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86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86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酷吏来俊臣还在。但凡被他瞄上的都很难逃脱。狄仁杰也不例外。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来俊臣对刑律进行了补充,增加了“若身负死罪之人首次接受审讯即坦白交代,可以免除死刑”一项。

狄仁杰等一干人入狱后,来俊臣首先来软的,劝他们坦白从宽,既免了皮肉之苦,也可保全性命。

但没做过的事情怎可轻易承认,高官们大都拒绝认罪,唯有一人“屈服”了,而此人正是狄仁杰!

狄仁杰的供词很简单,原文不过十一个字:“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实。(武周革命轰轰烈烈,万物重生。我等乃唐朝臣子,指控的谋反,确有其事!)”

狄仁杰如此配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判官王德寿由此得出结论:在狄仁杰身上下些功夫,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提审的时候,王德寿索性直白相告:“我打算借这个案子更进一步。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工作的亮点。如果狄公能把杨执柔(当时的另一宰相)牵连进来,定能免除死刑。狄公以为如何?”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陷害,狄仁杰不由仰天长叹:“皇天后土,怎使我狄仁杰为此勾当!”说罢一头撞向旁边的柱子,当场血流满面。王德寿怕真把他逼死了,只得好言安抚,请他好生休养。

见口供已经取得,只等核准的公文下发便可结案,来俊臣等人也就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看管。

可惜他们都错了。当年官卑职小时狄仁杰都敢公然和皇帝叫板,又怎会一下子变得如此懦弱?他之所以这样“委曲求全”,只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他将冤情写在被面上,藏于棉衣之中,随后若无其事地向王德寿提出:因天气转暖,特申请准许家人将此衣改成夹袄。

因为狄仁杰之前的良好表现,王德寿没有多想便批准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拿到冤状后立即向皇帝武曌报了告。

按照常理推断,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沉冤昭雪,恶人得到惩处。可来俊臣是何等人物,怎会败在区区一纸诉状上?

面对武曌的询问,他一副无辜的表情:“陛下圣明。狄仁杰等入狱后,臣连他们的腰带都不曾碰过。考虑到他们原先的级别,还特地予以优待,吃住舒适,绝无刑讯逼供之事。若非他心中有鬼,又怎会这么快就认罪呢?”

双方各执一词,都是口说无凭,于是武曌决定派通事舍人周綝前往狱中实地调查。

若放在现在,上面有人来视察,下面都是几百米外就敲锣打鼓、满脸堆笑地前来迎接,把“钦差”伺候得哪里都舒坦。可周綝的这次调查,却着实丢了一把钦差的脸。

周綝来到监狱后,只见狄仁杰等一干人犯身着官服,衣帽端正,规规矩矩地在西面站成一排。而周綝的表现则更为滑稽:人犯们站在西边,他却只敢盯着东边看,一句话也不问,只会嗯嗯啊啊。

怎么会这样?

这就是来俊臣的厉害!。电子书下载

除了当朝皇帝,没人敢在来俊臣面前喘粗气。管你什么宰相、尚书,只要来俊臣动动嘴,早晚便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见周綝这副模样,来俊臣更是轻蔑地撇了撇嘴,安排手下将以狄仁杰等人的名义所撰写的《感谢赐死表》拿出来,让周綝带回去交差。

其实来俊臣大可不必如此画蛇添足,只要周綝回去一汇报,接着就是等处决的公文下发就一了百了了,现在弄出个《感谢赐死表》的东东,实在是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而此时一个九岁小孩的一句话也帮助了狄仁杰一把。

小孩的父亲是前宰相乐思晦。因父亲遭来俊臣陷害而被杀,这个可怜的孩子也被罚入司农寺(农业部)做了下人。

虽然年纪还小,但家破人亡的悲惨经历却让他显得比同龄人都成熟。继狄光远向武曌申诉后,他也声称自己有事要密告皇帝。

见到武曌的面后,这个孩子坦率地说出了许多大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话:陛下的法律正在被以来俊臣为首的酷吏们玩弄!

武曌自然不会把一个小孩子的话放在心上,她只是觉得这个孩子明明一脸稚嫩,却硬要装出成人般严肃的表情,非常有趣。

不过这个小大人接下来的话却让她上了心。

“陛下如果不信,不妨找一个绝对忠于陛下而且陛下也绝对信任的人试一试。只要说他有谋逆之嫌,并把他交给来俊臣,用不了几天,任何人都会承认自己是个叛徒!”

一脸憔悴的狄仁杰终于等到了与皇帝面谈的机会。

金銮殿上,女皇直接问出了自己的疑惑:“怀英(狄仁杰字怀英),你当初为何承认谋反?”

对此狄仁杰只有苦笑:“陛下圣明,臣若不承认,恐怕陛下现在也就看不到微臣了。”

武曌更加不解了:“既然如此,为何还向朕呈递什么《感谢赐死表》?”

这回换狄仁杰惊愕了:“臣并无此表。”

一旁的宦官随即递上了周綝带回来的表章,两人一核对,才发现原系来俊臣等人伪造。

明知来俊臣欺君,但武曌对他的宠信却并未减少。她知道来俊臣不过是一颗棋子,绝非这件事情的主谋,而且就算他再怎么胡来,也绝不敢对自己有异心。

得知女皇没有赐死这些人犯,武承嗣和来俊臣再次上疏。为避免武承嗣一家独大,同时又不让他太没面子,她做出了最终判决:被捕的七名官员中,除裴行本和李嗣真流放岭南外,其余五人都外放做县令去!

这次与朝臣的交锋,以武承嗣一方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而随着他权势的增长,趋炎附势之徒接踵而至。被流放官员之一的崔宣礼有个外甥叫霍献可,官居殿中侍御史。为了抱上武承嗣的大腿,同时表明自己大义灭亲,他直接向武曌抱怨说处罚太轻,尤其是自己的舅舅,简直就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他还表示:“陛下若不斩崔宣礼,臣今日就死在陛下面前!”

这等小人的叫嚣,武曌自然不会理会。不料霍献可为达目的还真舍得下血本,居然真的一头撞在了金殿的台阶上,当场血流满面。

可惜武曌依然不为所动,只是命人把他架了出去,给他疗伤。此后,霍献可仁兄头上便一直系着那条包扎伤口的绿色缎带,即使戴着官帽,也一定要露出一截来以示忠心。

面对武承嗣和来俊臣的跋扈横行,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但也有一些正义之士勇敢地站了出来。

之前“意外”打死王庆之的李昭德便是其中之一。

李昭德明白,武承嗣既无本事,又无品行,唯一仗恃的便是出身。所以他决定直接从源头上来对付武承嗣。你不是经常找你姑姑打小报告么?那我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在一次私下里的汇报工作中,李昭德直截了当地提醒武曌:“魏王权力太大,要小心了。”

对此武曌很有些不以为然:“魏王是朕的亲侄儿,朕把他当作心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李昭德笑了:“侄儿和姑妈的关系,可以与父子之情相比么?儿子尚且有杀父篡位的,何况侄儿?如今魏王爵封亲王,官拜宰相,手中的权力比起天子来也相差无几。臣实在是为陛下担心!”

听着他的描述,武曌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许久才缓缓说道:“朕还真的没有考虑过这些”。

为避免李昭德一语成谶,武曌当即着手削弱武承嗣等人的势力。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原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的魏王武承嗣被授予“特进”的头衔,名为提升,实则被剥夺了各方面的实际权力;原任纳言的武攸宁也被降级为冬官尚书。

除了武承嗣,李昭德还很看不惯那些靠进献“祥瑞”而上位的家伙,一有机会便当面予以揭穿。

有人在洛水河中捡到一块白底红纹的石头,便当个宝一样前来进献。负责鉴宝的官员没瞧出什么名堂,便让他解释一下。

结果这位老兄一脸猥琐地媚笑说:“这块石头有赤心。”

李昭德当时也在场,他大喝一声,说:“胡说八道!这块石头有赤心,难道其他石头都要谋反?!”

在场官员顿时都大笑了出来,这位倒霉的老兄也只好狼狈地走了出去。

还有一个叫胡庆的家伙,他连个有红色纹路的白石头也没找到,就搞了个山寨版的“祥瑞”——用红漆在乌龟壳上写了“天子万万年”五个大字,并来到了神都碰运气。

运气没碰到,倒是碰到了李昭德。

李昭德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玩意,于是下令用刀把漆刮掉,并以欺诈罪把胡庆关了起来,交由司法部门处理。

这时候运气总算是照顾了他一下。得知此事后武曌觉得处罚这种糊涂蛋意义不大,况且对方也无恶意,便下令将他放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十三章 太子爷两过鬼门关

皇嗣武旦,因为做人低调,循规蹈矩,加上朝中大臣的极力维护,令武承嗣和来俊臣有所顾忌,因此并未直接受到冲击。

之前咱们说过李贤仪表堂堂,亲兄弟武旦想必同样不差,而且他举止端庄,寡言少语,平时里深居简出,这些都给他高贵的气质外又笼罩了层特别的神秘感。

可惜,男人太有魅力也不是好事。连说话都不敢高声吭气的武旦就因为一次桃花运险些倒了大霉。

武曌掌权后,身边一些宫女的势力开始变大。

韦团儿便是其中之一。

韦团儿的职务是“户婢”,简单地说就是看门的宫女,一个打杂的下人。俗话说宰相家的丫鬟也是七品官,韦团儿的地位也绝非普通人可比。也不知是天生胆大还是在武曌身边久了,她各方面都向女皇看齐。夺权登基估计还不敢,但是男人么,呵呵,她还没有得不到的。

这次,她看中的对象是武旦。

武旦尽管平日里活动不多,但每天给母亲请安还是要的。身为户婢的韦团儿自然便少不了与武旦接触(这才是真正的职务之便吧)。

要说韦团儿真心喜欢武旦我看未必,估计还是以猎奇外加尝新鲜的心理居多。不管怎么说,以后只要与武旦碰面,韦团儿就会抓住一切机会挑逗他,甚至在不当值的时候也会自个跑到东宫去。总之一句话:我是愿意的,你懂的!

面对韦团儿充满情欲的热辣眼神,武旦没有像毛头小子一样脸红心跳双手不听使唤,相反他只是一如既往的沉默。

有人说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其实那只是表面。男人的确容易从下半身被挑逗,但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大脑。我相信,面对主动送上门来的韦团儿,武旦不可能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但他脑中始终有根弦是绷紧着的——这可是母亲身边得宠的宫女,不是那种可以随便支使的普通女子,危险系数极高。自己虽说是皇嗣,实际幸福指数还远不如一个普通的七品县令。倘若贪图一时的快活而导致日后的灾祸,那实在是大大地划不来。

而在韦团儿的眼中,武旦就是一潭死水,即使自己全身心扑入,却连个波纹也没能泛起。

作为女人,韦团儿的失望可以想象。沮丧让她点起了熊熊的复仇之火:我长得不美吗?身材不好吗?老娘找你是你的福气,你凭什么看不上我?我什么样子都让你看见了,传出去让我以后还怎么做人?!

不行!我要报复!

她的报复招数不是跑去找别的男人然后让武旦“碰巧”看到,而是直接向武曌告密。不知道是不是心中终究还是挂念着武旦,抑或是知道轻易动不得,她没有直接说武旦的不好,而是声称武旦的正妻刘氏和德妃窦氏对武曌心怀怨恨,暗中施妖法诅咒武曌。

对于所有帝王而言,跳大神、扶乩或是请高士作法之类的行为都是属于限制性行政许可的范畴,有且仅有皇帝本人才可以涉及此类活动。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刘妃和窦妃前往嘉豫殿给武曌拜年,之后便再也没有出来。

据说二人被杀后,尸体便埋在了宫中,但“莫知所在”。窦妃之子李隆基登基后曾下令掘地三尺,也没能找到母亲的遗骨。

两位夫人在一天内同时被冤杀,武旦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主谋是韦团儿,但命令却是出自武曌。为了保全自己以待来日,武旦仍然表现得和往常无异。

仅仅在母亲面前“正常”是不行的,武旦还下令东宫除不得再提及两位夫人外,继续该干嘛干嘛。

这种“正常”根本就是反常!

但这又如何,总不能说没有怨言也有罪吧?

刘氏和窦氏被处死后,韦团儿并没有收手,复仇的怒火已经蒙蔽了她的双眼。而武旦便是她的下一个目标。

宫女想谋害太子,听起来实在有些骇人听闻,即使有女皇的宠信,但也未免太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宫女;而她谋害的对象,却是被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