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岐黄大宋 >

第244章

岐黄大宋-第244章

小说: 岐黄大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辈子经历太多起起伏伏的老人消沉下去,反让他勘破了名利场中的那些尔虞我诈,也就不再迁怒与自己的儿子。父子二人一和解,终于将鹿云柔接进了章府。也算是成就了一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事。

这些事情看在李唐眼里,为自己的好朋友高兴之余,也触及了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别样情怀,开始惴惴不安起来。

因为上奏折为鹿云柔等人请求恩旨的事情,李唐暂时到还没有提出自己致仕的事情。他这些日子也天天来开封府衙门混着日子。李唐做事情可算是心不在焉,加上又是新手,处理事情既没有效率,又没有准确性。好在同僚们都知道他乃是太后跟前的红人,对于当今天子的承跸,有人所难及的懋功,若不是他太过年轻,说不定早已是本府正堂一级的高官了,大家对这位前途无量的同僚自然是要巴结三分的。下属们无不愿意为他效命以求更好的前程,上司们也不敢将他当下属看待,个个客气有加。

这一日李唐正在衙门当班,忽听一名下属神秘兮兮地探头过来,谄笑着:“李参军还没有听说吧?”

李唐有些莫名其妙。从这哥们的深情看来,像是邀功,应该是有什么喜讯到了。不过,李唐实在不很喜欢他这种说话只说一半,一边讨好卖乖,一边卖关子的性情,他有些不耐地问道:“什么没有听说,你且说来听听!”

那人察言观色,知道李唐有些不悦了,也不敢再卖关子了,连忙说道:“前任太学正李大人回来了!”

李唐心下一动,神色上便有些激动了。他这几天一直悬心的便是李格非、李清照父女二人何时回归的事情,以至于说话行事都是心不在焉的。乍一听得这个消息,自然难免激动。

“你说的,可是真的?”

“下官家住他们家隔壁,亲眼所见,自然——诶,李参军,李参军——你这是去哪里?当班时间可不能随意外出,否则——”

“由他去吧,难道老夫还能因为这等事情责罚与他?”一个声音忽然响起。伴随着这个声音,一个身着紫色官袍,长翅冠的帽羽极长的老者走了过来,他便是新任的权只开封府事黄履。

李唐出了开封府衙,也顾不得形象,便放开步子,向前飞奔而去。他身上穿着的,是鲜红的官袍,头上却没有戴官帽,因为他出门之时,早已将官帽一把摘下,随意扔在桌子上了。初冬的寒风吹打在他的脸上,隐有“啪啪”之声。

路边的行人见了,都是大感惊讶,一个个满怀兴趣地指指点点,显得兴味盎然。这世道,为官之人都对自己的举止仪态十分重视,有些人一辈子不受重用,就是因为长相丑陋或者举止失仪。汴京的官员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但不论是宰执大臣还是七八品的芝麻绿豆小官,走在街上,一个个都自有一番风度,就算是遇见急事,也要不慌不忙。像李唐这样穿着这一身光鲜的官袍当街狂奔的,实在堪称一时奇观了。

好在李家离开封府衙并不甚远,李唐被当作风景参观的时间也就长不了。不一时,李唐便来到了李家的门前。

果然,大门关着到还是关着的,环绕在门环上的那一把大锁却已然不见。可见,这屋子的主人是真的回来了。

李唐快步来到门前,立即便是一推,门微微晃动一下,却没有立即敞开李唐立即明白,门以及从里面闩上了。李唐也不客气,立即举拳狠狠地敲打起来。

不一会,那门便开了,里面钻出一个仆人装扮的中年汉子来,他脸色有点苍白,面有风尘之色,果然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的样子。

“请问这位官人——”

“我要见你们老爷,他可在吗?”李唐轻轻地喘着气,语气却有些硬生生的,这不像是求见,倒像是临幸一般。

李家的仆人皱了皱眉头。虽然李家如今已然不比当初,但新帝承跸,立即把自家老爷重新召回京中,显见是有重用之意。眼前这位年轻的官儿竟还是这么小觑李家,实在让他颇为不悦。

“我们老爷旅途劳顿,已然歇下!”

“那让我见见你们小姐!”

一边说着,李唐一边毫不客气地往前跨出几步。

请将拜帖留下,小人自然代为转交,若要硬闯,小人虽然只有蝼蚁之力,却也要行行螳臂当车之事!”说着,他便向前靠了一步,阻拦在李唐面前。

也难怪他发怒。李唐一个青年男子,竟上门去要求见自家小姐,登徒浪子不外如是,何况他还是朝廷命官,实在太不像话了。

李唐正在发急,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伸手正要推向那仆人,却听后面一声断喝:“让他进来吧!”

那仆人应一声,便闪到了一边。李唐看着眼前这个身材干瘦矮小,满脸风霜,一双眼睛却锐利如刀的男子。这是他第一次看见此人,但只是一眼,李唐却认出他便是李格非。

而李格非也一样一眼认出了李唐。这倒不是凭着李唐的样貌,而是凭着李唐的衣着还有他的表情。这么快便能这样不顾一切闯进来的,除了李唐也不能有别人了。

有些出乎李唐意料的是,李格非并没有勃然大怒,对李唐加以斥责,而是默默地挥挥手,将那仆人支走,才淡淡地说道:“你来了!”

“我来了!”

“你来迟了!”李格非道,“可惜来迟了!”

李唐的心“咯噔”一下:“莫非他已经将她嫁给别人了?”若是这样,真的就晚了,这时候的婚姻可不像后世那样随意,想结就结,想离就离。

李格非看李唐失魂落魄的样子,忽然笑了笑。只是这笑容里面并没有多少欢欣之意,只有萧索和无奈。

“你也不必过于失落,至少,有一点还是得到了证明:她还是向着你的。”

“其实,一直以来,我对她的婚姻之事,也算是极为开明的,就算是在朝政上与我意见有所不合,只要人还算正直可靠,我也不愿多加干涉。只不过,你们毕竟都姓李,我是很难接受你们在一起的。可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你什么意思?”李唐心中不祥之感愈发强烈了。

李格非喟然道:“我们这次到了平夏城之后,因着清照的名气,便有不少的当地贵介前来拜访,其中自然也有不少是清照的仰慕者。本来,对于她的婚姻大事,我说过我是不想多加干涉的,但到了平夏城之后,她还是一直念着你,说实在的,我真的不明白到底你好在哪里。为了绝了她的念想,我终于还是决定独断一回,把她许配给了当地一个年轻有为的好青年。

只是想不到,她开初并没有表示反对。正当我以为好事将谐的时候,她却忽然不见了!”

“不见了?”

“准确地说,应该是跑了,因为她的随使丫鬟也一起不见了。这半年以来,我几乎无一日不四处寻找。只可惜,一直是杳无音信。直到后来,圣谕下来,君命难违,我也只好接了谕旨进京来了!”

“什么?你,你的意思,你至今还没有找到她们?”李唐不由失声。

要知道平夏城毗邻西夏。而西夏虽然最近已经与大宋讲和,但和议达成之前,“打草谷”的事情,在那一带是十分常见的,两个弱女子——

第225章 断然抉择

李唐脚步沉重地回到开封府。。刚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他便开始写请退的折子。

其实,以李唐尴尬的处境,在官场是很难长久混下去的,因为他终究还是需要加官进爵的,但在朝堂上跪拜自己的亲生子,不论是他自己还是孟太后都会感觉有些不妥。李唐只消把这折子递上去,孟太后虽然不愿,理智却还是会让她作出放李唐致仕的决定。这一点,是必然的。

正当李唐埋首奋笔疾书的时候,忽听外面一声大喝:“好消息,好消息!”随着这喊声,一名绯衣官员跑了进来。

一向十分沉寂的开封府顿时喧闹起来。一众大小官吏纷纷抬起头来问道:“什么好消息,竟把你乐成这样?”

还有一些好心的在旁边低声劝道:“国丧期间,注意仪态吧,莫要被那些把嘴巴当刀子的言官窥见了,参你一个大不敬,你可就乐不起来了!”

那官儿却毫不在意,一挥手道:“没关系,没关系。今日这个喜讯传开,举国欢庆,那些言官自己也不会有什么仪态了,又哪里能顾及咱们?”

此言一出,李唐也来了兴致,放下笔,望向那个刚刚跑进来的官员。更有一些早有些不耐烦的官员出口问道:“到底是什么好消息,快说吧,若是不能让我等也如你这样失态,你今日可就难过了!”

那官儿神采飞扬地环顾四周一番,见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顿时觉得轻飘飘的,待得忽又发现几个上司比如李唐面色颇为不善,又打了个激灵,忙说道:“死了,西夏那个姓梁的老妖婆死了!”

“啊?!”众人果然惊呼起来,神态虽然各异,但可以看出,大家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同的兴奋而已。

西夏的梁太后在大宋的官民中间,素来被称为“姓梁的老妖婆”,这是人所共知的秘密。梁太后垂帘听政多年,一直主张对大宋强硬。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言出必践,她掌握西夏朝政的这么多年里,主动发动了很多次对大宋的大战,使得两国之间的交战变成西夏立国以来最多的一段时间。

梁太后不比一般的称制太后,每战她喜欢亲自上阵,虽不能冲锋在前,但却也体现了她的决心。她还训练了一支女兵,称为“麻魁”。这“麻魁”可不单单是后勤兵,也可以上马杀敌的,而且战斗力颇为不弱,不下于一般的男兵部队。

因为这梁太后如此仇视大宋,在大宋自然没有什么好的名声,官场之上尚且将之称为“老妖婆”了,可以想见那市井之中那起子无赖、太保之类的人是如何称呼她了。她这一死,在大宋自然是举国欢庆,人人称贺了。

忽听有人说道:“不对哪,前几个月,我们两国和议尚未达成之时,这老妖婆不是亲自领兵偷袭过平夏城一带,掠走了不少的人口和牲畜吗?这才几个月,如何就一命呜呼了呢?人不是说了吗,好人不长命,祸害留千年。这老妖婆这般可恨,如何会轻易殒命呢?其中,是不是有诈?”

“有诈?有什么诈?难道那老妖婆还能出兵侵占我大宋领土不成?听说最近夏辽边境汇聚了不少的辽国叛党,西夏追剿这些人都来不及,难道还有心思他顾不成?再者,西夏兵马虽然能征善战,但说实在的,就算他们尽起举国之兵东进中原,恐怕也难以对我大宋形成致命威胁吧,就算一时得手,能抵挡得住大宋的反扑吗?要知道,因着辽国发生了生女真叛乱之事,自顾不暇,如今的西夏已经没有了来自辽国的助力了,他们要独自对抗我大宋,是不是螳臂当车,很是可笑呢?”

人群中也不知是谁一通话下来,众人纷纷点头,大家虽则对梁太后的忽然殒命极为惊讶,更多的却还是相信此事属实的。于是乎,素来道貌岸然的一群朝廷重臣便在这里为了一个敌人的陨落而弹冠相庆,哪里还有什么凤仪存在。

独有李唐听得一阵心惊。他听得那官员提及了几个月前的“打草谷”,不由皱起了眉头。他想起了李清照,不刚好是几个月前忽然失踪的吗?李格非在当地也算是一方父母了,他要找一个人,找了好几个月却没有一丝线索,这实在让人不得不怀疑她出了事了。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李唐的心就再也无法静下来了。他来来回回就想着这件事情,脸色忽明忽暗,倒是精彩得很。

忽听原先跑进来的那官员又说道:“其实,不论有没有阴谋,只消去看看便知道了!正好我们大宋这边大行皇帝驾崩,是要向辽夏两国报丧的,谁那么好奇,向太后申请一下,走一趟兴庆府便是。想来,不论是谁,只要提出来了,太后是无有不允的。而且,若是你们去了西夏,果真发现他们什么阴谋诡计并传送到大宋,功劳可就大了去了!”

众人一听此语,顿时沉寂下来。

开玩笑!西北之地荒凉的很,一路上只有怪石黄土,并没有什么好的风光可以欣赏。而且越临近西夏越是如此。这一路上的无聊、难受且不说了,偏生西夏那边有可能有阴谋,万一引火烧身,岂不是……

这种事情,谁被点到名就是倒霉哪里还有人肯主动前往!

李唐的眉头却在这一瞬间舒了起来。对呀,既有这般名正言顺的机会可公私兼顾,何不就去一趟西夏。立功不立功的李唐根本不在乎,若是能将李清照找回来,就是意外之喜了。若是想尽了办法到,那起码也算尽了人事了。

一念及此,李唐立即撕毁了已经写出一半的请辞折子,站起身来,向门外行去。

旁边李唐的一名文书见李唐再次起身,忙问道:“李参军,你这又是要往哪里去?”

李唐头也不回地说道:“我要去面见太后,请求出使西夏!”

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