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佛教"建筑 >

第27章

"佛教"建筑-第27章

小说: "佛教"建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名,同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奇塔”。但是,该木塔的“三最”更使世人惊叹,且在世间群塔中独占鳌头、独领风骚。
  应县木塔在世间塔群中是相传最为久远、古老、高大的塔,此乃“一最”,木塔纯属纯木构造而成,无一寸铁钉此乃“二最”,该木塔经受了千年风雨的侵蚀,经受了地震无数次的骚扰,经受了雷电、战火的无情袭击依然鹤立于天地之间,千年不倒,此乃“三最”。
  中国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在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佛宫寺内。因塔内供释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制构件叠架而成,所以俗称应县木塔。
  立体造型塔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楼阁式,总高67。31米。塔身矗立在一个大型砖石基座之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高4。4米。该塔每层之间平座内设一级暗层,致使塔身实为9层。附阶周匝,正南面辟门,塔底层直径30米。2层以上皆设斗□挑出平座钩栏。每层柱间装隔子门。各层柱头上施斗□悬挑塔檐,檐上覆盖布筒板瓦,顶层为八角攒尖屋面。铁制塔刹雄伟壮观,瑰丽精巧。
  结构塔身构造是逐层立柱,柱间额贯联,纵横施以梁枋,其间有斗垫托,夹层撑设斜材,自下至上逐层叠架而成。每层随塔身内外设柱子两周,遂致各层构成塔室、围廊和平座。每面分隔3间,有门额、立颊、地□结成框架稳固柱身,围廊绕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架。各层外檐柱上下之间的衔接,有斗和草承托,上层柱根较下层柱向内收进半径,既可形成塔身外观轮廓收分的曲线美,又可保持上下层柱的稳定。塔身斗□依其部位、结构和形状分类,达54种之多,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斗之大成。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体荷载的骨架。1~4层外槽用乳和草乳内外贯固,内槽南北向用六椽两道,各角抹角一根,两根六椽之间用三缝足材枋相联,两六椽当心又施一单材枋顺连接。平座夹层外槽设承重枋和草乳直角相交,当心立柱,两向设有斜撑,枝樘固济。第5层梁架是塔顶结构,外槽有乳和草乳,上置方墩承平。内槽南北向用六椽和六椽草,其上方木墩垫架四椽、承椽枋、抹角和平梁,铸铁刹杆插入其中。六椽之间施八角攒尖藻井。
  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近年来在整修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进一步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塔刹系铁铸部件组合而成。刹下砖砌莲台式基座。刹高9。91米,有仰莲、覆钵、相轮、露盘、仰月及宝珠等。8条铁链系于戗脊下端,久经风雨,完好无损。
  塑像与壁画塔内各层均有塑像,底层释迦如来坐像高11米,内槽四周绘有壁画,南北门楣横披板上辽画供养人像技法尤精。底层内槽上部置顶式平綦藻井,布列纤巧,是辽代小木作中佳品。2层佛坛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3层佛坛八边形,坛周束腰镂刻精细,坛上塑四方佛;4层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5层塑一佛八大菩萨。各像比例适度,面相俊逸,从造型风格分析,当是金明昌年间“增修益完”时塑造。
  九百多年来,应县木塔经历了地震十余次而毫无损坏,反映出中国木构建筑技术的水平。
  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对木塔进行考察研究,1935年实地测绘,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补测考察,古建研究专家陈明达编著了《应县木塔》。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未发现文字记载一直未有定论。一代代应县人也就世代相传着许多关于木塔的传说,津津乐道于木塔的各种神奇故事。
  鲁班建塔
  在应县的民间传说中,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我国传说中的木匠鼻祖鲁班。传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艺高。结果,鲁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层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爷承受不住,塔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推,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释迦塔。
  水火不侵
  应县木塔修成之后,又是如何保证不受水火之灾而屹立至今的呢?应县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战争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佛塔护人
  人们心中的宝塔,其神奇之处还在于木塔从未伤过人。传说康熙年间的一次修缮过程中,一个木工不慎掉落一把斧子,而地下恰好有两名儿童在玩耍,大家正为两名儿童的性命担忧之际,斧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人们说:“这是神仙在保佑,因此从建塔到现在没有发生过一次人员伤亡事故。”
  夜间放光
  应县木塔内既无灯又无火,周围也是一片漆黑,不会有灯光或火光的反射。而民间传说却道:木塔夜间有放光现象。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托梦给佛宫寺中的慧能大师说,当地人虔诚信佛且经常布施修缮佛殿,应得好的报应,于是便在塔内放了一颗夜明珠,以使人们对报应有所察觉。所以,每当木塔修理完毕,宝塔就会放光。当地人也都认为木塔夜间放光是吉祥的预兆。
  一次,应州人和保德人住在一个店里,互相吹牛。保德人说,保德县的菩萨最大。应州人问有多大?保德人说,菩萨的耳孔里能开八座宝摊子,摊与摊谁也不挨谁。你想这菩萨有多大!
  应州人说,我们县的木塔是世界最高的塔。保德人问有多高,应县人说,我给你说个故事:
  木塔底下有个戏台子,正在唱戏的时候,人们看见从塔上掉下一个人来,人们连戏也顾不上看了,都想办法来搭救这个人。有人说,最好的办法是在地上铺三尺厚的棉花,可是应州没棉花怎么办?又有人建议到盛产棉花的行唐去买棉花。这个主意好,人们就采用了。到行唐买棉花的车走了八天八夜才回来,棉花买回来了,从塔上掉下的那个人还飘在空中。又等了三天三夜,那人才从塔上掉下来,你想这塔有多高?


第四十六章  千寻塔
  崇圣寺三塔中,大塔居前,又名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公元824年…859年)。塔高69。13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下有三层台基,下层长50米,宽(东、西)30米,高4米;中层方30米,高1。2米,四面有栏杆;上层砖砌须弥座,方20米,高2米。塔身方10米,四壁厚3。3米,中空3。3米,内空成井筒状。自底层至14层,用48×24×5厘米条砖丁顺平铺砌筑,外层比内层高12厘米;14以上为实心,中安刹轴。塔身除下层高13。45米外,往上各层高度逐步降低,宽度也逐渐收缩;每层间用砖12…14层叠涩砌出塔檐,檐宽1。2米,其外形成流线形。
  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公元九世纪,在大理属南诏国,约当内地唐代中晚期。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檐数多达16层,高58米,是密檐塔中檐数最多者,也是比例最为细高者。塔的造型与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层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缓和,整体如梭,檐端连成极为柔和的弧线。但千寻塔各层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翘;塔底层东为塔门,西开一窗,以上各层依南北、东西方向交错设置券洞和券龛,对于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层塔身上下直通开券洞的做法有所改进,较有利于抗震,造型上也更有变化。千寻塔东临洱海,西负点苍山,是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在千寻塔的西面,南北对称有两座八角平面砖砌密檐式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均约40米,大约建于宋代。三塔峙立,为大理的秀丽湖山增添了不少美色。
  千寻塔耸立在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崇圣寺,是国内外闻名的南诏名胜之一,是一座建于六诏时的古刹。现在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寻塔在三塔中最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诏保和年间。塔高69?13米,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两边龛为窗洞,两级窗洞的方向交替错开,解决了塔内的采光通风问题。塔檐越往上间距越小,自第三、四层起逐层向内收束,最后集束于塔顶。因此塔身的外形轮廓不是僵硬地直线向上,而是微凸,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同。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龙妖水怪。塔下有明朝黔国公沐氏楷书“山海大观”四个大字,每字纵横四丈,用文石凿成。塔的底层高约13米。
  大塔后面的南北两座小塔,都比千寻塔矮。南小塔高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都是实心砖塔。每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等。它们的建筑时代晚于千寻塔,大约在五代时期。
  三塔建筑规模宏伟,设计水平高超。虽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地震的摇摆,塔基仍很坚固,塔身也未见倾斜。据《南诏野史》记载:塔上有一万一千多尊铜佛,用铜40500斤。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六日大地震和1925年大地震时,大理城内房屋十有九塌,三塔却安然无恙。1978年政府拨款维修三塔,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千寻塔顶有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迦牟尼坐像等几百尊,及大量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绘画等。这些都是研究南诏和大理国经济、文化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大理三塔有神奇的抗地震能力。据记载,明代正德乙亥(1515)年五月六日,千寻塔“折裂如破竹”,10天后又自动弥合,安然元恙。1925年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城内房屋倒塌99%,而三塔巍然不动,仅震落主塔塔顶的宝刹。由此可看出三塔具有根高的建筑技术价值。1961年3月,国务院将大理三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十七章  陕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另一说,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砖砌,土心,后来塌毁,重建时为十层,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