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第二帝国 >

第469章

重生之第二帝国-第469章

小说: 重生之第二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意见。经过一番严密的推论和考证之后。他所提出的从阿登山林中突破的策略最终被鲁登道夫所采纳,并根据这一战略全盘修改了德国陆军的既定计划。当前的他可谓是志得意满,能以一己之力扭转整个帝国的战车舵盘、并由此创造出一个崭新的陆战领域,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激动神往了。
  “在非洲战场,意大利和奥匈应当将一支力量投放到北非,以便陆续攻略阿尔及利亚、苏丹等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在地中海已经被我们完全掌控的当前,这支远征军团完全可以从海路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面对一众异国将领,隐隐已有主导者地位的曼施坦因接着说道。尽管他是传统的陆军出身。但地中海内的海军力量却已经是毫无悬念的清晰:为了抵御德国的陆上威胁,法国自1914年后就再没有建造过巡洋舰以上的舰艇,而是将全部的资源和财力都投入到了陆地国防当中去。现在法国能凭借水雷和岸炮防住自家海岸线就已经是侥天之幸,组织同盟国在地中海内的运兵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而奥匈陆空军主力,则应和奥斯曼军队一道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发,执行跨越波斯远征印度的使命。虽然波斯西部边境有格罗斯山脉作为天然屏障,其本国领土也是以高原山地为主,但奥匈陆军当中大量装备的t…25和lt…35坦克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这一作战任务,它们的可靠性、越野性能和行程都相当出色,完全能够适应在波斯高原的战斗。虽然我们并不能确定英国是否会因为印度的丢失而遭到致命的打击。不过拔掉英王宝冠上这颗最明亮的钻石,却显然是值得我们从巴格达跨越2000公里去实施远征的最鼓舞人心的动力。”曼施坦因微微一笑。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战局的自信,“至于波斯王国,我们可以直接仿效1913年对比利时的做法,对其提出让开道路的要求。如果他们胆敢坚持拒绝,那么我们也不介意将这股势力覆手消灭。”
  对于曼施坦因代表德国军方所提出的战略,各卫星国都没有过多的异议。身为同盟国主力之一的奥匈,自然要在东方无战事的情况下为德国的西线主战场尽一份力,而将非洲交给它和意大利去攻略,也能保证这片土地不受到土耳其阿克巴们的文化侵略。虽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宗教领域并无对错之分,但前者却用近两百年来引领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证实了其要比后者的教义更适合推进整个人类的生产力向前迈进。更何况非洲积贫已久,这一情况更是为极端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清英还指望未来自己所统御的地区能少一切暴乱,将阿克巴势力排挤在非洲之外自然也就成了他的不二之选。
  而在最后,德国也给了意图恢复往昔极盛领土而不成的土耳其人以另外一面的安慰,即默许其在东方的波斯施加影响。两个世纪前,奥斯曼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苏莱曼就曾亲征波斯而未果,这对托克卡匹宫中的决策者们而言无疑是一个颇具诱惑的前景。反正波斯也是以绿教阵营中的一员,不会造成阿克巴势力的蔓延,至于其间还存在逊尼什叶两派之间的混账事,也就不在清英的关注之内了。
  让清英感到有些始料未及的是,原本在他战略中用于牵制美国的至关重要的日本,竟然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以海军大将身份组阁的日本首相斋藤实,在成功击败陆军马鹿问鼎宝座之后,却并没有跟随在背后支持他的柏林意志一同行动,反而是向德国外交国务秘书纽赖特拍了一封措辞极为委婉、但却立场坚定的电报,称日本在经济危机中受创极深,民生凋敝,实在无力立即跟随强大的德国一同行动。等到经济稍有恢复之后,日本便会立即履行先前达成的同盟义务。
  面对日本人在战争大门前突然的急停刹车,恼怒之下的清英却是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合适的手段来迫使其就范。当前的日本对德国的战略还大有作用,对其过分敲打显然是不智的选择。仔细思量一番之后,清英也就明白了当前日本人的考虑:在有德国这个出头鸟顶在前面和美国人火拼的情况下,经济与工业实力皆不如历史同期的日本,也就显然不着急这么快就投身到战争当中了。三十年前,英国把日本当做最趁手的武器,在远东和俄国拼了一个昏天黑地;而现在,日本也未尝没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想法。借助自己在西太平洋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日本完全有理由先观望一阵,而后再根据战况见机行事。
  在与政府要员商议数日之后,清英也对日本的逡巡举动捏着鼻子认了。即便是日本不在第一时间参战,其由10艘主力舰和5艘正规空母铸成的舰队本身也是一个强大的威慑存在;面对这一时刻存在的威胁,美国也很难将太平洋舰队中的8艘主力舰和3艘航母再进一步调往大西洋进行作战。而由于日美这对近邻之间始终都有尖锐的矛盾存在,清英并不担心其在德美之间的最终选择;当德国在欧洲取得胜利之后,见到有机可乘的日本也必然会扑上前去狠咬美国一口!
  为了确保德国能在战争当中有一个彻底稳固的东方,在清英的授意下,由他的便宜女婿阿列克谢所统治的南俄势力先一步提高了战备等级,从而将红俄政府的注意力吸引到顿河方面去。经过十几年的援建,由邓尼金指挥的南俄军队已经拥有了颇为不俗的实力:大量退出德国军队的二线装备都被这支力量接收,而这无疑使得其军队在德国教官的整训下超过西伯利亚国、成为威胁苏俄政权的头号强敌。一旦南俄军方有所异动,当前工业力量仅仅与意大利持平的苏俄,便再不会有任何西顾的念头,德国得以东方边境上的兵力抽调至最低限度。
  眼见各方部署均已完成,清英便随之大幅加快了战争的脚步。1937年4月8日,德国向法国发出了极为严厉的公告,要求其立即停止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同时停止扩军,保证军队规模和技术装备都回归到之前停战和约的限制之内。如果法国继续予以推诿,那么德国就将视其为否认欧战结果的行径,并将“按照自身利益做出一切反制行动”。对于英国,德国也要求其全面公开在后条约时期的造舰计划,并保证其海军规模继续维持在当初两国所达成的协议框架。
  由于之前的紧张氛围已经笼罩得足够持久,面对德国这一骤然加剧的态度,英法两国也明白先期肆虐的狂风已临近末尾,接下来便是暴风雨本身了。出于争取到更多时间来完善准备的考虑,他们一如既往的在外交舞台上玩起了长袖善舞的把戏;然而此时的德国却再没有之前的犹疑,于5月7日向法国下达了限期48小时答复的苛刻最后通牒,并开始向法国动员。一场全新的战争,也随之拉开了它紧闭已久的幕帘。(未完待续。。)


第679章 最后的平安夜

  1937年5月8日,整个法国都随着德国最后通牒的下达而笼罩在了一片沉重的氛围当中。触目惊心的粗黑标题刊登在各家报纸的头条,仿佛一头随时都欲扑入现实的噬人恶魔。24年前,德国所发出的最后通牒犹然在目,并通过一场战争让卧薪尝胆了四十余年的法兰西再度受辱。及至今日,绝大多数法国人都是上场大战的见证者,而对于那股挟泰坦之势从东北方席卷而来的普鲁士洪流,法国人心中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他们的憎恶!
  在法国国会的联席会议上,戴高乐的面色宛若纸一般的苍白,看上去似乎已是心力交瘁;但他演说时,仍能胜其力之所不能,热情洋溢,辩才雄健。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担任总理的戴高乐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修筑纵深防线,将法国的失业率和国民收入从经济危机的崩溃深渊中拯救了出来;尽管这种手段是建立在寅吃卯粮的贷款基础上,最终必然会因为庞氏骗局本身的局限性而宣告破产,但广大的法国民众却对此并不知悉,他们对成果解决了法国经济问题的戴高乐,无疑有着极为拥戴的热情。
  凭借着之前所创下的声誉,戴高乐最终在一场被他称作是“一生事业中最伟大的演说”中主导了国会,并让议员们将之前的恐惧和犹疑转变成了自信和镇定。他的公文包中装有两份协议文本,分别是与英国的防御同盟和与美国的援助合约,而也正是这两个盟友。给了今天失去俄国援助的法国以再度站到德国对立面上去的核心底气。当他说道日本将以“70年维新历史所独具的洞察力”宣布中立时。会场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欢呼声:庞大的日本舰队选择锋芒入鞘。这无疑能够使得压力骤减的美国,将更多的资源和舰队投放到欧洲战区中来。
  在英伦,以内维尔?张伯伦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同样被德国的骤然翻脸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当前德国的战争矛头仍旧只对准了大肆破坏之前停战协定的法国,并未对英国有直接的敌对;而在最为敏感的海军领域,今天经历了超过5年经济危机洗礼的英国即便是全力造舰,其舰队规模也很难再达到当初所规定的英德海军比例上限,英德之间并没有爆发战争的直接冲突。从当前的直观形势来看,英国完全可以在这场战争当中置身事外。相当一部分议员据此竭力主张避免战争。以防止上场大战时的悲剧情况再度上演;就连张伯伦本人也倾向于不履行同法国的防御同盟义务,说服法国人让步以谋求和平。
  不过,英国政府内的这一声音,却是被以丘吉尔为首的鹰派所强力镇压了。经过数十载岁月的积淀,丘吉尔早已从当初锋芒毕露的壮年磨砺成了身经百战的老练政客,对于当前英国臣民的思绪,他早已经深入洞悉、并有了应对之策。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讲中对当前时局一语道破的说道:“如果我们今天在战争和耻辱之间选择了耻辱,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还将被迫面临战争。”相比于在法国陷落之后独自面对中欧同盟的兵锋,当前立即对法国履行同盟义务无疑是不列颠捍卫正义、同时恢复昔日荣光的唯一选择。
  对于当前对德战争所必将面临的种种不利局面。丘吉尔也在会议上逐一作了答复。皇家海军的力量已经得到恢复,5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3艘光辉级航母的竣工让本土舰队的实力为之大增;只要美国大西洋舰队能在第一时间与英国海军合兵。那么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就能够稳稳的保住。至于海外殖民地,有了美国加入之后的它们也就处于可牺牲的范畴;更何况稳固了战局的协约国完全可以在海外反守为攻,将这些地域逐一收复。丘吉尔指出,只要德国海军无法战胜英美联合舰队,他们就注定无法利用世界的海洋,而协约国却可以将力量投送至任意一处地方。
  对于至为紧要的印度和印度洋战区,丘吉尔也在高层内部会议上抛出了军方所筹划已久的策略:利用在苏丹、也门、和北索马里的基地,英国可以在曼德海峡大量布雷;而凭借着一支在印度孟买驻扎的专业布雷潜艇分队,英国还能对雷区实施补充。如此便可在相当程度上阻止奥意舰队在印度洋中的行动。丘吉尔也对英国在印度的防御力量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需要经过波斯高原长途跋涉的同盟国军,很难对当前的印度构成致命的威胁。经过丘吉尔的大力推动,英国那原本就潜藏着的对德敌视情绪终于被激发出来了。政府要员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华盛顿,以征询他们的撒克逊表兄弟对这场危机的意见。
  与孤立主义盛行的历史位面所不同,当今的美国却是在多持续了两年之久的经济危机中有了明显的对外干涉倾向,加之总统罗斯福本身拥有远超前代的权柄和独到的战略眼光,使得美国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朝着阻止德国称霸欧洲这一目标大步前行。面对一个已经构不成威胁的法国和国势日薄西山的英国,德国尚且表现得如此步步紧逼;一旦其控制了整个欧洲,美国又如何能够再在大洋的另一端安然立足?要知道,当今的德国已经在国民总收入上与美国处于同一档次;等到他们击败了英法,美国在国力上就将较德国统御下的欧洲处于全面劣势,就更遑论另一片大洋的日本还时刻都在蠢蠢欲动了!
  5月8日,罗斯福再度发表了他那著名的炉边谈话,宣称欧洲的文明世界正面临一场浩劫,而美国则有责任手持橡皮软管赶到一线,对正在熊熊燃烧的邻居房屋实施灭火救援。尽管国内的反对党势力当即对其大加攻讦,指责这是以美国青年的鲜血来浇灌他国肥田的无法容忍之举,但这都没能成为主流的声音。伴随着经济危机的成功解决,罗斯福在政府权力和民众声望两个领域都超越了他的表兄,而他自当政之日起就开始宣扬的对外干涉论调,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