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活在明朝 >

第93章

活在明朝-第93章

小说: 活在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凭着这些,就让不少的国家万国来朝。仅凭这一点,他当为史册永远记载。

小屁孩惊讶地长大了嘴,问道,这些父皇都没有跟我说过,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朱一刀有些尴尬,他于是打算拿自己那胡编乱造的身世做文章,说自己还在海外的时候,不管什么种族,不管什么国家,无不视郑和为大明的太监将军,所到之处那是望风而降!曾经有一个小国家,因为自大贸然地扣押了我大明使者,郑和知道后很愤怒,军士们也很愤怒,他就带了区区一千多军士,打败了这个国家数万大军,把对方的皇帝皇后等一大票人给俘虏了,还带回大明来坐牢!这是何等地壮举!

一旁偷听的王石也忍不住陷进了深深地崇拜之中。郑和郑三宝,在太监中的地位是至高无的,就连曾经的佞臣刘瑾,提起他也是一脸的崇敬,谁要是敢说他一个不字,恐怕会被众人群起而攻之。这么多年过去了,司礼监的东厂大堂正面供的是岳飞岳爷爷,内堂里供的赫然就是郑和!不过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的名声谁都钦佩,但他具体做过哪些事情,却鲜为人知,也许是因为自愧不如人的原因,大太监们对这个名字都比较避讳。所以下面的小太监们不知道他的壮举,实在是太正常了。

因此王石听着这些相对比较夸大的事情,陷入了对他的崇拜和深深地狂热之中!什么时候咱家也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就好了!

小屁孩听着听着脸就红了,到激动人心的地方还不禁喊出声:“就该打这些狗日的!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朱一刀大惊,他是怎么知道这句名言的?王石却低下头嘿嘿笑着说,前两天三皇子央求他讲故事,他没办法,只能说了一点汉朝将军李广的轶事,让三皇子彻底地记住了这句话。朱一刀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还好,若是让老子知道你给小屁孩讲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我怎么收拾你!

其实王石和他是一样的心思。

无聊之余,朱一刀凭借着墙挂着的大明地图,又仔细地添加了一些内容,然后让人给做了一个简易的沙盘,每天带着江飞等人仔细琢磨,山川,河流,森林,湖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沙盘越来越不简易,面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多。老朱指着沙盘对众人讲讲自己熟悉的地形,和一些地方发生的著名的战史。

他讲战史的时候很有趣,比如指出战国时,秦国和赵国的地盘,然后让大家分别扮演两国进行攻防战。到激烈的时候其他人会在旁边热烈地起哄支招,老朱无奈,告诉大家观战不语才是真君子!在演练完了后,才把那场著名战役一点点地叙述出来,在这个时候,江飞等大老粗才对秦国大将白起王翦等人赞叹不已,这才是古之大将也!对于秦王离间赵国的智慧钦佩不已,若是让廉颇负责统领所有赵军死战到底,这事还真是难说!

当累的时候,老朱就会让军士们把自己老家的一些地形特点,民俗等给大家讲一遍。右所军士来自五湖四海,能在众多高级军官的面前,详细地把自己老家特点给说道说道,那不是一般地有成就感!

于是京师右所很快就兴起了一股热潮,每当早操过后,大家就齐聚军营,指手划脚地向包括小屁孩在内的所有人,讲述自己的老家。这一讲可不得了,小小的沙盘面大大的大明地图,居然有一小半都清清楚楚!江飞私下里告诉朱一刀,这可比锦衣卫指挥使衙门里的沙盘更加地详尽,更加地贴近真实!

没过多久秦霄小丫头就给老朱来了信,除了表示自己对他的思念和担心,更委婉地透露出她老子秦密现在的生活很紧张。每天一大早就去衙门报到,然后一直忙乎到大半夜的才回来,饭也顾不得吃,倒头就睡;整个吏部衙门现在都忙得四脚朝天。

朱一刀很奇怪,为何一个主事也会如此地繁忙?江飞却叹了一口气,半晌才言道,这大半年或贬或流放或去职的官员太多了,可朝廷却又不及时地补充进来,以至于干活的人是越来越少。

如果有生考了进士,也不用太高兴,因为考了也未必有官做。按说应该贪官污吏比较多才是,可自从皇把河南布政使赵一全满门抄斩后,贪官仿佛一下子绝迹了一般。大明吏治顿时为之一清。

其实不是因为贪官少,而是因为本身当官的就很少!更何况当官的还被弄下来这么多!按照以往制度,六部给事中应该有五十多人的编制,都察院应该是一百多人的编制。可是今年争国本的事件一起,六部给事中只剩下了四个人!其中的五个部居然连都给事中,堂堂管事的都没有!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竟然只剩下了五个人,干的却是十几个人的活,又怎么可能不累?

江飞举了个例子,都察院是监察机构,经常要到全国各地去巡察,五个人要巡遍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一年巡到头,连家都回不去。曾经有一位仁兄,足足在外面巡查了六年!六年后才想尽办法找了个替死鬼,回了家一趟。可怜回去后他女儿已经不认识他了,拉着妈妈问这男人是谁?

基层御史只剩下了五个,高级御史一个没有。左都御史,右都御使经常空缺。都察院的考勤都没有人管,你是不是来班了,还是回家休息了,根本就没人知道,全靠自己自觉。其实这还得托万历的福,每当有人告状,那是铁定拿这些当御史的言官们开刀,动不动就贬职,动不动就发配边疆,可怜都察院该有多少言官够贬够发配的?你把人给弄走了,总得继续补充?不然这么多活谁来干?

说到这,江飞叹了口气。其实第二惨的是中央六部。现在的六部,管事的加不咋管事的,一共只有四个人。礼部缺尚,一直都没补;户部也只有一个左侍郎;工部尚,左侍郎右侍郎全部都没有,一直空着呢,只有几个郎中跟主事在顶着呢。秦密秦大人所在的吏部,尚前一阵因为被开了,左侍郎因为支持言官被发配到了广西,右侍郎因为愤怒一病不起也不班了。

第147章

现在的吏部,只剩下了主事秦密,和几个郎中在硬顶着。这吏部主抓着朝廷的人事,他们几个人干着十几个人干的活,又岂能不累?今年的候补进士还是有不少的,人家中了进士,皇总得把各级官署补充一些人员?秦密他们为此了无数次,进士们也都想当官想疯了,可皇就是不批。你能有什么办法?这些候补进士一急,没事就来吏部访;一访秦密他们要么是好言相劝,要么就是威逼利诱,天天净干些这事了。总要照顾他们的情绪?万一哪天皇批了,却没人来班,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为什么说这还是第二惨的?江飞笑了笑,因为最惨的还是内阁。内阁按照大明律应该有六个大学士才算是满编,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用。可现在呢?王锡爵走了,还剩下赵志高等俩人,赵志高也想走,但皇不肯批,于是赵大人现在的工作情绪严重不对头,班不干事。其实跟没干也没什么区别。另外那位仁兄基本就是凑数的,碰到事情躲还躲不及,哪里愿意主动去做事?

现在的内阁就仿佛是洪武年间的六部,大家任之前都得备好了棺材,说不定哪天要么被言官们给弄死了,要么就被皇给弄死了。搞得进内阁跟进阎王殿一样!一说起内阁,所有人都直缩脖子,内阁首辅那个位置更像是个催命的符咒,谁碰谁倒霉。

最扯淡的是,即便皇批了,发了委任状,你也别想当官。

八月中旬的时候,赵志高觉得实在是顶不住了,找了皇无数次,终于从他手里批了几百个候补进士的委任状,可一个星期过去,竟然无人任!赵首辅觉得这事不对啊,怎么给你们发了委任状,还不赶紧来朝廷各部去报到?一查才知道,这委任状,压根就没发,到现在还放在吏部的柜子里睡大觉呢!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根据规定,各级官员的委任状,都在吏部都给事中那里统一发放。可吏部如今根本就没有都给事中,谁来给你发?主事秦密?他级别权力都不够,若是越级给这些人发了,那他就得走人,而且发下去的委任状也不算数,吏部从此就又少一个做事的人!

朱一刀长叹不已,这么下去如何了得?大明的国家机器都没人了,千万的老百姓,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怎么维持?怎么运转?

江飞笑的很惨然,说赵志高现在言官们骂他,他也不敢跟皇说了。因为皇一生气就要把这些吵吵嚷嚷的家伙撵出朝廷,现在官员已经少的可怜了,哪里还能再少人?想骂就随便骂,只要不走人还在位置呆着就行了!

难怪现在大明的百姓生活丰富异常,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冒了出来,包括什么《金瓶梅》,管事的衙门都不运转了,随便你怎么写,只要不是公开宣传反对大明朝廷,基本没人管你,又怎么会不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苛捐杂税不是没有,只是没有官员去收了,所以大家的压力也减轻了蛮多,虽然皇跟内阁要求各地提前收税赋以减缓地震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可很多地方政府都没人了,谁来给你收税赋?

一个百户听的有趣,也插嘴道,他老家的百姓,去别的府县根本连黄册告身都不用要,想去哪随便你,到了别的地儿就算是当地的人了!所以大家都拼命地往县城跑,那地方能赚银子的机会多。你说咋没人管?嗨!县衙的老爷都不知道去哪了,谁管你啊?

朱一刀是哑口无言。

这要是万一碰怎么突发的战事,该如何是好啊?

不怕!还是哪个百户说道,要咱们锦衣卫是干嘛用的?就是在当出现意外情况发生时,比如外敌犯边,或者民变的时候,直接绕过所有的衙门,向皇汇报;由皇再通知群臣决定该如何应对。所以每次有什么意外发生,倒也算是有惊无险。其实内廷的东厂也是这个功用,但是它更多的却是对内,负责监控群臣百官和百姓;但是现在锦衣卫的范围也扩大到这一块了,这样一来任务量就大了很多!

老朱完全可以猜测到万历这么干的目的。群臣不可靠,内阁不可靠,就连内廷也不可靠。唯独自己亲自负责指挥锦衣卫中最具实力的一块,然后让它与东厂双重负责,这样可以保证双方的忠诚度。但是这样一来对民政的处理也降低到了一个最低点,政府对民间对百姓的掌控力就相当低弱了。不过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却是个好消息,管事的人少了,麻烦事也就少了,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精神的追求就多了些。

刚刚说到锦衣卫,就有个探子气不接下气地跑了进来,连水都顾不喝,向大家报告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播州杨应龙反了!现在已经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以及湖广的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掳掠!此前另外一个探子已经紧急入宫向皇禀告了!

朱一刀和江飞等人面面相觑。播州反了,这么大的事情,皇应该立即召集内阁和六部商议,究竟该如何解决此事啊,怎么到现在都没听到什么动静?

万历不是没有想过这一点,而是觉得就凭借着播州那点可怜的兵力和可怜的后勤军需,根本就不足以跟整个大明对抗!说不定还是因为当地官府逼迫太紧,以至于杨应龙那厮以造反为要挟罢了。这个事不用慌,让锦衣卫驻当地的卫所钉死其动向就可以了,他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他压根也就没想过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实际六部和内阁连人都招不齐,更别说商议什么事情了。赵志高正忙着躲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研究法,这一段时间他实在是被烦得要死,什么事情也不做居然也有错!竟然有几个言官,言自己该下!这不是扯淡么?老夫是进是退需要你们来指挥?那要皇是干什么用的?

听完了探子的汇报,万历沉思了一下,说道,让内阁拟个章程,这件事情,就让四川巡抚谭希思和贵州巡抚江东之负责!川贵两地那么多的卫所,就收拾不了只有区区几千人的杨应龙?另外让前都御使李化龙兼任兵部侍郎,负责跟他接洽,若是能不动刀兵就招降,还是按招降来!

一次在宁夏评判,给万历留下了极深的影响。几千人确实不多,但是给当地带来的麻烦却很大,若,次如果不是朱一刀在中卫坚守数月,拖垮了河套蒙古的主力,也许耗费的军粮是个天文数字!这次就不能再那么干了,先招降,实在是招降不成了再说!内帑也就只剩下了区区不到一百万两银子,抄河南布政使赵一全的家得了只有不到三百万两,除了补充进内帑一百万两不到,其余的都给内阁,给群臣们发了拖欠的俸禄。这次若是妄动刀兵,实在是耗费银子啊!

户部肯定还剩下不少银子!这些老家伙,一分都不肯拿给朕!不过万历肯定不知道,户部管事的只剩下了一个左侍郎,他是没有资格掌握财政大权的,若是万一局势无法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