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给理想一点时间 >

第13章

给理想一点时间-第13章

小说: 给理想一点时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更影响国家未来的前景,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帝国主义思维已完全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政治现实,对此任何急功近利、感情用事的做法都会得不偿失。
同时也要看到,争端本身并不可怕,正如长城曾是历史上中国与不同民族展开军事斗争的关口,但也是把各民族连接起来的门户,国际争执一方面是现实的利益斗争,但另一方面也是各国进行合理的利益博弈,进而建构相对稳定、多赢的和平框架的契机。
9
德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作者:章文

()好看的txt电子书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7…4
本站发布时间:2011…7…5 15:01:11
阅读量:982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TwitterFacebook
  一个多月前,在一次博友晚餐上,初次见面的杨佩昌送给我一本他的新书——《为什么德国民富国强》。一周后我在出差的飞机上就读完了,但随后杂务缠身,终不得整段时间来写读后感。
  今天翻出书来重温了一遍,赶紧趁着还有空暇说点我的印象和感受。
  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佩昌兄在德国生活多年,个性开朗的他交了不少德国朋友,对德国国民性有切身体会,且由于他原先为中国政府的要害部门服务,自然比一般人更关心和熟悉德国政府体制的运转。
  因此,由他来写这本带有解剖德国奥妙性质的书,再合适不过了。唯一感觉遗憾的是,由于新华出版社审查过于严格的缘故,这本书较少涉猎德国政治体制部分。那本是中国读者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诸君看到的这本书,主要聚焦在对德国经济制度设计的探讨上。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短短的15年内就实现了重新崛起,这是令人吃惊的奇迹。成功很大部分源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这种合理的经济制度,使德国实现了“民富国强”,而不是像某些国家那样“国富民弱”。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发问:国家是先以民众贫困做代价来使自己变富呢?还是让国民先富起来再实现自己的富裕呢?”
  显然,这两种类型都存在。如果说德国是后者的话,中国就是前者。现在中国政府宣称要从“国富民强”转向“民富国强”,但路途遥远。因为这是一次系统全盘的改革,可以预料阻力将有多大。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在佩昌兄看来是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既有别于自由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原则,同时也反对计划经济的国家统制模式,保证个人首创精神,保护私有财产。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担负调节的责任。简言之,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以市场竞争为主轴,同时国际制定相应的秩序和规则,保证市场的有序发展,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弗莱堡模式。
  但是要实现“民富国强”,显然不是单靠经济发展就能做到的。德国建立了一套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1966年德国社民党上台参与执政时干了三件事情:
  首先是动用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实采取种种措施将“充分就业”视为政府的责任;最后也是至为关键的是,进一步深化社会福利制度,在更大程度上照顾弱势群体,让社会的失意者也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德国人从出生、求学、就业直到退休、死亡都享有政府提供的种种福利待遇。德国实行全民免费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不用缴纳学费(前几年开始教育改革,但每学期也仅缴纳几百欧元的学费)。不仅如此,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助学金待遇,直到学业结束为止。
  因此,佩昌兄感慨地说,“在德国,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是社会物质成果的采摘者。”
  德国的财政支出,真的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佩昌兄形容为“有道德的政府支出”。从德国各届政府的财政支出来看,大体上是这样的结构:50%用于社会福利开支,20%用于教育,20%用于国防、内政安全和外交,只有不到10%用于政府公务员支出。
  相比之下,经常宣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中国政府应该汗颜。不错,我们的经济在连年持续增长,速度之快令人乍舌,但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并未获得相当的财富回报,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福利体系的简陋,教育、医疗市场化泛滥以及房价的飙升,使得人民群众身在新中国,心在旧社会。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的“三公开支”却高得令人吃惊。
  在一个政府处处在人民着想的社会,和谐不用呼唤自然就来。因此,在德国很少看见群众上访现象。他们有矛盾纠纷上法院,有牢骚怨气找媒体。
  在佩昌兄的笔下,德国政府公务员不仅事事为老百姓着想,而且服务起来非常细致。书中不少小故事生动活泼,令人阅后会心一笑。
  在《警察是“朋友和帮手”》、《高速公路限速要道歉》、《市长做兼职补贴家用》等小文中,我们都可以深刻感受到在德国,政府的谦卑以及服务的优质。
  当然,由于前面所说的“审查严格”的缘故,佩昌兄在此书中只描述了德国政府官员谦卑的表象以及德国“民富国强”的现状,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能够告诉我们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不仅想看到“这样的德国”,而且想知道“德国为何能这样”。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
10
 每到8月,日本社會就瀰漫着凝重的氣氛,不僅有廣島和長崎的原爆紀念活動、「終戰日」的祭祀集會,媒體也都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紀念特輯。然而,如何直面66年前的那一場戰爭,卻仍是留給當今日本社會的沉重課睿_@些紀念活動的內容多在敍述那一場戰爭如何給日本國民帶來災難,雖然也在傳遞著「不再重蹈覆轍」的信息,卻甚少直接樱皯馉幍呢熑螁栴}。
  戰爭責任問睿谌毡局悦舾校渲幸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日本國民都捲入了日本的對外戰爭,撇除戰爭當事者的軍人,究竟一般國民是戰爭共犯,還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
           日本國民是共犯還是受害者?
  如何界定當年一般日本國民的戰爭責任,也不僅僅是日本人的事,日前發生的「親日碑」被毁事件所引發廣泛的議論,也顯示了在這一問睿希袊艘矝'達成共識。

()免费TXT小说下载
  所謂的「親日碑」是上月底在哈爾濱市方正縣的「中日友好園林」內所設置的一座刻有日本「滿洲開拓團」250名逝者名字的石碑。本月4日,5位「愛國者」成員前往潑漆破壞而受到媒體關注,並引發坊間的討論。議論的一個焦點,就是這些開拓團成員是否應該被歸類為日本侵略者一方。
  雖然當年周恩來總理曾指出「日本人民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者」,然而綜觀這次大陸方面的輿論,不難發現無論是網民還是官媒,似乎甚少譴責這些破壞公物的摺ㄐ袨椋炊鴮⒅鯙椤肝鍓咽俊梗瑏K批判方正縣「忘了國恥」。此一輿論方向折射了大陸社會仍然根深柢固的反日情結。然而,這種情結在台灣海崳牧硪贿吽故镜膮s是截然不同的語境。
            位於「高砂義勇紀念園區」内的「親日碑」
  台灣曾在戰前受過日本殖民統治50年,自從1990年代民主化與本土化邉优d起後,社會也出現對「日本時代」的重新評價。在此氛圍下,也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親日碑」。
              台灣的「親日碑」比比皆是
  2006年位於台灣烏來的「高砂義勇紀念園區」落成,李登輝親臨揭幕,該園區以「慰臁狗绞郊o念當年被日本殖民統治者徵去南洋作戰的陣亡原住民「日本兵」,園區內不乏日本人捐贈、以日文書寫的石碑。另一個原住民村落武塔村裏也出現了一座「莎韻紀念公園」。
    1938年泰雅族少女莎韻,為送日本老師出征中國,遭遇暴風雨,不幸失足遇難。後來此事成為總督府實行皇民化教育的樣辦,並拍成電影《莎韻之鐘》,由李香蘭主演。弔詭的是,時隔60年,武塔村在2009年建此公園時,村長的睿~仍以「可歌可泣」來推崇莎韻的事跡。到了今年5月,由台灣政府耗資1。2儯◣诺摹赴颂锱c一紀念園區」落成,馬英九以總統身分親臨致辭,褒揚八田與一在日治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造福戰後的台灣百姓。
 不說莎韻和高砂義勇隊,即使是八田與一,其事跡如果換上大陸的語境,恐怕會被強眨洹肛暙I」仍然是為日本殖民主義統治服務,而事實上在權力結構中,八田與一本人也不能敚撊毡局趁窠y治的共犯身分。
        「莎韻紀念公園」與村長的「可歌可泣」碑文。
          香港社會如何看待殖民主義?
   兩岸對「親日碑」大相徑庭的態度,突顯了雙方民眾迥異的日本觀。這種差異也如實地反映在對日態度的民眨稀偝鰻t的中日聯合民眨@示,大陸民眾對日本持壞印象的比例創了歷史新高,達到六成五,而去年由日本交流協會委託的眨閯t顯示,超過半數的台灣受訪者表示最喜歡的國家是日本,對日本有親近感的更高達六成。
  香港又如何呢?香港社會雖然也存在日本佔領香港時期「三年零八個月」的痛苦記憶,然而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經歷者,香港民眾對殖民主義的評價似乎較接近台灣。事實上,即使在回歸14年後的今天,以紀念英國統治者而命名的公共設施仍比比皆是。以醫院為例,就有瑪麗醫院、葛量洪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等。重點是至今的香港社會也洠в谐霈F要求更改名稱的呼聲,而殖民地風格的街道名稱也仍安然存在。
         以英女皇命名的香港伊利沙伯醫院。
             如何反思日本觀與殖民觀?
  無論是兩岸迥異的日本觀,還是三地對殖民主義的不同理解,除了是所處環境與經歷不同所致外,也是價值如何判斷與取捨的問睿匆獜娬{侵略與殖民統治的原罪,還是客觀看待殖民統治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涉及其中的每一個人和事。
  方正縣的「親日碑」事件如能成為提供我們理性思考與討論日本觀與殖民觀的契機,未嘗不具正面意義。
11
丁征宇:纽约市长上班竟然坐地铁且无人让座 阅读'319' 回复'1' 操作记录
发表于2011…05…30 12:06 只看楼主  过滤水帖  楼主分享到:qqsinaqwrenren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纽约市长每天坐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纽约地铁上班,没有秘书及纽约市政府官员陪同,没有安全警卫,更不要说临时封锁道路让领导先走了。最可恶的是纽约市民,居然不给领导让座,简直是目无尊长!
看到这个消息,丁丁真不敢相信,纽约市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其市长与中国的上海市委书记的职位相当(中国有党委和政府之分),他们的市长竟然坐地铁上班,在中国那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也有传言某市长骑单车上班,但那只不过是作秀罢了,那只是镜头前宣传的需要。从以上消息,我们至少读出纽约市长与中国市长九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纽约市长是在真正践行低碳上班,而中国市长却只停留在宣传上。低碳是中国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新鲜名词,实际上就是如何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什么是低碳?怎样做才是低碳?纽约市长虽然没有口头上说,但早已在以实际行动在践行。每天不坐专车,丁丁相信纽约市长肯定有专车,也没有坐私车,丁丁也相信,纽约市长肯定有私车,但他和所愿老百姓一样坐地铁上班。而中国的市长,往往只宣传在口头上,作秀在镜头前,真正要节约能源,净化环境,那要求从下面做起,从老百姓做起,而自己却做不到,至少我们没有看到市长和老百姓一样坐公交车上班。
二是美国市长用实际行动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中国市长用口号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纽约市是国际大都市,他们的经济比中国任何城市都要发达,市民拥有的私车不会比中国任何城市少,但他们的城市拥堵情况却比中国任何大城市都要好,为什么?因为市长不光提口号,而且从自己做起,上班亲自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比任何口号都要响亮,市长能做到,其他官员、老百姓就没有理由不能做到,反观中国的大型城市,哪个城市的拥堵不是相当厉害?哪个城市的拥堵不令市长头痛?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也想了不少招,但为什么就是越来越拥堵呢?是老百姓素质不高?当然有一定的因素?但你市长的素质高吗?你为什么不亲自带头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呢?如果你能做到,那下面的官员能不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