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谋将周瑜 >

第10章

三国谋将周瑜-第10章

小说: 三国谋将周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感激不尽。

周异一下子衰老了许多,天天闷在屋里,很少说话,也不赶周瑜走了,家事都交给周夫人处理,有激流勇退之意。周夫人遇事当然要找周瑜商量。周瑜成了周家的新主人,事事都要操心,暂时顾不得小乔了。

刘家兵占领舒县的第四天,周瑜就收到了刘勋的一封信,请他到府上做客。

周异闻知,一言不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周夫人不知是福是祸,也不敢表态。周侬主张周瑜投靠刘勋,他觉得这是周家翻身大好机会。

“天下大势,晦暗未明,不可轻举妄动,还要韬光养晦,做一个伺机而动的隐士吧。何况我还要将两年的周游记录整理出来,不想让琐事缠住。”

“刘勋在庐江郡的政权也不会长久吗?”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以往刘勋是在暗处,面对的只有陆康,如今在明处,既要面对汉王朝的明枪,又要面对邻近豪强的暗箭,稍有一不慎,就有灭门之祸。饿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庐江一地之众,还不能对抗一个至今仍被天下人公认的朝廷。若是有人垂涎庐江,假借朝廷的名义来讨伐他,兵马未动,在道义上他就理亏了。”

周侬说:“你说过,董卓专权,朝野两派势如水火,根本无力顾及庐江。庐江郡兵精粮足,民心合一,环顾四方豪强,谁敢图谋呢?”

周瑜一声冷笑:“我周游天下,见过各地的精兵强将,刘家兵无法与之相比。庐江郡粮足,兵却不精。庐江人过惯了安乐日子,民风贪逸享受而少勇猛坚韧之气,又无作战经验和心理准备。秦楚之地,战乱不断,百姓生活清苦,因而民风强悍耐劳。董卓的兵马不多,但能进京掌权,对抗天下英雄,原因之一就是凉州地处边疆,士兵多是牧民,饮奶食肉,体格剽悍,性情粗犷好战。庐江兵遇到凉州兵,若不能聚集数倍于敌的兵力,必败无疑。富庶之地和贫瘠之地相争,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民富并不一定兵强,在乱世之中,兵不强,民富焉能长久。”

接着,周瑜进一步分析了庐江郡的军事力量:“庐江富庶安宁,这说明了刘勋有治国之才,但他从未领兵打仗,还不是帅才。经过黄巾之乱的洗礼,磨练出许多帅才,如曹操、袁绍、公孙瓒、孙坚、董卓、朱隽、卢植、皇甫嵩等人,军事才能无不在刘勋之上。没有精兵和帅才,就不会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兵不精,帅不才,将不勇,庐江的强盛和安全从何谈起。”

“二弟,刘勋手下无大将,不正是你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吗?”

“看似如此,其实不然。我年少无望,刘勋的门客逾千,他不可能委重任于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使刘勋把军队交给我,兵不精,将不勇,这仗也没法打。成大业是一个好班底齐心协力之功,非一人之力。何况我还要晨读夜思,不想马上出仕。”

周瑜婉拒了刘勋的礼遇,刘勋也不强求,并任命他的结义兄弟黄泰为舒县县令。

刘勋消除了外忧,就着手根除内患———境内的保皇派。他要把庐江变成庐江人的庐江。

他的策略极高明,他不直接打杀,而是煽动庐江人对京官们的仇恨情绪,把庐江人以往的苦难都推到他们身上。是他们把庐江人的血汗榨取出来,供洛阳的王公皇族们挥霍。这并非是捕风捉影,庐江人深有同感。

其实,陆康向朝廷进贡钱粮,本意是维护国家的稳定,造福百姓,但客观上却助长一个腐朽的王朝更加腐朽。

周家有两千多亩土地,五百多家佃户。周异夫妇极富善心,每逢灾年都自动减租,从不威逼佃户。即使如此,受到煽动的佃户们还是到周家的门口闹事。他们得到了暗示,只要周家屈服了,他们所种的土地就归自己了。对此,都是庐江人的官兵们不闻不问。

刘勋并非只针对周家。庐江郡属于保皇派的地主有百余家,都面临破产的局面,度日如年。

一天夜里,周异忽然觉得胸口一阵剧痛,没等医生进门,他就断了气。

周瑜赶到时,见父亲虽然断了气,但还睁着眼。

周瑜抱着父亲大哭:“爹,我知道你想对我说什么,你就放心走吧,我一定会光宗耀祖,重振周家昔日的辉煌。”

按习俗,周瑜至少要在家守孝三年。

陆康被罢了官,刘勋没有加害他,只是一直软禁着。

天下大乱,但毕竟还姓刘,各地豪强争权夺利,还是有许多顾虑。刘勋以一郡之地,还称不上是大割据者,更是小心,免得授人以柄,招来灭门之祸。

刘勋很想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名正方能言顺,言顺方能令行。名不正,又无实力对抗大割据者,随时都有被征伐的借口。

为此,他派人入京,花重金贿赂了几个朝廷重臣,皆被拒绝。朝中大臣们相互争斗,但他们都喜欢陆康这样一心一意替朝廷效力的地方官,对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十分痛恨。

就连独揽大权的董卓也是如此。他为了在洛阳站稳脚跟,竭力笼络朝中贤能之臣,对他们的意见也十分重视。

陆康被软禁的第二天,就咬破手指,给朝廷写了封血信,细述了庐江郡发生的一切,若姑息刘勋之流,各州郡一定会争相效仿,朝廷的崩溃瓦解之时,就在眼前。

陆康年年进贡大量钱粮,在朝中名望极高,朝中大臣都很同情他,一齐请求董卓,派兵平乱,维护朝廷的权威。

董卓也喜欢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人,痛恨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他又听说了刘勋与袁术的关系十分密切,更是不安。袁术和他的堂兄袁绍依仗着袁家累代高官,四世三公,门吏故人遍布天下,一直暗中和董卓作对。

董卓顾忌袁家的势力,就睁一只闭一只眼,暂时不计较。如今却听说刘勋很可能是袁家的外援,很想派兵去平叛,只是他树敌太多,实在无兵可派,就以献帝的名义下了一道圣旨,大力褒奖陆康的功绩,称他是国家栋梁,若有不测,朝廷必将深究此事。

这道圣旨先落到刘勋之手,他看了,惊愕了半晌,好久不发一言。

更令刘勋想不到的是:数日之后,他又接到了袁绍和曹操的来信,二人都警告刘勋,不要伤害朝廷重臣,除了陆康,还包括乔玄和周异等人。

这一刻,刘勋才知道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道理,只好派人火速求教于袁术。

袁术叫刘勋不要过于张扬,只要掌握了实权即可,不要急于谋求郡守之位,并建议他仍让陆康任太守,在他的监督下处理公务,静观时变。时局千变万化,做什么事最好是两手准备。

袁术也给陆康写了封信,要他和刘勋友好相处,一起替朝廷出力。

事已至此,刘勋如履薄冰,不敢不信袁术之言了。

第四章 谋算江东

京城洛阳,阴雨连绵,几日不见阳光。

如虎似狼的凉州兵将往来巡逻,见到可疑之人轻则拘捕,重则格杀。连皇亲国戚都不轻易上街,何况寻常百姓。

凉州牧董卓是陇西人,其父董君雅,从一个小吏做到颖川纶氏尉,一生谨言慎行。但董卓一点不像父亲,他年少时喜欢抱打不平,练就一身好武艺,力大无穷,骑技高超,在马上能左右射箭。他往来于羌族等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结交他们的首领。后来,董卓归家管理田地,仍然和这些部落首领往来密切。

董卓任军司马时,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立了大功,被封为郎中,赏大量财物。董卓把财物都分给手下人,由此人望极升。在随后一系列的讨逆平乱中,董卓有功有过,毁誉参半,成了闻名天下的人物,在黄河、陇山之间威望极高,人心归附,以重兵挟朝廷。朝廷不敢讨伐他,只好安抚,拜为前将军,封为凉州牧。

董卓不是很高,但很粗壮,像一尊铁塔,据说他力能举鼎,可比西楚霸王项羽。

他的脸由于长年行军,饱受风吹日晒而变黑了,又因常饮烈酒而透出红润,入宫掌权之后就养尊处优,光滑细腻了许多。他的眼睛眯起来是一条长长的钱,猛地睁开就大的怕人,目光锐利如刀,被他盯着的人都不敢正视他。

这一天,百官接到董卓的请贴,到乾和殿议事,都不敢不来。

酒还没过三巡,董卓就转入正题。

“万民之主应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少帝的所作所为太令人失望。我看陈留王刘协不错,想改他为帝,诸位看如何啊!”

群臣想不到董卓胆敢废立皇帝,无不惊愕失色,愤恨至极,只是一遭遇董卓那骇人的目光,都不敢言。

董卓得意地一笑:“上次皇帝蒙难,我率兵去救驾,北芒阪上恭迎少帝,想不到少帝只经历这场小风波,就吓得掩面哭泣,话都说不清了。而陈留王就毫无惧色,一一回答,从始至终,毫无遗漏和不当。”他的目光扫了一圈,端正了坐姿,提高声音:“如果无人反对……”

“我有话说。”

众臣一看,原来是司徒校尉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袁家势倾天下,受袁家恩惠的人不计其数,其门生和亲信遍布各地。到了这一代,袁绍和他的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名满天下,位居要职,深得人望,众多的豪杰义士都归附他们。

“汉朝统治天下近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帝正值盛年,无大过错,你想废嫡立庶,恐怕有违天下民心吧。”

“承继祖宗大业,本来就不应该以长幼为先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我要改变,不管它有几千年。皇帝要以贤愚为准,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谁敢反对。”董卓猛地站了起来,手握剑柄:“就试一试我的刀。”

袁绍拍案而起,拔出佩刀:“天下事,难道由你董卓一人主宰吗?”

他说完,昂首而出。

董卓深知自己初到洛阳,根基不固,袁家在洛阳的势力极大,若和他拼个玉石俱焚,即使把袁家的人杀光,他在洛阳也站不住脚了,因此忍住了怒气。袁绍自知洛阳不能呆了,就把官印悬挂在东门,逃往冀州去了。

数日后,董卓召集文武百官,再提废立之事。大臣们都十分惶恐,无人敢发表意见。

这年的九月初一,董卓在崇德殿前召集百官,威逼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不久,何太后和刘辩都被董卓派人毒死。

董卓自任为相国,参拜皇帝时不唱名,上朝不趋行,可以佩剑上殿,还加赐了代表皇帝权力的符节。

董卓本想悬赏捉拿袁绍,但手下人对他说:“袁绍不识大体,一时冲动才得罪了您。他是害怕而出奔,并没有别的想法,如今把他逼急了,他就会公开反叛。袁氏家族四世有五人出任三公之职,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他聚集豪杰起兵,各地豪强趁势而起,那就危险了。您不如赦免他,任命他为一个郡的太守。他因为赦免而感到高兴,就不会闹事了。”

董卓觉得有道理,就派使臣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又任命他的堂弟袁术为后将军,任命他的好友曹操为骁骑都尉。然而,袁术害怕董卓反复无常,出走南阳。曹操不满董卓的所作所为,不屑与他共事,就从小路逃回家乡,招兵买马。

袁绍顺应人心,不被董卓收买,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纷纷响应,共十几路大军,数十万人马公推袁绍为盟主。袁术驻军在鲁阳,负责军粮供应。

长沙太守孙坚受袁术邀请,也加入联军之列。由于他勇猛过人,被袁氏兄弟委任为先锋官。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

十七岁那年,他与父亲一道乘船去钱唐,遇到海盗在抢劫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脏,来往的旅客都止步了,船也不敢过。孙坚却不顾父亲反对,毅然提刀上岸,指挥部众向东西两面迂回包抄。海盗们以为是官军来了,就丢弃财物,四散逃走。孙坚追上去,砍下一个贼人的头回来,由此一举成名,被府君封为代理郡尉。

公元172年,会稽人许昌在句章作乱,自称阳明皇帝,追随者有万余人。孙坚召集一千多名精壮士兵,大破许昌,被封为盐渎县县丞。

在盐渎县,孙坚的好评如潮,青年才俊都愿意和他交往,往来者达数百人。孙坚接抚待养,豪爽过人,和他们亲如兄弟。

在黄巾军之乱中,孙坚得到朝中重臣皇甫嵩、朱隽的赏识,不断委以重任。孙坚也不负重望,屡立战功,由朱隽推荐,被封为别部司马。

孙坚和董卓之间还有一段故事。

公元186年,边章和韩遂在凉州作乱,时任中郎将的董卓屡战不胜,灵帝派司空张温率兵讨伐。张温上表请求孙坚来帮他。张温以皇帝的诏书召见董卓。董卓拖延了很久才来。张温责问董卓,董卓的言语很不恭顺。当时,孙坚也在场,看董卓太过骄横,拥重兵于边疆,迟早是天下的大患,就劝张温借机杀了董卓。可惜张温没有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