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忆父亲聂荣臻 >

第22章

回忆父亲聂荣臻-第22章

小说: 回忆父亲聂荣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花篮得花多少钱?不顶吃不顶喝,过几天花儿就蔫了,钱就白白浪费了。那都是国家的钱啊! 
  他的“三不主张”起到了一点效果。以后再也没有出现那样规模的集体祝寿之事。但是给老人祝祝寿也是人之常情,不可能完全禁止,也不能禁止。父亲有时候办事过于认真,表现在祝寿上,也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事实上,父亲90大寿的前后几天,同志间的来往非常正常,我们没有发帖请客,人家也没有送礼送物,也没有集中在29日那天大庆一番,而是在那几天分散着来的。 
  12月27日,军委和三总部领导秦基伟、洪学智、迟浩田、赵南起等同志提前来拜年,也是来给父亲拜寿的,两相结合,倒也自然。 
  29日,中央和军委的一些领导同志虽然是集体来的,但比85岁时,来的人少多了。只有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姚依林、宋平、杨尚昆、刘华清、丁关根、温家宝和杨白冰。大家都关心父亲的健康,说:聂帅一定多保重,老帅们的健康长寿是国家的幸运,人民的幸福。 
  卓琳说,今天是聂爷爷九十大寿,快给聂爷爷磕头   
  父亲的生日(3)   
  江泽民等人走后不久,卓琳阿姨带着儿子、女儿和小孙子、小孙女来给父亲祝寿。一进客厅,卓琳阿姨就大声地说:“今天是聂爷爷90大寿,快给聂爷爷磕个头!” 
  两个小家伙很好玩,扑通一声,真的跪在了老爷爷面前。我母亲急忙说:“快起来,快起来!现在不兴磕头了!” 
  小家伙跪在那里不动,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父亲笑得特别开心。 
  卓琳阿姨对父亲说:“小平同志让我代表全家来祝贺你90大寿,祝你健康长寿,超过一百岁!” 
  卓琳阿姨的话又引起一片欢笑声。 
  30日,父亲生日过后一天,航天部在京的各研究院的院长和书记,他们都是父亲的老部下了,相约前来,既是拜年也是祝寿,没有送礼,而是各自带来很有意义的纪念物品——一些导弹、卫星小模型;一些航天方面的图片、照片等。看到这些东西,父亲非常高兴,引起他许多回忆,所以那天父亲和大家谈得兴致盎然,沉浸在美好的往事和对未来的憧憬中。 
  父亲90岁的生日,就这样过去了。 
  1991年7月1日,是建党70周年纪念日,是党的生日。自己的生日,父亲不往心上放,党的生日,尤其是70周年这个大的纪念日,父亲牢牢放在了心上,纪念日到来之前,他就念叨,应该好好庆祝一下,一定得隆重一点,党走到今天,不容易啊! 
  怎么庆祝?把工作人员组织起来,以父亲的名义请大家吃顿家常便饭,大家唱唱歌,说说话,气氛搞热闹一点就可以了。父亲同意这个安排。 
  7月1日下午,我当时所在的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召开庆祝建党70周年座谈会,钱学森、朱光亚、程开甲等老科学家都参加了。我从单位开完会,想到要在家里搞个纪念活动,就把单位用过的纪念会的会标卷起来拿回家,然后挂在了走廊里,这么一来,气氛马上就出来了。 
  工作人员特意为党的70岁生日订做了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几个红色数字:“1921—1991”。家里的人,还有全体工作人员都来了,大家唱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后,有人说:“请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聂帅讲话。” 
  大家鼓掌欢迎。父亲坐在轮椅上,沉默了一会,所有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只见他抬起颤抖的手臂,紧握着拳头,坚定地伸向上方,用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万万岁!” 
  他嘶哑的声音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人们眼睛湿润了。这是父亲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他是真心地爱这个党。他为这个党奋斗了一辈子,他喊口号,绝不是虚情假意啊。 
  半年多之后,父亲就过世了。每年,在他的生日到来之际,我就备一杯薄酒,洒在家中他的那尊雕塑前。每每想到我所经历过的父亲的生日活动,我就想起父亲的俭朴。一个连自己过生日都俭朴的人,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俭朴,就可想而知了。   
  点点滴滴暖心怀(1)   
  父亲生前多次对我讲过,他晚年体弱多病,之所以每次重病都能转危为安,主要靠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在他的临终遗言中,没忘记感谢专家、医生、护士,还有在他身边辛勤工作的参谋、秘书,以及所有为他服务的同志。父亲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父亲的体质原本不错,解放前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枪林弹雨,几乎没有病倒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身兼六职,度过了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1952年秋天终于病倒了,确诊为高血压、心脏病、脑神经功能失调。毛主席关心他,指示他到杭州疗养了一段时间,身体有所恢复,这为他1956年后主管全国科技工作,任务虽繁重,但能够坚持下来,起了重要作用。 
  “文革”期间,父亲身体每况愈下,批“二月逆流”时,他犯了更为严重的心脏病,心房扑动达60多个小时。1970年从邯郸回来以后,心房扑动频繁发作,最多的一次持续72个小时,对这种心律失常,除了用药物纠正,十分严重时就用电刺激转复。不知有多少次,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他一辈子爱科学,相信科学,他也沾了科学的光。对于治病,如何用药,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他向来请医生大胆决定,从不提个人要求,从不说自己想怎么样,不想怎么样,无论是输液、打针、吃药,还是做其他治疗,他都很配合,心态平稳,接触过他的医护人员普遍反映,这个老人好伺候。 
  他也不让我们家属提不同意见,更不让我们干涉医生的治疗,一切听医生的。每次会诊时,他只让我们听医生说,不许我们插嘴。有些老干部生病,家属干涉医生的治疗,你一言我一语,问三问四,总是不放心的样子,结果把病情耽误的情况并不少见。他吸取了这种教训,决不干涉,所以给他看病的医生也感觉心情愉快而放松。 
  他的身体不算强壮,是有名的老病号,不知报过多少次病危,谁都觉得他很难高寿。可是,眼看着同时代的人,一个个走了,他却仍然顽强地活着。 
  他自认为,自己多活了十几年。当然,这主要是医护人员的功劳,我记得,董承朗、陶寿琪、吴杰、吴阶平、方圻、陈在嘉、黄宛、牟善初、曾诚富、黄大显、王士雯、李炎唐、董建华、蒲辅周、高辉远、赵冠英、赵夷年、赵毅刚、陶国枢、牛光明、董仲勋等著名专家及医生都多次给父亲治疗过,他们为了父亲的健康付出了很多心血。 
  尤其是父亲的保健医生、医疗组副组长陶国枢,工作认真细致,医术精通,责任心强,深得父亲信任。陶国枢为了做好保健工作,原在他家中照顾家人生活的老母亲,得了脑梗塞病偏瘫后,他断然将老母亲送回山东老家,请老家亲人照料。老家亲人们曾有非议:老人能劳动时留在北京,有病了不在北京治,送回老家,这是甩包袱。陶医生以歉疚的心情请求家人谅解,仍然坚持把老母亲留在了老家,以便安心为我父亲做保健工作。 
  还有的护士推迟婚期,有的推迟怀孕,一心一意护理父亲。这些都令父亲和我们全家深为感动。 
  2005年6月,我住进301医院检查身体,偶然遇到当年在家里护理父亲的部分护士。见到她们,我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父亲在世时,她们尽心尽力护理父亲,父亲也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她们,与所有曾经照料过他的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从父亲去世算起,一晃10多年过去了,春去秋来,草荣草枯,世事变迁,我以为很多事情都会淡忘,可是,与那些当年来我家护理过父亲的医护人员聊过几句之后,我猛然发现,很多事情她们仍然牢牢地记着,她们居然清楚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这些善良的医务工作者,忘不掉父亲曾经给予她们的点点滴滴的关照,并把那种关爱看作是一种荣耀。 
  我甚至感觉到,有些事情能够影响她们的一生。 
  家里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人,都称呼我父亲为“爷爷”。我问过大家,为什么愿意这样叫,他们认为,这样叫显得特别亲切,爷爷和孙子孙女,这样的关系,是多么纯净啊! 
  护士梁洁回忆说,刚开始接触父亲的时候,她心里特别紧张,因为像元帅这种级别的首长,她从来没有护理过。她曾经听老护士们私下念叨过,有的首长是很难打交道的。可是,来到驻地以后,完全出乎她的想象,她很快发现,父亲特别和蔼,虽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护士,父亲对她讲话时,却非常注重礼貌,没有一点架子,不管让她做什么事,开头都要说“请你”。梁洁就觉得,这一来顿时把距离拉近了,她很快适应了环境,不感到紧张了。 
  护士朱焕改1986年来我家时,父亲正在发烧,烧到40度。陶国枢主任吩咐她给父亲输液。她一切准备好后,拿着器械和药瓶来到父亲身边。说实在的,给老年人输液,经常是一针扎进去,找不准血管,很多老干部为此多挨针扎,有的就发脾气骂人。护士们一遇到这种事就很紧张。那天,初来乍到的朱焕改见到许多工作人员围观在旁,她突然也紧张起来了,额头上沁出了汗。父亲觉察到了,就说:“小朱,我的血管细,你又是第一次扎,扎不准也没关系,别紧张。”   
  点点滴滴暖心怀(2)   
  听到这种宽慰人的话,小朱放松了些,居然一针见血地扎入血管,顺利地输完了液体。这以后,父亲总是夸奖她。一次,她的孩子病了,父亲听说后,让人准备了一大包好吃的东西,放在冰箱里给她的孩子留着。想到老人连她的孩子都关心,小朱心里说不出的温暖。 
  1987年,孙蕴君来到父亲的医疗组,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经常给她讲当年打仗的故事,这使她非常崇拜他。来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对她说:“你工作得还行,不错。感谢你给我带来了福音。”听到这话,她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梁洁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心脏病频繁发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总是想着别人。一次她感冒了,带着口罩给父亲摸脉搏时,细心的父亲发现了她正在病中,就问:“你的感冒好点了没有?要当心身体呀!” 
  当时,父亲的病很重,说话很吃力。梁洁见状,心里一动,感激地说:“好多了,请首长放心,您自己要好好休息。” 
  王德龙是父亲的医疗小组里唯一的一位男护士,因为父亲洗澡时需要男同志帮他,所以301医院特配一名男护士来。父亲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洗澡时都要躺在热水中泡一泡,这也是医疗组专家的意见,对父亲的身体有好处。父亲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每次洗澡需要人照顾。王德龙来了后,承担起了这一特殊工作。王德龙记得,每逢过年过节,不论是谁在值班,父亲都要把他们请到一起吃一顿饭,如同一家人一样。父亲还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关心他。他住的房间在走廊旁,父亲有时在走廊散步,只要知道小王在休息,总是会放慢脚步,对陪同他的工作人员说:“轻一点,小王昨晚上夜班,不要大声说话。”有一次,正在补觉的小王听到了这句话,感动得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 
  朱焕改说:“我觉得爷爷在我印象中,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形象。他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当成自己家里的人,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一员。比如说一吃饭,他就问:谁谁到哪里去了,怎么缺个人啊?”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不把工作人员当外人。每次在一块吃饭,谁吃得多他就夸奖谁,就像老祖父对待亲孙子的感觉一样。 
  护士孙蕴君回忆道:“凡逢八一建军节,他都要请我们吃饭、喝酒,谁喝得多他就高兴,谁吃得多他就喜欢。看到我们喝酒的样子,他就‘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就像孩童似的。” 
  赵建华护士是23岁那年来到父亲身边的。父亲觉察到小赵已到谈恋爱的年龄,很是关心,生怕因为照顾自己,而耽搁了人家姑娘的终身大事。他时常幽默地和赵建华她们几个女孩子开玩笑,说,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用不着对他保密。还说:“如果需要我帮忙,一定会尽力。” 
  有一年,小赵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父亲执意让秘书用车把她接到玉泉山休息,说:“小赵没结婚,没人照顾。玉泉山条件好,在这里有人照顾,可以吃好,睡好,又凉快,身体恢复得快。” 
  后来小赵的婚姻有了着落,父亲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她刚结婚时,爱人在首钢工作,离她上班的地方远,又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