的,我们元首有感各位对秦国的大力帮助,所以将这片肥沃土地话给你们,”说着在一副大大的地图上一划,“各位这片土地肥不肥沃,不用我说,你们都知道,不过这片土地比你们现在的国土面积还要大5万平方公里,也就说,你们不费一枪一弹国土面积一下子大了四分之一,而且是比现在的山地尼泊尔更加的肥沃。”
农业大臣道:“大使先生,我觉得要是你们能在尼泊尔的周边给我们一小块土地就行了,要是迁移的话实在太麻烦了!”
秦国大使道:“你说的倒也很有道理,不过我过在你们的东南西北都有土地,老是路过你们的境内,始终有诸多的不便,绕过去就更麻烦,所以我们希望你们能迁移过去,这样哦我们也不用再走个路都那么麻烦,你们有了那么肥沃的土地也可以将尼泊尔发扬光大,大家也是互惠互利,共赢的好事啊!”
下面的尼泊尔大臣这才明白,原来秦国人嫌尼泊尔挡道了,碍事!
财政大臣道:“大使先生,我国国力弱,恐怕没有那么多资金来迁移那么多民众啊?”
秦国大使当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于是道:“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方案,就是尼泊尔取消独立,并入秦国,以后你们就是我们秦国人了,不过我们秦国是不兴特权的,所以你们的特权是要收回的,当然你们将享受和秦国所有国民一样的待遇,二选一,你们想怎么样我们都接受,元首就是不能接受国中之国,各位虽然我是很想帮你们,可是你们知道元首决定的事情是更改不了的,想当初元首要打英国人,大家都不同意,可是元首坚持要打,你看英国人被打成什么样了,所以趁元首现在心情好,你们早点拿个主意,免得元首哪天心情不好,你们可就没得选择了。”秦国大使一副很想帮他们,但又无能为力的样子,让大家都有点相信他了。
看秦国大使的态度那么坚决,看样子真的只有两条路可以选了,难不成要造反,那样也是行不通的,秦国有三个师驻扎在尼泊尔,其中还有一个就驻扎在城外,秦军的战斗力他们想起来就发抖,连他们一直认为世界第一的英国人都被打到爪哇岛去了,何况尼泊尔比英国差的十万八千里,如何阻挡秦国的雷霆一击呢,反抗绝对是死路一条,连累家人,到时候什么都没有了。
尼泊尔丝毫不在意秦国大使就在边上,就争吵了起来,最后一直吵到晚上,才决定迁国,这些人是不能接受沦落为平民的,那样他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尼泊尔国王就更不能接受了,他好不容易有了大权在握,正在兴头上,突然要去做平民,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他们决定去恒河南边建国,他们知道秦国人支持他们建国是为了对付英国人,虽然会有很大危险,不过那主要是对于平民来说是危险的,他们这些人完全可以在国家被攻灭之前逃走,只要形势不对劲他们就可以逃往秦国,反正就隔着一条河。
不过他们更相信秦国不会坐视他们被英国人灭掉,所以只要尼泊尔在他们的地位就非常的稳固,他们就不必去当平民。
尼泊尔人答应迁国,王九龄很高兴,从此尼泊尔人一走,王九龄就不必担心他们那天会暴起发难,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也将消失,秦国也将更加的稳定,以后去西藏也不必进过别人的国土了,毕竟这个国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秦国人的,总会有那么一些亲英美的。
尼泊尔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秦国,喜马拉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了,王九龄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要是再往前一点,也才三年多的时间,就建立了一个横跨东南亚和南亚,东起南海,西至恒河发源地,北起野人山,南至赤道的大帝国,这在人类史上绝对是绝无仅有的,纵观古往今来,有那个人像他这样白手起家,被人追杀,在短短的三年竟然建立起这么庞大的帝国呢。
而事实上,世界上已经没有人不嫉妒王九龄了,有野心的人嫉妒王九龄的好运气,同时王九龄会写歌,拍电影,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几乎无所不能,同时对感情忠贞不二,那么厉害的人居然才娶一个老婆,女人心中的男人不就是这样的吗。
作为女人心中理想的男人,很多女人都开始不看其他的男人了,尤其是在国外,崇尚自由恋爱,更是不可一世,追她们的男人跟王九龄比起来,简直就像小孩子,看的都没胃口。
而中国的女孩子就要好多了,虽说王九龄是她们喜欢的那种,不过他们都比较理性,王九龄只有一个,何况还是有老婆的,就算娶妾也轮不到他们,一般人也都由父母安排了,不过他们的父母眼光也高了很多,同时门当户对并不是他们选女婿的唯一标准,更多人的看中那些有能力的,但是现在还贫困的男子。
王九龄当年就是这样被田丹的爷爷看中,那个时候王九龄还是逃犯,可是现在人家都是一国元首了,不过他们不明白王九龄为什么不弄个皇帝当当,又不会有人反对他,很多人开始觉得王九龄占着茅坑不拉屎,他们都替王九龄急了。
第两百六十四章 新德里扬汉旗(一)
1935年5月21日,巴基斯坦成立的第二天,新德里战役拉开帷幕,这次战役的目的就是围歼在新德里的8万英军和20万土著,将秦国的国旗插在新德里的总督府,不过插在废墟上就可以了。
这次英军有的空军还是很强大的,有五百架飞机,全部是其他殖民地飞过来,不过新式的战机只有两百多架,但是也已经够了。
秦国的空军飞机并不比英军的新式战机先进,秦军有空军战斗机200架可用,轰炸机250架,不过秦国的陆军可就比英军多太多了,英军满打满算30万,秦军包括巴军、尼军有70万,另外缅甸运输民夫30万,另外地形上面有巴方大量的穆斯林做向导。
英军的大量部队集结在新德里市区,英军也知道在野外和秦军打根本打不过秦军,所以这次他们很光棍的龟缩在城里,这里已经被改造成成一座军事堡垒了。
新德里(newdelhi)是印度共和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东经77度,北纬28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1997年)。主要语言为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旁遮普语。作为德里的中央直辖区,它还统辖着饱经沧桑的老德里。新德里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新德里原是一片荒凉的坡地。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城市,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译:亚穆纳河)西岸。这个国家的首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一个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theindiangate),并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老德里。
新德里是古老传统和现代化相互结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历史镜子,展现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则是一座里程碑,让人们看到了印度前进的步伐。老德里历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约1400年,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即“因陀罗神(雷神)之住所”。8世纪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由于古代诸侯割据,征战不休,德里几经兴衰,历尽沧桑。这里曾先后出现过7个德里城,到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德里由此得名。12世纪末,征服印度的外来穆斯林开始在这里建都。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从阿格拉迁都到此,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七个德里城中的最后一座,把德里改名为沙贾汗纳巴德。17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汗19世纪中期,英国吞并印度,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各答。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为首都。随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开始兴建一座城并于1931年完工,这就是新德里。1950年1月26日,独立后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定都新德里。
亚穆纳河,旧名“朱木拿河”。恒河最长的支流,约1,380公里。导源于印度西北的本德尔本杰山西南坡的亚穆纳斯特里冰川,在格尔西亚以下与西源通斯河相会,水量加大。继续南下,为旁遮普平原与恒河平原的界河,东西两侧均有灌溉运河网,引亚穆纳河水灌溉。格尔纳尔以下转为东南行,阿格拉以下,河身蜿曲加大,至阿拉哈巴德汇入恒河。重要支流有昌巴尔河和贝特瓦河。终年有水,季节涨落,易洪易旱,河岸高耸。沿河主要城市有德里和阿格拉。
今天新德里对岸就是秦国了,本来于汉本来是想拿下新德里,升个元帅,不过现在情况是一变再变,现在搞的要三个集团军围攻了,有功劳也要三分啊!
看着英国部分龟缩在城里,他又想到能不能水淹新德里,最近他一直在考察新德里外面秦军控制区域的水文。
不过时间到底允不允许他完成那好大的水淹工程呢,没人知道,秦军在英意联军到达之前完成会战,歼灭新德里的英军,然后将破烂的印度留给他们。
战役打响后,三个装甲师在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下,经过三天的攻击,伤亡数十两坦克,飞机也有四十多架被打下来,伤亡八千多,终于将英印军压缩到城里。
经过细心准备的的英军,还是表现出来老牌帝国的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他们在撤离到城中的时候在路上埋了很多地雷,给秦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不过更让英军吃惊的是秦军的战斗力,本来他们打算在城外坚守十天左右,然后跟秦军在新德里打巷战,预计在城内战斗半个月到二十五天,而英国国内和意大利的大部队在半个月内就可以投入战斗,到时候秦军就会被拖在印度,凭借英印两国的工业能力,到时候就可以将秦军耗死。
可是才三天他们就完全退到城内了,按照秦军这样的战斗力,虽然他们对新德里的地形很熟悉,但是他们现在实在没把握他们在城内坚守多久。
英军在退守后立即发报要求英国国内火速派人来,秦军的战斗力超过了他们的想象,英国政府只能加快速度调集人马去印度。
秦国虽然在欧美的情报不是那么完善,但是也可以判断出来英意耳朵大部队什么时候可以抵达印度参战,王九龄估计英意军队十天内就可以抵达,所以如果在一个礼拜内拿不下,估计就要撤退了。
第两百六十五章 新德里扬汉旗(二)
鉴于巷战的话坦克部队不适合巷战,同时王九龄调整战略,因为尼泊尔已经在开始迁国支恒河南部,所以尼军三个师将会撤回去交给尼泊尔国王,尽快的将尼泊尔新国的印度人驱走,尼泊尔人尽快的迁移过去。
其次于汉部抽调五万人他们将会征集印度人截流亚穆纳河,不管用什么手段,在一个礼拜内完成,准备水淹新德里。
同时李辉冼的第四集团军抽调十万人进攻后世巴基斯坦地区,扶持穆斯林,将缴获的英国武器分发给他们,让他们组织抵抗。
而剩余的部队则开始组织各部队的特种部队,和装备了冲锋枪部队进行巷战。
印度各地的房子很奇怪,不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