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帝国骄阳 >

第210章

帝国骄阳-第210章

小说: 帝国骄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名将领道:“军队还是那些军队,敌人还是那些敌人,但是在长达一年之间,我们没有取得过一场胜利,直到伟大的铁不真将军的到来。”
野龙军团和皇家骑兵团并驾齐驱,一鼓作气地街上了天龙山,天龙山上虽然还留有一些防守部队,但是这些部队首先被自己的人马街垮,而快速上山的大汉国军也很快地就打消了对方企图组织防守的打算。
对于格里斯国军无法在天龙山立足的原因,格里斯国的一些将领做出了分析:“主要是部队退得太快,还有就是敌军追得太猛,这使得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立足。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所有的部队都在后退,结果造成了编制上的混乱,将领们找不到自己的士兵,士兵也找不到自己的将领,有些将领试图拉住自己身边的士兵停下来防守,却遭到士兵‘你是谁啊,想指挥我?’这样的置疑。”
九昊王面对这种局面也无计可施,他身边的将领们都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这使得他的命令无法得到传达。
九昊王只能哀叹自己命运的不济,这次战役本来是他最好的时机,然而却意想不到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他虚心检讨,却找不出自己失败的理由 。武器制造商们认为,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这从第四兵团被西征军的火枪兵打得一败涂地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第四兵团的失败,才导致了整场战争的失利。
军事学家们认为,西征军使用火枪固然打退了第四兵团,但是这并不是格里斯国兵败如山倒的根本原因,毕竟在后来的战斗中,大汉帝国军并没有使用火枪。
很显然,格里斯国的失利与火枪无关。
道德家们则指出,格里斯国失败的真正原因,与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关,格里斯国进行的是一场以侵略他国为目的的非正义的战争,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
不过,以上的理由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大多数人都将此战的功劳归功于铁不真。
在野龙左相执政时期,皇家骑兵团和野龙军团并不能和睦相处,更不必提并肩作战了,这大大降低了大汉帝军的战斗力,而铁不真却以种种手段有效地化解了两支部队的仇恨,使得他们相视一笑泯恩仇。
不得不提的还有西川军,西川军出兵大汉帝国,完全是西川无双的功劳,在前期的战斗中,西川军显然并不愿动用全力,而只是起到战略牵制的作用。
铁不真的到来,使西川军完全焕发了精神。
“谁都知道我们公主和铁不真将军是一对恋人,为了公主的面子,我们怎么样也要拚命战斗啊!”一名西川军将领如是道。
“我们嚷着后退?那也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我们后退的话,公主殿下会多么伤心啊,万一她停发了我们的军饷,我一家老小都要喝西北风。”
综上所述,铁不真的人格魅力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他不是那么富有亲和力,他无法说服皇家骑兵团和野龙军团团结一致,如果他长得不是那么英俊潇洒,西川无双不可能对他一见倾心,西川国与大汉国也就不可能化敌为友。
此时,铁不真想起了老师剑道魔皇的良苦用心,正是靠着在南部战争中建立的威信和信心,铁不真才顺利地取得了这次与九昊王对决的胜利。
正如雪儿所说:“事实上,九昊王在帝都城下的失败与军事无关。”
**************
格里斯国军队退出天龙山后,铁不真一边指挥部队继续追击,一边对部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野龙军团的称号已没有存在的必要,经过与野龙军团将领们的磋商,大家一致决定,从今日起,野龙军团改名为大汉帝国护国军,由林统任护国军的总督,西征军总督一职则由九龙兼任。
铁不真决定让皇家骑兵团和护国军参加这次追击作战,由西征军负责帝都护务之大任。
令铁不真感到高兴的是,西川军在帝都之战后,并没有提出辞行,而是坚决表示要跟随他一起行动。
西川军某位将领道:“痛打落水狗的战斗,我们没有理由不参加。”
在指挥作战的同时,铁不真还非常关心喀斯林的命运,他命令驻守帝都的部队全力调查喀斯林的下落,并随时将进展向他报告。
调查报告随即送到天龙山军营,内容是:“查无此人,确信此人已离开帝都。”
铁不真对此只能报以一声叹息。
为了保证部队顺利地进行追击行动,铁不真调来了阿伊莎的翼人族,翼人族到来后,一场旷日持久的追击战役开始打响,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惨烈的撤退”。
从天龙山撤兵后,九昊王在离天龙山百里处停止了脚步,准备实施反攻计划,毕竟部队还保持着相当的兵力,仍有能力打败大汉帝国军。
然而全军官兵对夺取天龙山已不抱任何幻想,九昊王极力鼓舞士气,并深入营帐,找士兵和将领们谈心,然而将士们对九昊王感到抱歉,因为他们现在只想回家。
九昊王无奈地意识到,格里斯国军士气的低落已成不争的事实。
就在光明城之战的第三天,铁不真的追击部队追上了格里斯国军,无数骑兵从四面八方向格里斯国的军营发动了猛攻,毫无斗志的格里斯国军只能立刻收拾行装,再次仓皇而逃。
由于集体行动容易暴露目标,九昊王决定各兵团各自行动,分兵数路赶往东部边关。
命令一下,已在多日的战斗中结下深厚友情的各兵团将士互道郑重,洒泪而别,然后踏上茫茫的逃亡之路。
针对敌军的分兵行动计划,铁不真采取了分两步走的策略,他命令皇家骑兵团利用骑兵速度的优势直插东部边关,务必抢在敌军的先头部队到达前攻占边关,以堵住格里斯国军的去路。
皇家骑兵团奉命前行后,铁不真则指挥护国军和西川军,与翼人族紧密合作,逐一消灭格里斯国的各大兵团。
在翼人族的监视下,格里斯国各大兵团几乎毫无藏身之地,他们费尽心机找到的突围方向,往往就是大汉帝国军的包围圈所在。
第一支被消灭的部队是第六兵团。
第六兵团与大部队分手后,踏上了凄凉的逃亡之路,对于回国的这条道路,他们是记忆犹新的,毕竟在十几天前,他们刚刚经过这里。
一名军中诗人无限哀叹地道:“路还是那条路,心却迷茫,天还是那片天,人却彷徨。”
对于这首诗,后世学者的评价是:“还算押韵。”
在一片莽莽树林中,西川军和护国军找到了第六兵团,他们利用从西征军那里骗来、哄来、换来的火枪,向第六兵团开枪射击,并顺利地点燃了森林。
第六兵团被迫逃出森林后,立刻遭到护国军的迎头痛击。
正如西川军某位将领所说,格里斯国军现在已变成彻底的落水狗,他们听到厮杀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逃跑。
一些具有良好的方向感并且心怀故土的士兵向格里斯国所在的方向逃窜,结果被正等候在大路上的西川军迎了个正着。
而那些方向感欠佳或者是毫无方向感的士兵,则按照自己的感觉四处逃窜,这部份人中,大多数人仍然难逃西川军和护国军的搜索,不过仍有少数的车运儿逃进了森林大山,并从此安居乐业下来。
从此点可以看出,有时候,一些人引以为豪的方向感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多年后,当地的居民发现了这些老兵,令人感到伤感的是,这些老兵仍然无法忘记那场惨烈的逃亡,他们仍然认为敌人的军队仍在搜查他们。
他们见到当地居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西川军吗?”或者是“护国军大哥,请放过我吧。”
当地居民为此潸然泪下。
在翼人族锐利的目光下,格里斯国几乎每个兵团都遭受过打击,他们损失的程度与兵团长的指挥才能和士兵的奔跑能力有关。
可以肯定的是,各大兵团在西川军和护国军的四处出击下,已经溃不成军,很多人感到跟随部队逃跑并不安全,于是偷偷地离开了部队,并以各种方式在当地潜藏下来。
多年以后,这些人以其勤劳忠诚的表现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准许他们在此地生活的绿卡,和那些牺牲在逃亡途中的同伴相比,这些人是幸运和聪明的。
九昊王亲自带领的部队是猛虎兵团和第一兵团,他们与西川军和护国军在束部广袤的土地上周旋,九昊王以其敏锐的嗅觉和指挥才能,数次躲过了敌军的打击,并成功地到达了束部边关。
然而此时,束部边关的主人已经换成了皇家骑兵团。
皇家骑兵团在柬进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阻碍,九昊王虽然很想阻住皇家骑兵团的去路,然而由于无法抽调足够的骑兵,这个愿望难以实现。
当九昊王率兵赶到束部边关后,闻迅而来的西川军和护国军也衔尾赶到。
铁不真向九昊王发出了劝降令,遭到了九昊王的断然拒绝,九昊王甚至还指责铁不真是“瞎了你的狗眼”。
九昊王对格里斯国的无限忠诚和铮铮铁骨,引来了铁不真的尊敬和叹息。
为了成全九昊王杀身成仁的愿望,大汉帝国三三四年秋,铁不真向九昊王发动了最后一击。
猛虎军团和第一兵团试图顽强抵抗,然而面对士气旺盛的大汉帝国军,他们往日的威风一扫而空。
格里斯国士兵沮丧地道:“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我一听到战鼓声就热血沸腾,然而现在,我只感到头晕,以前我一个人就敢冲进敌人之中,现在,就算给我几百名保镖,我也不敢轻举妄动。”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汉帝国军,他们个个信心十足,杀气腾腾。
“我杀了七个敌人啦,你怎么样?”
“很惭愧,我只杀了二个。”
“不会吧?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
“让你猜对了,今天我有点跑肚拉稀。”
大汉国军的士兵就算是跑肚拉稀,其战斗力也远远超过对方身体健康指数完全达标的士兵,这使得这场战斗的结局已不存在任何悬念。
看到将士们一张张绝望恐惧的脸,九昊王万念俱灰,他长叹一声,流下了一行热泪,就在他准备引颈自刎时,一名士兵忽然将他抱住。
九昊王看清那名士兵的面容后,又惊又喜,叫道:“帝琳,你回来了。”
“其实我一直都没有离开您,因为我始终无法否认,您是我的父亲。蒂琳珠泪盈盈地道:“父亲大人,您真傻,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大势已去啊,我的女儿,数十万雄兵啊,却因为我的过失而丧身敌国,我无颜面见释摩大王啊。”
帝琳深知九昊王是极为顽固的,因此,她放弃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毫无创意的劝说理由,而是从宿命论的角度谈道:“父亲大人,您错了,从您刚开始答应蒙坦大王的时候,您就错了,亚里亚大陆注定不是由您来统一,天神早已安排好了,无论您是多么伟大的天才,您也注定要失败。”
“你说的是铁不真?”
“难道还看不出来吗,他才是真正能够统一亚里亚大陆的人选。”
经过帝琳的劝说后,九昊王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但是他拒绝了随帝琳离开战场的请求,他坚决地表示,他可以不自杀,但是他必须与自己的士兵同生共死。
帝琳认为,这和自杀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九昊王以极为坚决的态度重申了自己的意见。
在屡次劝说无效后,帝琳再次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饱含热泪地道:“父亲大人,如果你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女儿将留在您的身边。随后,她趁着九昊王伤感落泪,不能自己的时刻,击中了九昊王的后脑。
这场战斗在两个时辰后结束,绝大多数格里斯国的士兵放弃了无谓的抵抗,向铁不真投诚。
对于敌军的投降行为,大多数将领不愿接受,因为降兵过多的话,必定会造成大汉国的财政紧张,不过铁不真大人还是力排众议,接受了降兵的投诚。
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拒绝降兵投诚的其实是铁不真,联系到此人一向小气的品行,这种观点似乎有着某种理论根据。
对后世这种无耻攻击铁不真伟大品格的行为,铁不真的发言人予以了坚决的驳叱。
清点战场时,士兵们没有发现九昊王的尸体,在降兵中进行搜查后,也不见此人的影子。
后来,一名士兵前来报告,他发现了两个人带着一种奇怪的东西,从他的身边掠过,像大鸟一样飞过了东部边关,虽然他不敢肯定其中一人是九昊王,不过他清楚地记得,二人中其中一人是女性,因为到现在为止,他的鼻端还留有缕缕清香。
铁不真听完报告后,叹息着道:“那一定是帝琳。”
其实,铁不真并不知道九昊王和帝琳的关系,但是除了帝琳,没有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从铁家军的营地里偷走飞天神翼。
在铁不真提到帝琳时,玉怜香正好在他的身边,从铁不真的语气和表情中,她清楚地得知,铁不真对帝琳仍然念念不忘,玉怜香无奈地意识到,在以后的日子里,铁不真仍有可能在搂着她的时候叫别的女人的名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