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番本是为赞普求亲而来,现下赞普尚未成亲,做臣子的怎敢先娶?”
一番话说得义正辞严,有理有据,令唐太宗更加欣赏禄东赞的贤明,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此人日后必为吐蕃权臣。为了大唐的利益,无论如何都必须把段氏嫁给他!
盛情难却,在太宗的一再坚持下,禄东赞最终还是接受了这番美意。
心愿达成的唐太宗十分高兴,为表示对禄东赞的嘉奖和欣赏,又拜吐蕃大论(宰相)禄东赞为大唐右卫大将军,正三品高级武官。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日,文成公主在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的护送下启程前往吐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领禁卫军从逻些城出发前来迎亲。双方于黄河源头附近的柏海会合。
为这次迎亲,松赞干布可谓做足了功夫:考虑到公主的生活习惯,吐蕃方面为她在接亲地修建了宫殿一座,而不是将她直接接进了帐篷;为表示尊重,松赞干布提前学习了唐朝驸马的礼节,并在见面后以此礼节拜见了老丈人家的代表李道宗;着装方面也进行了修改,不再是吐蕃的传统服装,而是改穿丝绸制成的驸马服饰。总之,为了表示吐蕃方面对唐朝的尊敬,以及尽量避免文成公主对新生活环境的不满并尽量消除思乡情绪,真正下足了功夫。
同时,松赞干布还特地下令,废除了原先往脸上涂抹红色颜料的习惯做法,并选拔贵族子弟前往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努力向中华文化靠拢。
更为难得的是,松赞干布还努力改变自己原本较为暴躁的性格,一心一意去做个温柔体贴的丈夫。
送别了李道宗一行后,文成公主在丈夫松赞干布的护送下前往逻些。沿途,吐蕃百姓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位新赞磨(王后)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一路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藏族流传下来的民歌所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了3800种谷物、5500种牲畜和工匠5500人。从这个数据上看,夸张的成分应该是有的。但对于吐蕃而言,文成公主的到来确实给它的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带来了两份意义非凡的重要礼物。
精神领域的礼物是佛教。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了堪称至宝的释迦摩尼等身像,以及大量的佛教经典。加之松赞干布先前迎娶的笃信佛教的尼泊尔尺遵公主(目前尚未能完全印证其真实性)的影响,佛教开始在吐蕃流传开来,逐渐取代了本土本教的地位,并与印度传来的大乘密宗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这一独特的佛教分支,对西藏产生了难以描述的深远影响。
物质领域的礼物是中原的各种先进工具、耕种技术和锻造技术。这就“好比”今天的美国向我们开放了所有重要软件的源代码和详细程序;日本向我们提供了全部电子产品的设计图纸;德国向我们展示了机械工业的核心工艺。这些帮助使得原本还比较落后的吐蕃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也带来了吐蕃国力的巨大提升。
文成公主抵达逻些后,松赞干布为她在布达拉山上修建了一座宫殿,即布达拉宫。不幸的是,这座于贞观年间建造的布达拉宫,早已毁于兵灾和火灾。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布达拉宫是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旧址上的重建,并已经过多次修缮。
此后,唐吐两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吐蕃不断派人前来学习文化,并聘请汉族文人为吐蕃的政府文件在文字上把关润色,生活习惯也开始“渐慕华风”;而唐朝也引进了吐蕃的马球运动,原本是吐蕃独有的一些女性发型和化妆风格也在中原流行起来。唐人“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诗句,正是对这些事件的真实反映。
这次两国联姻,看似很好很完美。然而谁又能料到,吐蕃将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间,成为一个对唐王朝的威胁超过东、西突厥甚至安史之乱的大患。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三十六章 混混引出的“新”国家
从贞观十二年到十五年,唐太宗一直都处于非常忙碌的工作状态。高昌、吐蕃的事儿一件接着一件,还好总算是都处理结束了。
只是这些都是外部事务。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一次发生在长安城中的未遂政变,却结结实实地给李世民敲响了一记警钟,也导致了一个本已消亡国家的再次出现。
说来好笑,一般而言政变都是某些野心家经过周密布置后的结果。可这次政变的主导者,却是一个典型的小混混式的人物。
当然了,一个普通的小混混也做不出来这等大事。我们这位混混,是原东突厥小可汗突利的弟弟——阿史那结社。
阿史那结社跟着哥哥归降唐朝之后被封为中郎将,虽无实权,倒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位仁兄虽然身为突厥可汗家族的一员,却没有继承他们的豪迈与爽朗,倒是与汉人的纨绔子弟颇为相似,大事不敢做,欺男霸女、强买强卖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京城的烟花柳巷、茶坊赌场常常出现他的身影。
其实也不能完全怨阿史那结社。突利可汗归顺是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当时突利不过27岁,他的弟弟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这个年纪的人一下子无事可做,又吃穿不愁,干点这些事情也不能算很不正常。
突利看到自己的弟弟成天胡作非为,很是不满,多次对他进行严厉批评,要他认真悔改。可是,叛逆期的阿史那结社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被哥哥骂急了,这小子居然跑到李世民那里去诬告哥哥要谋反。唉,有这等不肖的弟弟,突利也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由于阿史那结社素来不学无术,编的谎话破绽百出,骗不倒经验丰富的李世民,被赶了出来。看着阿史那结社狼狈而出的样子,李世民打从心底看不起这个人。不过考虑到安抚东突厥降人的情绪,又不好就把他治罪,那就先把他晾着吧,量一个混混能折腾出什么东东来?
可是,混混阿史那结社却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李世民以及其他持有同样观点的人:昔日汉高祖刘邦不过也是个流氓出身,还比不上本人,没啥贵族血统。做混混做得好,照样可以“行大事”。
突利可汗在归顺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八岁。他的儿子阿史那贺逻鹘还是个对世事似懂非懂的少年。阿史那结社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发动政变。
政变首先要有人手,阿史那结社觉得这不是问题:一旦成功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里现在也不缺银子,自己又是天天在社团里混的,还怕找不到人?
经过一番招兵买马,阿史那结社最后共拥有了四十多人的“大军”,主要成员包括老哥生前的一些旧部,以及部分流氓代表。有了这么“大”的本钱,他打算下注了。
整个政变计划如下:晋王李治每天要在四更时分出宫,按规定,他出宫时要大开宫门,侍从卫队要在门外站好队列再出发。阿史那结社他们就准备在宫门大开,护卫们列队尚未完成时冲进宫门,实施斩首行动——直扑皇帝住所,干掉李世民!
干掉李世民了,然后呢?
然后?到时再说了!
在正式动手之前,为扩大统一战线,阿史那结社把侄儿阿史那贺逻鹘连哄带骗地拉进了自己的队伍,并许诺事成之后推举他做大可汗,恢复昔日祖先的荣光。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农历四月十一日,阿史那结社、阿史那贺逻鹘和他们的手下按照计划埋伏在宫门外,等待着晋王李治出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之间陡起大风,天气很差,以致于李治没有按原先的计划出宫。这下外面的人都傻了眼:怎么办?进不了宫了。
阿史那结社的混混军团勇气这时充分爆发了出来: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不如趁现在整个皇宫都没有戒备杀进去,照样可成大事!
于是这一伙人像是在街头打群架一样呐喊着向宫门冲去,毫无准备的皇家卫队猝不及防,战死数十人。不过他们很快便进入战斗状态,对混混们奋勇还击。阿史那结社见无法前进,知道“事不谐矣”,爬上马就跑,没多久便被政府军活捉。可怜的侄儿阿史那贺逻鹘同样乖乖当了俘虏。
对于胆敢造反的混混,也无需多说,拉到法场砍头示众。但考虑到突利率先归顺大唐,属于进步人士,不能绝了他的后,所以尚未成年的从犯阿史那贺逻鹘被特赦,免予处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最后被流放岭南,在那里度过了他惨淡的一生。
就这次政变的规模而言,几乎不值一提。但这件事却给唐政府敲响了警钟:这么多突厥人聚集在长安城内,万一再发生类似事件,后果不堪设想。而各地聚居的突厥人也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有鉴于此,李世民和手下的不少大臣都认为,当初安置突厥人的政策需要调整,现在的形势需要重新评估。
经过慎重考虑,李世民任命化州都督、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已被赐姓李)为东突厥可汗,赏赐多多。同时命令所有在中原生活的突厥人等,一律跟随阿史那思摩北渡黄河,到东突厥故土重建汗国,世代为中原屏障。
按理说,一个刚被灭亡不到十年的国家居然能够在原先对头的支持下重新建国,是故国子民们梦寐以求的好事。可是李世民的这道命令发下去之后,突厥人的反应却很出人意料:没有人肯主动前往塞北——即使是去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度。
为什么呢?
原因即在于那个更北方的薛延陀汗国。
东突厥原先干的是捞一票闪人的活。后来东突厥衰落,薛延陀崛起,东突厥一下子沦为了被抢的受害者,而施暴者则变成了薛延陀。
后来东突厥在唐军手里吃了大亏,武装力量土崩瓦解,于是更加害怕薛延陀的武装扫荡。所以他们宁可抗旨,也要留在现在的安置地,不愿去老家挨老对头的抽。
了解到这一点后,李世民派司农卿郭嗣本前往薛延陀汗国调和矛盾,并带去了诏书。诏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告知薛延陀,大唐准备帮助东突厥重建,可汗已封好,秋季时分便要送他们渡过黄河,重返故土;二是明确尊卑高下,薛延陀可汗册封在前,东突厥可汗册封在后,先封为大,后封为小(先送上高帽子总是对的);三是明确势力范围,要求双方分别在沙漠南北两方活动,保持局面的稳定,否则将对挑起事端者兴兵问罪,这是警告双方不要有非分之想。
薛延陀方面对诏书表示服从。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新的东突厥汗国宣告成立,新可汗为阿史那思摩。为保护新新政权,李世民还任命两位突厥将领——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和阿史那泥孰为左右贤王,辅佐阿史那思摩。
然而,对这个政治新生儿的威胁却依然存在。
虽然薛延陀口头承诺与东突厥和平共处,但是背地里擦得锃亮的刀子已经出鞘,就等着什么时候逮个机会,给东突厥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薛延陀之所以对东突厥必欲除之而后快,不仅仅是由于先前被东突厥统治时留下的阶级仇恨,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东突厥被李靖消灭后,其故土部分被薛延陀趁机吞并,其余基本上都成了唐朝的领土。然而这些土地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草原和戈壁,而当时汉人最基本的生计还是男耕女织,自然不能指望在草原和戈壁间发展种植业。所以,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唐地方官员看来,便是可有可无的“城乡结合部”,主权的行使问题压根儿就没怎么关注过。
可是在薛延陀看来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东突厥挂了,长安城里的皇帝是天可汗,咱还是薛延陀可汗。不过,嘿嘿,突厥人全都被迁到长城之内了,这南边的地天天长草没人管太可惜了。本着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大家把那些马呀羊呀都赶到南面去吃点荒草吧,我们自家的草还要留着防备风雪天气呢。这样从不时地南下吃点,发展到经常南下吃些,最后这块地事实上不也就成了我们的吗?
可是,突然晴天一声霹雳响——天可汗要重建东突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大帐边上的草,自然只许我自己的羊来吃。现在东突厥居然想紧挨着我们住下,还要跟我分草地,那万万不行!
况且,我薛延陀从突厥统领下的一个部落发展壮大,在大唐的支持下翻身闹革命,好不容易当家作主,不少原先归附东突厥的部落没了大哥,都来投奔我。现在他们的大哥回来了,还扛着大唐的金字招牌,两厢一比,吸引力比我还要大上不少。万一他们再倒戈去抱东突厥的大腿,对我可是大大的不利!
哼,东突厥,你休想咸鱼翻身!。电子书下载
先下手为强。薛延陀可汗乙失夷男集结大量骑兵,准备对渡过黄河来到北方的东突厥人来个下马威。不巧的是,这个计划很快被亲自过问东突厥重建的唐太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