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 >

第3章

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第3章

小说: 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覆盖整个网络;腾讯的成长或许是资本的眷顾,能在长达数年无法盈利的状况坚持下来,仅靠QQ软件的优势和马化腾个人的技术都无法获得完美的解释。但是当QQ承载的沟通需求、马化腾的光荣与梦想、腾讯作为企业的利益追求捆绑在一起时,所有的偶然都失去了效应,专属的商业模式才是核心与根本。腾讯能在十年的残酷竞争中生存并且胜出,其过程可谓艰难。

比尔?盖茨给拥有30亿美金资产的马化腾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QQ群不是社会网络,感谢QQ普及了中国小朋友对IM(即时通讯)的了解,等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MSN,无缝切换。”盖茨是世界首富,微软在操作系统及相关领域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就是在这场实力不对称的竞争中,腾讯在即时通讯领域力压微软,马化腾对中国市场敏锐判断,显然比盖茨技高一筹。

事实上,盖茨的微软只是腾讯诸多对手中的“之一”而已,在腾讯的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面临四面合围的处境,有人想动腾讯的奶酪,而腾讯也丝毫不放弃互联网版图上任何一寸可以争取的领土。在即时通讯领域,除了msn外,杨致远的雅虎通曾经雄极一时;在国内,网易的丁磊推出“网易泡泡”,新浪推出UC,搜狐的张朝阳推出了“搜Q”,陈天桥的盛大推出了“盛大圈圈”,就连专注电子商务的淘宝,也有专门的交易沟通平台“淘宝旺旺”。作为新兴的技术型企业模式,互联网企业多数是合资和私营企业,但是就是在即时通讯领域,国有通讯大鳄也跃跃欲试,“飞信”携PC、WAP、手机等多种终端沟通优势,在卸掉腾讯一大块利润的同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坐上了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第二把交椅。

四面合围而不倒,是因为坚持;而同时竟然四处逐食,可谓是凶猛了。文静的马化腾也显示出强悍的一面,在邮件系统、网络游戏、门户经营、在线交易、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与网易、盛大、新浪和淘宝角逐。王志东曾忿忿的说:马化腾是业内的抄袭大王。马化腾也只是淡淡说“大家的模式都一样,谈不上谁抄袭谁。”马云一句话道出了多数竞争强者的心态:“竞争是一种游戏,马化腾这招(推出拍拍网)用得很好,这就是竞争的味道,竞争让你永远保持高度警惕。”

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历史常常令人感叹,而未来3年,中国网民将达到6亿之多,相当于美日英法德五个发达国家的网民之和。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未来5年之内,在中国必将诞生一个1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中国的网络企业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

一个健康的、阳光的、富有活力的1000亿美元的世界级互联网巨头,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在它的身后,将是整齐的互联网成功企业的一个阵营与梯队,将是一系列产业的健康的全新生态,一股催化中国进步和促进中国发展与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做与众不同的事和

与众不同的做事

知名财经作家/陈润

在中学课本上看到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句名言时,马化腾肯定没有料到,若干年后,自己会带着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上演中国功夫,令全球瞩目。

中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应该是中科院的专家们,不过都只将它作为科研工具,并未看到互联网广阔的商业环境。2000年前后,一群毛头小子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中依托风险投资横空出世,其中,分别以通讯软件、电子商务、搜索引擎杀出血路的马化腾、马云、李彦宏拔得头筹,率先迈过100亿美元门槛,支撑起整个互联网的梦想。

如果让这三位“快乐男生”去参加“超级模仿秀”,我想他们肯定是前三甲,不信且看:马化腾的腾讯QQ是在模仿以色列几位网迷创造的OICQ,却通过娱乐化和本土化的方式大获成功;马云的淘宝网是在模仿美国的Ebay,却以免费将“鲨鱼赶出了长江”;李彦宏的百度是Google的中国翻版,却通过对中文的理解和坚守稳坐中国搜索引擎老大的宝座。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远在大洋彼岸,DOS、WINDOWS、OFFICE、XBOX游戏机、MSN都并非微软首创,比尔·盖茨却在“先烈”倒下时成为“先进”,成为IT领袖,继而当上首富。

以上四位无疑是上千万年轻人的偶像,一直以来,粉丝们都以他们“做与众不同的人,做与众不同的事”之风格效仿,彰显个性,却不知,他们是先“与众不同地做事”,继而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我们已经看到,在互联网的寒冬里,许多“做与众不同的事”之人早已倒下,“与众不同地做事”者却依然“保持兔子的速度,却像乌龟一样有耐心”。

在财经作家薛芳的《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中,我们看到马化腾这样“与众不同地做事”方式:运营棋牌类休闲游戏,中国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做不住了;开发中型休闲网络游戏“QQ堂”,盛大老板陈天桥不得不加快新游戏的开发;开通QQ邮箱,丁磊马上下了战书;以腾讯搜搜杀入搜索引擎,李彦宏的脸上浮过一丝阴云;上线门户网站(。qq。),新浪高呼“狼来了”;做电子商务“拍拍网”,人们等着看“二马对撼”的好戏;开通QQ空间,一批博客网站吃不消了……人们似乎看到:只要马化腾扔一块石头,互联网红海就会掀起巨浪;小企鹅似乎变得不太可爱,它正凶猛地大口享受着令人垂涎欲滴的蛋糕。

当然,商业竞争不可能温文尔雅、谦卑礼让,你吃了我的蛋糕,我恨不得要啃你的骨头。面对马化腾凭借QQ纵横捭阖的事实,互联网的老江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我们看到:丁磊推出“网易泡泡”,新浪推出“了了吧”,搜狐推出“搜Q”,微软的MSN虎视眈眈……刚才还四处惹事的企鹅,俨然变成被围剿的可怜虫。如何突围?凶猛,只有凶猛才能拯救自己。

在未来的中国商海乃至全球竞争中,互联网无疑是最有潜力竞争也最惨烈的行业之一,并购或倒闭、专注或转型、杀入海外或走进农村……江湖刀光剑影,会诞生传说和神话,也有恩怨和纷争,凶猛是态度与决心,“与众不同地做事”是方式。

在《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中,我们透过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江湖,能够或深或浅的捕捉人性的光环,或隐或现的寻找到企业家独特精神世界里最深邃的内涵。

阳光下的财富与力量

李晗

有人说,如果现在突然断网,整个世界将陷入瘫痪。可能有点夸张,却说明了互联网对现代世界的重要程度。

中国人第一次触网是在1987年,但差不多又等了10年,中国的网民数量才上百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企业,有王志东的新浪、丁磊的网易、张朝阳的搜狐、陈天桥的盛大、马云的阿里巴巴,当然也包括马化腾的腾讯。

最近,《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薛芳出版新作《企鹅凶猛——马化腾的中国功夫》。作者以一个商业记者独到的笔触,记述了一只“温顺”、“默默无闻”的小企鹅,如何蜕变为业界公认的“企鹅凶猛”;一个潮汕的“三无青年”,如何在无钱、无权、无势的情况下,仅凭借技术,从即时通讯工具开始,逐渐涉及电信增值、网络游戏、在线拍卖、搜索、社交……俨然建立了一个“互联网帝国”。

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像互联网那样,在10年间经历天堂与地狱再重新回归人间的悬殊变化。一度,它以摧枯拉朽之力颠覆一切传统模式,是最新型、最纯粹的企业,不掺杂任何污渍,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这让很多有志青年相信,没有传统的社会资源,仍然大有可为;一度,它又被斥为浪费社会资源、且并不好玩的一场成人游戏,甚至被视为圈地烧钱的洪水猛兽。然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神奇的。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在经历天堂地狱的磨炼之后,它以更真实的面貌重回人间。

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近10年来对人们工作、学习、交往习惯的影响,没有哪个行业能与之相提并论。并且,它使中国经济产生新观念、新模式以及新力量。

10年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用网络赚钱?融资容易,但烧钱似乎更容易。腾讯当然也不例外,当时,“马化腾和他的创业团队如此辛劳,只是为了让大多数网民把QQ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下来,然后再免费地使用它”,薛芳如是说。曾经,马化腾甚至想把QQ卖掉,幸运的是没有人愿意接手,最后他决定“自己养大”。但很快,马化腾不再困窘,新一代的网络新贵们也找到了出路,“互联网传递的是信息,而非有形产品,商业不可能完全抛弃承载价值的商品。”显然,他们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2000年的财富榜单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互联网企业家的名字,王志东、张朝阳、丁磊、吴鹰均名列其中。这无疑给了网络界新的希望。

上市,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生行业,都使其为发展的目标,新浪、网易、阿里巴巴、盛大,当然也包括腾讯,纷纷上市。而那些传统的“红色资本家”、“下海官员”,以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就这么看着那些生于70后的年轻人,从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小阁楼或广州几平米的格子间,一路走向纳斯达克,并成为纳斯达克的明星。

没有讳莫如深的第一桶金,没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幕后故事,他们就这么出现在阳光下,让财富意识刚刚觉醒的普通人相信,他们的模式是可供参考的,尽管在中国成功的机会只有十几亿分之一,但至少你不是没有机会。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互联网的这一魅力,吸引了那么多精彩的年轻人投身于其中。

我们似乎可以假设一下,是不是只有在互联网这个年轻的行业才会缔造神话?是不是只有在同样年轻的中国才会有如此激情澎湃的传奇?

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薛 芳

网络刚兴起时,《纽约客》杂志上有一张颇为著名的漫画,大致含义是:“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网名、虚拟形象为特征的网络空间中,侏儒现身为英雄,丑陋化身为英俊,羸弱者迸发出力量,黄发垂髫者温文尔雅,鹤发鸡皮者展现着青春年少……而网络的另一端,坐在电脑前的可能是一条狗。

在中国,这种交流沟通的虚拟性和荒诞性被一个叫QQ的即时聊天通讯工具承载了。2000年9月的时候,我走在合肥城东北角一个极其破败的小路上,听见有人聊天,大概的意思,“你不上个网,聊个QQ,交个网友,谈个恋爱?”回头,看见几个打扮得非常居家的中年男人。

2001年,大一寒假过完的时候,注册一个QQ号码变成了很艰难的事情,申请QQ号码的页面上显示的信息是正在申请服务器链接,等待了若干时间之后,页面上出现了四个字——申请失败。我和我的同学们把注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网吧的网速太慢,申请号码的人太多,网络堵塞。于是,一遍一遍地申请,一遍一遍地失败,循环往复。忽然有一天得到消息,手机申请QQ号码通过很快。但是2001年的大学校园,手机是个奢侈品,只有很少的同学有手机。于是,很多人请有手机的人帮忙申请号码,这在校园里、或者宿舍里成为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定期去上网聊QQ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自己的QQ号码绝对是一个能脱口而出的数字。

到了2002年末的时候,有同学告诉我,有一个叫UC的即时通讯软件很不错。我尝试着下载、运行,发现UC的页面设置比QQ时尚。我隐约记得,窗口上的颜色很漂亮,界面上树叶一片一片落下,非常唯美。但是我的高中同学和一些熟悉的陌生人,都在QQ上,所以,UC我只用过几次,后来就逐渐忘记了号码。

2003年岁末的时候,我心血来潮,决定报考厦门大学现代文学的研究生,辗转找到了当时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的师姐,师姐很热心,给我发来很长的短信,我当时极为感动。短信最后,出现了“泡泡”两个字,后来才明白,师姐给我发的短信是通过互联网发的,我觉得“泡泡”这个软件不错,便下载到电脑上,但很少用。

2004年11月,我到一个新成立的号称中国华尔街日报的报社实习,初来乍到,部门领导让我负责收集选题、通知开会等琐碎事物。第一天,领导就交给我一张单子,上面印着部门所有人的手机号码、MSN邮件地址。那是我第一次听说MSN这个软件,我用自己名字的全拼注册了一个地址,如同QQ的号码,又加了当时所有同事的MSN。那时候我就用两个即时通讯软件,但隐约觉得,用MSN是在工作,用Q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