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皇帝全传 >

第142章

中国皇帝全传-第142章

小说: 中国皇帝全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抓紧策划。他自知自己十分孤立,遂决定先下手为强,率牙兵进入宫中抢位。次日晨从荣率步兵、骑兵千余人在城中天津桥列阵,并派人向宰相通告:“我今日要入居兴圣宫,你们各有妻子家属,为人处事不能过于固执,不然,随时可能大祸临头。”宰相马上驰入皇城报告,商讨对策,苦无结果,这时,监门将军报告秦王兵已到了端门外。宫中妃嫔闻讯,相顾号哭。李嗣源倒十分冷静,问监门将军孟汉琼:“从荣何苦如此?”又问:“是否真的谋反?”孟汉琼说:“是,刚才已令守门军卒关闭宫门了。”明宗立即命孟汉琼召马军都指挥使发兵讨伐从荣。

孟汉琼率兵冲出宫门,从荣正坐在天津桥上,急忙率军抵抗,他没想到父亲还会活着,更没料到会有讨伐他的兵马,他本来是想留重兵在天津桥威慑百官,自己直接入宫在父亲柩前即位。这一来,打得他惊慌失措,很快便溃不成军。从荣逃回秦王府后,被活捉斩首。

听到从荣的死讯,李嗣源心中还是万分伤心,几次昏死过去,病情急剧恶化。他令人到邺都(魏州)召宋王从厚,准备让他嗣位,宋王到洛阳的前一天,李嗣源病卒,终年68岁。葬于洛阳县内,陵为徽陵,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

第二百二十章 闵帝李从厚

李从厚乾化五年(公元915年)生于晋阳,小名菩萨奴,父亲明宗称帝时,从厚方12岁,被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16岁时,封宋王,又受命镇守邺都。从厚与兄长从荣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情差别很大,从厚好读书,礼贤下士,品性懦弱,从荣则相反,在从荣专权的那段时间中,十分嫉恨从厚的名声,处处防范、猜忌,幸好从厚对从荣极其恭敬、顺从,两人才没有出现大的隔阂。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从荣被诛,明宗召从厚入洛阳。从厚未到,明宗已死。十二月一日,从厚即皇帝位,为闵帝。

19岁的从厚当皇帝后,很想励精图治,登基的第五天,就召学士给他读《贞观政要》与《唐太宗实录》。不过,在政务的处理上他却十分优柔寡断,掌握不住大纲,朝廷大权被朱弘昭与冯赟掌握。朱、冯二人是诛秦王李从荣的关键人物,自恃有拥立大功,在朝中横行无忌。

第二年正月,闵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应顺,取应天顺人之意,又以枢密使、同平章事朱弘昭兼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二品冯赟兼侍中。朱、冯二人都出身胥吏,未有战功,对朝中与地方的名臣旧将十分顾忌。他们一方面把几位著名的禁军将领安彦威、张从宾等人分派到地方任节度使,另一方面又对地方上的两大势力石敬瑭与李从珂严加防范。当时从珂长子李重吉为禁军控鹤都指挥使,朱、冯把他放到亳州任团练使,从珂有一女在洛阳做尼姑,被召入宫中,实际上做了人质。不过,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样做的结果是弄得朝廷空空,内轻外重,随时都可能倾覆。

朱、冯两人后来意识到朝廷空虚、藩镇强大的严重性,他们向闵帝提出一个“换镇”的方案。就是把一些重要地区的节度使互相交换,削弱他们在各地的势力。二月,改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成德节度使,改凤翔节度使从珂为河东节度使,改成德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节度使,召天雄节度使孟汉琼还京。并派使臣监送各节度使赴任。这引起各节度使的极大不满。从珂马上打起清君侧的旗号在凤翔起兵。

闵帝听到凤翔起兵的消息,马上要判六军诸卫事康义诚率军征讨。义诚怕失去兵权,不肯外出。闵帝只得另委他人,以护国节度使安彦威为西面行营都监,率五节度使共讨凤翔,但很快就大败而归。闵帝在朝堂哭哭啼啼地说道:“朕本来无心做天子,被你们拥立后,朕年纪尚幼,国家大事都委托诸公办理,诸公决定的国家大计,朕无不同意,凤翔起兵之初,诸公无不自夸,保证寇不足平,今事已至此,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以转祸为福?我看如没有,朕要西去自迎从珂,以帝位相让,若仍不免罪责,也心甘情愿。”朱弘昭、冯赟惶惧不安,无言相对,康义诚想率禁军投降从珂,抢个头功,坚决反对闵帝出城。他谎说:“凤翔之败,是由于主将失策,现在城中禁军尚多,臣请求率军西去,抗拒从珂。”闵帝派人召石敬瑭为帅,康义诚坚持自己先率军出战。禁军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主张坚守洛阳,不能出征。康义诚怒冲冲地说:“洪实不让出征,难道你也想反叛吗?”洪实也针锋相对地说:“你自己要叛,还说别人谋反,真不知廉耻。”两人在闵帝前你来我往,争执不休。闵帝分不清谁是谁非,下令:“洪实以下犯上,斩首示众。”

康义诚出洛阳后,从珂大军已到达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义诚率军方至新安,距陕州尚有二百余里,诸军将士就百十成群,争相奔向陕州。当义诚入陕州境时,麾下仅剩几十人,正巧遇到从珂派出的侦察骑兵十余人。义诚解下佩带的弓剑请他们转呈从珂,并转达投降意愿。

闵帝听到康义诚投降的消息,忧急万分,派人召朱弘昭商议对策。弘昭对家人道:“此次召我,定是诛杀。”自己投井而死。留守京城的禁军马军指挥使安重进乘机派兵杀掉冯赟,把冯、朱二人之首级遣人送给从珂。

闵帝见京城已无法据守,就想奔往魏州。令孟汉琼先行至魏州安排。汉琼一出城门,马上驰往陕州投了降。闵帝在邺都时,十分宠信牙将慕容迁,即位后,提拔他为控鹤指挥使。这次出奔魏州,闵帝要他率军相随,他也表示:“生死跟随大家。”但闵帝刚出城,他就关闭城门,派人与李从珂联络。

闵帝出奔的第二天,宰相冯道入朝,至端门,才得知闵帝出奔。这时有人通知冯道:“潞王从珂正加急而来,相公应率百官出城迎候。”冯道与百官急忙乱纷纷地拥向城西的上阳门,在上阳门外一直等了三天,到四月三日,潞王才到达洛阳。冯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劝进,次日,太后下令废闵帝为鄂王,以潞王监国。又过了二日,潞王在明宗柩前即皇帝位,不久派人将闵帝杀死。闵帝死年21岁。无谥号。

第二百二十一章 末帝李从珂

李从珂本姓王,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光启元年(公元886年)生于平山。明宗景福年间(公元892年~893年),其母魏氏被李嗣源掳取为妻,他也就成了李嗣源的养子,从珂成人后,身材壮硕,气力非凡,自十四五岁起就随嗣源四处征战,临阵勇猛果敢。明宗称帝后,从珂为河中节度使,后因安重诲构陷,闲居洛阳清化里。日日念佛持斋,不问朝政,想以此免祸。安重诲死后,从珂很快成为西京留守,又改为凤翔节度使,封潞王。闵帝即位,对他十分猜忌,放其子重吉为亳州刺史,又召其女入宫当了人质。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从珂接到枢密院命令,让他离开凤翔改任河东节度使。部下将佐纷纷劝他不能轻离凤翔,认为若去河东,凶多吉少。从珂遂决心推翻闵帝。他派使者到各地散发檄文,声称:“为使我唐国社稷不遭倾覆,从珂将入朝以清君侧,请诸藩鼎力相助。”

这年三月初,朝廷派遣的诸道军马汇集凤翔城下,大举攻城。凤翔东西关城连连失守,城中将卒死伤严重。但主持攻城的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急于求功,率亲军驱赶士卒攻城,有退却者马上杀头,激起士卒愤怒,纷纷倒戈。羽林指挥使杨思权本来就与闵帝不和,见机大呼:“愿依大相公者跟我走。”从珂在明宗诸子中年龄最大,故称其大相公。士卒们几乎都扔下兵器,自西门进入城中,潞王亲自迎于城门。

凤翔大捷,潞王声势大振,马上拥兵东进。至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已将府库财物摆在路旁,士卒随到随赏,领赏后继续东进,均不入城。潞王高兴地对刘遂雍道:“有卿等如此相助,我大事必成。”

到第八天,潞王已率军出潼关到达灵宝县。朝廷派来迎战的兵马一遇潞王军即投降,无一例外。二月二十八日,潞王入陕州。先派人到洛阳散布文告、安慰百姓,声明除朱弘昭、冯赟两家外,其余人家都保平安无事。这天,闵帝派出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康义诚也来投降。三十日,潞王自陕州东行。四月三日,入洛阳城。冯道率百官劝进,潞王向他们说:“我此行也是迫不得已,待皇帝归来,先帝安葬,我还要回到凤翔,诸公之言,实在无聊。”

入城的第三天,太后令潞王即皇位,第四天,即位于明宗柩前。用太后教令遮人耳目,比百官劝进的把戏要高明一些,所以潞王采用了后者。这样潞王李从珂就成了后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末帝。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藩将石敬塘起兵谋反,大败唐军,许多藩镇见形势不好,开始向石敬瑭靠拢。末帝派出的征讨将军也时有投奔对方者。形势如此,他只得下诏亲征。

末帝到达河阳后,迟迟不肯北上,整日醉酒悲歌,不理军务,臣下有劝他北上的,他就说“卿毋言,石郎使我心胆堕地。”到闰十一月,石敬瑭与契丹联手,陆续击溃各地唐援军,各地州镇,纷纷降伏石敬瑭。

末帝见事已至此,只得狼狈地回到洛阳。他一离开,河阳守将就投降了石敬瑭。末帝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死时51岁。骨灰被葬于徽陵一带。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四十一卷 五代(后晋)

第二百二十二章 高祖石敬瑭

一、英勇善战位高权重

石敬瑭(公元892年~942年),沙陀族人。沙陀本是西突厥别部,原住地相当于现在新疆东北部靠近巴里坤湖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到盐州(今陕西定边)一带,是个长于骑射的游牧部落。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二十八日,石敬瑭出生在太原汾阳。

石敬瑭出生在一个天下大乱,争战十分剧烈的时代。李唐王朝名存实亡,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兵连祸结,岁无宁日,武夫悍将主宰一切。石敬瑭长大以后,随其父学习了一些刀枪骑射的本领。他性格沉着,寡言少语,练武之暇,也能读点兵法书籍,逐渐知道了前代名将李牧、周亚夫的事迹。沙陀人向来尚武,不重视文化,石敬瑭显然与众不同。当时任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的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非常器重他,将他招为女婿。李存勖听说石敬瑭擅长射箭,也把他擢居左右。后来,李嗣源又命他督领亲兵部队左射军,倚以为心腹亲信。

石敬瑭随李存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存勖当上皇帝之后,却没有封他一官半职,他仍然在李嗣源的麾下当个心腹小校,待遇未免太不公平。石敬瑭心中怨恨不已,然而嘴上却丝毫未流露出不满,他在默默地等待着局势的变化,他看到,像他一样被李存勖遗忘冷落的功臣宿将不乏其人,而最受猜忌的就是他的丈人,功居第一的李嗣源。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赵在礼在魏州发动叛乱,朝廷遣元行钦招抚失败,群议均以为非用李嗣源不可,李存勖不得已命李嗣源为统帅,率侍卫亲军前往讨伐。哪知兵到邺都(今河北大名)城下,当晚发生哗变,士兵挟持李嗣源,要他当皇帝,李嗣源不从,士卒纷纷散逃而去。李嗣源这时手中只剩下常山一军,共人5000,马2000。李嗣源欲明其不反的心迹,屡次上表申诉,都被元行钦扣下,不得达于朝廷,李嗣源更加疑惧,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刻,石敬瑭悄悄地附在李嗣源的耳朵上说:“大事成于果断而败于犹豫,天下哪里有上将与叛卒共入贼城,日后尚保平安无事的呢?大梁乃天下之要津,假若给敬瑭三百骑兵,先往占据,您再引兵急进,以此为根据之地,自能保全无虞。”一席话说动了李嗣源,遂命石敬瑭率五百骑兵直捣大梁。石敬瑭星夜兼程渡过黄河,赶到大梁城下,先使裨将李琼以劲兵突入封丘门,自己踵其后自西门入,占领了大梁。接着石敬瑭向西挺进,李存勖终被乱兵射伤,后饮奶酷而死。李嗣源进入洛阳,旋即帝位,是为后唐明宗。

老丈人当了皇帝,石敬瑭既是驸马,又是功臣,地位比以前大不相同,官职一年数变,先由总管府都校升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任陕州保义军节度使,赐号为“竭忠建策光复功臣”。次年加检校太傅兼六军诸卫副使,进封开国伯。不久又升为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进封开国公,赐号为“耀忠匡定保节功臣”,掌握了后唐朝廷的军事大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