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鲁迅 >

第71章

鲁迅-第71章

小说: 鲁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因为他们可以卖掉木头来买粮食。
    
      “……南苑的人民,没有收成,没有粮食,没有工做,
    就让有这两亩田又有什么用处?……一遇到些少的扰乱,
    就把整千的人投到灾民的队伍里去。……南苑在那时(军
    阀混战时)除了树木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当乡民一对着树
    木动手的时候,警察就把他们捉住并且监禁起来。”(《
    萌芽月刊》五期一七七页。)

  所以这样的树木保护法,结果是增加剥树皮,掘草根的人民,反而促进沙漠的
出现。但这书以自然科学为范围,所以没有顾及了。接着这自然科学所论的事实之
后,更进一步地来加以解决的,则有社会科学在。

                    一九三○年五月五日。

         ※        ※         ※

  ①《进化和退化》周建人辑译,收关于生物科学的文章八篇,一九三○年七月
上海光华书局出版。本篇最初即印入该书。
  ②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闽侯(今属福州)人,清末启
蒙思想家、翻译家。一八九五年他译述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的
前两篇,于一八九八年以《天演论》为题出版。
  后来还译有英国亚当·斯密的《原富》、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对当
时中国思想界起过较大的影响。
  ③赫胥黎(T.H.Huxley,1825~1895)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学说的积极支
持者和宣传者。主要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动物学分类导论》和
《进化论与伦理学》等。
  ④兑佛黎斯(H.De Vries,1848~1935)通译德佛里斯,荷兰植物学家、遗传
学家。他根据月见草的遗传试验结果,于一九○一年发表突变学说,认为生物的进
化起因于突变。
  ⑤兰麻克(J.B.Lamarck,1744~1829)通译拉马克,法国生物学家,生物进
化论的先驱者。一八○九年他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直接顺应说”(即
“环境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环境的直接影响,器官用进废退,
而后天获得的性状又可以遗传。它有力地反对了宗教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在科学上为达尔文学说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⑥新兰麻克主义 通译新拉马克主义,十九世纪末兴起的进化学说之一,由英
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斯宾塞(1820~1903)等人提出。它认为变异是定向的,生物通
过获得性状的遗传而进化,否认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⑦末两篇 指匈牙利英吉兰兑尔(A.L.Englaender)作《沙漠的起源,长大,
及其侵入华北》;美国亚道尔夫(W.H.Adolph)作《中国营养和代谢作用的情形》。

  ⑧史沫得列(A.Smedley,1890~1950)通译史沫特莱,美国革命女作家、记
者。当时她是德国《佛兰克福日报》驻华记者,美国《新群众》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旅居上海,和鲁迅有较密切的交往。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大地的女儿》和介绍朱
德革命经历的报告文学《伟大的道路》等。
  ⑨南苑北京南郊的地名。元代以后,曾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游猎场所。

《夏娃日记》小引①

  玛克·土温(Mark Twain)②无须多说,只要一翻美国文学史,便知道他是前
世纪末至现世纪初有名的幽默家(Humorist)。不但一看他的作品,要令人眉开眼
笑,就是他那笔名,也含有一些滑稽之感的。
  他本姓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1910),原是一个领港,
在发表作品的时候,便取量水时所喊的讹音,用作了笔名。作品很为当时所欢迎,
他即被看作讲笑话的好手;但到一九一六年他的遗著《The Mysterious Stranger》
③一出版,却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了。
  含着哀怨而在嘻笑,为什么会这样的?
  我们知道,美国出过亚伦·坡(Edgar Allan Poe),出过霍桑(N.Hawthorn
e),出过惠德曼(W.Whitman),④都不是这么表里两样的。然而这是南北战争⑤
以前的事。这之后,惠德曼先就唱不出歌来,因为这之后,美国已成了产业主义的
社会,个性都得铸在一个模子里,不再能主张自我了。如果主张,就要受迫害。这
时的作家之所注意,已非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个性,而是怎样写去,才能有人爱读,
卖掉原稿,得到声名。连有名如荷惠勒(W.D.Howells)⑥的,也以为文学者的能
为世间所容,是在他给人以娱乐。于是有些野性未驯的,便站不住了,有的跑到外
国,如詹谟士(Henry James)⑦,有的讲讲笑话,就是玛克·土温。
  那么,他的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
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因为这一点点的反抗,就使现在新土地⑧里的儿童,
还笑道:玛克·土温是我们的。
  这《夏娃日记》(Eve's Diary)出版于一九○六年,是他的晚年之作,虽然不
过一种小品,但仍是在天真中露出弱点,叙述里夹着讥评,形成那时的美国姑娘,
而作者以为是一切女性的肖像,但脸上的笑影,却分明是有了年纪的了。幸而靠了
作者的纯熟的手腕,令人一时难以看出,仍不失为活泼泼地的作品;又得译者将丰
神传达,而且朴素无华,几乎要令人觉得倘使夏娃用中文来做日记,恐怕也就如此
一样:更加值得一看了。
  莱勒孚(Lester Ralph)⑨的五十余幅白描的插图,虽然柔软,却很清新,一
看布局,也许很容易使人记起中国清季的任渭长⑩的作品,但他所画的是仙侠高士,
瘦削怪诞,远不如这些的健康;而且对于中国现在看惯了斜眼削肩的美女图的眼睛,
也是很有澄清的益处的。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七夜,记。

         ※        ※         ※

  ①本篇最初印入李兰译、一九三一年十月上海湖风书局出版的《夏娃日记》,
署名唐丰瑜。
  ②玛克·土温通译马克·吐温,美国小说家,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
要代表之一。他年青时在密西西比河当领港人的学徒,在报告测量河水深度时,常
要叫喊“马克吐温”,意思是“水深两口寻”(一口寻合一·八二九米),后来他
就以此作为笔名。
  ③《The Mysterious Stranger》《神秘的陌生人》。
  ④亚伦·坡(1809~1849)通译爱伦·坡,美国作家,著有小说《黑猫》等。
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著有小说《红字》等。惠特曼(1819—1892),
美国诗人,著有《草叶集》等。他们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民
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⑤南北战争也叫“美国内战”(1861~1865),美国北部资产阶级对南部种植
园奴隶主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争。当时美国总统林肯在人民的支持下,采
取解放黑奴等民主措施,镇压了南部奴隶主的武装叛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
级政权。
  ⑥荷惠勒(1837~1920)通译霍威尔斯,美国小说家。他的创作采用所谓“温
和的现实主义”手法,回避阶级矛盾。著有小说《一个现代事例》等。
  ⑦詹谟士(1843~1916)通译詹姆斯,美国小说家。一八七六年定居英国,晚
年入英国籍。著有小说《一位妇女的画像》等。
  ⑧新土地指当时的苏联。
  ⑨莱勒孚(1876~?)美国画家。
  ⑩任渭长(1822~1857)名熊,字渭长,浙江萧山人,清末画家。

《野草》英文译本序①

  冯Y.S.②先生由他的友人给我看《野草》的英文译本,并且要我说几句话。
可惜我不懂英文,只能自己说几句。但我希望,译者将不嫌我只做了他所希望的一
半的。
  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
表于期刊《语丝》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
措辞就很含糊了。
  现在举几个例罢。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
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
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
居别处③;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④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
京了。
  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
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
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地狱》。
  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
于这样的感想存在。我想,这也许倒是好的罢。为译本而作的序言,也应该在这里
结束了。十一月五日。

         ※        ※         ※

  ①《野草》英译本的译稿由译者交商务印书馆,后毁于“一二八”战火,未出
版。这篇序文在编入本书之前也没有发表过。
  ②冯Y.S.即《野草》英文本的译者冯余声,广东人,当时是“左联”成员。

  ③避居别处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因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传闻被列
入段祺瑞政府第二批通缉名单中。他在友人的敦促下,从三月下旬起,先后到山本
医院、德国医院和法国医院等处避居,直到五月初回寓。
  ④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指一九二六年春夏间冯玉祥(原属直系)的国民军
与奉系张作霖、李景林的军队在京、津间的战争。

《艺术论》译本序①

                                   一

  蒲力汗诺夫(George Valentinovitch Plekhanov)以一八五七年,生于坦木皤
夫省的一个贵族的家里。自他出世以至成年之间,在俄国革命运动史上,正是智识
阶级所提倡的民众主义②自兴盛以至凋落的时候。他们当初的意见,以为俄国的民
众,即大多数的农民,是已经领会了社会主义,在精神上,成着不自觉的社会主义
者的,所以民众主义者的使命,只在“到民间去”,向他们说明那境遇,善导他们
对于地主和官吏的嫌憎,则农民便将自行蹶起,实现自由的自治制,即无政府主义
底社会的组织。
  但农民却几乎并不倾听民众主义者的鼓动,倒是对于这些进步的贵族的子弟,
怀抱着不满。皇帝亚历山大二世③的政府,则于他们临以严峻的刑罚,终使其中的
一部分,将眼光从农民离开,来效法西欧先进国,为有产者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而争
斗了。于是从“土地与自由党”④分裂为“民意党”,从事于政治底斗争,但那手
段,却非一般底社会运动,而是单独和政府相斗争,尽全力于恐怖手段——暗杀。

  青年的蒲力汗诺夫,也大概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之下,开始他革命底活动的。但
当分裂时,尚复固守农民社会主义的根本底见解,反对恐怖主义,反对获得政治底
公民底自由,别组“均田党”⑤,惟属望于农民的叛乱。然而他已怀独见,以为智
识阶级独斗政府,革命殊难于成功,农民固多社会主义底倾向,而劳动者亦殊重要。
他在那《革命运动上的俄罗斯工人》中说,工人者,是偶然来到都会,现于工厂的
农民。要输社会主义入农村中,这农民工人便是最适宜的媒介者。因为农民相信他
们工人的话,是在智识阶级之上的。
  事实也并不很远于他的豫料。一八八一年恐怖主义者竭全力所实行的亚历山大
二世的暗杀,民众未尝蹶起,公民也不得自由,结果是有力的指导者或死或因,
“民意党”殆濒于消灭。连不属此党而倾向工人的社会主义的蒲力汗诺夫等,也终
被政府所压迫,不得不逃亡国外了。
  他在这时候,遂和西欧的劳动运动相亲,遂开始研究马克斯的著作。
  马克斯之名,俄国是早经知道的;《资本论》第一卷,也比别国早有译本⑥;
许多“民意党”的人们,还和他个人底地相知,通信。然而他们所竭尽尊敬的马克
斯的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