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诗经解读 >

第18章

诗经解读-第18章

小说: 诗经解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飘荡在外的游子们又都想些什么呢?

《东山》里面游子要回家了。细雨蒙蒙,再也不用风餐露宿,征战打杀了。他很欣慰。想想家中的样子,几年不回家,家中荒败不堪,野瓜蒌,土鳖,萤火虫,那里成了动物的乐园。想起如果妻子知道自己要回家了该是多么的高兴,打扫房屋,填堵鼠洞,忙碌着迎接自己思念的丈夫。想到妻子,突然记起新婚出嫁的时候,岳母再三叮嘱可爱的新娘子,一定要孝顺公婆,照顾好丈夫,多么温馨的一幕。久别重逢,又是什么样子呢?

游子完全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毕竟那时候时光是那么美好。他一直在想,没有停歇。我们不知道结局,只能默默祝福他。他毕竟还年轻,还有希望。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也有个回乡的征人,但十五岁从军出征,八十岁才得以还家。那首诗里没有为老者留下任何憧憬希望的余地,回家之后看到的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令人不觉惨凄恸哭,最后老者摘点野菜在荒败的院子里做了顿饭,但哽咽难息,出门东望,潸然泪下。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依靠在颓塌的大门前。

《东山》中的游子正在回家,“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但不知道迎接他的,会是什么景象。

我们已经对这种肆意盘剥百姓、制造生离死别的徭役制度无语。我们需要的是人性的回归。不要随意用制度割裂人性,割裂亲情,践踏生命的自由。

过去的时代如此,现在,仍然如此。

【国学故事】

莼鲈之思:西晋文学家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就连李白都很佩服他。然而张翰名声之盛,更多的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尽然可以仅仅因为思念家乡的饭菜,断然辞官回家,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一段美名佳话。

【相关阅读】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王安石《泊船瓜洲》

2、《采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原文】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2)。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3)。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4)。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5)。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6)。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7)。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8)。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9)。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10)。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1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1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①蔽:一种野菜。亦: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作:初生。止: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莫:同“暮’,晚。

③靡:没有。 玁狁(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戎狄,秦汉时称“匈奴”。遑:空闲。启:坐下。居:住下。

④柔:软嫩。

⑤载:又。戍:守卫,指防守的地方。聘:问候。

⑥刚:坚硬。

⑦阳:周代农历四月到十月称为阳月。盬(gǔ):止息。孔:非常,很。疚:病。⑧尔:花开茂盛的样子。维何:是什么。常:棠棣。华:花。

⑨路:辂,大车。君子:将帅。戎车:兵车。业业:强壮高大的样子。捷: 交战,作战。

⑩騤騤(kuí);马强壮的样子。依:依靠。小人:士兵。腓(féi):隐蔽,掩护。

⑾翼翼:排列整齐的样子。弭(mǐ):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的箭袋。棘:紧急。

⑿依依:柳条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雨雪:下雪。雨:动词,下。霏霏:纷 纷下落的样子。迟迟:缓慢。

【经典原意】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抽芽。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家庭离散,都是因为玁狁的缘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玁狁的缘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非常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内心又非常忧闷。心中的忧愁像烈火焚烧,饥渴交加真的难熬。我驻防的地方还没有定下来,没法托人捎家书问候家里。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已经到了岁暮十月了。战事频繁仍没有止息,没有空闲歇息下来。内心的忧愁愈来愈重,我恐怕生还无望。

什么花儿开的这样茂盛?那是棠棣的花儿。那辆又高又大车是谁的?那是将帅乘坐的车。兵车早已出动了,四匹雄马强壮威武。哪敢安心地定居下来,一月之内不停地打仗。

驾驭着四匹马的车子,四匹雄马强壮威武。将军依靠在车上,兵士用它作掩护的屏障。四匹马排列整齐,还有象牙弓箭和鱼皮箭袋。怎能不天天戒严防范,玁狁侵扰的愈加厉害了。

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低垂轻轻飘拂。如今战罢回家,却是漫天纷飞的大雪。在路(“文)上缓慢地行(“人)走,饥渴(“书)交加真的(“屋)难熬。我心中是多么伤悲,谁也不知道我的哀伤。

【当代阐释】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欲望导致罪恶,导致战争,战争是人类存在的阴影,无法摆脱,黑暗血腥地令人惊恐。

当历经统治者因欲望而发动的战争时,弱小的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丁征兵,被迫卷入其中,在刀光闪动中苟延残喘,生命脆弱的如一盏在风中摇曳的油灯,随时都有可能熄灭。而对于那些在战火中逃离家园,颠沛流离的人们来说,那就是灭顶的灾难。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所以战争往往都是少数人的欲望,大多数人的痛苦回忆。

然而如果人们要被动地经历战争,当敌人拿着鲜血淋漓的大刀走到你家门前时,当战争的号角躺在床上就能听见时,当战争的马蹄声震颤的饭碗叮当作响时,你要起来战斗,反抗。首先,这是在为你自己而战斗,其次是为你的家人而战斗,再其次,才是为了一个国家而战斗。被逼发起的战争是为了消灭另一个战争,仍然是为了追求没有战争。所以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然而,只要有战争,不论正义的非正义的。广大处在底层的人民,都是最大的牺牲品。只要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便被打开。战争的胜利需要付出代价,战争的失败需要付出教训。在厮杀过后的战场,只会留下尸横遍野,不会带来欢歌笑语。唐代张籍《关山月》写到:“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留下的只有痛苦。对于平民来说,伴随战争滋长的流寇、动乱早已让人民朝不保夕,寝食难安。万一家乡被战风扫触,更是哀鸿遍野,一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老子》里面这样描写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睿智之言。

这仅仅是战争最直观的灾难,它的另一种恶果是战争带来的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甚至绝望。为了抵抗少数民族对边疆的武力骚扰,《采薇》中的男子背井离乡、戎马倥偬,带着满身的辛劳与疲惫,带着命运无常的恐惧,走在回家的路上。长久的别离如烙铁般将男子对家乡的思念重重镌刻在内心深处。

他想起了离开时,杨柳依依惜别,带着柔情,带着思恋。

他看到了现在的路上,漫天大雪,散落了一地的凄凉。

家,已经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让心灵睡去的地方。

【国学故事】

《哀江南赋》: 南朝诗人庾信曾是梁昭明太子的侍读,文学素养很高。庾信与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形成的“徐庾体”成为当时盛行的绮丽香艳的宫体诗的代表。后来,庾信出使西魏却被扣长安不得南归。晚年虽身居高位,但思乡之情更甚。眼看南归无望,万千思绪郁积心头,于是作出了千古绝唱《哀江南赋》。此赋一扫南朝诗文的绮丽之风,苍劲沉郁,为后世所称道。

【文化常识】

古代车马及打仗: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作战的兵车以“乘”为单位,和驷一样,一乘有驾车的马四匹。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驾车,左边一人持弓,右边一人手持长矛。如果是指挥车,稍有变化,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即指挥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一乘兵车后面跟随步卒七十二人,加甲士三人,共七十五人,“兵车百乘”,就有甲士三百人,步卒七千二百人。作战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兵跟随在后。军队进退以“鸣金击鼓”来表示,击鼓是前进的号令,鼓声可鼓舞士气,所以说“一鼓作气”,金是类似铜锣的响器,“鸣金”表示退兵。

尚左尚右习俗:古代礼制习俗观念的一种。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在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之,则是尊左贱右。历朝各代情况不同,根据历史史籍,大致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宴饮、兵事则尊右。战国时候,朝官尊左,军队中尊右。秦朝时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时朝官尊左,宴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相关阅读】

李白《静夜思》;岳飞《满江红》

3、《陟岵》:儿行千里母担忧

【原文】

陟岵

陟彼岵兮(1),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2),夙夜无已。上慎旃哉(3)!犹来无止(4)!

陟彼屺兮(5),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6),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无偕(7)。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①陟(zhì ):登上。岵(hù ):有草木的山。

②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夙夜:早晚。已:止息。

③上:通〃尚〃;希望。旃(zhān):之;作语助。

④犹来:还是回来。无:通“毋”,不要。

⑤屺(qǐ ):没有草木的山。

⑥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无寐:没有睡觉的时间。

⑦偕:俱都,一样。

【经典原意】

登上草木葱茏的山岗,远望离别的父亲。父亲说:“儿子啊,你要出征了,会早晚不停忙忙碌碌。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停留在远方。”

登上荒芜的山岗,远望离别的母亲。母亲说:“小儿啊,你要出征了,会日日夜夜没有睡觉的时间。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遗弃家人。”

登上那座山岗,远望离别的哥哥。哥哥说:“兄弟啊,你要出征了,会白天黑夜一样忙。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客死他乡。”

【当代阐释】

儿行千里母担忧

《陟岵》一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不单单因为它在这种题材诗歌中出现较早,更因它最形象描绘出了离别之苦,思乡之切。

男子登上葱茏的山冈,早已看不见送别的亲人。但他依然能想像得出日渐苍老的父亲,细细叮嘱不要永远滞留他乡;依然能想像得到头发斑白的母亲拉着自己的手,泪眼婆娑地让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依然能想像得出亲爱和善的兄长,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在他乡。深沉的父子之情,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强烈的手足深情,都在想像中变得凝重。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步一回头,难以割舍的故乡情和流淌在血液中对亲人的刻骨思念缠绕在一起。人们喜欢缓步登高,遥望故乡,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亲人。如常年漂泊的杜甫在《登高》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上高台,神思随目光飞远,越陌度阡,用那份思存默默抚摸每个亲人,聊慰思乡之苦。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是基本的人伦道理,但残酷的现实又能让多少人满足这一本应遵守的规范。走在离家的路上,步履沉重。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登上高台,远眺长歌,思乡之情如凉秋之雨,缠绵不绝。

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想像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时隔千载,捧来读之,仍不禁令人望白云而起思亲、思乡之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