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131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31章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出门在外,你还是叫我‘百熙’吧!”孙元起随意地说道:“我们这回先去支郡师范和师范传习所,接着去湖北师范学堂,最后是两湖总师范学堂。”

“看来,百熙准备由俭入奢,渐入佳境啊。”无论阴雨清明、春夏秋冬,杨度手中始终离不开纸扇,仿佛这是他的招牌。

“不错,这四个学堂还真是步步登高——后人高过前人!”刘师培道。

武昌城不大,说话间到了支郡师范。校门甚是简易,看门的老头正在准备早饭,炊烟袅袅。看是三个学生模样的青年走进学校,话都没有问一句,继续埋头于他的烧火大业。

三人进了学校,就看见几排整齐的砖瓦房。因为才建没多久,墙上还是雪白雪白的,每隔不远就用墨笔写着“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标语。或许是时间还早,教室里稀稀落落的只有几个青年人,或在补觉,或聚在一起聊天,少有在读书的。看见孙元起一行,也和门口那位老大爷一样,瞟一眼就算了。

书属于重要资产,所以课桌上很少有像后世那样,一摞摞堆满书籍的。孙元起想走过去看看那些人先来的人,手里到底拿些什么书。

刘师培眼尖,只瞟了一眼,就对孙元起低声说道:“是《四书章句集注》。”

一三九、红髯碧眼知何意

起初孙元起并不以为意,毕竟《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宋元以来影响中国最大的一部经典,利用早晨的时间温习背诵一下,无可厚非。等在几个教室里转一圈下来,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所有晨读的学生,手里拿的都是发黄的古书。不用问,自然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

见孙元起皱着眉头,刘师培在一旁开解道:“中国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蕴藉无穷,属于常读常新。《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学生们早上起来温习一下,也在情理之中。何况,数学、物理学、化学这类的西学,最重要的是靠理解,背诵是无效的,他们现在不看,也可以理解。”

孙元起摇了摇头。关于理工科知识不用背诵的说法,完全是以讹传讹。事实上,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理解和实践必须建立在记忆之上。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更需要熟悉背诵知识点和公式,否则理解和实践就会变成沙滩上的凡尔赛宫。

见学生渐多,上课在即,孙元起一行人离开支郡师范,又来到了左近的师范传习所。两校之间,相距不过数百步,步行分分钟就能到达。

走进传习所的时候,按说已经是上课时间了。可进门就看见七八个中青年围着一个老夫子,正坐在校舍门口的树荫下,手里捏着烟袋闲聊。到了近处,听得真切,只见那老夫子慷慨激昂地说道:“……他文章写得好,按理说是能中的。不过事情总有意外,比如说考官的癖好,比如说贡院恰好漏雨,比如说文章不小心犯忌讳。俗语说得好: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也就是说该你用功的时候,不要去想命运,努力就是了;可一旦坐到了考场里,就不要说平日你比别人用功,你得服从命运、面对现实。

“老夫年青的时候在南京参加乡试,是在秋字号房。刚坐定,边上就来了一个人,差役就过来问他姓名籍贯。回答之后,差役就拱手道喜,说他昨天晚上梦到一女子,手持杏花。女子告诉他说,‘明天某县某人报到后,请你转告他,就说杏花在此。’说完,把杏花插在号房上。如今姓名籍贯合若符节,岂不是可喜的佳兆?谁知道,那人一听,大惊失色,连身上的文房四宝都没解下来,就推说有病退场了。

“老夫好奇得紧,考试的时候一心想这事儿,文章都没写好。出场之后,赶紧找到那人的同乡询问,才知道那个书生才华横溢,可是品行不端,曾玷污一个名叫杏花的婢女,等女子有了身孕,又把她赶出家门,造成一尸两命。结果报应不爽,这个冤魂便到考场里面寻仇。

“所以说,要想中举,文章固然得好好写,但关键可不仅仅在文章。前人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非常有见地!大家伙都至少读了一二十年的圣贤文章,四书五经自然滚瓜烂熟,八股利器也磨得锋快,只等进场考试,好弋取功名、掇拾青紫。谁成想朝廷一声令下,废除科举,咱们大家的数十年辛苦全都白费!这不就是命么?”

周围的听众大有共鸣,不禁一齐点头叹道:“可不就是命么!”

老夫子深吸一口烟,悠悠吐出,才接着说道:“老夫听京中朋友说,省里新来的孙学使,自打小就在西洋留学,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懂得七八国英文。可本国的东西却是一窍不通,不说《三》《百》《千》没读过,便是连字都写得七零八落、缺胳膊掉腿的。你们说,他来主持学政,会出之乎者也的四书文题目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要懂得怎样炼铁、怎样烧玻璃,哪怕你把‘郁郁乎文哉’写出‘都都平丈我’,想来他也会取你的!……”

见老夫子说话开始抨击时政,孙元起失去兴趣,和杨度、刘师培在学校里四处转悠。发现这个名为“传习所”的教师进修学校,几乎和北京的翰林院差不多,聊天下棋、吟诗作对……全校的师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孙元起脸色有些不悦:从这样师范传习所出去的老师,如何能肩负起宣传知识、推广科技、开启民智的重任?师范传习所办成这样,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看了半天,三个人都有些失望,决定改变行程,先去营坊口都司湖畔的两湖总师范学堂看看。

两湖总师范学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张之洞以库平银四万三千两的巨资,将两湖文高等学堂改建而成的。学校规模宏大,设仁、义、礼、智、信五斋,计划招生一千二百名,号“千师范”,学制五年。校内另设有附属初等、高等小学堂各一所,作为学生实习之处。

或许因为这是湖广地区最高等的师范学校,张之洞倍加重视,校门口居然有持枪站岗的新兵。

三人都是经过大阵仗,加上相貌打扮也像学生,想过这种门禁实在是易如反掌。当下公推派杨度上前,用一口浓重的湖南腔去和士兵交涉,只说自己是支郡师范学堂的学生,来学堂找一位名叫“任君意”的同乡。士兵果然被骗过,三人轻轻松松地进了学堂。

相较前两所学校,两湖总师范明显正规许多。此时正值上课期间,能从错落有致的教室中不时听到老师授课的声音、学生诵读的声音。驻足大致分辨了一下,就有读经讲经课、算学课、教育课、博物课、物理课等。

作为物理学出身的孙元起,自然首先到讲授物理课的教室边上旁听,就听到里面的老师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有重学斯有力学,天气压于上,地气压于下,见重所见力矣。物有动、静二理,静者运使动,动者阻使静,皆须力。明其理,则杀物力以省人力,助人力以胜物力,妙用自无穷焉。省力、助力之器有七:一曰杠杆,二曰轮轴,三曰滑车,四曰斜面,五曰尖劈,六曰螺旋,七曰齿轮。”

听了半天,孙元起才明白,这厮是在从牛顿第一定律出发,开始讲力学。可是你不能用白话好好说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翻译成“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会很难么?非要拽文!连孙元起都是费好大劲才明白,很怀疑那些坐在下面的学生能不能听懂。

听了片刻,孙元起又来到博物课的窗外,听里面说话磕磕绊绊的,貌似也是一个日本人:“……大清欲打破欧美诸国之封锁,获得独立与自由,并实行新政,仅靠本国之力量断断无法达成,总需招募国外有识之士,在其左右献计献策,筹划经营各种事业。环顾宇内,能戮力扶持大清者,舍我日本而其谁?去年,我大日本将士于东北不惧牺牲,奋勇血战,痛击沙俄,为大清收复河山,即为一证也。故而大清煤、铁等矿产,亦当与我日本合作,共同开采,以杜西洋诸国之觊觎!”

孙元起听了这话,心中怒火大作,就想进屋看看说出这话的究竟是何等货色。还没迈步,就被杨度牢牢扯住:“百熙,你进去是不合适的!”

“?”孙元起不解。

“你可是提学使,堂堂从二品的大员,难道你要进去和他辩论,一逞口舌之快?你可是刚到湖北不久,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人口角,威信何存?学生们又会如何看你?稍安勿躁!你要想请他走人,哪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何必此时徒逞意气!”

听了杨度的话,孙元起才悻悻然止住冲动。

事实上,日本为了输出文化,在中国发展亲日势力,一直积极争取中国的教育权。在1902年,日本帝国教育会就设立了“清国派遣教员养成所”,专门训练派遣到中国的教员。民间团体也建立了类似的机构。1903年,在东京还成立了清国派遣女教员养成所。有些日本大学直接招聘一些志愿到中国的师生,来华担任学校老师。

在清末这段时间内,大批日本教习来华任教,人数最多时达五六百人,遍布中国各地。在日本人撰写的《论日本在华教育势力》一文,公然声称:“日本在华教育势力有三种,即日本教习、日本留学生和译成华文的日本教科书。”

好在经过孙元起这么多年的努力,译成华文的日本教科书在中国已经溃不成军,日本留学生也规规矩矩地呆在经世大学里学习五讲四美三热爱,现在要铲除的,就是剩下日本教习了!

一四〇、入室几人成弟子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孙元起性格素来平和,很少与人为难,不是那种慷慨激昂、绝不回头的类型。听了杨度的话,心中暗自拿定主意后,便不再计较,抬步向学校其他地方走去。

校园还挺大,走了半圈,便听见悠扬的钟声,原来已经到了中午放学时分。学生们纷纷从教室里走了出来,眨眼工夫,空旷的校园变得热闹起来,四处传来喧哗笑语声。

清末大学一般都是位于城里,少数位于城郊的也离城不远,像经世大学那么离群索居的,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把学校建在城里或城边,可以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饮食、卫生、住宿等后勤问题甩给社会来解决,学校只要负责教学工作就可以了。

两湖总师范学堂也不例外。眼下学堂放学,学生们便三三两两地出门,到校外定点包伙的小饭馆吃饭。因为有这么多学生,学堂附近饭馆的生意非常红火,通常一家就要解决几十个学生的吃住。大家虽然一起放学,吃饭却要讲究先来后到。于是,孙元起就能看见有些性急的学生一溜烟儿往门外跑去,正是为抢位子。

孙元起前几年做老师、做校长,现在又做官,时刻都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自然不能和学生一样,撒开脚丫子到处跑。杨度走路也是慢慢悠悠,一步三摇,也是快不起来。等三人走出校门的时候,那些性急的学生已经打着饱嗝抹着嘴,从饭馆里面走了出来。

孙元起对两人提议道:“我们也在门口吃个便饭?我做东!”

杨度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你是东家,自然是你做东。跟你出来,难道还要我们俩出钱?”

“就是,没这个理儿!”刘师培也应和道。

孙元起笑呵呵地说道:“行!就知道你们会敲诈我,今早出门故意多带了点银子。不过也不是太多。你们要敢大吃大喝,就把你们押在店里刷碗!”

说罢,选个门面较整洁的饭肆,带头走了进去。

现在还处于用餐高峰期,所有的桌子上都有人。店小二非常有眼力,看着三人气象不俗,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招呼道:“三位爷,您来得不巧,小店现在暂时没有空桌。要是不嫌弃,给您来个拼桌,怎么样?”

孙元起素来不讲究这个,随意挥挥手:“有座儿就行。”

“三位爷稍等一下,小的过去给您看看!”店小二连忙过去找空位去了。

几句话工夫,店小二就回来请他们过去就坐。

那是一个小包厢,里面已经有几个人坐在那里,饭吃了一半,桌上摊开几本书,想来他们是边吃边讨论。靠门边留出了三个空位,明显是给自己一行的。

孙元起冲他们拱拱手:“有劳诸位相让,不胜感谢!”

里面的青年笑道:“客气客气,抢饭才吃得香嘛!”

落座之后,店小二问道:“三位爷吃点啥?小店有烧花鸭、烧子鹅、酱鸡、腊肉、松花小肚、炒虾仁、烩腰花儿、焖笋、炝茭白、白切羊肉……”

口齿那个利落劲儿,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