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心灵太极 >

第19章

心灵太极-第19章

小说: 心灵太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人上班时经常在犹豫,今天是锻炼一会儿少干一点呢,还是不锻炼多干一点?身体不舒服了,是干还是不干?这是相当普遍的冲突。 
  这种冲突如果不解决,必然是对自身的杀伤。 
  记住,所有对现状的不满,不是解决问题,就是杀伤。 
  而许多人往往不是走向解决问题,而是走向杀伤自己。 
  三、因疑病恐惧而忧心忡忡,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忧心   
  附录一:消除十二种额外支出(7)   
  第三个方面,因为疑病和对生病恐惧而忧心忡忡。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忧心。 
  有个年轻人对我说,他工作很累,有段时间胃疼,就怀疑胃有毛病。过段时间胃好了,腰又疼了,就怀疑腰有毛病,肾有毛病。腰疼还没好,头又疼了,就怀疑脑袋出了问题。这就是疑病。 
  疑病和对生命的忧心忡忡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一种忧心。 
  这种忧心,一方面是提醒我们注意身体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也杀伤我们。 
  当你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有病了? 
  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工作压力大,最初出现的身体不适大多是疑病,那是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精神防御机制,不一定真有病。怎么证明呢?就是一旦给自己减压之后,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你也不怀疑自己生病了。 
  人在压力下,各种怀疑都会出现的。 
  对那个疑病的年轻人,我首先给他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点,关于焦虑的焦虑。 
  我对那个年轻人说,你工作累压力大,因此很焦虑,你又产生了急于改变这种焦虑的焦虑,这没有必要。在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前,你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只能焦虑着。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自然就改变了,你也就没有再焦虑的必要了。 
  他一听,这一点焦虑的焦虑当时就去掉了。 
  第二点,关于健康和工作的冲突。 
  我当时给他一句话,我们要减少额外支出,如果现在工作和健康有冲突,就要从减少额外支出出发。 
  我还帮助他具体分析了哪些是可以减掉的额外支出。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第三点,关于疑病。 
  我说,你这是疑病,你怀疑自己有肿瘤,检查过吗?他还真去医院检查了,没查出什么问题,可是他不太相信医院的检查结果。我告诉他,不是医院没有检查出病来,而是你本来就没有病。没有病却怀疑自己有病,这叫疑病。 
  有一种神经症叫疑病症,疑病严重到一定程度,就是疑病症了。有些四五十岁、三四十岁的人,生活压力比较大,一天到晚跑医院,医院告诉他检查结果阴性,他不相信。再去检查,永远在检查,就是不相信自己没病。 
  我们可能没到疑病症这么严重,但轻微的疑病倾向是存在的。 
  压力所致。 
  所以,大家记住,当我们感觉身体有轻度不适的时候,你要明白,这是工作压力所致。要及时减少额外支出,减少压力,这样做的结果是你的症状消失了,就不必疑病了。 
  如果压力减轻了,症状还在,甚至加重了,不妨去医院检查检查,有病治病,没病去疑。 
  疑病是特别杀伤人的。 
  这是普遍的忧心,工作压力大的人容易这样。 
  四、没有充分兴趣的被迫工作,现代人非常普遍的难受 
  第四个方面,对工作缺乏足够的兴趣。 
  这是现代人非常普遍的难受。 
  不知道在座的朋友中有没有,很可能有,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可是为了生存,为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为了挣钱,为了在北京留下来,做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 
  这种难受,在现代人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难受也杀伤人。 
  人的兴趣有两种,一种叫做手段的兴趣。我对这份工作虽然没有兴趣,但是我对挣钱有兴趣。我之所以做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会使别人对我的评价好。这时工作是手段,是手段的兴趣。 
  还有一种,是目的的兴趣。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虽然挣钱不多,可是我干得挺有兴致,吃苦受累也不怕,很高兴。这叫目的的兴趣。 
  可是,手段的兴趣和目的的兴趣之间是可以过渡的。 
  比如你不喜欢喝矿泉水,爱喝碳酸饮料,但是你了解到矿泉水对身体有好处,你开始喝矿泉水。这时候,你喝它的兴趣是手段的兴趣,因为它对身体有好处。可是你喝多了,慢慢习惯了,逐渐变得喜欢喝了,觉得比碳酸饮料还好喝。这时候,可能给我碳酸饮料我都不喝了。为什么?手段的兴趣已经变成目的的兴趣了。 
  做工作也一样。有目的的兴趣,工作可以挣钱,可以发展,可以得到社会比较好的评价,这个工作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也去做。这是手段的兴趣。 
  但是做多了以后,就有点目的的兴趣了。哎,这个工作也挺有意思。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 
  当你对工作的兴趣不是百分百的时候,就有额外支出。 
  如何使你的工作既具有手段的兴趣,又具有目的兴趣,减少额外支出,是一种智慧。 
  大家不要觉得我在这里说空话,因为讲游戏工作法、兴趣工作法,这类话似乎讲得很滥了。你如果能使自己工作中的非兴趣成分转化为兴趣的成分,你就少累一点。   
  附录一:消除十二种额外支出(8)   
  千万不要觉得兴趣不兴趣不重要。 
  凡是工作兴趣差一点,不是百分百的兴趣,就一定有额外支出。 
  写文章也是这样,写一篇我感兴趣的文章我就不费劲,因为有激情。写一篇我不感兴趣的命题作文就比较累。这样的感觉每天都能体会到。 
  那么,你们做工作,做一个栏目,兴趣是大是小?你做一个项目,兴趣是大是小?大家一定在有些领域兴趣比较高,在有些领域兴趣比较差,还在有些领域兴趣基本上没有。这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比如改变认知,把非兴趣的成分变成兴趣。 
  不知道朋友们能不能领会。 
  本来这个事情没有足够的兴趣,可是又不得不做。为了不累着自己,就要给自己做这件事情增加些兴趣。 
  举个例子,比如作为一个编辑,你对文学有兴趣,但是你有可能对某些教育类的书、小孩的书不感兴趣。我常和出版社的编辑打交道,他们一天到晚看稿,当他们看一篇对路的稿件时,心情会比较愉快。看一篇不太喜欢又不得不看的稿件时,支出就很大。 
  这时候,如果说这个项目是你无法回避的,是必须作为工作对待的,那么,你不妨改变认知,使自己尽快对这些不得不干的项目喜欢。 
  改变认知的方法成千上万,要善于找到。 
  比如我们做教育频道的编辑,你现在可能还没结婚,更没有小孩,你可能不喜欢看教育方面的书,你更喜欢文学。可是,你可以这样想,我现在做点教育方面的书,我就增加了育儿的经验,一旦将来我自己有了孩子,会更好地教育他。大家说是不是? 
  你做科技频道,本来这个领域的知识我不具备,也不喜欢。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它变为自己懂得的知识了,增加一点本领,何乐而不为呢? 
  不要小看这些笑话,这里包含着减少我们日常生活支出的一些真谛。 
  这样一想,你就发现,做文学书可能并不一定是好事,知识面扩展不开。长此以往,你不但喜欢做教育、科技方面的书,还会有收获。 
  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事半功倍。 
  我和大家讲这些,一点也不是冠冕堂皇,想让你热爱工作,想让你做标兵,没这么多空话可讲。就告诉你,只有这样做,才减少额外支出,你才少了疲劳,你才做得快。 
  而结果会发现,你还能做得很好。 
  比如说,我写作时大多情况下自己命题,写我感兴趣的。有时候也难免写一些别人希望你写的命题的东西。这种时候,我迅速用刚才的方法使我爱上自己写的东西。 
  比如,我平常不爱写小杂文,我喜欢写大文章,半年写一本,谁也不干扰我,但报纸有时会约我写点小文章,这既不是我的特长,也有点应景,我不爱写。 
  可有时候人家的约稿你推不掉。 
  怎么办? 
  我要求自己进入一种状态,改变认知。我过去小文章写得不多,也不如有些作家写得好,现在有了机会,正好弥补一下。我给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增加了一个意义。 
  认知一改变,不但写文章减少了疲劳,而且获得新的感觉,寻到了写作的方法。 
  没有充分兴趣动力的工作,是现代人一种普遍的难受。这个难受杀伤了我们,也使得我们额外支出。 
  要减少这份额外支出。 
  五、关不掉的乱发烧电脑:滞后性消耗 
  以上讲了四个很普遍的倾向,是四个额外支出。 
  往下再讲四个额外支出,叫四种多余消耗。 
  第一种多余消耗,叫做“关不掉的乱发烧电脑”。 
  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说的是什么呢?我听说新浪网的有些年轻人下班以后,永远想着班上的事情,回到家也从不关电脑,有事没事开着。一会儿上去看看,一会儿上去看看。很辛苦,很累。 
  这是什么呢?不是电脑关不掉,是你的大脑关不掉。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你工作紧张,都难免有个情况,下班关不掉你大脑里那台电脑,在那儿乱发烧。在座的大都是部门负责人,栏目主编、副主编,总监、副总监,你看你人下了班,脑袋瓜一直在班上呢,是不是这样? 
  如果你下了班,脑袋里焦虑着转圈子对工作有意义的话,也就罢了。你们一定体会得到,你那个电脑开着,很多时候叫干着急,瞎使唤,乱消耗。 
  我管这种消耗叫“滞后性消耗”。 
  明明上班的工作完成了,下班后大脑里的这台电脑关不掉,还在那儿嗡嗡转,里面也没有太多合理程序,基本上是乱码。 
  这种“滞后性消耗”,我跟很多人交流过,特别厉害。 
  大家有感觉吗?就是下班以后,脑袋里经常在想上班的事情,把自己弄得很累很累。   
  附录一:消除十二种额外支出(9)   
  这里,我提出一个口号:下班后坚决“跳槽”到休息。 
  除非是需要加班,你那台电脑不关。如果你决定下班了,要坚决跳槽到休息。 
  做起来容易吗? 
  你看,有人摇头。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不太容易。 
  怎么办呢?采取行为。 
  我们刚才讲了一个方法,就是下班跳槽到休息。我已经给了你一个正确的认知,你从此就明白,今天回到家脑袋再瞎转的话,你就想“下班跳槽到休息”,这样一想,就把脑袋瓜中断一下,这个认知起作用。 
  经常这样想,慢慢就中断了。 
  我每天写作,该休息的时候,绝对不再多想,多想没有用。有时候不写作的时候想得太多,结果反而写得少。不写的时候想得少,结果反而写得多。 
  下班坚决跳槽到休息,这是你获得的一个正确认知。 
  每当你做不到的时候,想一想这句话,就是逻辑中断。 
  还要采取别的行为。下班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行为使得你的情绪中断。要收拾你的案头,劈里啪啦,抽屉关得坚决点,这些动作都有中断逻辑的作用。不要拖泥带水,不要在桌上摊一片,明天接着干。该合起来的合起来,该关上的关上。另外,和同事,亲朋好友,谈几句或者谈十几句有点刺激性的休闲话题。 
  别小看这个小方法,小方法解决大问题。 
  如果关不掉那台乱发烧的电脑,你们就生病,你们就腰疼,就脖子疼。你们好像很敬业,下班了还在努力,结果工作还是做不好。 
  我把电脑关掉了,但第二天精力比你好,到头来我做得比你好。 
  所以,关不掉的电脑就叫傻帽儿。这是我们的又一个认知。 
  我今天当不当傻帽儿呢?当然不当。 
  一定要去掉这种“滞后性消耗”。 
  这种消耗,脑力劳动者比较多,体力劳动者相对少。越是脑力劳动成分高的工作,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这种滞后性消耗越普遍。比如说今天劳动,装车拉煤,干完一天回家,头碰着枕头就睡着了,他没有事情要考虑。但如果我是个工头,要考虑明天带多少车,拉多少煤,用多少人,如何分配劳力,他的滞后性消耗就来了。 
  越是脑力劳动,白天用脑多的,这台电脑越不容易关掉。 
  因为大脑有惯性。我们身体有的时候没有惯性。走路累了,说停就停了,不会收不住。大脑不行,大脑累了往往收不住。大脑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