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8章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第8章

小说: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州利害

话说刘备在小沛忙着训练士卒,这天,他的官署前忽然来了两位大人物,身后跟随着大批随从,个个披麻戴孝,神情肃穆。

刘备当然早有耳闻,同时也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当他看到这二人及其装束时,并不感到吃惊,但面子上却又不得不摆出一副吃惊的表情来。

“难道陶使君他……”

“是的,主公日前病逝,得年六十有三。”带头二人中较年轻的一人道。

另一名较年长的人补充道:“主公临终前吩咐,非刘使君不能安徐州。还请使君顾念主公遗愿,顾念徐州千万百姓之福,接掌徐州。”他话音刚落,后头数百名随从一齐跪下,齐声道:“盼使君接掌徐州。”

刘备忙请众人起身,对带头两人道:“陈大人、糜大人,请里面细谈。”

这两人中,年轻的一人名叫陈登,字元龙,徐州下邳人,时任典农校尉,主管州内屯田事宜。年长之人名叫糜竺,徐州东海郡朐县人,是徐州的富商大贾,资产亿万,童仆数千人,为陶谦别驾从事,是州牧底下的第二把交椅。

据二人表示,陶谦自打曹操退兵后便重病缠身,弥留之际特别交代“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徐州)”。日前陶谦病逝,他的两个儿子均未仕官,因此陈登与糜竺便决定依主公遗愿,请刘备担任州牧,统领徐州。

进到屋内,陈登立刻向刘备拜道:“现在汉室飘摇,天下倾覆,使君欲立功立事,就看今天。徐州殷富,户口百万,正是立业之基础,我等恭请使君屈临本州,统领州事。”

刘备之前或许已隐隐约约想到了这个可能性,但当事情实际发生时,他仍然不禁打了个激灵,当然是幸福的激灵。

徐州牧,多么诱人的字眼儿啊,别说“州牧”比“刺史”在字面意义上足足高出一个等级,就是在权力上,一个扎扎实实的徐州牧,也远比他这个光杆司令加山寨版的豫州刺史要强上太多。那可是至少统领四个郡国的第一把交椅,十万大军的统帅,百万黎民的统治者,一个不开心就可以将一个小军阀彻底抹去的存在!

不过,刘备同学高兴得早了点。

历史上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事情不能只看好的一面,有得必有失,位置越高风险便越大,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

“徐州牧”这看似光芒照人的位置,真的那么好坐吗?

笔者的答案是:不好坐。

下面,我们便对“徐州牧”这一职务来一次风险评估。

首当其冲的危险当然来自曹操,天知道这位老兄哪天忽然抓狂,再次杀回来,届时他杀不了陶谦,大概就要找现任的徐州牧出气了;

其次,原本的盟友袁术自从被曹操打得没了脾气之后,便开始改打徐州的主意,自称什么“徐州伯”,并积极经略徐州南部的广陵郡;

再次便是老对手袁绍了,他儿子袁谭已经打下了大半个青州,如果哪天心情不爽,率军从北边压过来,绝对够刘备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便是以臧霸、孙观、尹礼等为首的泰山集团。他们原本是陶谦手下的独立军团,协助陶谦平定徐州黄巾军,之后便驻于琅琊国,自成一军。陶谦活着,他们不敢闹,如今陶谦死了,闹是迟早的事。

以上四条足以证明“徐州牧”这一职务的高危性。虽然好处也很多,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危险实在是大于好处。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除了上述四条之外,我们似乎还忽略了一个人,不过列位不必心急,等一下陈群先生会代为补充。

当时,在刘备那略显单纯的脑袋里,有没有计算得这么清楚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还是个比较懂规矩的人。

刘备听陈登如是说,便客气地推辞道:“这徐州牧的位置在下恐怕是坐不来的,不过我知道左将军袁术眼下就近在九江郡寿春。他乃名门之后,四世三公,海内众望所归,自然要比在下强得多,各位请袁将军入主徐州,较为妥当。”

陈登摇了摇头,道:“袁术骄傲奢靡,绝非治乱之主。今天我们为使君所准备的,是徐州十万雄师,上可以匡主济民,成就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留名千古,使君若有心,还请细思。”说着,他露出一抹诡谲的微笑,“如果使君听不进在下这些建言,那恐怕在下再也听不懂使君您的话了。”

刘备一时间被这个言语犀利的年轻公子给忽悠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然而这时不同的意见出现了。

刘备的别驾从事陈群跳出来,为刘备分析时局道:“将军可要三思啊,现在袁术仍很强大,其志在徐州,若将军入主徐州,必定会和袁术起冲突,届时吕布若偷袭您的后方,您纵使得了徐州,也是一事无成啊!”

没错,那个被忽略的人便是吕布。

陈群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他对当时情势的判断上,应该说是没错的。当时吕布已经占有兖州大部分地区,而曹操则坐困于黄河沿岸三城,因此在这里陈群为徐州所设置的假想敌便是吕布了。

谁知道后来时局变化,竟不幸让陈群误打误撞给言中,这也让后世史家为他大大地记上了一笔。

陈登、陈群一正一反的言论似乎没个定论,便在此时,堪称那个时代第一名士兼名嘴的北海相孔融忽开金口,形势立刻一边倒。

孔融对刘备道:“说到对袁术的认识你就浅了,你以为他是那种忧国忘家之人?大错特错!至于什么四世三公,不过是一堆冢中枯骨罢了,不必介意。今天这事,百姓会选择你是因为你的贤能。这是天赐的大好良机,你如果拒绝,可没地方买后悔药去呦!”

听孔先生的话,那才真是没地方买后悔药。事实证明,刘备就是听信了这位超级名士的忽悠,才导致了后来的狼狈不堪,甚至妻离子散。当然,那都是后话。

问题来了,原本在青州的北海相孔融,什么时候跑到豫州的小沛来了?

这还得说到我们的老朋友:黄巾军。

简单来讲,孔融虽然文采风流、品德高尚、口才绝佳,属于天王一级的人物,但说到行军打战,用“低能”二字形容也是在抬举他。

有一回他隔着涞水与黄巾军对峙,黄巾军派前部吸引住孔融主力,左右二翼渡河直攻城池。孔融竟然一无所知,还一边饮酒一边指挥,潇洒自如。结果城被攻破,军队无所归,只好溃散逃亡。

就这样几年折腾下来,孔天王终于败光了北海所有的家底(估计刘备当年借的那三千平原兵也是凶多吉少),不得已只好避祸于徐州。或许由于和刘备有先前借兵这一层关系,孔融就来到了小沛,也为刘备引荐了陈群。

刘备同样很够意思,用自己豫州刺史的身份,表孔融为青州刺史,于是两个光杆刺史就这么挤在小沛里相互慰藉。估计孔融每天就是喝喝酒、侃侃大山,刘备则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或许二人偶尔也会纵论一番天下英雄,日子过得倒也相安无事。

孔融的身份、地位和名望绝非陈群可比,说话的分量足以压垮十个陈群,他所说的“冢中枯骨”是指袁术的先人,后来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移花接木变成曹操对袁术的评论。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曹操说这话要比孔融更具有说服力。

在陈登、孔融、糜竺的大力支持下,刘备最后“勉为其难”地同意领徐州牧一职。他随着一众徐州吏士回到下邳,交接官印,正式领到了一张“角逐天下”的入场券。

以上,便是历史上“让徐州”的大致经过。

想起三年前,刘备还只是个被黄巾军打得到处跑的高唐县令,竟然在短短几年之内,在没有打过任何一场史书上有记载的胜仗的情况下,扶摇直上,直升至东汉最高等级的地方首长,还辖有中原最强的军队之一,这简直比张无忌练成九阳神功之后又发现乾坤大挪移还要神奇。

派系斗争

与《三国演义》中陶谦又哭又闹的场景相比,历史上陶谦只是在病重时说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而已,而且这句话是否真的代表陶谦的真实想法,其实还是颇有疑问的。甚至,由于这是遗言,我们并不能肯定陶谦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但话说回来,如果陶谦没有让徐州,又是谁让的徐州?为何又要让给刘备?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综观历史记载,刘备接任徐州牧一职,是糜竺与陈登二人一手促成的。这两个人都是陶谦帐下徐州本籍的高级干部,糜竺为商贾,陈登为世家,属于有一定话语权、掌握一定人脉资源的阶层,或许这二人的所为,正是代表着大多数徐州中高阶人士的想法。

说穿了,这在东汉末年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例如曹操的兖州刺史,也是靠陈宫一张妙口说服大多数兖州仕宦所换来的,只是当年曹操有击破黄巾军的大功在先,可以合理解释兖州仕宦的支持。而刘备到徐州后不要说胜仗,连力气都出得不多,为何徐州仕宦心甘情愿拱他上位?

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当然刘备的仁德、义名,或是他的会做人,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笔者的解释则是:派系问题。

前面曾提到过,陶谦是扬州丹阳人,史书上记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也因此陶谦麾下的主力,除了难以控制的泰山兵之外,就是他从故乡招募而来的丹阳兵。

相反的,徐州本地人士虽是徐州政权的核心干部,但却不曾见到有哪位徐州人士担任重要军职的记载。这种“文承徐州,武承丹阳”的权力结构,必然会带给徐州仕宦很大的不安。毕竟琅琊一地已被桀骜不驯的泰山诸将霸占,如果丹阳诸将也想画地为王,那整个徐州就要被这些外来者给把持了,这还得了?

这样的不安,在丹阳兵团总司令陶谦过世后增至最强,在缺少足够分量的本土军官的情况下,徐州人极需要一个有声望的武职人员接管徐州,以镇住丹阳兵将,而接任者最好不要再带入新的派系,威胁到徐州本地人的利益。

这样看来看去,好像也就只有为人低调、性格内向,甚至略显木讷的刘皇叔最适合了。

在撺掇刘备当徐州牧的整个过程中,陈登费的心思无疑是最多的。他出身于下邳陈家,是名门之后,当时他与刘备大约都是三十来岁的年纪,对于这个从平民阶层迅速蹿起的军人十分欣赏,他力劝刘备接管徐州。同时为应付之后可能面临的威胁,他也准备了后续的外交策略。

刘备刚一接手徐州,陈登立马便派人出使冀州,先对袁绍通报陶谦的死讯,然后表示:“为避免徐州一地为奸雄(应指袁术)所侵扰,使盟主大人忧虑,我们共同拥戴平原相刘备为宗主,使百姓有所依归。因现在时局混乱,刘使君不能解甲向您请示,谨以使者向盟主禀报知悉。”

这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外交公文,充分展示了陈登的政治水平和外交艺术。

陈登在公文中很明确地使用了“盟主”一词来称呼袁绍,便等于承认了袁绍在关东各诸侯间的领导地位。袁绍也顺势回礼,称刘备“弘雅有信义”,既然徐州百姓自愿拥戴,盟主我嘛,自然也是乐观其成的。

笔者看过不少评论文章,就袁绍对刘备的称赞大做文章,说什么连老对头都称赞刘备有信义,可见他的仁义指数有多高云云。

笔者倒不觉得袁绍说出的这五个字需要什么特别的解读,袁绍可能只是单纯想不到要怎么形容刘备而已。要说他“海内知名,家世显赫”,显然有点夸张;要说他“英武善战,雄姿杰出”,又想不到什么战绩可以当得起这样的称赞。既然没啥好说的,只好随口说一句“弘雅有信义”了。

陈登的这步棋下得很妙。事实上,袁绍眼下就算不乐观其成,也管不了徐州之事。他北边和公孙瓒打得正热闹,南边还要操心小老弟曹操和吕布的战事,压根儿抽不出手来管徐州的闲事。

陈登便是利用袁绍无暇东顾之机,主动示好,不但掩盖了刘备之前隶属公孙瓒或陶谦的立场问题,同时透过结好袁绍,也暂时免去了曹操侵扰徐州的可能性。透过与袁、曹两家的联盟,又可以有效地扼制袁术的野心,可以说是一步一举三得的妙棋。

像这样高明的外交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出自陈登之手,当时刘备还没有开窍,不可能想到如此高明的策略。

当然,陈登会选择向袁绍阵营靠拢,也不见得是为刘备着想,多半仍是出于徐州仕宦的共识。毕竟当时袁、曹集团已明显居于上风,趁徐州政权新老交接的时候快点转换立场,才能确保他们的利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刘备、曹操、袁绍的“利益共同体”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刘备以他豫州刺史的身份,举袁绍的长子袁谭为茂才,曹操稍后也将自己镇东将军的位置让给了刘备,并上表朝廷封他为宜城亭侯。

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