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
如果我们仍未经过修行或训练自己,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知识,仍不能使我们得到解脱。
莫谓发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
可以将自己生命的终点与出发点相结合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类。
我的神学并非信仰的神学,而是行动的神学。
没有拨出时间去力行,生命无非是一场空洞的妄想。
万里程途,始终不离初步。
战胜自己,方为强者。
人们通常只是修习苦行、持戒,盲目地追随着形式而不求达到自在或解脱。
当「正见」现起时,从痛苦而来的「解脱」立刻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身体老化的现象,我们无法使它做任何改变。但是,我们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如果你视法的修习,对你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呼吸和修习法是同等重的。
当智慧在你的内心中觉醒时,不论你看哪里,都会见到真理。
佛教是心的宗教。为了增长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习佛法的人。
用你的「心」来听闻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我们不是为了进天堂而修行,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照着我们自己的方法的话,我们只会在觉得舒服时才修行。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有成就呢?
空想修行,犹如痴人捕影而失其实。
修行基础的第一要点是:诚实、正直;第二:要留意恶行;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
如果我们喜于寡言、满足一切,我们就会看见自己,也不会受到干扰。
如果我们不苦,我们就不会去思惟;如果我们不去思惟,智慧就不会生起;没有了智慧,我们便懵懂无知;无知的话,我们就无法解脱痛苦。
一个狂人和一位阿罗汉二者皆咧嘴而笑,但是,阿罗汉知道为什么,而狂人却不知道。
人们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知道,却不去实践。
正精进和戒并不是在于你外表的所为,而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
你必须修行方能经验觉悟,而且要不屈不挠。
你必须亲身去体验「法」。所谓的亲身体验是去身体力行。
当快乐和痛苦生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佛法,使我们从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了。
一切烦恼杂染的清除只能透过「开展心灵」,透过正确的修行而来。
一颗空了的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
不要认为只有在坐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
佛陀指示正确的路径,剩下来的就看我们自己了。
佛法的修习是不能依随你的情绪来完成的。倘若你随着你的情绪来修行,那就不是法了。
别区分白天和夜晚,不管这心是否宁静……就只是修行。
如果一个人谨慎,那么他就是在正确地修行。
试着去继续这修行。如果你无法「全速」继续,那么至少做一半;别浪费生命而不修行。
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不论行住坐卧,修行必须持续。
我们的修行是去开展某种形式的觉醒,直到它变得比我们以前的觉醒更强。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如果你知道它,你是藉由修行而知道它的;如果你怀疑它,你是在修行中怀疑它的。
佛陀可以指示开展智慧的方法,但不管你开展得多或只是一点点,就看个人了。所谓真实的修行,并不一定指你必须花上整个的精力——只要下点工夫在心上,
来处理所有生起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沈湎于感官欲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当痛苦在我们的心里生起时,我们必须拥有坚定的决心去试着根除杂染烦恼,去舍弃它们。
体认无常和耐心的忍,就接近佛陀的教导了。
了知佛法或见到佛法端赖修行。
佛法并不是透过依循你的欲望便会达到的。你的心也许是一回事,真理却是另一回事。
为了谄媚和名声而修行是误认世俗法为真理。
如果我们不修行,不论我们研究了多少佛法,我们都不会见到它。
别认为经由学习和理解就会明白佛法。或许你是看到了,但你并没有看得完全;
你只以「外在的眼」看,没有以「内在的眼」看;你以「外在的耳」听,没有以「内在的耳」听。
如果超越外在,你将会得到真理并且杜绝一切执着。
佛陀不怕人们的不知道——他可以教导他们,他怕的是那些知道却不照着做的人。
如果你花时间去找寻完美的男人或女人,或是完美的老师,你将无法找到宁静。知识与经验间有很大的差异。
生命真的有意义,但是对不知如何利用它的傻瓜而言,生命一点价值也没有。
于生活中发现佛法的真谛,在人间落实解脱道。
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心灵的自在与解脱。如果想要觉悟佛陀的教法,四圣谛的苦、集二谛,必须打从内心去透彻。
要觉悟,只有一个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
「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
一切的修行之道,最终的成果都将导致平静,以及去除种种障碍以达甚深的内观。
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如果我们对心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怎么打坐都是无用的。
佛也是人去做的。
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
修行就是在训练我们做人和做事的态度。
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
我们是带业而来,但不要带业而去。
幻化不离,真空不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无染,即是修行。
非心非佛,身心俱无,清净皎皎,是名大道。
一乘妙旨,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境识俱亡,入大总持。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
只有佛学这一门才有完成之时,其他的学科都只不过在不断地周旋而已。
营造建筑物是不错,但却不是最好的事;营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护持佛教必须透过修行来做,依循教法来训练我们的身、口和意。
如果我们正直、诚实,拥有自制力和智慧,我们的修行将会带来成功。
修行如同一把钥匙,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把正确之钥,无论锁上得多紧,都能够把它打开。
开展「正道」。将它分成戒、定、慧——去开展它们到达圆满!这是摧毁世间的修行之道。
无明与理解生在相同的地方。当无明生起了,理解便不能进入,当理解生起时,
无明是无法停留的。
要以「心」去修行,因为世间是产生在这颗心中的。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替我们修行。
迷则三界有,悟则十方空。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墬。
若悟得无生,乃证实相。证到实相,方为究竟。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
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修八正道就是解脱的要件。
一切人类和一切其他的生命形式,都含有觉悟的潜能。
令人人发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乐,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之阿弥陀佛。
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宁静,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释迦牟尼佛也。
觉树之根,善芽所萌。
在语默动静日用行为中,依佛法实行体验,即是修行佛法。
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
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
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
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
平常心是道。
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绝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法即空性,佛即觉智。见缘起性空之理,即为见佛也。
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
愿我以此幻化身业,愿我诵此幻化真言,愿我化此幻化有情,愿我证此幻化菩提。
或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难为佛子。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见性即是佛。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不受后有名得道。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我们都迷路了,唯一获救的希望,就是认识到我们全都迷路了。
有智慧而不将其贯注在生活中的人,有如一个只耕田而不播种的农夫。
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修行」就好比弹琴,琴弦张得太紧或太松,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乐音。过分勇猛的修持,但忽略了修行所需要的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可能会导致反效果。因为,过与不及,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抓芦苇时不小心会伤到手,错误的求道方法也会使人毁灭。
入佛法之海,以信为根本,渡生死之河,以戒为船筏。
我们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孕育无限的慧命。
莫烦恼前头失处,且喜乐今日觉处。
若你每天的发心,都是愿众生欢喜,你自己也会解脱。
从烦恼的人到解脱的人,其间只不过是一步而已。
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我们要以佛做榜样,随时回光返照,无所不施舍,并宽恕大地的一切众生。若将物质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将精神领域提升到最高点,即是——「佛」。
学佛乃是学佛的觉性。
我们要做自己的明灯,要做自己的依怙。
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成就菩提的道路有三:(一)有自觉。(二)具良知。(三)明因果。
直心乃万行之本。
无论发生什么,别让你的心迷失了路径。
不要执着在你所看到的一些较神秘或不可思议的东西,就算看到,也不要管他。
境界若起现行时,我们要先以智慧透视、观照,再舍掉习气、断掉种子。若还是
没有办法的话,那么就要远离境界。
观空舍执,直见真如。迷昧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万事不打紧,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自观即自照,自觉即自在。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
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充满柔软心与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悟(了幻即离、离幻即觉)。
「涅槃」——是一种不能以任何方法来描述的特殊心境。
自在、无碍才是学佛的目的。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
若能慈、悲、喜、舍即近佛。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人活着,唯一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觉生命的唯一真实。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平常心是增长佛心的泉源。
修身践言,慎终如始。佛法就是唤起生命觉醒的一种方法。
修行人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养性者,善言不离口,乐善不离手。
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着,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
不断地沉思、冥想,苦心探究人生的真谛,此人非圣即贤。
追求有两种;错误的与正确的。错误的追求,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正确的追求,即能超越生老病死、一切苦恼。所谓「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