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1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年把刀交给了迪安兹。
迪安兹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他常向别人讲述上面这则故事,以阐明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弱势群体时应遵循的价值理念——助人自助,即唤起需要帮助的人的自助意识,引导他们不再跪着,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慢慢站起来,让他们自主决策,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性、自主性,从而从无助走向自助。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在向善的路上,勇气就是氧气
作者:罗西
老人拿着皱巴巴的五块钱对好几位打扮体面的行人赔笑说:“能换零个钱吗?”他要坐公车。几乎所有的人都冷漠地说:“没有。”
老先生碰壁后又向更远的一位小姑娘请求:“你有五块零钱吗?”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将手伸进包里,结果不够五块,只有4个壹圆硬币。老人很失望。
小姑娘忽然觉悟,拿出一元,递到老人的手里,赠他,然后躲开,站在一旁。
老人欣喜,然后觉得不妥,忙不迭地说:“你看这咋能成呢?”于是,上前一步,准备把钱还给小姑娘,小姑娘见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向自己聚集,害羞地继续退后一步道:“没事儿,没事儿。”老人更不好意思了,仿佛急中生智:“要不,还是我把5元给你,你给我4枚硬币就好。”
小姑娘等的车来了,摆着手,羞愧似的,逃一般地上车了。
我很理解那个姑娘。有时,做好事会莫名其妙感动羞怯。
记得小时候坐公交,看老人离自己比较远,也不好意思自告奋勇站起来去帮扶其过来,有一种说不清的心理负担,类似于“越级报告”。又一次,让座给一大爷,他坚决不坐,原来他站着就是为了锻炼身体,为了不让我不好意思,他还特地做一些夸张的钢管舞动作,拉筋压腿地忙乎着。他懂我,我笑纳。
一小学教师给班里的孩子布置了一道作业,给每个学生一元钱,要求他们用这一元钱去做一件好事。第二天总结,只有20%的学生把钱用掉了,做成了好事;剩下的人原封不动地把钱拿了回来,不知道怎么出手……当问做好事的学生怎么用钱时,多数孩子都说把钱直接给了乞丐;再问那些把钱拿回来的孩子为什么没做好事时,他们回答说:“因为不好意思给人钱!”
有读友甚至问我:走在路上,看到有虫子六脚朝天,翻不过来,在挣扎……很想把它翻过来的,或者把它捡起来放回草丛,不要让它被路人踩死。“但是,如果旁边有人的话,我往往就做不了这样的事情。难为情,甚至有些羞愧,似乎做这件事就像做贼一样。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无意中我们常常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冷漠的人,而不敢做真的乐于助人的自己。不好意思做好事,在乎别人对你行为的看法,觉得没有面子,是自私的一种;而做好事不好意思,则是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的表现。
生活随处都是修行!在向善的路上,勇气就是氧气。
拯救善意
作者:祝洪林 字数:1290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一辆轿车慢慢地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接到了儿子高烧住进医院的电话,作为父亲他必须赶到医院,守候在儿子身边。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贯注。
走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善良的鲁尼兹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道。
上车的是一个约有六十开外的老者,说前面不远处的农场就是自己的家,上午出来办事,没有想到回来时,公交汽车因雪大停运了,只好徒步走回去。
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轿车喘息着踉跄驶过来,鲁尼兹下意识地开始踩刹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车头,向路边撞去,一头撞在一棵大树上。
等鲁尼兹醒来,他已经躺在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脑部受到震荡。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鲁尼兹心里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会给老人带来如此的重创!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老人的家人来了,很友好地握了鲁尼兹的手,安慰并感谢他,感谢他在风雪中对老人的帮助。即便如此,老人的家人请来的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照当地的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
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鲁尼兹觉得心像浸在寒冷的冰雪里,不知什么时候能走出这长长的冬季。
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地醒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家人愣住了,接着,律师也怔住了,继而,小城里的人被震住了,老人的肺腑之言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小城被感动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一时间,爱心像空中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又把这些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
多少年过去了,老人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爱与被爱也宛如吻合的齿轮,互相带动,循环传送,小城的人们把人性中最高贵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魁北克省举行的最受爱戴的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毫无争议地写上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喜悦的关怀和无求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不戒备地去爱,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和谐有情的社会更让人愉悦和欢欣的了。
“照亮世间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倘若赠人玫瑰,手留尖刺,谁还愿赠与?每一颗爱心都是真诚美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善意都是美好的,都应该馥郁芬芳。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7年第10期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节选)
作者:王开岭 字数:2197
本期客座主编:
王开岭,1969年生,祖籍山东。著有《激动的舌头》《黑暗中的锐角》《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王开岭文集》等多部著作,作品入选数百种选集年鉴、大中学语文读本和多届“中国散文排行榜”。在思想界,他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他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其作品被校园师生荐誉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现居北京,曾任CCTV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24小时》等栏目指导,参与过《感动中国》《中国日记》等大型节目的撰文,现任CCTV综合频道《看见》主编。
《城市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被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作者感叹,“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样的心急,这样的驰往和刻不容缓,我深有体会。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灰飞烟灭即一夜之间。来不及探亲,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出一件遗物。对一位孝子来说,不能送终的遗憾,会让他失声痛哭。
2006年,做唐山大地震纪念节目时,我看到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常青藤……”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1976年后,新一代唐山人对故乡几乎完全失忆。几年前,一位美国摄影家把1972年偶经此地时拍摄的照片送来展出,全唐山沸腾了,许多老人泣不成声。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愤愤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
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是所有人的遭遇。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己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叶赛宁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推荐语:
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是可读其代表作,一类是可读其选集,一类是可读其全集。某回,有人让荐书,我说:若你只能读一部书,那就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吧,它能让你美好而自足地面对整个世界。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我最推崇的是罗曼·罗兰和茨威格,我称其为“人类作家”,其属于我方才说的第三类。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之后,就很难再领略其美感,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会变得不耐烦。末了,出于真诚和责任,追了句:不妨再随意读读我的书。
中国的人命
作者:陶行知 字数:901
此文作于1932年,这些话即使今天听来,也是振聋发聩。一个好的社会,一个良性的时代,最大标志即尊重生命和保卫人的价值,最高宣言即人大于一切。中国的政治历史,大部分是由尸体和血污砌成的,而鲁迅说过,“革命,是教人活而非教人死的。”“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作者悲愤地问。答案应该是:当任何名义的政治都不再损害和牺牲个体利益之时,当这一切成为常识之时。
我在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