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成龙传 >

第3章

成龙传-第3章

小说: 成龙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孩子培养成医生,也不算耽误孩子。你说呢?〃成龙母亲觉得丈夫说得有理,只是她很踌躇,毕竟感情上难以割舍。

成龙的命运再次面临着重大的转折。如果他成为了汤姆斯的螟蛉之子,他将操哪一种职业呢?无疑是当西医啦……成名后的成龙亦常与亲友嘻嘻哈哈地探究他这一命运的岔路。

幸而他并未走上另一条人生之路,这才有了他今日的辉煌。问他相信冥冥之中的命运吗?成龙断然否决:〃我不相信命运!〃

但他不相信的命运却对他格外地眷顾,关照他得以继续干他喜爱的行当。

成龙母亲对此事仍犹豫不决,她把自己的心事与知心的女友商量,结果有主见的女友一迭声地反对:〃你真傻!一个儿子你还送给洋人,膝下无子将来靠谁养老?〃

女友的一席话,说得成龙妈妈耳热心软改弦更张了。她觉得女友眼光准,有道理,〃儿子是自己的好〃,为啥要送给别人?至于孩子不爱读书,就让他习武去吧。女友说得对:〃送人你都舍得,还不能放开手让孩子干他想干的事?〃

成龙福大命大,再次幸得贵人搭助,顺利地逃过了一〃劫〃。

此后不久,他父母便双双去了澳大利亚打工,成龙被父母郑重地托付给了于占元师傅,成了一个远离父母的〃全托〃学生。

第三回 削发拜师肯吃苦 一门高出〃七小福〃

成龙的老师于占元老先生是个很特别、也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在内地学的是京剧武生,但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京剧界群星灿烂、俊彦济济的全盛期,他并不是声名响亮的角色。即便在来港后,成了当地戏院中的名牌武生,在业务上也并无多少特别的成就。但他长于育才。在藏龙卧虎的京剧界摸爬滚打过,身手自是不凡,再加上他独具一双慧眼,教学颇有心得,纲纪严明,因而开班授徒硕果累累,日后名声大噪,老来愈红。

他女儿于素秋,曾经红遍香江,是〃粤语残片〃时代的首席武打女星。于素秋姿容靓丽,更兼少时扎实的童子功,举手投足,英姿飒爽,别具风韵。

后来洪金宝、成龙这批弟子,也就是号称〃七小福〃的,更是登峰造极的风流人物,名声显赫,红得发紫。于老先生也就成了育才的园丁、识马的伯乐了。

于占元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型的。基础扎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管束严格,旧戏班的〃师徒如父子〃那一套依然生效。动作不合格,非打即骂,严加处罚,毫不含糊。这是京剧界的传统了。大而言之,是一切师徒相授的手艺人的传统。中国人备受艰苦的自然环境、严酷的生存状态的磨砺,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再者,以中国人洞彻世相人心的智慧,亦深知人性之顽劣。人性天然趋利避害、舍难求易,无严酷之高压,何能耐得寂寞、苦痛,求技艺之炉火纯青?因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仅是千古佳句,亦是人人认同的至理。中国人的思维直观、朴素,却惊人地逼近真理,他们坚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戏而终能成为一个名角,吃的苦、受的罪恐怕都难以尽数。学武生的更甚,受皮肉之苦几乎就是必做的功课。

成龙旁听不几天,就发现自己〃不像别人一样笨〃的说法实在不知天高地厚。他虽身手敏捷、力大过人,在孩子群里称王称霸,但习武练功却是一窍不通。

每天早晨起来,大家压腿、拿大顶、劈叉,基本的动作从头遛一遍,稍有差池,便难逃师傅的法眼。成龙依葫芦画瓢,再加上师傅的指点,大致有了个模样,若要中规中矩,当然还有一段距离。成龙有时还免不了贪玩偷懒耍滑,碰到这种时候,师傅的小教鞭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啪啪〃地直落下来。但他咬着牙不肯服输。他天性好强,也不喜欢坐着读书。再说啦,虽也挨打受骂,但他知道师傅喜欢他,他练得不算差。

成龙淘气顽皮,人却很伶俐。他已捉摸出来,真笨、学不好的弟子,师傅还懒得去骂他们,反而客客气气地让他们父母把他们领走,而做得好的学生,师傅反而总是绷着一张脸,指责这不行那不对。

成龙还不懂〃严是爱〃的道理,但成功永远具有着最强的诱惑力!读书,还回去读一年级,或者跟父母去澳洲学那种鸡肠字(洋文),罢了,罢了,一提起头就大了。

无论是天性还是能力,成龙都执迷不悔地选择了戏班,跟定了他的师傅。

在成龙〃试读〃期间,父亲从澳洲回港来看他。

父亲带他出去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他在无意中发现,儿子的手臂有不少伤痕。撩开儿子的衣服,背脊和双腿上更是布满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问他这是怎么搞的,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有的是练功碰的,有的是师傅打的。〃

父亲心疼了,他揽住儿子的小肩膀,情真意切地说:〃儿子,跟爸爸回去好好读书吧,不要再练武了。〃儿子却毫不领情,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不!〃不管他父亲怎么劝,就是执意不肯。不但不肯,成龙还进一步要求父亲:〃这次该给我剃头拜师了吧?你说过的,让我试一段时间,现在我不怕,我也能练好功夫,不信你去问师傅!〃成龙父亲当晚便备好礼物,郑重地来到于占元师傅的家中。这是他回香港必做的功课。他们夫妇将孩子托付给了于占元师傅,于师傅一身兼为师与为父二职,自然理当重谢。

成龙父亲向于先生寒暄、致谢,于占元不怒而威地摆手、推辞,表示不用客气。之后,成龙父亲的话题从上午的想带走儿子变成了对儿子学艺前程的探究。

〃于先生,你看这孩子能学好武生吗?〃

平时从无满意之辞的于占元却眉开眼笑地称赞道:〃这孩子行,身手敏捷灵活,脑子好用,一点就通,天生一块好武生的材料!〃

成龙父亲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又试探地问:〃港生这孩子就迷这一行,他想正式拜师学艺,你看能行不?〃

〃好,他有这心就行,就得喜欢这行才能有出息。有道是'不病魔不成活儿'嘛!该给他剃头拜师了!〃于占元说起本行,兴致颇高。

既得于占元的大力赞同,成龙的父亲便与他择定了良辰吉日,给成龙行拜师礼。于是,近8岁的成龙,便在择定的日期里,按照梨园的规矩,剃掉了头发,给师傅跪下,毕恭毕敬地磕了3个响头,行了拜师礼,算是正式拜师学艺了。

多时心愿一日了,成龙很高兴,胳膊撑地,一气打了十几个跟头。他又拉着父亲带他去照张相留作纪念,父亲答应了。成龙照了一张光头的拜师像。相片上的成龙大器、刚毅,他严肃地目视前方,显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成。

师傅为他取了艺名。他们是元字辈,成龙按此排行,便叫〃元楼〃。成龙脱掉了〃试读生〃的帽子,又是自己作出的选择,自知毫无退路,学艺更自觉更刻苦了。

他远离父母,无人可依恃,甚至不能随意地撒撒娇、耍耍赖。他本是因为好玩,逃避读书,才选择了翻滚弹跳的戏班功课。但于师傅管教严格,他不能放肆偷懒,如同上了笼头的野马。日久天长,成龙的行为举止都有模有样,技艺也大有长进。他像一块好钢,在高温高压的熔炉里冶炼、淬火,日见精纯、出色了。

成龙成为戏班学艺成绩最佳的7人之一,即著名的后来广为人知的〃七小福〃。这7人是:大弟子元龙(洪金宝)与元奎、元华、元楼(成龙)、元俊、元德、元彪。成龙行四。这〃七小福〃7兄弟后来名盛一时,蜚声港台、东南亚。

洪金宝自不待说,他成名最早,后来在演艺上的成就、声名虽比不上成龙,但他发展面之广,超乎成龙。洪金宝不仅能演,是个幽默机灵的胖明星,且擅导演、监制,拍出不少亦庄亦谐颇具深度的好影片。他还有自己的公司、发行院线,在电影界腾挪跌宕,声势极大,被称为〃大哥大〃。

洪金宝与成龙私交极佳,时有联手之举。

元奎、元华发展都不错。元俊身手外型也不俗,只是际遇较差。进邵氏电影公司时,〃邵氏〃已衰落,后来在台湾的电视剧中担任主角。

最小的弟子元彪,也是香港很走红的明星,近年在日本已成为仅次于成龙的最受欢迎的中国演员。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元彪,轻巧灵活,身手与演《少林寺》成名的李连杰不相上下,可谓一时瑜亮。

7人中,只有元德星运差些。他也曾入了〃邵氏〃,是〃邵氏〃末期的演员,后来便寂寂无声了。

一个私人办的科班,竟培养出了满门才俊,令人啧啧称奇,于老先生实在是功德赫赫。

成龙自7岁入了戏班,到16岁出道,头尾相加,在戏校苦熬苦练了整整十载光阴!这10年,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也在皮鞭、棍棒和拳头下锻炼出了坚强的体魄和意志。

他自幼独立生活,知谋生不易,勤奋努力。笑傲困难,机敏应变。有人开玩笑说,幸亏他父母去了澳洲,要不然成龙练不出这一身硬功夫。这话极有道理!福兮祸倚,祸兮福依,没有绝然的利弊。成龙的幼年虽然艰苦,缺少了父母的悉心呵护,但他因此得到了一个独立发展、磨砺意志的机会。

贝利被称为一代球王,有人问他,能否把儿子也培养得这么出色?贝利说,不可能了。为什么?贝利答道:他已不可能有我小时候那个贫民窟的环境了。

人的生长环境、生活的时代都是不可移植和再造的,因而,再杰出的人物也不能仿制出与他相似的天才。

有趣的是,成龙在回答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时,也大叹其难。他说,再有他这样的机缘和好老板是不易的。他虽未谈到少时的苦练,但无疑这一环境也是不可再造的了。

得了师傅的青睐和引荐,这〃七小福〃7兄弟,经常到九龙乐宫楼夜总会去表演特技。一色的半大秃小子,又有着过硬的功夫,很得观众的喝采,一来二去颇有名气。也是因为师傅的缘故,这7兄弟大都进了电影界。

成龙很小便涉足影坛。1962年,他8岁时便参加了《大小黄天爵》一片的演出。10岁时,又在《秦香莲》一片中扮演秦香莲的儿子冬哥。

李翰祥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启用了新演员凌波反串梁山伯,与红星乐蒂饰演的祝英台演对手戏。影片推出后,极为轰动,独霸戏院,击垮了所有影片,成一时景观。成龙亦在片中扮演角色。

成龙的这段经历与李小龙少年时颇为相似。李小龙童年及少年时,曾参与了近20部影片的演出,演的虽大多是配角,但他作为一名小童星,演得极投入和认真。

成龙亦是极有表演欲的孩子,在镜头前松弛自如,又是学戏出身,功夫过硬,不惧辛苦。只是他占的天时、地利远不及李小龙。他没有李小龙那样富裕并从艺的父亲。在个人条件上,他没有李小龙那份英俊的外表和反叛气质。著名大导演张彻看了李小龙幼年的影片,立即断言他会成为中国的詹姆士·狄思(当时李尚未走红)。

成龙习武出身,这既成全了他也限制了他。他演的小角色多是要动拳脚的,这多少限制了他的演技。他在未成名时,一度曾做过武术替身演员。

此时他仍是戏班的学生,偶尔在影片中演演配角、露露脸,已是不易,胜过了许多同龄人。没有谁奢望他一夜成名,大红大紫,连他自己也没有想过。他生来便没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也没有得到众星捧月似的特别恩宠。相反,他因过于调皮、好动,逸出了同龄人读书上学的正常轨道,受了许多责难。学戏的生涯,更令他早早领受和品尝了从业的不易与成功的艰难。

这些都磨练了他对生活的承受力。成年后的成龙生活朴素,耐得艰苦,勤奋敬业。他还知晓珍惜荣誉,即便在大红大紫,令影迷痴狂奉为偶像的今日,仍不狂不傲,头脑冷静,他谦虚地说:〃我永远不会对自己满意。〃

幼年时艰苦的环境,为他成功的人生奠定了基石!

第四回 初踏影圈跑龙套 山盟海誓闹初恋

1970年,16岁的成龙,自戏校毕业,离开了他呆了近10年的戏班和朝夕与共的于占元师傅,独自出来闯荡谋生了。

父母亲自然希望他去澳洲,在父母身边找个活干,但成龙哪肯乖乖地听从?他是个骨子里有叛逆性格的人,又正是青春年少,刚刚离开师傅管束的教鞭,焉有又去父母身边做乖儿子的道理?

因为自幼在影片中跑过龙套,成龙执意往电影界发展。他个性好热闹,喜欢这个喧闹热烈的行业。他对自己的功夫与发展很有信心。主角暂无机会,当个龙虎武师(粤剧对〃武行〃的称谓,即京剧的〃武行〃)总不成问题吧?何况一直生活在充满约束的环境里,自由的天空对他有着无尽的诱惑力!成龙觉得,似乎到这个时候,他才睁开眼睛重新打量周围的世界,不禁有些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