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下手为强。薛延陀可汗乙失夷男集结大量骑兵,准备对渡过黄河来到北方的东突厥人来个下马威。不巧的是,这个计划很快被亲自过问东突厥重建的唐太宗李世民获悉。为和平计,他再次派人向薛延陀发出了警告:大唐刑法对擅自互相攻击的小弟有明确的处理规定。轻举妄动者,后果自负!
如意算盘落空了。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也为了日后“便宜行事”方便,乙失夷男特上疏一封,写得是言词切切,貌似颇有几分道理:
至尊大人明鉴:
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告诫我等子民不要互相侵掠,我等自然是诚惶诚恐,不敢不奉诏!不过呢,小人薛延陀一向说话算话,可是突厥那帮家伙却如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实在是令人难以相信。
至尊大人您忘了么,当年东突厥倚仗势力强大,每年都要来中原对大唐百姓们烧杀掳掠,一杀便是成千上万,这是多么大的仇恨啊!后来至尊一举拿下东突厥,这帮人本该全部罚作奴隶,分配给大唐百姓们,世代为奴才是。由于至尊宽大为怀,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过,反而还将他们迁到中原繁华之地居住,待遇优厚,仿佛自己的子民般爱护。然而就是这样的宽容和爱护,还有阿史那结社这样的人渣居然这么快就敢造反,这正是此辈人面兽心的真实写照。这些人,万不可信!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等深受国家大恩,无以为报,特此恳求,让我们出兵,为至尊除去这些败类!
小人乙失夷男率全国子民叩上
话说得很漂亮,但是背后包藏的利益之心昭然若揭:东突厥重建,其土地便不再是唐朝的直接管辖范围,若是薛延陀灭了东突厥,这块土地天经地义将归胜利者所有。或许乙失夷男已经打好了这样的算盘:顶多到时磕头认错,献上大量财宝,再把抢来的地盘割出一部分送给李世民,总归自己是赚的。
对于这份奏疏,唐政府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这多少让乙失夷男产生了误解,认为唐朝方面也对东突厥抱有疑虑,倘若自己采取行动,很可能长安方面会采取默许的态度。
虽说是这么打算,但考虑到在东突厥新可汗阿史那思摩的背后,唐朝国防军在北方边境驻有重兵,乙失夷男一时还是不敢向东突厥开刀。新生的东突厥汗国就这样在唐朝的庇护下,在敌国的虎视眈眈下胆战心惊地建立了起来。
正所谓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薛延陀汗国终于等来了机会。东突厥汗国即将面临一场巨大的浩劫。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定于明年二月前往泰山封禅。
听到这个消息,薛延陀可汗乙失夷男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真是天助我也!机会终于来了!
他立刻召集部下,向他们宣布说:“东突厥是我们薛延陀不共戴天之仇敌,本该早日进兵消灭他们。无奈天子有诏书,令我们不得轻举妄动,加之大唐军队又一直在他们背后撑腰,我们才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动手。如今天子将要东巡封禅,势必会从各地驻军中抽调精锐力量,随从保护。大唐边境的军力肯定会因此而减弱,将不足以对我们形成有力的威胁。如果趁现在这个机会去攻打阿史那思摩那小子,一定摧枯拉朽,马到功成!”
“干掉阿史那思摩!”“灭了东突厥!”帐下众人和乙失夷男一样,早就有此想法。此时群情激昂,都纷纷大喊起来。
事不宜迟,乙失夷男随即任命自己的长子乙失大度为大将,统率各部落军共二十万人,趁着李世民外出巡视,不在长安的机会,向南越过瀚海沙漠,向东突厥发动全面攻击。
这对于国内初定百废待兴的东突厥大可汗阿史那思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缺乏足够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他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不够强大,加上刚立国不久,麾下共计只有军队四万人,而且战斗力还未经过实践的检验。
两军一遭遇,东突厥军便节节败退。阿史那思摩见势头不妙,率领全体部众退入长城以南,驻守朔州(山西省朔州市),同时向唐中央政府发去了SOS紧急求救信号。
消息传到长安,还没来得及拂去衣服上尘埃的李世民拍案大怒:混帐薛延陀!朕前年才警告你不准攻击东突厥,现在居然胆敢趁着朕外出巡视之际悍然出兵,莫不是把朕的诏书当做儿戏了!朕能灭了东突厥,还修理不了你!
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唐朝开始全面军事动员:营州(辽宁省朝阳市)都督张俭率本部人马,以及归顺的奚、契丹等部落军队在薛延陀东方边境发动攻击,减轻东突厥正面压力;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的李世眅为朔州道行军总管,进驻朔州;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驻防灵武(宁夏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凉州(甘肃省武威市)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攻击薛延陀西方边境。
虽说是从东、中、西三个位置发动全面反击,但是李世民并不是只负责指定出征的人选。身经百战的他时刻关注着前方送回的情报,并根据这些情报制定并及时调整作战的方针。
在欢送出征的宴会上,李世民胸有成竹地嘱咐各位将领:“战争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顺利时前进,不顺利时迅速撤离。薛延陀自以为强大,得意忘形,居然跨过沙漠,远征数千里,导致人马虚弱疲惫。然而他们还不知迅速收拢军队及时进行修整,反而进入大唐边境,无疑是自寻死路。”
“如今我已命令阿史那思摩坚壁清野,断绝薛延陀一切的补给来源。各位到了前方,只要牢固守住自己的阵地,和阿史那思摩相互支援即可,不必马上与贼军决战。待到他们粮草耗尽,无力支撑,准备撤兵之际,再集中所有力量同时出击,定能势如破竹,马到功成!来,为了胜利,请满饮此杯!”
“干!”大家豪情满怀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此次不战则已,一战必要让对方刻骨铭心一辈子!
乙失夷男没有料到,自己对东突厥的攻击还没有结束,唐朝的反击便已经开始。亲眼见识过当年东突厥灭亡全过程的他不敢大意,连忙派人前往长安,晋见李世民,并表示自己愿和东突厥和平共处,不再互相攻击。
可惜,这次乙失夷男的和平愿望表达的太晚了点。
却说这位薛延陀的求和使者到了长安后被安排住进高级招待所,却一直等不到官方对本国可汗求和的回应,人生地不熟的也无从打探消息,只能吃了睡,睡了吃。但是,那看不见的压力逐渐压得他快喘不过气来了。
终于,坐卧不安的他等到了皇帝李世民召见的“好”消息。
到了宫中,他首先感觉到气氛不错:一路所遇之人皆面带喜色,向自己投来的目光也是颇为友善。这下他那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看来和谈结束后自己很快便可以回去交差了。
很快,他被带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身为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李世民显然心情也很不错。他十分温和地接见了薛延陀使者,安详的首先告诉他:薛延陀军在大唐的打击下土崩瓦解,损失惨重,已经逃回漠北。
那位使者顿时大惊失色:我说怎么一直把我晾在招待所,还在奇怪政府效率未免过于低下呢,原来就是在打这一仗啊!
原来,在薛延陀使者出发之前,交战前线的乙失大度发现东突厥已经全部逃入长城,无法继续追击(否则就是直接攻击唐朝本土,他可不想惹火上身)。
但该出的气还是要出的,只是出气的方式需要修改一下。
于是出现了这么一幕:薛延陀士兵成群结队地来到长城边,向着南边破口大骂。辱骂的对象,正是东突厥。
骂人的花样千百年来翻沉出新,但内容却只有一个,所以我这里就偷懒忽略啦。
既然内容不是问题,出气才是根本,所以声音大是第一位的。
坐在大帐中的乙失大度听着耳边传来的阵阵辱骂之声,顿觉心情越来越舒畅。哼,你东突厥也成了乌龟,打你不敢还手,骂你不敢还口,这可真是痛快啊!
沉醉在痛快之音中的乙失大度眯缝着眼睛,YY着东突厥降兵跪地求饶的凄惨模样,全然没有注意到越来越近的马蹄声。
突然,一人气急败坏地冲进了营帐,打断了乙失大度的好心情:“有紧急军情奏报!”
乙失大度很不情愿地睁开了双眼,本想破口大骂这个分不清场合的冒失家伙,转念一想,还是军情要紧,冷冷地喝斥道:“讲!”
“唐朝大军已经抵达长城!尘土漫天!”
“什么!这么快!他们有多少人?”
“确切数字不详,但阵势很大,至少数万人!”
乙失大度不愧是个大将。他很快便判断出来,这次唐军大规模出动,是要与自己正面交锋了。如果开打,胜了会引来唐朝无休止的报复,败了唐军一定趁胜追击,结果只会是己方输得更惨。于是他果断作出了决定:撤!
事实证明乙失大度是明智的。唐军主力有十万之众,为首的,正是名将李世眅。
见对手一路向北而去,大军难以追上,李世眅作出了战略调整:留下辎重和步兵,在唐国防军和东突厥军中精挑选出六千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追击。其他人以急行军的速度尽可能地跟上。
见唐军锲而不舍地追赶而来,乙失大度只能是更加快速地向北逃窜。双方你追我赶,从大同一直跑到了诺真水(内蒙古艾不盖河)。
到诺真水之后,连日跋涉、缺吃少穿的薛延陀军已经实在跑不动了。乙失大度也火了,索性玩起了疯狂的疯狂:我一直让着你,你却还要苦苦相逼,欺人太甚!别以为我怕了你!有种的,就在这儿干一架,看看谁是好汉!
薛延陀军摆开阵势,回军反击,倒也旗开得胜,首先击败了作为向导和前部的一部分东突厥军。不过乘势追击的他们很快便遭遇了李世眅的主力。
薛延陀军的战法很有意思,以往的游牧民族军队都是以骑兵攻击战术为主,他们则不然:每五名士兵为一组,一人负责牵马,其余四人作为步兵战斗。战胜后则五人一齐上马追击,这样又都成了骑兵。
现在双方遭遇,薛延陀继续采用这个战术:全体下马,对唐军万箭齐发。
面对着密集的箭雨,唐军的战马由于目标太大,难以躲避,很快被射死大半。李世眅见状迅速作出调整:全部下马,扔下马刀,改用长矛和盾牌冲锋![·]
唐军将士在盾牌的掩护下向薛延陀发动冲锋,薛延陀的弓箭失去了威力,阵型很快被冲散。副总管、猛将薛万彻则率部分军队专门攻击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薛延陀牵马士兵。
很快,相对而言肉搏业务不太擅长的薛延陀士兵就看到了自己的战马欢快地四处奔跑,愉快的嘶叫声此起彼伏。但这一切对正在苦苦支撑的他们看来,无异是自己的亡音。
敌军的混乱就是最好的强心剂。唐军见薛延陀军从上到下都乱作一团,不由得士气大振,攻击力刹那间再上新台阶,下手更狠、更准了。
最终早已混乱不堪的薛延陀全军崩溃,被杀三千余人,被俘五万余人。乙失大度带着剩余人马遁逃到大漠以北,结果又遭遇天降大雪,挨饿受冻的残兵败将们又被冻死很多。倾国而来的薛延陀遭遇惨败,势力遭到极大削弱。
李世眅率军胜利班师,不料半路上遇到原本被安置在五台(山西五台县)的东突厥思结部落叛逃。于是李世眅军与当地追兵前后夹击,刀剑与长矛并举,铁蹄共鲜血齐飞,但见不断有人惨叫着倒下,残阳下的刀枪都是通体血红,只想逃往北方的思结部落全体男女老幼被杀人杀到手熟的唐军士兵们杀得是一个不剩。那场面,唉!怎一个惨字了得!
薛延陀挨了一顿胖揍,老实下来。四方又进入了一个暂时的安宁时期。
第三十七章 乱起萧墙
在这平静的气氛中,人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正月九日,刚刚接受完百官新年参拜不久的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朝堂上,面带微笑,用赞许的眼光无比慈祥地看着跪在阶下的儿子魏王李泰。就在这一天,李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皇帝,也是自己的父亲呈递上自己组织编撰的《括地志》。
这本耗时4年完成的书籍共550卷,详细的记载贞观年间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等,堪称当时的国家地理百科全书。
只可惜该书在南宋年间散落,现在仅余残本。这是后话了。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而是它形成的社会背景。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或许《“文》李泰是个《“人》人文地理《“书》学的爱好《“屋》者,但是他组织编写这套《括地志》的初衷却并不在于扬名,而是能够让自己离太子的位置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