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世光荣:张国荣 >

第6章

盛世光荣:张国荣-第6章

小说: 盛世光荣:张国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 《沉默是金》之后,Leslie一发不可收拾。这不可收拾于听他歌的人来说是难得的福气。《由零开始》的优美流畅,《烈火灯蛾》的哀怨伤感。Leslie 渐入佳境。他已经知道他要做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早期的创作,多为慢歌。Leslie放了好多感情进去,因此他的曲子是随着感情走的。由于创作不是专业,他 反而更加能够随心所欲,不受束缚。听过《由零开始》钢琴版的人,无不为那旋律中蕴涵着的那种哀而不伤的离别之情,那种类似承诺的音乐表意而感动。这就是 Leslie的创作魅力。

告别前的最后一次创作是《风再起时》,后来被童安格唱了国语版的《风再吹起》,这首歌每次唱来都有恍如隔世的感 觉,眼前浮现的是Leslie走下车来,于Fans和记者的簇拥中淡然笑着,那么与世无争地笑着,最后变作失色照片。回忆,无论何时都叫人喟叹,更何况是 离别时。但相信Leslie创作此曲时是以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来做的,因为从音乐中可以听出无悔无怨,潇洒告别的大气,他是真的做到了无亏欠,只有风采留 低。

多年的沉寂,多年,也不过是六年吧。多少人看着他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都是张国荣,但又不似记忆里的张国荣。听着他用低沉的嗓音念各种各样的对白,然后臆想,把声如果真的唔再唱歌……然后听着电影里熟悉的歌声,矛盾不安,感动惊喜。遗憾如丝紧缠心头。

但 他终于重来,重来的Leslie大打创作牌,《夜半歌声》里三首电影原创歌曲,《一辈子失去了你》、《深情相拥》、《夜半歌声》都出于他手。他念中学时就 钟意莎士比亚的戏剧,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演绎这样一个歌者与演员的结合的悲情角色,他便再也按捺不住了,古典抒情的曲风,又加入流行的音乐元素。在我们熟 知的爱情故事里面,音乐成为他情绪的载体,相逢的喜悦,失去的沉痛,重逢的信念,无一不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时我想,如果给机会他去做一整场的《罗密欧与朱 丽叶》,不知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同样是电影音乐的《红颜白发》和《忘掉你像忘掉我》,出现在《白发魔女传Ⅰ、Ⅱ》里。《红颜白 发》的旋律是如同故事般动人心弦,开始的细致柔情,如同那仙境中的缱绻,那一刻所有纷争都化为涓涓细流。红颜回首,少年情怀,爱得真诚炽烈,终于变成烈火 灼人。旋律开始走向激烈的高潮,带着质问和无奈,纠缠着误会和伤害,终于一切燃尽。一个消失于视线,一个独坐于雪中。爱之深,恨之切,却都已经不可以大声 呼喊出来。只有怨,怨得人间见白头。音乐融入画面的完美统一,林夕极尽哀婉能事的歌词,这一切成就了这首“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奖”。虽然说到这个奖是想起 哥哥的遗憾多过欣喜。但是不管怎样,这是对他创作才能的肯定。而写给王菲唱的《忘掉你像忘掉我》,更像是一个往返回复的故事里给了一个结局,当误会冰释, 历尽沧桑的爱情于烈火中重生。还有什么能比这种空灵的声音更能安慰人心,旋律又回到当初,一样的白发,一样的红颜,至少他们从未放弃过。

终 于说到96年的《红》,这张专辑,实在太好了,好得我不知道怎样去形容。尤其是《红》,这段让人疯魔的旋律,几经蜕变,每一次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抵死缠 绵的性感。旋律上,C。Y KONG昏天黑地的编曲,先以鼓点迷惑了神经,再用电子音乐和小提琴来舒展我们为流行音乐固定模式而麻痹的听觉器官。那些乐曲一路钻到内里,撩拨身体的每 一部分。谁会相信,这与《沉默是金》、《夜半歌声》一样,是出自一人之手。Leslie的姣,实在是不只霎一眼。他能够不断地挑战新的音乐方式,而从不做 自己潜力之外的事。最可怕的是,他的潜力到底有几多?他总是让人觉得,他竟然还能这样,他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或许下次,他又不是这样的Leslie。至 此,Leslie跨过了一个新山坡,他没有放弃89年前做音乐的严谨作风,但是他有了新的音乐理念。他要做出来的音乐,不是讨大众的欢心的,而是表达一种 概念。有时候,他要求唯美,那种美丽至上的执着,可以超越世俗,避免在庸俗中沾染尘埃。最后显现出来的那种美,因其精炼,脆弱而让人沉溺。而有时候,他要 求变化,他要求自己的音乐无局限,就像99年的《寂寞有害》、2000年的《大热》,同属快歌。前者轻快中带着调侃,典型的外刚内柔,不用节奏冲击,只用 一种骄傲回应,好似说着“予取予求”,何苦执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相比较起来,《大热》就好似显得格外气势压人,旋律里飞扬着狂野的,不容拒绝的王者 之风,就好似站在彼岸高处,俯瞰众生,宣读他的诏令,顿时海面扶摇而上九万里,火山爆发,地动山摇,炽热的情感几欲燃烧太阳系第三行星。何时开始,我们的 Leslie变得如此高高在上,如此具有神的气质?早已不得而知,因为早为他的变化耳目晕眩。他的变化,实在令人太迷惑。

但更多的时候, 他只是写自己的心声。心声何谓,就是那些他不欲更多人知,只给真正能理解能听懂的人听。《我》,这首完全心曲之作,是他真正向大家坦白自己处世的原则。任 尔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管什么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他永远磊落光明地站在那里,不为外物所动,坚持他自己的理念。哪怕是沙漠,一样无惧盛放,只有他有 资格写出,唱出这样荡气回肠,神韵兼具的歌曲。只有他才能无畏宣称“I am what I am”。无怪cash金帆奖的主题歌都要他来做,正是因为他的音乐有好多同人心接近的地方,他不只是“从有之中解构”,他更加可以“从没有中生有”,得听 《挪亚方舟》之后,更加明了他的心声,他不是要别的什么,他只是要经历过人生的精彩,有人可并肩共行。多么简单却美丽的愿望。

而他最后一 次的心声给我的,是那张不忍去听又不舍不听的《一切随风》,林夕一贯刺伤人心的无奈和绝望,就如花瓣般跌坠的玻璃一样脆弱的旋律。《玻璃之情》,惟其晶 莹,易碎而更显凄美,惟其覆水难收而更显无奈。全曲一样浸染着忧伤气息,就像一只苍白的手紧紧地攥住玻璃屑,细碎明锐的疼痛,直到渗出血来,依然紧紧扣 住。音乐死死地摄住人心,然后随着他声音的高低起伏,连身体里最后力量也无形流失。而《红蝴蝶》则是心死之后的无神之语。有一种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的 狠心,就似在远处看着对方,一字一句的轻声倾诉,字句皆恨。钢琴又像一缕清风,吹去爱化成的灰,什么也没有存在。他一例用了平缓的调子,但就是那种平缓, 一波波摧毁了心里的希望。恨蝴蝶未配,恨曲韵不再。

也许就是因为Leslie的创作太过坚持他内心的理念,所以也唯有他自己的演绎才能尽 得曲中精韵。他写给别人的歌,我总觉得在演绎上多少有缺憾。但是,听过《crossover》之后我不禁微笑,原来Leslie并不孤独,他并不是在香港 的浮华上唯一坚持的人。黄耀明在演绎Leslie的歌者里面,是最出色的哦。包括《如果你知我苦衷》,我都更喜欢黄耀明的版本多过周慧敏,他的声音很亮, 很有穿透力,且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近于Leslie,故而Leslie的音乐,黄耀明的演绎,成全了《这么远那么近》的惊艳,他念白的忧郁低沉,他声音的清 越渴求,层次分明的旋律,大气开阔的风格,掺杂各种音乐元素的编曲。虽然电子味重点,但仍然不影响这首歌的冲击力。一切使得Leslie曲子得到了最好的 发挥。而林夕颇有画面感的台词,更令人感到天长水远,永不可遇见的遗憾,仿佛看到Leslie和Anthony站在各自的玻璃窗前,你熄灯,我点烟。几尽 完美的合作。这首歌MTV,Leslie未能参演,实在无比遗憾。

除却作曲,Leslie有几首歌词特深得我心,相信大家也蛮可以从其中 看出Leslie对音乐的感觉。为翻唱歌曲填词的《片段》和《情难自控》。前者如同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词句间都是透着情爱短暂,转眼即逝的遗憾“就算有真 爱恋,亦会有变迁,就算痴心两面,亦觉心酸。”惆怅失意凝在简短几句里,如同电影里的蒙太奇,一个个独立的镜头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相遇到分别,不过 一瞬而已。而翻唱自Dina Carroll的《情难自控》,词句本于主流歌手之中算得非常性感(第一当然是《滴汗》)在听这歌的过程中,我始终看到暧昧不明的画面。“每次爱你令我不 想放松,每次爱你令我心中倍觉汹涌,火般炽热熊”他不善像林夕般写出各种激烈极端,绚丽灵动的文字,但是他善于运用普通的字句营造出不普通的效果。

还有一首不得不讲的是《双飞燕》。开始我还以为是广粤的民间小调,被导演顺手拈来。没想到,竟然是Leslie和黎小田联手打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也可以写这样传统的词句,几有乱真之效。对他,实在再不知说什么好。

后记

写 了这么多,实在无法表达出他音乐能力的万分之一。因为,一个人内心总有一点东西是别人都无法知道的。Leslie变化的契机和他一次次超越自我的潜力是从 何而来,我们实在无法完全得知。但我可以断言的是,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是本世纪,Leslie始终坚持他内心对于香港音乐的责任。他力求 完美的性格使得他从未停下在音乐上前进的脚步。而我们在领略他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必然为他这种默默向上游,永不自满却又永远相信自我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他不是玫瑰,那是俗世的花,他是另一种仿若玫瑰的绽放,颜色更加瑰丽,姿态更加不羁,只在有心人心底开出不一样的天地。那种美丽,够我们欣赏,不止一生一世。

第五章 张国荣饰张国荣——张国荣文化影响力简析

文:rouge

他 曾被冷落,喝过倒彩;他曾默默努力,8年后终见锋芒;他的辉煌和诋毁同至,在恶性竞争中始终保持优雅之姿。他被誉为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成为香港文化昌盛的 标志。90年代他激流勇退,进修之后在影坛又建树屡屡,用一个个形象建立起文化后现代之宿命;重归舞台,他益发融会激情与想象,引来他者的竞相争逐模仿。 他超越了那个环境的那个时代,站在世界的视野,变成一个先驱者,盛享了拥簇与质疑。他,只有他,叫做张国荣。

他并非表演起家,但他的表演 天分足以令所有科班出身的演员乍舌。他的书生痴情憨厚,一缕烛光照亮了他眼中的怯懦与正直;在吴宇森的浪漫主义中,他又身兼潇洒与重情,花都也不过成为他 身后的一抹风景;翩翩佳公子,十二少纵有情而无力的眉目,也于他在烟雾缭绕中隐现。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好时期,也是Leslie磨炼演技的好时期。电 影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动人,香港文化之风日渐。从港岛到内地,人们熟悉香港电影的同时熟悉了他的眼耳口鼻,俊美中又是各异的。看电影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 那些闪回也如童年回忆般隽刻在不时被回顾的内心深处。

在引退歌坛之际,Leslie与王家卫相遇。导演用演员讲了一个故事的开始,演员用 故事装点了时代最后的色彩。他在片里跳的一段恰恰,一如他离开片中生母一样干脆利落。旭仔的叛逆与漂泊,即使如今看来依然叛逆依然漂泊。更何况,这已不是 旭仔独自的生命,它仿佛承载了世界的转向,往一个不计后果的悲剧宿命迈开了步伐。片中不羁的旭仔可能死了,片后的Leslie却终于加冕影帝,这样的吊 诡,正是文化黑洞成形之始。

90年代来临以后,经济腾飞衰败此起彼伏,人与人之间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逐成反比,孤独感像无形的瘟疫一样 弥散开来。首度与内地导演合作《霸王别姬》,即成就中国戛纳之辉煌。学国语,学唱戏,再化身蝶衣,一生痴梦,却终于要在最后清醒。戏子的个人运命中有史诗 的话语,令人折服的不仅是那出画卷的悲壮,亦有他破茧成蝶的决然。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张国荣,挥别大众偶像,在艺术中他似乎更能快乐。只是那诚 实柔软依然,所以在谣言四起时我们还是看到了血痕处处。但是由盛转衰的不仅是人的同一感,香港文化的生存空间也在日益逼仄,几经动荡后它已失落独占鳌头的 优势,娱乐的片子他应着情面还是参加,但他与新晋导演的合作则更显其对电影事业的提拔之心。与尔东升合作的《色情男女》里,他扮演一个失意的导演,穷途末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