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帕特里克·摩尔_罗定国] 科幻与事实 >

第1章

[帕特里克·摩尔_罗定国] 科幻与事实-第1章

小说: [帕特里克·摩尔_罗定国] 科幻与事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6 第7期   … 世界科幻史画
帕特里克·摩尔    罗定国
    “个头和狗熊差不多大,圆滚滚的身躯,一把灰胡子,痛苦地从金属圆筒中缓慢升起……两个大的黑眼珠死死地盯着我,眼睛底下一张没有嘴唇的嘴巴颤抖着,一边气喘吁吁,一边还滴着口水。躯干有规律地一起一伏震颤,平直如触须般的手紧紧抓住金属圆筒的边缘,另一根触须在空中摆动。”
    这就是H·G·威尔斯在其不朽名著《星球大战》中所描述的火星人。科幻迷们几乎无人不读此书,故事写得妙极了。但威尔斯却有意在说谎,因为早在1898年前学术界就已经清楚火星不适宜生命生存;威尔斯本人是极有修养的科学家,他自己当时就怀疑存在长着昆虫眼被称为“本”的怪物。然而1898年平民大众有关火星的知识依然广泛地打上这种怪物的烙印,甚至一二十年前还在绝大多数世人中流行。世人认为大多数星球上都有这种怪物存在,甚至月球也不例外。因而科幻作家不得不顺应人心,调整自己的写作内容,以取得广大读者的认同。
        早期的旅行
    早期科幻一般都构思奇特。最早的月球之旅的故事要推公元二世纪时希腊作家鲁西昂所写的《真实的历史》,该书讲述一只航船途径直布罗陀海峡时被从海底喷涌而出的一股激流旋裹到月球表面。到十七世纪,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开普勒又推出小说《梦境》,故事中的英雄被一股魔力带到月球。他的小说与威尔斯不问之处在于他以科学家的眼光坚信月球本该如此,因而他的小说是当时科学与幻想的混合产物。
    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旅行模式,但儒勒·凡尔纳开创了当代科幻旅游的新纪元。他出版于1865年的小说《从地球到月亮》,故事构想基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小说中被派往月球的探险家们乘坐在空弹壳内,由—尊巨炮发射出去。这些刚毅的太空旅行家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作单程航行,有去无回,依然勇往直前,毫无畏惧。但幸运地是在擦过一颗小卫星时被偶然地逆转航向重又飘回地球。很明显,太空炮的设想其实行不通,首先是以逃逸速度离开地球时那无法忍受的震动,其次是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此外凡尔纳对失重的描写也是错误的,他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有一个临界面,在那里地球和月亮的引力互相平衡,太空旅行家乘坐的弹壳舱只有到达临界面才经历零重力从而处于失重状态。然而与他许多预言的令人惊叹不已的准确性相比,这些错误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巨炮的发射点刚好离下世纪阿波罗1号的发射点卡纳维拉尔角不远,而返回地球的溅落地就在阿波罗1号溅落点附近。小说中朗峰山上的巨型望远镜正是帕洛瓦200英寸的霍尔反射望远镜的前驱。太空炮的主题很自然地被后起的作家们所袭用,晚至本世纪30年代英国星际协会所拍电影《未来事物的形状》依旧沿袭这一模式,他们认为只有火箭才是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后各种旅行方案纷纷出现,克里斯托夫·普雷斯特1976年的《太空机器》中的空间和时间旅行家由冲天炮发射到火星上,然后偷乘火星人为入侵地球而发射的火箭返回家乡。
        反重力
    无论是在科幻还是事实中火箭都得到广泛的运用,而反重力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威尔斯在《登月先锋》中用一种叫“卡沃来特”的形式使用反重力。柯德·拉斯维茨的《在两个星球之上》则是另一个反重力故事。拉斯维茨是一位数学家,他是第一位奠定“迁移轨道原则”的人。在他的小说中,首先提出这一原则的不是地球人,而是比地球人更古老更聪明的火星人。火星人建造一个反重力物质构成的船舱,只要船舱处于打开状态它就服从正常的重力规则,一旦船舱外壳封闭,重力就消失了,船舱就会漂起并驶入自己的轨道。建造者们封闭了自己的船舱等待自己的星球从他们底下移开,船舱径直朝向太阳直到进入地球轨道与地球碰面,转移轨道的原则清晰可见。
    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制成了反重力物质,很明显,威尔斯的“卡沃来特”及拉斯维茨的船舱在科学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与他们同时代的俄罗斯宇航科学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却奇葩独放,他于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出版的《逃出地球》一书现在读来依然兴味盎然。此书的故事性和文学性虽然较差,但作为科学预言却早于时代几十年,例如书中详尽描述了液体燃料推进器火箭、分级火箭、人造卫星、真实可信的太空站等等,他以当时的尺度乐观地预言人类首次逸出地球将发生在公元2017年!
        卫星和太空站
    1945年在一篇讨论星际转播的论文中,科学家亚瑟·克拉克才首次预言通讯卫星,而早于此100多年前的科幻小说中即隐约出现了人造卫星的身影。凡尔纳的《培根的命运》中讲述一个邪恶的教授舒尔茨在佛兰克维尔市发射一颗炮弹,其离炮口时的初速已大到足以把炮弹送入绕地球轨道运行的程度(空气阻力在当时是当然地被忽略不计的)。霍尔的《砖月亮》(1869年)称得上是科幻中第一个描写人造卫星的,一批雄心勃勃的科学家为了测量地球的经纬度决定给地球再增加一个卫星。他们建造了一个直径200英尺的块状月亮,由一些离奇古怪而构思精巧的飞轮发射出去。不幸的是,由于内部一次小小的意外事故,它被送入离地球表面9000英里的高空,里面还载有37人。
    太空世纪初露曙光要从1926年哥达的实验算起,此后太空站的设想就更显得切实可行了。最为流行的方案是旋轮型,高速旋转的轮子的外缘可以产生重力。齐奥尔科夫斯基在《逃离地球》中说:正如我已经证实的那样,只要让飞船旋转,就一定可以产生引力,这种引力我们想保持多久都可以,且所费极小。用抛物镜柱面收集太阳能,我们可以产生5000度的高温;由于处于失重状态,我们所能建造的抛物镜面的面积几乎是无限的,想造多大都可以。有太阳光线产生的热能、化学能和高温,因而地面工厂里的一切工作诸如熔化金属,从矿石里提炼金属,锻造、铸造、轧制金属等等工作都可以在太空进行。
    显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大约100年前就已经见到1973—1974年美国太空实验室的身影。美国太空实验室的确使用了太阳能,直径16英尺的实验室敞开在太空的真空中,在里面完成了熔化和铸造金属的多项试验,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当然,美国的太空站与齐氏在近100年前的描述还是有差别的。主要差别在于没有用旋转的办法来为太空站制造“人造重力”。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前苏联的尤里·加加林1961年开创了壮丽的太空飞行,早期的实验证明失重对人体并不怎么有害,至少短期失重影响不大。因此现代设计方案已经放弃了几十年前科学家们一直偏爱的旋轮形状,甚至连美国宇航之父冯·布劳恩部曾设计过许多旋轮型太空站的蓝图。但是人类不可能长期处于失重状态,对于永久的载人太空站来说,依然需要某种“人造重力”。不管是否保留旋轮形状,但由旋转而产生重力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在30年代,不时可在科幻杂志里找到一些构思精巧的太空站设计蓝图,这点科幻杂志功不可没。大多数作家对月亮几乎是敬而远之,主要是对它了解太多了。月亮上既无水又无空气,偶尔可见对在月球地下生存的描写,但绝大多数集中在描写人类未来的月球基地。最流行的模式是半球状屋顶,装备有效的密封舱系统,内部保持人工大气压,事实上目前依然喜爱这一模式——它很可能接近未来月球基地的真实状况。
    真正的太空时代始于1957年10月4日,这天俄罗斯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科幻世界立即产生一个崭新的主题:太空竞赛。苏美科学家成为死对头,无数的科幻故事中安排下美苏敌对的场合,冲突随之而起,最后是灾难性结局。太空竞赛引人注目的作品有亚瑟·克拉克的《月球尘埃的飘落》和《大地之光》。总的来讲,有关月球的科幻预见性是相当准确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在月球安静海踏出人类登月第一步时所见的景致在科幻故事中已不知描述多少次了。当然,科幻预见与阿姆斯特朗的经历多少有点出入,例如科幻把月球描写得奇峰突兀,沟壑壁立,实际上月球平坦多了;白天时光,漆黑的天空上也并非繁星闪烁,这是由于周围山岩的反光隐蔽了星星。
    (未完待续)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