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新宋 >

第398章

新宋-第398章

小说: 新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代,亦能在皇帝心中加分。吕惠卿相信,绝不会有皇帝喜欢一个处处与自己唱反调的宰相的。象当今这样的英主,更加不会喜欢。

约同一时刻,雍王府。

“皇兄又病了,据说是风疾!”这些年赵颢虽然“安安心心”当他的“贤王”,但却并没有白费光阴,禁中的事情,能瞒得过他的,并不多。所以,皇帝的病情虽然没有公布,但雍王府却很快便得到了消息。

“风疾?!”事出突然,李昌济讶异之情,溢于言表,“太子失德,皇帝病倒……”

“仙长以为如何?”赵颢笑道,“汴京风云真是瞬息万变,有人以前是两面下注,如今风云一变,便向小王这边倒了。”

“大王说的是?”

“石得一。”赵颢言语中,不由有几分得意,“这个奄竖,鼻子比狗还灵些。”

“此人举足轻重,大王慎不可轻视。”李昌济对于赵颢的野心,本来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但这时竟仿佛得天之助,好消息接踵而来,原来看来遥不可及的东西,突然间竟似乎近在咫尺了。

“小王理会得。”赵颢自然也知道石得一的力量足可倚重,“只是太子失德这件事,要不要现在散播出去?”

“再等一等。”李昌济摇头道,“要等个好时机。”

“但六哥马上便要出阁读书了,这个十九娘……”赵颢对于柔嘉的建议,一直耿耿。

“这也不是坏事。”李昌济笑道,“关键还是要看师傅是谁。”

赵颢一时没有明白李昌济的意思。

“以太子的性情,大王只要设法推荐几个学问出众、名望过人,却又迂腐刚正的儒士做师傅,然后悄悄令这些儒士知道太子今日之所作所为。用不了多久,师生之间,必然难以相容。只要太子厌学,讨厌儒士,让这些夫子对太子感到失望。到时候再将这些事情散播出来,一并大肆宣扬今日失德之事……”

“妙策!”赵颢未及听完,已不由击掌赞道,“今日之失德,还可谓不教之过。若这般师生相看两厌,则是朽木不雕也。”

“要紧是要找几个‘好师傅’推荐给太后!”李昌济笑道。

“此事不难。”赵颢不假思索地道:“桑充国、程颐,皆是天造地设之选。”说罢,越发觉得李昌济此策之妙,不由又笑着赞道:“仙长真奇士也。”

第二十节

汴京是流言的天堂。

石夫人韩氏被削去诰命,很快便引起了从爱说是非的官员内眷到四处钻营的官吏的注意,然后更慢慢扩散到民间,因为没有公布缘由,更引起了人们猜测的兴趣。各种流言不胫而走——当各种各样的猜测过多的时候,有时真相反而成了最不可信的一种猜测,被埋没在五花八门的流言当中,人们只有在真相揭开后,才会拍着胸脯说:“我当时早就猜到了……”对绝大多数官员来说,在这种时候,谨慎地减少出入石府的数量,才不失为明哲之举。

不过,真正吸引官员们目光的,是第二天在琼林苑的大宴——枢密使文彦博告病,从消息灵通者口中,还传出皇帝已经下诏召有“小阎王”之称的小王将军与慕容谦将军回京的消息,二人将除益州路经略使副,统率大军,去平定西南夷的叛乱。除了知道王厚是王韶的儿子外,王厚与慕容谦并不为汴京的官员所熟悉,但眼见着二人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贵,有关二人的背景、能力、性格、喜恶等等,自然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而对拖古烈来说,这正是他收集情报的好地方。宋朝皇帝在各国使臣面前只露了不到一刻钟的面,便留下礼部尚书王珪与鸿胪寺卿李陶作陪,悄无声息地众人面前消失了。拖古烈注意到他离席之时,脚步似乎有点一高一低,他一向很留意宋朝皇帝的健康状态——这显然是极为重要的情报——但他知道赵顼的身体并不是很好,这次反而没有太放在心上。他把精力放到了其后——当皇帝离开之后官员们才会不那么拘谨,尤其是年轻的官员,他们会率先以同年、同乡、同党为特征,自然而然地分开群落。琼林苑正是花开的季节,来自天下各路军州,甚至是海外的奇花异葩,争相斗艳,亦会引起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的诗兴,这一日琼林苑全部开放给宋朝官员与各国使者游园,所以,很快便会有更多的官员离席,三三两两结伴去苑中赏花,诗词唱和。

拖古烈今日的穿着,与一般宋朝士大夫毫无不同,他说着一口道地的汴京话,穿梭于大宋的公卿之间,倾听着他们吟诗作赋,得心应手地品评着诗词的高下,往往以一句妙语,赢得满座赞叹。他巧妙地拉近自己与宋朝士大夫们的距离,让他们不将自己视为“外人”,然后不动声色地听他们谈论各种看似无关紧要的流言耳语,中层官员对于朝廷的人事、政策,总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他们亦不以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会是什么军国机密,觉得自己说的只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于是亦放心大胆地在拖古烈面前高谈阔论。而即使是一些对辽国抱有敌意的官员,也不怎么排斥拖古烈——要区分拖古烈与一个普通的宋朝士大夫的区别,实在是太难了,而他又是一个很能够获得人们好感的人。有时候也有人会故意在拖古烈面前炫耀宋朝的国威,比如河北某州的一个官员怎样有才干,大宋又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拖古烈总是耐心地倾听着,偶尔不卑不亢地回答几句,既不让他们太失望,也肯不让他们太满意。他对儒家经典、汉赋唐诗,乃至宋朝学者的着作都十分熟悉,常常巧妙地引经据典来回答,即使那些存心想诘难他的人,也不能不在心里佩服他的才智与学问。

但对于韩拖古烈来说,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的职责,为了那个将自己从微贱中提拔重用的雄才大略的大辽皇帝,亦是为了大辽朝的存亡延续。对于自己的国家,拖古烈内心有着极深的忧患意识。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南朝的潜力——无论南朝现在面临怎样的危机,他都清楚,南朝已非昔日之南朝。这是一种感觉,一种如果你不在南朝生活,便无法体会到的感觉。忠烈、先贤二祠,白水潭学院,朱仙镇讲武学堂,每天练习弓箭的小学生,汴京城墙上的火炮,熙宁蕃坊,还有汴河上每日熙熙攘攘的船只,汴京街道上越来越多的太平车……每一样东西,都让他感觉到南朝的力量——那是一种平静下面的巨大潜力。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能够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变化,而拖古烈便恰恰是这样的智者。但这样的智慧,对他个人而言,却不全是好事。他感觉到时代在变化,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应当如何跟上这种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这只能让他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与焦虑感。

拖古烈所能做的,只能是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的祖国。

他深信大辽皇帝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大辽现在的道路,是契丹人唯一的选择。作为一个辽国人,作为一个辽国士人,拖古烈对一件事看得清清楚楚——游牧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所有的游牧民族,都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这是有人类以来,就亘古不变的一条铁律。

任何不肯改变的游牧民族,都注定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灭亡,其中绝大部分,甚至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丝毫的印迹——能够有机会做出选择汉化与否的游牧民族,都已经是极少数的幸运者。拖古烈不会被历史的表象所欺骗,汉化也是注定要灭亡的,但是游牧民族灭亡,却从来都不会是因为汉化——这是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横向比较,就可以得出的结论,不肯汉化的游牧民族,在同样的条件下,永远比愿意主动汉化的要死得快,而且是快得多。

大辽的先祖们具备超凡的智慧,他们意识到不汉化就无法生存;但又担心汉化后又失去赖以立足的竞争优势,所以创建了南北面官制度。但是,仅仅在太祖皇帝死后,太宗皇帝一亲政,其理想便是成为中原的皇帝。他统率大军南下,击溃汉人军队,在开封称帝,留下大辽国永远的荣耀,也留下大辽国永远的教训。从此以后,大辽的历代皇帝,都自居于中国的正统;也是从此以后,大辽的历代皇帝,都对汉人心存敬畏。

辽太宗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中原、河北的义军给击溃的。他离开汴京的时候,留下了一句名言:“吾不知中国之民难治如此!”

这是一句被刻在大辽历代皇帝心中的名言。

从此以后,大辽国就再也没有过野心要真正地兼并中国。与南朝和平共存,保持军事上的相对优势,实际上成为了大辽一百余年来最核心的政策。

契丹铁骑可以将阻卜人、女真人,将一切游牧民族毫不留情地践踏在脚下,可以无所顾忌地剥削他们,奴役他们,轻视他们。但是自太宗皇帝北还之后,契丹人就再也不曾真正轻视过汉人。

并且,契丹人、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改变。

或者说汉化。

当今的大辽皇帝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许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拖古烈深信,对大辽来说,对契丹族与奚族来说,这都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唯有农耕,方能带来更多的、更稳定的粮食供应。

唯有将游牧改成畜牧,方能繁衍更多的牛马羊。

唯有如此,方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唯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人力与物力以及时间——唯有如此,大辽国才会有前途。

真正的前途!

破坏者只能暴虐一时,建设者才会拥有未来。

这一定会付出代价。也许是非常惨重的代价,但是拖古烈坚信,除此别无他途。为了未来,不能惧怕眼前的牺牲。

但是辽国人也是矛盾的。纵如卫王这样的智者,甚至是拖古烈本人,也认为“北方的朔风,才能锤炼出英勇强壮的战士来”——他们都为自己民族的传统感到由衷的骄傲;而且眼前的代价如果过于沉重,则会遮蔽人们更为长远的目光……不仅仅是那些坚持祖制的反对者,连卫王、拖古烈本人,也并非那么义无反顾。党项人为了正确的道路,已经代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国土。大辽远比他们幸运,经过内战的锤炼,国内主明臣贤,政治清明,兵强马壮……但是一个想要汉化的辽国,一个正在汉化的大辽,反而却要迫不得已与南朝开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太宗皇帝失败的阴影,在一百多年后,始终笼罩在辽国君臣的心中。

这次,他们将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南朝。

信念坚定如拖古烈,都不由在心里要有犹疑,更何况他人?

大辽国也在一个巨大的三岔路口,一念之间,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三个民族的命运,永远无法回头的命运。

至此时,拖古烈才深深地明白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凌牙门也有这么漂亮的荷花么?”一池绽放的荷花旁边,两个绯衣客毫无风度地坐在池边的大石头上,远离着人群,一面说着闲话。他们都是皇帝面前的新贵,在高丽,在南海,他们都是炙手可热、翻云覆雨的人物,但是在汴京,他们却只是普通的中下级官员,他们与汴京的官场,似乎一直相互排斥着。这种排斥,几乎是天然的。在这里,他们很难找到同伴,没有几个人与他们有共同语言。尽管大宋已经开拓海疆十余年,但海洋依然不是大宋关注的焦点。那里只是遥远的域外,是被放逐的地方。而他们的功绩,亦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被汴京官员背地里称为“夷官”。

“有。凌牙门的睡莲,不逊于琼林苑的荷花。但天下最好的荷花,应当是在杭州。”薛奕心不在焉地应道。他今天本来还幻想找机会向皇帝当面陈述他的设想,但是,九重之上,咫尺即是天涯,皇帝与他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他不由感到一阵沮丧——他好不容易见到文彦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让文彦博对他海船水军的新设想产生那么一丁点的兴趣,没想到文彦博却忽然告病。种种谣言显示,文彦博在密院呆不久了。原本他也曾寄望于石越再次进入中枢,或者退而求其次,盼着唐康得脱此劫,回来重掌沿海制置司。但是,从各种流言中,他也能猜到,唐康即使化险为夷,也很难再呆在中枢……这么些年来,薛奕从汴京官场学到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汴京的谣言往往比政事堂的公文,更能揭示事情的真相。

秦观久久凝视着池中的荷花,似乎并没有太留意薛奕的回答。半晌,忽然没头没脑地说道:“高丽有两种不同的议论,一种议论说,朝廷允许他们出海的商船太少了;另一种议论却说,高丽国物产应有尽有,贸易有害无益,为了造船,不得不让许多劳力去深山中砍伐良木,浪费国力……”

“短视。”薛奕淡淡地回道。

秦观没有理会薛奕的评价,继续说道:“我在想,解决高丽的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