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渐青 >

第173章

山渐青-第173章

小说: 山渐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吏员的官俸,指望这些地方官员从本就不多的库银中挤出经费来办官学?”

苏舜钦被许清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无言以对,确实,若全靠地方官员的自觉办学,就算办起来也是良莠不齐,如今大宋并不止是国库空虚,地方府库同样困乏,在这种情形之下,让地方自觉办好官学确实不现实,但如今让朝廷来拨款更不现实,国库现在怕都能跑老鼠了。

苏舜钦上下瞄了许清一眼,呵呵笑道:“子澄既然想到了诸多问题,想必也有解决之道:“!

许清也朗笑一声,接过丫环递过的茗茶轻汲一口,说道:“对此小弟倒是想了一些法子,只是不知朝廷愿不愿采纳。”

“子澄休要打埋伏,快快道来。”

许清也不再藏着掖着,开言道:“要建起官学不难,地方官府没有钱,但那些地主士绅钱却多的是,可许以他们官学的冠名权,相信他们很乐意捐资建学的。打个比方,若是子美兄出资建了楚州官学,那官学建成后就叫楚州苏舜钦书院,呵呵,还别说,这么好的事,子美兄可别错过。捐资建他三五个县学,若将来这些苏舜钦书院多出了几进士,苏兄岂不是桃李满天下!”

“哈哈哈子澄啊,你这一肚子的弯弯绕,愚兄都被你说的有些动心了,何况那些地主士绅?可惜愚兄家资不丰,不如我这楚州官学就由子澄来出资吧,到时就叫楚州子澄书院好了哈……”

“小弟倒是想啊,只怕楚州的士绅们不肯啊子美兄试想,若是楚州官学冠以一个外来人的名字,他们作为楚州有头有脸的人物,以后还有脸出门吗?呵呵……”

两人笑了一阵,许清接着说道:“官学冠以谁的名字不重要,它作为官学的本质不会变,然而这一策只是能让各地官学顺利建起来,若想让他长久有序地开办下去,朝廷必须在各路各州设立提举官学的官员,把官学体系从地方官府职能中独立出来,由礼部直管,同时为了确保官学运作的经费,还应该设置学田,由地方上划出相应数量的田地,交由官学自己管理,学田所出全部归入办学经费中。”

苏舜钦不住地点着头,许清这几条举措不但能使官学迅速办起来,而且确保了官学能长期地开办下去,不会因为地方官府的财税枯竭而影响到官学的持续性。可谓是面面具到。

苏舜钦起身给许清深揖一礼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愚兄对子澄除了心服之外,再无二话,子澄还是赶紧把你的策略上陈陛下及范公他们吧,及早施行于国于民皆有大利!”

两人是京中旧友,而且政治立场相近,在这楚州异地相逢,一壶佳酿,宁静的院落伴着漫天飞雪,直聊到了深更方自散去。

第二天虽未放晴,但风雪已小了很多,许清不便久留,携晏楠一起告辞返京,苏舜钦乘船送出楚州十里,三杯醇酒,一声珍重,站在船头的小雪中,目送许清的船消失在茫茫风雪中。

雪虽然小了许多,但寒气更浓,由于舱中烧了几个炭盆,又不能把舱门关得太紧,常有丝丝寒风透入,许清细心地为晏楠把手套戴上,自梁玉在她家商铺推出手套以来,其他商家也纷纷效仿,名种用料、花色、款式的手套成了东京城里热销的商品。

小榻上垫着上次在沂蒙山打来的虎皮,柔软而温暖,晏楠那长长的睫毛轻轻地扑闪着,等他把手套戴好,眼帘轻起,噘着小嘴说道:“苏舜钦这些人我知道,以前在京城时,个个目无余子,倒不想对你却这般谦让礼敬,你不是又用什么花言巧语骗人家了吧?”

花言巧语?许清听了不禁哑然失笑,这苏舜钦又不是美女。许清伸手对着她香腮上小小的梨窝轻轻一弹,瞪她一眼道:“我知道你是故意的,下不为例!”

晏楠嘻嘻一笑,将身体斜靠下来,头枕在他的膝盖上,伸手揽过他腰间的佩玉,来回的把玩着,雪白的狐领子映着她红润的脸颊,许清可以看到她小巧的耳垂上已打了耳洞,只是没有佩戴耳环。

“喃喃,你没有耳环吗?”许清伸手捏住她的耳垂,轻声问道。

“你……”晏楠身体一僵,小脑袋差点伸进领子里去,随即身体才慢慢放松下来,闷声说道:“人家不想戴!”

许清见她过敏的反应,放开手呵呵一笑,对眼睛不眨一下的秋月说道:“秋月,瞧你那双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担心我对你家小姐图谋不轨是不是?”

“姑爷是谦谦君子,人家才不担心。”秋月看着晏楠变得嫣红的脸蛋儿,咬唇轻声答道,自那晚许清拒绝她侍浴后,这丫环头话少了许多,遇上许清的目光时也是躲躲闪闪的,让许清都觉得,那夜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他对秋月打趣道:“子曰,食色性也;这圣人都好色,别说君子,所以啊,这君子不足为依持哦!”

“你这登徒子……”晏大小姐不依了,坐起身子,轻过身去哼哼着。

许清对秋月眨眨眼,然后伸手一把揽住晏楠那纤细的腰肢,将她抱入怀中,晏楠象只小白兔似的缩在他怀里,竟不敢用力挣扎,生怕他的手碰到不该碰的地方。

“嗯,这样就暖和多了这路途遥远,我给你们说个故事解解闷吧!”许清倒没想过现在就把她怎么样,只是见她骄傲如白天鹅般的样子,把她抱入怀中,不过地打击一下她的‘嚣张气焰’。如今见她从小天鹅变成了小鹌鹑,心里暗暗好笑!

“什么故事?姑爷快说!”秋月倒象什么也没看到一般,不断地催促着许清。倩女幽魂嘛,跟梁玉她们说过,自然是张口就来,许清有意将故事前面的气氛渲染得恐怖些,让怀中的晏楠不自学的往他怀里缩了缩,随着故事的深入,两人被宁采臣和聂小倩的人鬼恋感动的唏哩哗啦,晏楠的僵持着的纤腰才终于绵软下来,小脑袋不时在他怀里拱着。

舱外飞雪连天,舱内等许清那低沉的讲述声消失,便只往下炉上的茶香袅袅,小窗上轻轻的落雪声细碎可闻。

第246章 进言

回到京城时,雪还在下,整个东京城已是银装素裹,巍峨的城墙上的积雪足有半尺厚,远远能看到守城的军士哈着热气,不时的搓搓手、跺跺脚,头上的范阳帽被雪压得低低的。

自前天被许清拦腰抱在怀里半天,晏楠倒是对他亲近了不少,靠着他的肩膀,从小窗里望着熟悉的东京城,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许清先将晏楠送回晏府,他没有进去,送到府门外便打算趁着天色尚早,进宫去缴旨,他刚转过身,就听背后晏楠轻声说道:“你……天寒……早上出门时,要记得多添衣裳。”

晏楠的声音断断续续,但听了却让人心里暖暖的,许清回头一笑说道:“你是也这风雪交加的,可不许再淘气到处乱跑了,还有,记得哦,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许清哈哈的笑声中,晏楠狠狠地跺了跺脚,头也不回的跑进府去了。许清让荆六郎他们先回家,自个跑皇宫去,御街上到处是撑着油纸伞的行人,把白雪掩盖的街头巷尾装点出一片温馨的色彩来。

来到天章阁前,抖了抖肩头上的雪花,刚想让小太监进去并报,就见赵祯从门里走出来,笑吟吟地看着檐下的他。

“臣,许清参陛下!”

“免礼,子澄快进来,这天寒地冻的,难为你在外面跑了一个多月。”

两人进阁之后,赵祯让宫女把火盆移到他脚下,目光在他身上打量了一翻,让许清有些疑惑,也跟着看看自己可是有何失仪之处。

赵祯见他这副样子,开心地笑道:“子澄不必疑惑,多时不见,朕只是想看看子澄可有何改变,这次幸得子澄及时平了王伦之乱,没引发更大的动荡。复将常州知府这些国之蛀虫揪了出来,这一件件,一桩桩,朕心甚慰啊!”

“陛下,您若再这么夸下去,还是请先赐臣一块布吧!”

“呃为何?”

“臣用来遮羞!”

“哈哈哈……”

不光赵祯祯开怀大笑,连在场的宫女太监也个个掩脸偷笑不停,阎文应不失时机地打趣道:“夏宁侯以后还是少出京为好,您一出京,就难得见陛下开怀大笑一回!”

“没错,没错,子澄,以后就不用你出京了那些个大臣一个个义正词严的,少了子澄你陪朕说说话,朕在这宫里憋气得紧。”赵祯脸上的笑意尤自收不住。

“臣也想啊不过嘛,陛下,您是九五之尊,哪些个大臣对陛下吹几口大气儿,陛下仍可八风不动;可臣不行啊,臣领着几份俸禄呢,若是不跑勤快点,臣这小膀臂小腿的,那些个大臣一口气下来,就把臣吹到天边去了倒时别说跟陛下说说话了,恐怕陛下满天下贴出寻人告示,也没地儿找臣去了!”

赵祯指着他,笑得只有出的气儿了脸上涨红一片,想起那些御使言官的利害,不可象许清说的嘛。

两人说说笑笑,气氛极为融洽,赵祯每日里不知我承受那些直臣多少口水,难得如此放松一回,等找回原来彼此相处时那种随意的感觉,许清才正式向赵祯缴旨,详细地向他汇报了此行的经过。最后才把几日前与苏舜钦论及的官学策略提了出来。

说到正事,赵祯开始深思起来,他示意宫女给许清上了一杯热茶,才说道:“子澄所议确是有理,记得朕登基没多久,就曾给京东东路某州官学赐过学田,只是时过近二十年,朕有些记不清了,把学田作为官学固定的经费来源,这一点很好,只是在各路设立提举学司,有这个必要吗?”

“陛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何时,人才对国家来说都是最紧要的,在陛下以前,每朝每代都只注重挖掘人才,但在培养人才上力度却不大,陛下如今要在每州每县设立官学,给天下百姓尽可能多的提供读书机会,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光这一样,陛下就足以光耀千秋。”

赵祯被夸得也快准备让人找块布来了,含笑看着他,等他说下去,许清轻咳一声接着说道:“陛下,正因人才的重要,及难以培养,才更应该引起朝廷足够的重视,地方上官员本身需要理政,能有多少时间过问官学?而且官学过多的和地方官府挂扣在一起,对官学的运转及发展极为不利。只有将他独立出来,直辖于礼部,这样才能为官学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空间。”

不用许清说得太直白,赵祯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弊端,所以他点头表示认可,许清接着说道:“陛下,官学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真正为朝廷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来,臣的意思是,规定官学除了经义外,还要传授格物、治事等科目,比如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统筹等等,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规定生员除经学外,还要任意选学一个以上的副科,这样培养出来的举子,才不至于除了满口之呼者也,别的一样不会,等朝廷选任为官时,对百姓一无益处。”

赵祯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只要对官府运作稍为有点了解,都知道光靠经义是治理不了地方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科举改革才从重诗赋改为重策论。但光是科举重策论,那就缺乏了根基性的东西支持,许清提出官学中教授格物、治事,正是对这种改革作细致的充实,从上而下,把只重经义诗赋的观念改过来。

得到赵祯的认可,许清干脆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倒出来,他端茶润了润口,说道:“陛下,我朝重文轻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今国家多事,边关战火不休,如此下去,对我大宋极为不利,文能定国,武能安邦,无论何时,作为一个国家事实上这两样缺一不可,太祖定国之初,偃武修文是对的,但却不应该一程不变地执行这种政策,国家的政策应该根据时势,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切实地确保国家的安宁。

我大宋经过近百年的偃武修文,文风可谓是远胜前朝,在学术各领域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武事上,却因过久的忽略,萎缩到了难保国家安宁的地方,陛下请放眼朝野,可有一员堪挑大梁的良将,这些年应对辽夏兵事,我朝频频吃亏受屈,除了战略态势确实处于不利位置,朝中缺少能征善战的良将,何尝不是重要原因。

陛下,若朝中有当年武惠王那般能征善战的武将在,借他李元昊几个胆子,他也未必敢如此嚣张反叛,频频入侵我西北疆土,如今朝中领兵者多是文臣,但象范参政、韩枢密他们精通武事的能有几个,而且,不是臣抵毁韩枢密他们,他们作为文臣,对武事一道,在大的战略布局方面或许不差,但到具体战术运用上,也谈不上精通,当初陛下将范参政调往西北之时,范参政从未历过兵事,让他们主持西北,难道陛下不是无奈之举?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书生言兵,实不足取也,虽然历代也出现过一些文人领兵,作战取得战果的事例,谓之儒将,但能有几人?陛下若真想开疆拓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