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金手指-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们的眼里,在救赎的身边工作,运气好分分钟可以获得升迁,傻子才会去外地报考。奈何名次只有一万人,报名慢的都是捶胸顿足,不甘心的一步三回头的看着长安的城墙,到他乡报名去了。
也有一些聪明人,取到了平凉府甚至延安府比较偏远的地区进行报考,结果整个考场就那么十几个人。根据当地的录取政策,这帮家伙很有可能大部分被录取。至于长安考场,哪怕才子的比例或许达到了99%,但录取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他的除了落榜也没什么好考虑的。
当然张弘斌为了公平,好歹给这些自作聪明的才子们一个机会,只要地方没有招满的,会在这些落榜的考生之中,选择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录取。只是这个名额,相信不会太多,同时那些落榜的学子,发现那些被录取的考生居然才华比自己还要烂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感想?
其实按照张弘斌的意思,这年头的才子其实都是不合格的公务员。所以不管才华如何,不能够在基层历练出来,那就没什么真才实学。在这个基础上,才华好也罢,烂也罢,数年的考核期好好工作学习,不错的获得晋升,差的予以辞退。
“李兄,看样子和我们一样聪明的,其实没几个嘛!”有考生对身边的同乡开起了玩笑。
“大家都瞄准了长安和长安附近的考场,哪里会像我们这样到比较偏远的地方报考?可笑考试规则考官已经明确发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却还有人以为,当天子近臣,才有更高的升迁可能性。”李姓考生笑道。
“只是说真的,这官不官吏不吏的,还真的叫人很不习惯。而且行政机构那么多,原本县太爷的权力都被分了出去,就算可以当县令,这和大明那边的县令,也是云壤之别啊!”同乡有点幽怨的说道。
“县令依然是县令,难道他就没有话事权了不成?其他的部门,只要还是协助县令办事的存在,实际上我也觉得,若是县令大权总揽,那结果就是根本没办法平均的把心思放在每一个地方上面。人力毕竟有限,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把所有的事务都给处理妥当,若是出现某些疏漏,那才是对治下百姓的不负责任。再说,空闲一些不好么?”李姓考生耸了耸肩回答到。
“你们也别太高兴,实际上我有内部消息!”旁边的一位考生这个时候凑了过来,“据说这次科考之后,之后的所谓的公务员考试,考出来的其实都是以前的小吏,再也没有什么局长县令给当了。以后想要升官,只能够在任上干出成绩来,经考核通过,才能够一步步升迁上去。好处是升迁变得容易,而且不需要再走后门,但缺点就是不管你考得多好,都得从以前小吏一样的地位开始做起,再也没有什么一下放就是七品县令,或者进入翰林院当编修什么的情况了。”
“哦,那么说来,我们来得还真是时候啊!”李姓考生笑道。
“静一静,现在开始考试,谁再吵的,小心被取消考试资格!”考官终于是走了进来,随之备考钟声响了起来。
考试按时进行,在这两天四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将决定这三十万考生的未来。那可真的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能够走到对面的,那都是时代的精英。至少在张弘斌的眼里,他们绝对当之无愧。
十天后,考试成绩在各地张贴了出来。
考中者欢欣鼓舞,落榜者捶胸顿足,悔恨不已。这仿佛就是天堂和地狱同时出现在了人世间,分得非常的清楚。
“为什么,我楚天雄居然落榜了?”
“哈哈,老子考中了,谁说商人就出不了人才的?!”
“这狗屁的考试,乱七八糟的根本不知所谓,看看,苏州的陈才子都落榜了,我落榜也不过是理所当然的。”
“爹啊,娘啊,你们看到了吗?儿寒窗苦读十数载,终于考上了!”
…………
………………
高兴也好,难过也罢,还是说不服气的也无所谓,反正考试结束了,刚刚被录取的考生们,也开始到各自的岗位上,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原本的人马全部获得了晋升,当然都是经过考核的,不合格的早已被辞退。
第一批参加科考的,如今都是在感慨:老子就是有先见之明,看看,才一年多就升官了!
三天后,各地的考试情况陆陆续续汇总过来,知道地方不少才华比不上自己,却因为没什么人报考而被录取的情况居然存在,更多的落榜士子表示不服,甚至开始有组织的组织起来,在长安府衙门前示威静坐。
只是这种来自民间,而且根本伤及不了救世军根本的抗议,仿佛是一场笑话。
那些脑子还清醒的,根本不会参加这次静坐,毕竟他们是明白的,救世军是救世军,大明是大明。救世军未必会吃他们这一套,这招在大明百试百灵的手段,在这里说不定反而会得到反效果。
实际上,曹文诏已经申请调兵武装镇压这群士子。
张弘斌表示没必要,毕竟这种情况太好对付了。只需要当众把考场纪律和要点宣读一遍,同时告诉他们哪里哪里还有空缺,即日将统计成绩最好的一批考生,在里面选拔人手破格录取。
最后附上一条,参加静坐且在得知这条消息后依然没有离开的,将剥夺这项资格。
于是,士子们轰然而散,所谓的静坐还真的变成了一场笑话。
各地的考生情况,也是陆陆续续被送到了张弘斌这边。或许是想要知道,里面有没有历史大能的关系,张弘斌可是小心翼翼的查看了成绩还不错的那批考生的考卷。
奈何,不少人的确有才华,却不是历史大能。可见,所谓的历史大能,都是因为对历史造成了影响,扣除这点,我神州大地其实根本就不缺少这样级别的人才。同时也没办法否认,若非救世军科考制度的与众不同,报考标准和招收标准的与众不同,只怕更多的人才,也是会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慢慢的沉寂下去。
最后,他看到了一个人的名字,籍贯是河南开封杞县人,名字叫做李岩。招来内卫问了问,才知道这位还有一个原名,叫做李信。得知这点之后,张弘斌大笑:“又一个历史大能落网!”
第一百零九章 成就陕西王
都说人多好办事,科考结束,各个州府城镇的政府机构得到了最大的补充,开始正常运转。早些时候被迫实行的军管,总算是可以告一段落了。
至于新的公务员业务不熟练的问题,这点倒还不需要太担心,毕竟各部门主事的都是有经验的前任考生。
而且他们面对的不是已经自成规则的老城镇,乃是刚刚饱经灾祸兵乱的白地。在空白之中重建,比在原有规则之中徐徐修改要容易得多了。经验差一点也无所谓,毕竟能够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太大。
预备公务员学校又堆满了将近三万名新生,他们都是在落榜的考生之中选出来的预备役公务员。原本张弘斌是打算过两年再举办一次公务员考试的,奈何如今征服整个陕西已经开始拉上议程,那么新占据的土地自然也需要新一批的官员,这可是时不我待的东西,故而事先准备一下,省得到时候又得大规模军管。
大凌河之战,让张弘斌对后金多有不满,但同时也发现了一条新的财路,那就是军火买卖。
后金在火器方面吃亏,提出用物资或者金钱交换一批火铳,张弘斌同意了。按照初级型号的自产火铳,配合最原始的铅弹和比较落后的火药配方进行搭售,价钱比正规途径的成本价还要便宜三成,真正的良心价。
其实只有火器作坊的人,才知道这玩意的价钱,通过统一标尺和流水线装配工艺加速之后,这样的初级产品,其成本不超过十两银子,但却以二十两的银子出售。当然,这样质量过关而且威力不俗的火铳,在大明没有三四十两银子只怕都打造不出来,后金那边就更不用说了。
五千杆这样的火铳直接卖了出去,换回二万匹马,奈何合格的军马只有五千多匹,后金也不是傻子……不过没关系,反正这种自产火铳,尤其还是初型的,救世军的士卒那是看都不看一眼的。
目前张弘斌手中最先进的自然是系统出产的鲁秘铳,其次是‘沐氏崇祯三年式五型’。前者主要装备在主战部队,后者则是装备给地方武装民兵,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回炉报废的存在,甚至报废都属于亏本的范围。
自第一批火铳出售之后,拿破仑炮也卖了出去,用的是落后的火药和实心弹,开花弹自然是不会出售的。拿破仑炮或许威力比不上红夷大炮,但优势在于便于携带,对于后金来说却是最适合的火炮,尤其他们也没有多少铸炮的工匠,现有的那些,都全力打造红衣大炮去了,但火炮部队总不能就只要红衣大炮吧?拿破仑炮却是一种不错的补充。
后金购买火器的消息,也经过大明的锦衣卫,传到了崇祯皇帝的耳中。
奈何皇帝也没钱,再加上自己可以生产,只能当做没有听到过。不过地方的军队尤其要和流寇和鞑子交战的新军和边军,其将领却是偷偷和商会进行磋商,秘密购买了不少火铳和火炮。
尤其是辽东的边军,他们购买的量那才叫做大,直接购买了上万杆火铳,上百门大炮。想来,上次火器的应用让他们打了一场胜仗,这点使得他们开始重视火器的投入使用,同时对朝廷打造的那种火器,彻底是不放心起来。
若是放心,何必要千里迢迢,和一个反贼势力交易?
救世军出售火器的消息,同样为流寇和其他势力所知,结果**也罢,远一些的阿拉伯地区也罢,甚至暹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也想方设法弄一些火炮回去。毕竟,比起红毛贩卖的那种火炮,张弘斌的火炮不仅轻便适用于他们的地形,重要的是价格和相对便宜许多,不买回去当核子弹一般摆放起来作为威慑之用的,那就是纯粹的傻x。
很多人都嘲笑张弘斌,居然把那么重要的火器都拿出来贩卖,但唯有少数聪明的,才会知道,张弘斌只怕手里面有更好的火器,否则自然是不会轻易把这样的利器出售。
只是张弘斌的火器作坊,在早些时候经历了一次抢劫,使得这里的防卫变得更加的森严,甚至所有的工匠上下三代都被查探过,家人亲友甚至还得到内卫明里暗里的保护,使得别国的间谍根本无从下口。
至于自己研发,很多人悲催的发现,自己造的还不如买的便宜,而且质量也差。从实用性来说,从张弘斌这里购买火器,远远比自己造火器要划算得多。在这个年头,自主研发什么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他们也不想想,若是和张弘斌开打,他停止出售火器给该国,在国战这个必然的持久战背景下,根本不具备自行生产火器的己方,到底能够在张弘斌的火器打几下,支撑多久?
公元1631年六月,救世军开始对陕西剩余的地盘进行出征,出动了五万人马分散成若干部队,四处征讨。实际上到了这一步,已经没必要打硬仗了,在陕西这里,已经没有胆敢和救世军作对的势力。或者说,不少的百姓,还希望救世军早日到来,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
到了七月下旬,陕西全境已经落入了张弘斌之手。
张弘斌自此也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反贼,开始具备了称王的资格,若是胆子大一些,直接称帝也没什么不可以。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的臣子,上书请张弘斌称帝,至少也要称王。从文书的来源可以看出,都是刚刚考上公务员的那批考生,这帮家伙打算借助劝进的这个名头,在张弘斌的面前混混脸熟而已。至于成不成功,他们原本不抱任何希望。成功了,自然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若是没成功,那一切照旧他们也没有任何损失。
“媛媛,你说我到底是该称王呢?还是不称王呢?”张弘斌苦笑着向朱存媛询问到。
这小丫头有着未来的知识,甚至她这段时间对政治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作为一个政治顾问那是绝对够格的。
“就算没有称王,难道您就不是陕西王了?我们可不是流寇,而那些大一些的流寇,比如高迎祥、王嘉胤之辈,也在一步步脱离流寇,朝着逐鹿中原的势力发展。若是他们率先称王称帝,到时候和他们见面,我们是否会低他们一两头?再则,你打算让那些从一开始就跟着你,看好你的部下们,等到什么时候?”朱存媛想了想回答到。
答案已有,已经没必要再深入讨论了。
八月初,张弘斌登台祭天,正式称王,号曰秦!
第一百一十章 对蒙古用兵
陕西,如今真正彻底成为了张弘斌的私人地盘。
在万众瞩目下,张弘斌登台祭天,正式称王,建王国曰秦,他便是秦王。
这个称号在历史上是比较特殊的,最初战国时代的秦王,那就很容易联想到秦始皇;唐朝时代也有一个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