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活在明朝 >

第58章

活在明朝-第58章

小说: 活在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养也没有,什么也别想讨论出来,还开了一肚子气。

果然,工部尚陈元首先开炮:去年的地震,京师的建筑物受到巨大打击,包括午门在内的几个门都倒塌了,没倒的也摇摇欲坠,实在是不堪使用。因此除了重建了几个门之外,还得对现有建筑进行加固修复,这需要银子;东市损毁殆尽,大批百姓外逃,就连官员也无房可居,为了保证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必须要给不少无房可住的官员建造宅院,这也需要银子;西市是京师的商业中心,就算再怎么不重视商业,好歹它也是京师的门面,搞的太难看有损我朝天威,保护性的修复也需要银子;可户部就是不拨款!

户部以财政超支为由,竟然要求先暂停对东市西市的建筑!难道我大明的京师只需要一座皇宫,不需要官员和百姓了?!这还是京师吗?!

户部尚李元奇慢悠悠地道,不是我户部不拨款,是实在是无款可拨!去年的税赋全部加有一千三百万两银子,江苏山东等几个省的河道修复用去了一百五十万两;皇的狼群日常训练和军费还有补助用去了六十万两;河南大旱朝廷对灾民的救助用去了二百万两;内廷的开支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的,又用去了一百八十万两;各种军费加起来又用去了将近二百万两,国库就只剩下不到二百万两,这里面还有各级官员的俸禄。

谁知道天灾一起,光是损失就超过了七百万两!你工部重建京师咱们不是不理解,而是实在是无款可拨了!不光是你工部没有银子,就连吏部也快连俸禄都发不下来了!礼部是费钱大户,已经没有银子进行什么大型活动了!不是我户部不给银子,确实是没有了啊,要是再给,那就只能动用内帑了!可怜内帑哪里还有什么银子?

万历听到这一句有些偷笑,托朱一刀的福,在汪铭清家搜出的那六百万两银子,现在还有大概一半;又在党馨和石继芳的银库中搜出三百万两的现银,以及不计其数的画玉石等物,内帑倒是前所未有的充盈。不过绝对不能拿出来给他们,这群废物!银子全在那些地方大员的家里,在那些土皇帝的手里!他们随便一抄就是百万的银子,我大明的国库却空虚成这个样子。现在户部却大叫没有银子,是没有还是都到了你们自己的腰包了?!这些都是朕的银子!

陈元愤怒地站起来,指着李元奇的鼻子骂道,我大明的国库全让你们自己贪了!看看你李元奇派出去的党馨,去宁夏不到一年,就富得流油,他的银子从哪里来的?!你们拼命阻止皇派税监矿监,自己却巧立名目以各种理由收税,山东匪患如此严重,至少有一半是你们逼出来的!

李元奇也拍着桌子吼道,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山东匪患严重,是因为它自古民风彪悍!当年盛唐之时山东也不时出响马,你怎么不说是唐太宗李世民逼出来的?!还有,你陈元一家不过一十五口人,却拥有二十二间大宅院!还分散在各地,甚至远到南蛮之地广西,都有你两套大宅院,难不成你是把大明当成自己家,把自己家当成大明了?!

陈元顿时脸色涨的通红,用颤抖的手指着李元奇道,那两套房子都是当地土司送给的礼物,难道你李元奇敢说自己没有收?!而且还有一块金矿!

眼看着这俩人越说越离谱,其他人赶紧劝阻,说议事就议事,扯这些旧账干什么?有什么意思?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紧议出今年怎么办,而不是互相揭对方的底!冤家宜解不宜结嘛!

申时行眼看着越闹越乱,咳嗽了一声道,谁还有什么意见,可以缓解今年的财政状况?

这个老家伙天生就是属狐狸的,就当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不知道,这样谁也不会得罪。

但他还是得罪了一个最不该得罪的人缩在屏风后面咬牙切齿擦拭54的万历。听着这两个人揭出来的短,他心里不是不知道,而是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竟然瞒过了锦衣卫!可见他们现在隐藏在下面的实力怎么样!还好这些文官不过是喜欢银子而已,要是再喜欢朕屁股下面的皇帝宝座……万历不敢想下去了。

申时行如此谨慎之人,怎么会让皇帝在后面听到这些?这是因为他并不知道,万历此时在什么地方。这回万历耍了个心眼,本来是告诉申时行自己要出席这次会议,但临时又改变了主意,不去了。申时行可气坏了,皇的话就是圣旨,怎能轻易更改?可已经临近会议开始,通知不开也不可能了,所以干脆就不再等待,自行开始。

可他哪里知道,皇帝是没有列席,可并没有说不去旁听啊!尤其是躲在屏风的后面,谁会注意这种地方啊?

于是这次申时行大大地失算一回,也让万历听到了平常听不到的东西。

会议还在继续进行,兵部尚常旭东提出了一个让人意外得意见:在浙江改稻为桑。因为在去年,江南织造局织出的丝绸卖至西洋诸国,得银竟然有百万两!江南织造局去年一年售出的丝绸销量,已经达到了江苏全省税赋的两倍之多!看来丝绸还是很有赚头地嘛!如果要是能把浙江全境的稻田改为桑田,那也许可以增加织造大量的丝绸,再远销至西洋诸国,不就大大地缓解国库的困境嘛!

这个意见一出,大家都很感兴趣,出口丝绸这可是个好事情!不仅仅可以解决大明的财政状况,还能大大地增加浙江的就业人口,减少浙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下子不仅仅是各位高官,就连司礼监也非常地感兴趣,毕竟这个创造性的思维可不是那么容易想到的,而且竟然还是兵部尚想到的!一个大老粗都能想到这样的想法,这让在座的读人感觉到很不好意思他非要抢这个风头,难道是有什么打算?果然如此,常旭东嘿嘿地笑道,为了保证织造局的安全,他认为应该把江南织造局搬迁到江南卫去,这样不仅可以不受到官府的干扰,而且可以保证不受到倭寇的侵袭!

这话一说,立刻就炸开了锅!

刑部尚首先发难,声称从江南总督府收到的消息说,今年倭寇屡次犯边,不仅仅是福建沿海,就连南京都遭到了一次倭寇的侵袭!结果全城因为没有戒备,被倭寇杀死并且掳走数千人!怎么能把江南织造局搬到江南卫去?

然后是吏部尚,他说如果把织造局搬到江南卫,那织造局的人员编制,是算到江南卫,还是算内廷?要知道江南织造局可是司礼监的下级单位,是直属内廷的,组员和忍受都是太监!没有皇的圣旨特批,太监怎么可以随便进入军队?更关键是内廷各级太监的任命并不归吏部管辖,这就给行政的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不便……

万历的头都被他们吵晕了,这么下去什么也讨论不出来,尽浪费时间。不过改稻为桑……这个法子似乎确实可行,把江浙的产量田全部改成桑田,这样蚕丝的产量就有了保证,继而丝绸的产量就增加了;这样江南每年可以多供给朝廷一百多万两银子,甚至更多。

一百万两银子虽然不多,却能办不少的事情,补不少的窟窿。如今大明这艘船的窟窿实在是太多,大修是需要银子地,所以只能补窟窿,但是能补到什么地步,就得看银子有多少了。所以万历自己也倾向于这个办法。大明的东南多的是工匠和织布机,只要能把他们组织起来,一年的丝绸会产出多少?会给大明带来怎样的利润?万历越想越开心,不过这件事情要交给谁来办呢?!交给江苏布政使郑茂昌?这个人似乎不怎么可靠啊,而且他和按察使何泌才向来不对付,如果真的交给他,会不会出麻烦呢?

第九十五章

朱一刀已经被通知已经不需要再进行什么救灾了,他可以带着京师右所回到自己的驻地了,原因也很简单:内阁找到了缓解财政压力,填补大明国库的方法。这法子是什么老朱不知道,事实也没多少人知道,因为在那天的会议,大家也仅仅是对改稻为桑进行下讨论而已没有皇帝的最终同意,谁也不敢担这个责任,倒不是因为内阁通不过。

于是他就带着满腔地怒火和不爽带着五千大军回了驻地临走之前问兵部要军饷,毕竟在京师这些天粮草的供应一直是其他四个卫所情提供的,可兵部却以没银子为由拒绝提供,要老朱自己想办法,朱一刀大怒,和兵部尚都拍起了桌子,兵部尚也很光棍地道,你是锦衣卫,按理应该问皇去要军饷,怎么会问到我们兵部的?!

我是锦衣卫不错,可我也是大明的官军?难道将士们在外打仗需要粮饷,只要是锦衣卫你也敢不给?

对不起,锦衣卫似乎从来没有在外面打过仗,倒是经常抄家还需要军饷么?兵部尚如是说。

朱一刀为之结舌。于是极为不甘心地往驻地撤去,在半路,碰到了赶着数十匹马车,乔装打扮的狼群们。总旗告诉他,这些粮饷是皇私人赞助的,另外还有五万两银子,不多,是为了感谢京师右所的弟兄们这些天来的辛苦。这些日子你们的所作所为皇都看在眼里,很好,很不错,不愧为锦衣卫的精锐所在。作为嘉奖,万历还顺手给了张手谕:朱一刀可以不经过他的批准,调动不超过一个小队的军队做些自己的事情当然造反除外。

老朱有些哭笑不得,一个小队,我调动一个小队要干什么用?有什么用?他根本就没放在心,甩手就扔到了自己的马。狼群总旗笑着摇了摇头,对朱一刀的举动感到非常地满意万历特意交代,如果朱一刀欣喜异常地拜谢,那就证明他心底里还是有野心的;反之,则说明朱一刀根本就不把兵权放在心。这样的将领才值得信任,这样的臣子才值得培养!

可惜朱一刀又哪里知道这些,并不晓得,他无意的举动为自己化解了第一次人命关天的危机!

只要是皇帝,就都是有疑心的,就算平日里再怎么忠诚,一旦露出一点点的迹象表明,这个忠诚的臣子心底里并不像表面那么顺从,那么立刻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戚继光便是如此,其实戚继光并没有错误,不过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他最大的错误:太会打仗。我大明承平日久,不会有太多太大的战事,一个将领如此会打仗,他想干什么?而且戚继光不止一次地要求把自己的部队拉到东南沿海,或者是蒙古边防,每次都让文官系统和皇帝紧张不已:他到底是想打仗,还是想叛变?!

只是大明已经离不了戚继光了,又根本没有合适的人来替代他。与他同一时期的俞大猷,这个人也相当地会打仗,但是可惜,这个人也是相当地不会做官,把能得罪的文官同僚全得罪了,所以根本不会让他带兵。于是戚继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远离军权,又不能让他离开朝廷和军队太远,不然万一什么要用到他的时候不好使唤,所以被贬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回到了驻地,小屁孩朱常询也跟着一起跳下马,高高兴兴地奔着训练场跑去。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规律的生活,白天认认真真训练,晚轻轻松松地听老朱讲故事,朱一刀肚子里那点少的可怜的故事已经全都讲给他听了。万历十七年的春节,当朱常询回到宫里公开露面的时候,让郑贵妃惊讶的是,那个往常柔柔弱弱文文静静的三皇子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时不时都表露出杀伐决断地军士作风的少年将军。而且最令人不解的是,他的那些坏习惯,坏毛病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

朱常询以前最喜欢的事情,和他那视财如命的皇帝老爹一样,坐在房间里,与自己随身伺候的小太监,玩掷银子的游戏。但是这次回来,不仅自己不玩,还严禁身边的小太监们玩,一旦发现,直接杖弊!按照朱常询自己的说法,今天能玩掷银子,明天是不是就该玩扔活人了?!

他的这种明显带有军队作风的习惯,引起了郑贵妃的警觉。郑贵妃严厉地盘问他,到底是跟谁学的这些东西?他却第一次用一种理直气壮的语气对郑贵妃说,母后,儿子身为皇子,应当有一个皇子必须要具备的好习惯,而不是像一个纨绔子弟一样糜烂颓废!

郑贵妃大为惊讶的同时,也大为欣喜!儿子终于长大了!看来他离太子的宝座也是越来越近了!和大皇子朱常洛比起来,他更加有一个皇帝的威风!再看看那个朱常洛,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又怎么能和现在的儿子比?皇若是见到,只怕会更加地宠爱!

万历对朱常询的变化也是非常地满意!这才是自己心目中要达到的效果!他细细地盘问了朱常询,朱一刀平时的训练,作风还有生活习惯,朱常询老老实实地全部告诉了万历。听后他欣慰异常,原本以为自己看走了眼,又给自己招来个张居正式的人物,看来还是挺不错地嘛!所以这才是万历私人赞助朱一刀那么多粮草,和银两的真正原因。

朱一刀却看着蹦蹦跳跳的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