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

第16章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16章

小说: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着大陆的眼睛看台湾,就很容易“误读”民意,而台湾人对大陆的态度也绝不是“统一”、“独立”这两种截然对立的状态。

我甚至用了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说,85后的年轻人跟我讨论台湾时,问的并非统独蓝绿,而是周杰伦、小S,而我认识的许多大陆年轻网友甚至经常跑到台湾的服务器上玩网络游戏。我强调,新一代的两岸年轻人认识彼此的方式是通过偶像剧、流行歌曲,以及在网游上的你来我往,或许到了他们的那一代不会以目前的“统一标准”为处理两岸关系的标准,搞不好在意的是“周杰伦该在大陆住多久?该往哪里缴税”。这个例子说得或许有些夸张,但其实我想凸显的重点是,当我这一年来坐着两岸直航的包机,频遇许多不满十四岁的小朋友,独自搭机前往台湾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相聚。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大陆台湾的组合,或根本是台商,但他们的口音完全是标准普通话。我曾经问过一个小男孩:会说台语吗?他说,去年暑假学过,全忘光了。我也常常遇见大陆朋友跟我说,他有许多网友是台湾人,有同学是台湾人,甚至在台资企业工作多年,当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当经济发展与生活追求成为主流,谁能保证今天的标准也会是十年后的标准呢?谁又能说,故事中的台湾小男孩会坚持独立,而故事中的大陆朋友会坚持不统就打?

所以我认为,当这些90后的两岸年轻人渐渐成为社会主体,必会有一番新局面,而现在的我们只需要诚心交流,化解鸿沟,把眼前的每一步做好,替未来两岸可能的关系与状态铺垫好也就够了。

下面就是那期节目的节选,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两岸交流上的一贯观点。

深圳卫视《22度观察》:两岸和平新路径

近年来,经由各方努力,两岸交流发展迅速,经济关系日益热络。但是与日益扩大的经济、文化交流相比,两岸政治关系虽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进展却相对缓慢,这与台湾的民意关系密切。因为,作为一个多党执政的地区,台湾民众的意愿往往决定了政府的态度。根据台湾《远见》杂志最新的民调显示:台湾人民中已有高达95。9%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只有46。6%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甚至低于对“亚洲人”的认同。这无疑是两岸和平统一必须跨越的鸿沟。台湾民调究竟是不是百试百灵的试金石?目前台湾民众的真实想法如何?作为土生土长台湾人的宫铃和生在大陆长在大陆的王志安有着自己不同的体会。

王志安:台湾的《远见》杂志多年来,一直在搞身份认同的调查,现在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这个比例,加上认同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宫铃:我相信这个不用做调查,我都可以告诉你,因为我们毕竟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因为我从小在台湾生台湾长,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就是我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曾几何时,李登辉执政,变成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到最后就是,我是台湾人,这个时间的进程不到二十年。我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一直在强调几个点,二十年,不到三十年,如果把这个时间点拉得很长来看,从中国人到台湾人可能二十年,那么,从现在台湾人到中国人,有没有可能再扳回来?

这样一个过程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我记得从我十几岁开始产生这个变化,当时台湾的经济整个突飞猛进地发展,而大陆当然之间发生了一些问题,包括跟台湾之间的一些状态。所以导致人们越来越认同我是个台湾人。我的意思是说,其实有很多的人民的意识,并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绝对是引导的。那么当两岸继续交融之后,那个时候台湾人已经感觉不是台湾人了,大陆人感觉不是大陆人。譬如说我可以跟王兄说一句话,我有几个台湾朋友,从小在屏东、台南长大,三十岁出头,现在在这边做生意,跟我说,想要放弃那边的身份证,想拿这边的身份证。其实有很多事情的改变,是你在这个统计数据上看不出来的。

王志安:我想说的是,要充分估量两岸问题解决的难度,而不是只看到经贸往来这个两岸交流的积极因素。我所强调的是身份认同的变化,实际是两岸交流过程中我们不确定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想转回来,未见得三十年就够,因为在社会学上讲,由一个我群主义发展到一个国族主义,要想再回来,要比当时发展过去那个阶段要困难得多。

宫铃:我觉得,你要知道当两个群体相碰的时候,我为什么刚才说,王老师是典型的大陆人在看台湾问题,因为他只看到这个界面对台湾的影响,有没有想过这个界面对大陆的影响?

主持人:其实两位身处不同的这样一种环境,恐怕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然一样的,这个也是很正常的。

宫铃:王老师讲身份认同这件事情,我绝对同意,因为我自己到了大陆这边来,的确碰到了一些这样的状况。但是你不要忘了,不只是台湾人到大陆去,现在大陆也有很多人去台湾,这样一个相互交融的状况,像是两个做化学实验的未知液体,你把它丢在一起,会产生出什么东西来,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调整。所以当你在看这个数据,它显示的结果,并不是在结果的当天才发生这个结果,它是代表这个结果的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变化。从李登辉的后期乃至陈水扁执政八年,把台湾带到一个比较偏离的状态之下。偏离什么?就是比较偏向“台独”的一个方向。那么等到马英九上台之后,他已经把它稍微矫正一点点,但是说真的,他不可能昨天是这样,今天忽然我一下来就变这样。

按照宫铃的说法,现在的台湾民意虽然正朝着良性的角度发展,但是海峡两岸分隔六十年所造成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的隔阂和迥异,相互之间的不解、难解、误解和曲解,都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稀释和转变。但可喜的是,作为一个穿梭于台海两岸的媒体人,近年来,年轻一代台湾人的想法和态度给了宫铃新的思考,对于两岸的统一事业也有了新的契机。

宫铃:实际上不只是20世纪70年代的小孩或者80年代的小孩,乃至到未来的精英90年代的小孩,在他们的成长过程,所接受到的教育跟状态是不同的,所以他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所以到时候做决定的不是我们,我还曾经有过“我是中国人”的这个时候。但是现在下一代呢,可能就从“我是台湾人”开始。可是从“我是台湾人”开始,他是不是那么强烈地想“我是一个国家”,也许他只有一个很地区性的概念,就像有人说他是北京人,他是哪里人是一样的。有一件事王老师说得没有错,有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不过这几年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在台湾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不唱“国歌”,不升“国旗”,他就没有那个观念了。有一些台湾的有识之士也在讨论这个问题,说陈水扁他不愿意承认他是“中华民国”的状态,所以他不愿意讲这个事情,他老讲台湾台湾台湾。实际上陈水扁也已经莫名其妙帮了大陆的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说他是台湾人,台湾是一个地区的概念。可能就是乡土,我爱这个岛,还是一个国家观念,其实这个事情是一个“×”——未知数。

我再讲一件事,有很多在1980年前出生的人碰到我就会说,你赞不赞成两岸统一?你赞成统一还是独立?可是80后乃至85后的小朋友,问我都是你喜欢大s还是小s,你喜不喜欢周杰伦,你们认不认识?就是常常问一些台湾那种流行文化,他们不关心政治。到那个时候在这个平台上谈判的,可能是周杰伦跟大陆的什么人也不一定。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两岸在这个概念的一个交融之上,经贸所带领的文化、生活乃至思想的一个交流,它会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看,是因为我还曾经是过,是中国人、台湾人这样的一个过程,可能现在又回到中国人的状态。我觉得是因为我还有这个过程,80后90后是没有这个过程,他们只有“我是台湾人”这个概念,他们所认定的,两岸不管是北京的小孩、上海的小孩乃至台北的小孩、高雄的小孩,对不起,我们都听周杰伦的歌,我们都看章子怡的电影。有很多的事情,在你现在看起来说它是个问题,实际上可能在其他的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帮你解决掉这个问题了。当然和平是很重要,但那个时候我们可能现在觉得和平,那你要先承认一个中国,那你要先放弃武力犯台,大家就开始在这个事情上一直碰撞,这个是我们这一代很在意的问题,乃至我们上一代很在意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下一代?

我2004年第一次来大陆驻点,今年是2009年,这个中间,我记得是2005年的时候,两岸春节包机直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早连线到晚,那个时候我们所有人看到,大陆第一架航空飞机降落桃园机场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那请问现在每天都在包机直航,你们谁有感觉?这也才几年之内的事情,包括之前你觉得陈菊怎么有可能到北京来,不管她是以什么身份。但这些变化都一点一点地发生,包机直航以后,马上国共两党的主席就握手了,然后一笑泯恩仇,过去不管国共两党怎么战争,今天我们两个握了手。这些变化因为你们一直在大陆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像我就感觉特别大。

我讲一件事,2004年刚来的时候,人民币对台币的汇率是3。8∶1,现在是4。8∶1。小时候我爸妈来这边探亲的时候,他们可能还要带一些小铜板、小零钱上厕所用,或者是说还要带一些日用品,包括什么女生的丝袜等等。现在请问谁到大陆来带这个?可能都是台湾人买一堆东西带回去。所以我要讲,两岸的关系你怎么知道,在未来等到2012年它会如何变化。我大胆地假设到了2012年,假设马英九取得连任的时候,整个环境非常地配合,可能包括台湾,而且两岸人民的交流也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的时候,他觉得他来,水到渠成。

3 我所经历的文化差异

2008年6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先生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两会复谈,揭开两岸交往新页。我特别邀请一位我《联合报》的前辈兼老友,采访两岸新闻长达二十年的记者,来到公司与编辑们讲述20年来两岸交流的风风雨雨。

我们也是采取了一种很轻松的聊天方式,你来我往,因为习惯了事先不准备稿子,因此也就天马行空讲到哪算哪。很快的,我发现现场一位女编辑看起来显得特别的不耐烦,不断地把玩手中的笔,我以为是她对政治问题没有什么兴致,所以也没多想。没想到到了提问时间,她第一个举手:“说真的,我不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话会不会伤害到你们,我觉得坐在这里听你们讲一个多小时很痛苦。当我知道这家网站有台湾人在此工作时,我很震惊,怎么可以让一个台湾人在这里工作呢?如果不是因为你们提到中央警卫队,我甚至要站起来离场。”

当时,我的心情很难过,更感震惊。我没想到会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想我只是好心希望通过一个资深记者的角度来看两岸的交流,况且我们只是不断地叙述我们记忆的许多故事而已。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但我仍然挤出笑容面对她的不舒服与质疑。

另外,2009年8月台湾发生非常严重的台风风灾与土石流,造成小林村三百多人死亡。马英九民意创新低,对此,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邀请我上节目。其实我一直觉得两岸的人对彼此的政治人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样的差别就在于彼此对对方的期待不同。大陆朋友认为,“台湾是我们的”,所以他们想当然耳具有批判台湾政冶人物的权力。而台湾人则抱持与大陆相反的看法,而且因为对于大陆的政治人物并不关心,所以,我可以在北京乃至大陆许多城市的街头听到有人痛斥陈水扁如何“数典忘祖”,也会经常被质问“你们台弯人怎么选出个陈水扁来”,但我不大可能在台湾听到有人聚集着讨仑大陆的“两会”,也不会被问及国务院又出台什么新政策。也就是说,在彼此对相互拥有认知不同的状态下,彼此对对方的政治态度大不相同。

然而大陆朋友的种种质问或辱骂,我心里是很不舒服的。这种心态就好像是自己的儿子我打我骂无所谓,但别人要是动手了,那就是要拼命的。曾经有一位大陆网友很不客气地质问我:“你一个台湾人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我的响应是:“你可以骂马英九,怎么我就不能指手画脚了呢?”也有网友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