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若中规中矩,就少了一些创举。宋卿莫非看不出吗?你与姚崇先后为相,朕对宰相辖内事体向无干涉,朕之所以如此,就是不想缚住了你们的手脚。”
“如今已为开元九年,朝廷的大政方针皆有成例,为相者只要谨慎本分勉力理政即可。”
对宋璟此类好认死理儿的人而言,最容易行极端之事。他若认为有理的事儿,可以不考虑皇帝的感受,不听他人的劝阻而一味干到底;若遇日常中的许多事儿,他往往极端保守,可谓小心谨慎。
李隆基最终认可了宋璟的建言,于是授张嘉贞为中书令;然他对姚崇的建言也没有忽视,就授张说为宰相职。
如此一来,李隆基就打破了自己自开元初年来设立一主一辅两名宰相的格局,朝中有了三位宰相,显示李隆基尚在观望。
李隆基还将崔隐甫自庐州召回,将其降为侍御史,崔隐甫从而由一个四品官员降为六品职。
张嘉贞体会圣意,看到皇帝处置崔隐甫,遂下牒废去禁钱限令。如此一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禁恶钱风潮无疾而终,恶钱又纷纷露出面目,罢市之事得以平息。
张说接到李隆基的授书之时,王毛仲正奉旨巡边,恰在太原。
是日晚上张说隆重设宴,单请王毛仲。张说拿出皇帝授书请王毛仲阅看,王毛仲阅后说道:“好呀,张先生终于以宰相职回到京城,可喜可贺啊。”
张说道:“张说明白,若无王大将军鼎力相助,我现在说不定还蜗居在哪一个边鄙之州,王大将军请受张说一拜。”张说说罢,即屈膝跪倒向前俯伏,其吻又及王毛仲靴面。
王毛仲见状大惊,急忙将张说搀扶起来,忙不迭地说道:“王毛仲何德何能?怎么敢受张先生如此大礼?张先生今后万万不能如此了。”
张说脸色平静,衷心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大将军如此大恩,张说不知何以为报,只好拜礼以还了。”
此后二人归于座中,当然是王毛仲坐在主席,张说殷勤劝酒,渐至宴酣酒热之情势。
王毛仲此时酒意已有七分,脸膛已被酒劲儿熏得通红,其乜斜着眼说道:“张先生此次以兵部尚书兼知同中书门下三品,当然可喜可贺,毕竟还有点美中不足啊。那张嘉贞和源乾曜有何才干?他们如何能与张先生相比呢?”
门下省和中书省的长官,其职位当然要比兼知者的身份要重一些。王毛仲替张说鸣不平,张说听着当然顺耳。他当即附和道:“王大将军所言不差,譬如中书令一职,其总揆百司,那是何等重要!张嘉贞昔日为门下省侍中还可勉强而行,他今为中书令,恐怕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王毛仲颔首道:“张先生既这样说,那是不会错的。”
“记得皇帝带领百官东巡之际,张嘉贞为京城留守,当时雍州主簿王钧贪赃案发,张嘉贞奉旨勘问,王大将军还有记忆否?”
王毛仲闭目想了半天,方说道:“嗯,好像有这档子事儿。”
“此事大有蹊跷啊。”
“有何蹊跷?”
“我听说宋璟回京之后,对大理寺堂上杖毙王钧一事大为不满,曾责张嘉贞不问清楚以致草菅人命。”
“好像有此事。”
“我当时得闻此事之后,心里就打了个问讯:王钧曾为张嘉贞下属,一向对张嘉贞甚为巴结逢迎,此次王钧犯事,张嘉贞本该周全维护才是,缘何如此无情无意,竟然当堂杖毙呢?”
“是呀,此事有些反常。”
“我于是留了心,辗转打听个中详细。这一打听,还真的探出些幽微来。哼,张嘉贞对外标榜自己不置房产与田亩,然他在京城中的住宅,却是王钧一手帮他购置和修缮。王大将军请想,王钧如此忙乎,说不定还要替张嘉贞贴补一些钱物呢。”
“张先生的意思,那张嘉贞急于杖杀王钧,意在灭口了?”
“王大将军所言极是。王钧若果然贴补了钱物,说不定也是公中所出。张嘉贞生怕王钧被审时口无遮拦说出此事,由此在圣上及百官面前有碍他的清名,于是决意杖杀!”
王毛仲一拍几案,案上的酒盏等物竟然跳了起来,其大声言道:“张先生所言有理!想不到张嘉贞明似公正,暗实阴险,真小人也。”
张说既而叹道:“然王钧已死,则此事死无对证,我所说的终归是猜测罢了。”
王毛仲率然道:“不妨。我觑准机会,须在圣上面前说出此事。张嘉贞实为无德无才之人,他如何能居中书令之位呢?”
王毛仲与张说在太原相对饮酒,崔隐甫、宇文融、李林甫也在京城中相对聚饮。
崔隐甫此前与他们二人私下交往甚密,他们今日聚饮,有慰崔隐甫之意。崔隐甫数盏酒入肚,脸上愁眉未开,长叹道:“唉,我怎么如此倒霉?不好好做自己的御史中丞,跑到庐州去禁什么劳什子恶钱,却捞了一个贬官的结果。哪儿像你们括户有成,既得圣上赞赏,又对仕途有利。”
宇文融笑道:“崔兄确实有点饥不择食了。我听说宋璟起初想让倪若水任捉钱令,孰料这家伙滑头无比,竟然装病不去。唉,看来还是崔兄事先没有盘算清楚。”
李林甫衷心劝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崔兄大可沉寂一时,待风头过去,圣上还会起复你的。”
崔隐甫举盏祝道:“谢哥奴吉言,来我们再同饮一盏。”
崔隐甫饮后又复叹道:“我事先非是未加思虑,当时以为恶钱泛滥,圣上决心禁断,宋璟又是深恶痛绝,遂想顺势而成。孰料刚刚起步,圣上就改了主意,宋璟被罢,我也因之受累。你们说我使力太猛,因而得罪了权贵。你们当初开始括户之时,不是一样得罪权贵吗?”
宇文融摇摇头,说道:“这两件事儿看似相近,其实大为不同。”
“又有什么不同了?”
“神龙年间之后,国库日渐空虚,皇帝几无现钱可用。我问你,当今圣上为何要依贞观故事行事?哈哈,对了,圣上的本意就是想让国库丰盈。”宇文融如此诠释李隆基的国策,可谓相对别致。人生遭际不同,由此思虑定式也不同,若让宋璟来诠释当今国策,其肯定会从儒家正义的角度来大加渲染。
宇文融接着说道:“行括户之举,在于有立竿见影之效果,如此国库进账不少,当今圣上焉有不喜之理?然禁断恶钱之事呢?国家一时无法多造官钱,把恶钱全部禁断,国库能多收几许?且同时使市面大乱,所谓得不偿失是也。”
“说到底,还是我选择错了。”崔隐甫叹道。
李林甫举盏祝道:“崔兄不必如此哀叹,你这次其实是代人受过,圣上心中如明镜似的。我刚才说了,假以时日,圣上终归还有起复你的时候。”
宇文融也说道:“哥奴说得不错,崔兄就不必一唱三叹。来、来,我们接着饮酒。”
三人将盏中酒饮尽,李林甫忽然凝眉说道:“圣上这一次有些特别呀,圣上此前例设一主一辅两名宰相,此次为何又多了一个张说?”
崔隐甫说道:“听说张说近来与王毛仲打得火热,那王毛仲又是圣上面前一等一的宠将。想是圣上无法推却王毛仲之请,由此就让张说帮衬一下。”
宇文融觉得崔隐甫的想法太简单,遂摇头道:“崔兄之言差矣。当今圣上何等睿智,他的主意正着呢,岂能为了一个奴才的颜面所动?我想呀,圣上许是对张嘉贞不十分满意,才会有了如此格局。”
崔隐甫道:“好呀,若圣上对张嘉贞不满意,那么源公就有机会了。”崔隐甫知道,源乾曜既与李林甫有拐弯儿亲戚的干系,近来又因括户的事儿对宇文融甚为亲善,所以其心间倒是偏向源乾曜多了一些。
李林甫摇头道:“唉,即使张嘉贞去职,源公也未必能为中书令。”
“哥奴为何如此说?源公现为门下省侍中,其位已在张说之上。”
“你们忘了,张说还与圣上有师生之谊哩,圣上登基以来,最愿用前朝老臣为相,如姚宋二人就为例证。源公近来政绩无非括户有功,其与张说的阅历还差距不小,若说源公继任中书令,我以为渺茫得很。你们若不信,我们且拭目以待。”
宇文融笑道:“哥奴年龄尚轻,其揣摩圣上的心思还是有独到之处。嗯,我们且拭目以待,以此验证哥奴的揣摩之功。”
李林甫叹道:“宇文兄谬赞了。人间百物,以人心最为难测,何况是圣上的心思呢?二位兄长,愚弟不过随便说说,千万不可当真。”
且说政事堂到了姚崇、宋璟为相之时,几近废弛,因为只有一主一辅两名宰相,有大事时二人聚在一起商议一回,更多的时候辅相遵令而行。张嘉贞既为中书令,不觉将政事堂议事的规制重新恢复,其原因既有三人为相的格局,也有张嘉贞心中认为张说曾为自己上官的缘故。
政事堂议事例由中书令主持,张嘉贞得知张说自太原返京后,即召集张说和源乾曜入政事堂议事。
张说昔日为相之时,这二人连郎官都不是,所以张说入堂之后,其矜持之色不自觉就显露出来,二人并不为异,对张说颇多恭敬之色。
所议大事还是括户及禁钱之事,禁钱已然废弛,剩下的无非多做一些抚慰即可;源乾曜认为括户之事渐做渐难,朝廷宜以宽恕为主,应将括户初期的那些优惠措施不作日期之限,张嘉贞不敢定夺,须请皇帝示下。
张说在侧并不插言,微笑着看着二人你一言我一句在那里议论不已,张嘉贞到了最后想起须让张说发言,遂说道:“张尚书有何高见?”
张说敛起笑容,说道:“高见倒是没有。然兵部刚刚接到朔方送来的一道急报,此事十万火急,亟需奏闻圣上。”
张嘉贞急问究竟。
张说道:“朔方那里本有解琬镇守,然去岁解琬忽然病故,朔方即由副使主持。”
张嘉贞道:“不错,吾弟嘉佑任朔方军偏将军,我对朔方情势还是知道一二的。”
“张令知道朔方时下的情势吗?”
“似平静如常呀。”
“怎么会平静如常呢?当初默啜死后,那些突厥降众就蠢蠢欲动,奈何他们忌惮解琬,虽暗流涌动毕竟未有动作。旬日之前,昔突厥降将康待宾忽然携众一万人脱离朔方管辖而北走大漠。”
“朔方急报说的就是这件事儿?”
“正是。”张说边说边将急报递给张嘉贞。
张嘉贞将急报看了一遍,瞧不出其中有何紧急之处,遂说道:“他们走就走了,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张说知道张嘉贞的性子比较简疏,行事时有些大大咧咧,他瞧不出此事的内中曲折,殊为正常,遂说道:“张令许是不知,这康待宾实为志大之人。他当初之所以归附朔方,缘于他与默啜一直不睦。他今日叛我大唐北走大漠,定想有所为。我个人以为,康待宾许是看到默啜死后,突厥人群龙无首,他先入大漠联络突厥部族,再设法说服突厥降众叛我大唐,然后领兵袭击朔方,妄图成就其在突厥人中的首领地位。”
“张尚书有些危言耸听了,他们不过一帮乌合之众,没有必要如此重视。”
“张令昔日亦为军职,当知军情似火的道理。康待宾现在正如萌芽状态,须早将之扼杀于无形,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万一康待宾大势即成,就要大费周章了。”
源乾曜看到张嘉贞摆着中书令的谱儿,在这里问三问四,有些看不过眼,遂说道:“张令,圣上何等睿智,他见了此军情,定会有吩咐的。”
张嘉贞沉默片刻,又问道:“张尚书,若朔方形势果然如此,兵部欲如何应之呢?”
张说决然道:“军情火急,不可耽搁。请张令代奏圣上,由张说兼知朔方节度使前去镇守,我或剿或抚,可保万全。”
李隆基见此奏报,当即准奏。
张说临行之前,特地抽出时间前往王毛仲府中辞行。
王毛仲大为困惑,问道:“张先生刚入京师,为何又要匆匆离京?如此一来,你这宰辅之身仅为边将一名,岂不是名不副实?”
张说叹道:“我为兵部尚书,当然要替圣上分忧主动请缨。只要边疆稳固,使大唐无虞,个人的一点名声又算什么?”
王毛仲听后大为感动,数日后见了李隆基又大为感触一番,盛赞张说能以大局为重,不慕虚名,实为忠节勤勉之人。李隆基也有同感,叹道:“是啊,张说自开元初年被罢相之后,其意志并未消退,反而磨砺心智,竭诚为国出力。王毛仲,想起你在汴州向朕举荐此人,可谓有功啊。”
王毛仲为李隆基的宠信之人,张说肯定不会向他全抛一片心。其口中所标榜与其心中所想,实为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儿。
朔方有事,张说身为兵部尚书自可荐一人前去主持,他为何如此主动请缨呢?张说其实看到,如今朝中的宰相格局以自己的位置居于最末,若行宰相职权到政事堂议事,皇帝满意时首功当推张嘉贞,若皇帝责难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