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在咸丰、同治年间,我国会照相和有机会照相的人寥寥无几,人们所熟悉并向往的依然是传统的肖像画。尤其是清廷昏聩的统治者阶层,曾一度视摄影为异端邪术,排斥于紫禁城之外。在他们看来,用镜箱对着皇帝、后妃取影,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逆举。这种观念直至19世纪末才稍有改变。
在慈禧所有的相片中,她都是戴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从来没有摘下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据说这副小耳环是有来历的。原来,慈禧刚刚进宫的时候,正值妙龄,丰姿绰约,相貌动人,加上她善解人意,含情脉脉,因此逐渐博得咸丰皇帝的欢心,于是特赐她宝珠耳环一副。这宝珠耳环既是皇上所赐,也是自己的爱人所赐,所以慈禧对这副耳环还是非常在意的。
五、政治之外的慈禧(2)
除此之外,慈禧还特下懿旨将其中几张神态仪表各异、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见的巨照,命令如意馆画师着上艳丽而协调的色彩。每幅都在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拓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7厘米、宽85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以增强艺术观赏效果。又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长128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御用明黄色丝绣锦袱。其豪华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这些照片大都悬挂于寝宫中,挂钩是银制行龙圆头的,因镜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对底托钩。
可以想像,在20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大成这么大,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这些照片影像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这足以体现出勋龄对于摄影术纯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在中国式的墙纸上展现出一幅幅足具中国特色、趣味横生的人物照片,颇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图脱离直线或垂线,而慈禧则要求在拍摄特写照时画面平衡对称,这种习惯是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但我们家保存的几张照片,就没有这么气派了。不过,还是有几张照片显示了慈禧人性的一面,这就是慈禧的扮妆照。据说这种照片一共有7张。慈禧在七旬大寿前的盛夏季节,化妆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打扮成观音模样拍照。很多人看到慈禧的这些照片都说她是装样子,但是人们为什么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揣测慈禧的这些举动呢?比如慈禧心里有一种为民祝福的心理,但是因为没有机会表达,封建守旧的人们不允许她这么做,也不允许她这么想,所以慈禧借着照相来表达另外一种感情呢?照片上的慈禧,身穿团花纹清装或团形寿字纹袍,头戴毗卢帽,外加五佛冠,左手捧净水瓶或搁在膝上,右手执念珠一串或柳枝。李莲英扮善财童子或守护神韦驮站其身右,左边则有扮成龙女者。
其实在慈禧身边曾经伺候慈禧多年的宫女眼里,慈禧并不是一个可恶的老太后,而是一个可亲的老太太。在《宫女往谈录》里有这样一段话:老太后是最圣明不过的人,对自己最亲信的贴身丫头是另眼相看的。不管在外面有多不顺心的事,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是外面的人所想不到的慈爱。譬如,她对我讲:“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么憨啊,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等等,轻易不露出疾言厉色的面孔来。
我虽是慈禧的后人,但没有为慈禧辩解的意思。可是很多人在谈论她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没有事实根据地乱骂,根本也是不客观的。除非这个人知道慈禧,或者接触过慈禧,才能真正从自身的体会出发去感受慈禧。
一、傀儡皇帝光绪
对于这位姐夫,爷爷是这样讲的。
光绪,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字叫做载湉(1827~1908年),是道光皇帝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的二儿子,光绪与慈禧虽然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也是我爷爷的二姑。所以光绪皇帝既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又是他的表弟。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载淳病逝。于是,年仅三岁的载湉 从太平湖醇王府被接进紫禁城的御苑,正式宣布继承皇帝,改元光绪。从此载湉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人说慈禧为把光绪小皇帝塑造成为她的政治傀儡,载湉入宫才十多天,便以东西两宫太后的名义发布懿旨,规定光绪今后的“所有左右内侍均应是老成质朴之人”。这些“老成质朴”之人,无非都是一些顺从地按照慈禧旨意行事的太监宫女,天天在光绪耳边灌输慈禧是他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在光绪幼小的心灵中建立起“母子君臣”的关系,而绝对地加以控制。而光绪五岁时(1876年5月14日)又以两宫太后的名义降旨:“著钦天监选择吉期,在毓庆宫入学读书”。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有多少,暂时不去怀疑,但是很显然,一个3岁的孩子办事,终究是不会让人放心的。同时慈禧并不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以选择谁当皇帝也并不是慈禧一个人能够说了就算的。对于这些,爷爷也有自己的观点。
爷爷说,有人认为慈禧为了控制光绪,为使光绪皇帝“黜邪崇正”、“防微杜渐”,所以除去各种人员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周密安排外,并立下条条规则禁令,更挑选了具有高深封建文化修养的地主阶级的理论家翁同、夏同善为老师,而且还依照皇族惯例配备了满、蒙文武师傅,教授满、蒙语言文字和骑射技勇。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要读书,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学习什么课程,也都是按照当时整个社会的环境而定的。就像现代人小时候上学一样,学习什么你是没有办法做主的,况且作为一个小孩子,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什么不应该学,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把这些都怪在她的头上,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从当时爷爷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一些不全面的“断言”很是不满,但又毫无办法。
他又说,很多人说从光绪登基的那一天起,他就被慈禧牢牢地抓在了手里。虽然光绪当了皇帝,是一国之君,但是自从他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他是在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词训斥中长大的。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但是实际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来。所以后人说的这些也只是揣测,没有事实依据。
另外,爷爷也承认,光绪的婚姻的确是一个悲剧。这不仅仅指光绪本人,对他的皇后隆裕来说也是完全一样。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正月二十日这一天,19岁的他举行大婚典礼。皇后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表姐叶赫那拉氏静芬。但是在后人的传说中,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在把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其实,这也是没有根据的。
除了皇后,光绪还有两位妃子即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珍妃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显得较为轻松的时光。而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权势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握着国家政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至于事实是不是这样,这将在后面隆裕跟我爷爷的对话中有针对地说明。
但是有一件事情则是事实。在爷爷的描述当中说,正是由于光绪亲政这样一件事情,让那些守旧的权贵重臣害怕光绪的改革会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竭力挑拨慈禧和光绪的“母子”关系。也有后人认为: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后,慈禧认为光绪就是一个什么也做不了的皇帝,对光绪的信任降到非常低的程度,因为她非常憎恨没有能力的人。所以,戊戌变法的最后结果是: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本人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活到此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10年基本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此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抵抗没有奏效的情况下,65岁的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至于是否说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得病的重要原因,这些只限于野史。真正的情况,我爷爷当年从隆裕那里知道了实情。
二、光绪的婚姻(1)
谁都知道隆裕是慈禧指婚嫁给光绪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也许只有隆裕一个人知道。隆裕是慈禧弟弟桂祥的二女儿,也是我爷爷的亲姐姐。所以在爷爷的描述过程中,这件事情的具体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当年慈禧把隆裕嫁给光绪皇帝,主要是效仿前朝的孝庄皇后。当年孝庄皇后生了顺治皇帝,于是她把她娘家哥哥的女儿指婚给了顺治。这样,皇后既是自己的侄女,同时也是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在孝庄皇后的眼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稳定大清江山做一些事情。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慈禧也就效仿当年的孝庄 ,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光绪。
爷爷说:“在清朝,帝后婚姻中一直保留了一些落后的婚俗,诸如姑表亲婚、婚姻不拘行辈等。属于姑表亲婚的,多是皇太后侄女嫁给太后所生皇帝,即皇帝与自己的表姐妹成婚,如世祖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孝庄文皇后侄女,圣祖孝懿皇后佟佳氏为孝康章皇后侄女,德宗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德宗姨母,慈禧及其本生母醇贤亲王嫡福晋的侄女,也属于此例。”
听到爷爷说的这些,我不免查看了几乎清朝皇室所有的婚姻,从这些里面能够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在清朝的时候,婚姻不论行辈的情况比较复杂,一种是父子分娶同辈人为妻妾,如太祖(努尔哈赤)在称汗前即与十二子阿济格分别娶科尔沁贝勒孔果尔之女为妻,再如太宗(皇太极)分别纳娶了已故林丹汗的几位福晋,将自己的嫡出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额哲,数年后又把抚养于宫中的林丹汗窦土门福晋(太宗皇太极纳为淑妃)所生之女嫁给了十四弟多尔衮。太宗朝这一系列复杂婚姻关系不仅有父子分娶同辈人,而且还出现了兄弟分娶母女之例。不过,这类婚姻不论行辈的情况入关后比较少见。第二种婚姻不论辈分是指姑姑、侄女同嫁一个皇帝,如太宗皇太极的孝端皇后、宸妃、庄妃(即孝庄皇后)便是姑侄三人,姑为后,二侄女为妃;世祖(福临)废后、悼妃二人和孝惠皇后也是姑侄,三人同嫁一夫,不过悼妃应是孝惠皇后的从姑;穆宗(载淳)珣妃与皇后也是姑侄,姑为妃,侄女为皇后。再有一种情况便是皇帝娶亲族中前辈或晚辈为妻,娶前辈为妻者,如太宗继妃乌拉纳拉氏,是海西女真贝勒博克泽之女,为太祖大妃阿巴亥之从姑;娶亲族中晚辈为妻者,如世祖娶表兄弟之女孝惠章皇后为妻(从孝庄皇后方面来说,孝惠皇后应是她的侄孙女),再如宣统帝退位后所娶之“皇后”婉容,本为皇室贝勒毓朗之外孙女,毓朗之父溥煦与溥仪是刚出五服的同宗兄弟(溥煦为清高宗长子定安亲王璜之玄孙)。
按照当时的情况,亲上加亲是非常正常的。而光绪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隆裕是她的弟弟所生,妹妹的儿子娶了弟弟的女儿,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一段婚姻。但是谁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隆裕比光绪大三岁,是光绪的表姐。说起光绪和隆裕的童年,家里的大人们都知道。在我爷爷后来的说法中,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