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20章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20章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亩产上千斤,文天祥他们的心理都难以承受,居然还有更高的两千斤,根本就是无法想象了,文天祥他们都是狠狠地抓住椅子,要不然肯定是一头栽到椅子下面去了。

第十四章粮食危机(下)(1)

李隽非常清楚他们的感受,心想不要说文天祥他们这个落后上千年的人,就是他这个现代人听到老友告诉他超级杂交稻在实验田里的亩产量突破1200公斤时还不是差点跳起来了。要是他不是来自现代社会,而是土生土长的宋代人,乍听之下肯定是头脑发热,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当机”了。

“李毕胡,你进来。”李隽冲外面喊道,一个中年人身穿朝服走了进来,就要行礼,李隽摇手道:“免了吧。这位是司农监的李毕胡,很喜欢研究农业技术,头脑不错,思路新颖,我把有关杂交稻的知识教给他了。宜中,你去广州带上李毕胡和他的助手,到海南岛去,派人给他,开出实验田,培养新品种水稻。这是大宋第一块杂交稻试验田,就叫大宋南江农场。”

李隽和中国“杂交稻之父”是至交好友,对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历程非常清楚,袁教授最初提出杂交稻理论,需要雄蕊不育的水稻植株。为了寻找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植株,袁教授历时六年一朵花一朵花去排查,始终没有找到。最后来到海南岛,他的助手李必湖终于在南江农场一条山沟里找到这枚植株,取名叫“野败”。

野败的发现在杂交稻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突破了无法培养杂交稻品种的瓶颈,才把袁教授提出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李隽非常清楚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他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好在他得到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杂交稻的方方面面都熟稔于胸,知道结果,不用再重走袁教授走过的路,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培养好种子就行了。至于基因研究这些复杂的试验,还是让袁教授去伤脑筋吧。要不然,他的精力过旺,老是跳踢踏舞。

(按:我们都知道番茄好吃,谁又能想象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尝试的。要是我们现代人再学第一个人那样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吃番茄,肯定会给人当成神经错乱,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番茄可以食用这一结果。李隽敢于在南宋推行杂交稻是因为他知道杂交稻的研究结果,不必再走袁教授曾经走过的路。)

李隽也清楚,由于时代的差距,技术水平的距离太大,要想把亩产量提高到现代产量估计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不是太差,取得比现有品种高得多的亩产量还是大有希望。

李隽严肃地道:“杂交稻一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尽快进行。”

陈宜中和李毕胡齐道:“臣遵旨。”

李隽望着远方,怔怔地出神,思绪已经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身经历的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后勤本就很脆弱,再给美国飞机地毯式轰炸,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养很难运到前线。志愿军战士就靠炒面充饥,一把炒面一口雪。就是这样,炒面还没有多余的,还是定量的,志愿军战士饿了就只有吃雪块。朝鲜半岛的天气比中国寒冷,大冬天的,志愿军战士还身穿单衣,本就处在饥寒交迫中,雪块下肚融化,吸收了内脏的热量,体温骤降,死于冻饿的不在少数。据李隽的记忆,因冻饿而死在他怀里的战友不下二十个之多。

这是铁的教训,使李隽得出一个结论:一支优秀的军队不仅仅要有精良的装备、良好的训练、顽强的战斗意志、严明的纪律、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战术,还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一日三餐不缺,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一定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李隽暗暗下定决心,道:“不仅水稻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良品种,就是猪马牛羊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优良品种,生长周期缩短。鉴于目前局势紧张,我决定还是在广州进行培育。这事,宜中切不可掉以轻心,别以为事情太小,不重视。这事的关系极大,你也知道在我朝很多贫穷的地方,有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一辈子吃肉的次数也就那么几次,扳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究其原因,朝庭施政有缺点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物资匮乏,没有快速生长的畜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事要是培育成功了,可以办养殖场,也可以推广给百姓家养,可以解决吃肉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按:在过去,穷人穷得一生都吃不上几次肉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决不是危言耸听。陈毅元帅曾经化装经过国民党封锁线,是坐轿了通过的。陈毅请轿夫吃肉,一个轿夫很高兴地告诉陈毅元帅这是他这辈子第二次吃肉。陈毅元帅就问他第一次吃肉是在什么时间,轿夫说是在十年前,是因为财主一时高兴赏了他一块肉吃。穷人的血泪史!!!!)

李隽对现代营养学很有了解,非常清楚营养结构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因物资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民族,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怪圈“越病越穷,越穷越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源,营养结构不良,导致身体虚弱,想不病都不行。越是病,越是无法从事生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源,才陷入这个怪圈中。李隽读史至此,一针见血地说“只要解决了营养问题,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了,也就解决了贫穷。”

李隽一向持充足的生活资源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这一论调,有人反驳他,说他是拜金主义,物欲横流。李隽反驳说“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固然不对,但是,没有金钱,没有物欲就更不对了,因为你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高贵的理想。”

经过这几天的了解,因为连年战争造成的物资匮乏,老百姓生活之艰辛远远比他在史料中得到的资料更严重,他决心从现在做起,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物种这种事情在宋朝还没有人听说,完全可以斥为“奇巧淫技”,文天祥等人是务实的政治家,非常清楚要是成功的话,带来的巨大好处,完全可以引起一场社会变革,才不会往这方面想。

只不过,李隽所言,文天祥等人认为过于迂阔,让人难以相信。仔细想想,未尝不是一条新思路,要是成功的话,将是功德无量,造福万千苍生的大好事,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一齐道:“皇上圣明!皇上仁德盖世!就是三王五帝复生,也不过如此。”

明霞大师不停地喧佛号,以此来表达他的心情。

第十四章粮食危机(下)(2)

李隽接着道:“善莫以细小而不为,吃饭穿衣看似平常,实则是头等大事。海南黎族女子善纺织,能够纺织棉布,宜中你到了广州,立即安排人手生产纺车,请黎族女子当师傅,培训一批熟练工,把棉花织成布,做成衣服,运到临安来。将士们和难民的冬装就指望你了。”

陈宜中现在方才领教到李隽的可怕处,事无巨细均在他的计算之中,心思之缜密已经到了让人生畏的程度,道:“皇上请放心,臣一定做到。”

文天祥不愧千古名臣,什么事情总是想到头里去,马上提醒李隽道:“皇上,战争一起,北方物资缺乏,大量的物资需要从南方征调,臣以为应该加紧准备车、马、民夫,修缮道路,以便物资从五岭向北运输。”

文天祥所说属于非常紧要之事,要是不着手准备,到时就算是有物资也难以从广州运到临安来,陈宜中和赵良淳深表赞同,就是明霞大师也点头道:“对对对,深谋远虑之术。”

“不。”李隽连想也没有想就否决了,道:“至于运输一事,我另有看法。五岭险阻,自古号称天险,难以逾越,再加上南方天气温暖,雨季长,道路泥泞,运输的时间很长,成本高昂。再者,岭南之地和闽南多幛气,民夫很容易中毒,有损健康,不人道。我决定,运输就走海路。”

五岭是由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组成,梅岭故道在大庾岭东段,全长三十公里,路面宽一丈,是广东与内地联系的必经之地,成为南北经济的大动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决定对岭南用兵,开拓岭南之地,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下令开凿山道。到了唐朝,一代名相张九龄实地考察后发现古道年久失修,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书唐玄宗发民夫开凿出这条新道。

新道主要运送一些体轻价值大的货物,比如象牙,犀牛角,名贵药材等。这些物品的价值虽然大,但是整个需求量并不太大,用现代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这条通道的运输能力能够满足需要。

象粮食这种无论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平头百姓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很大,临安作为主战场,造成无数的难民,这一需求就更大了,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要是从梅关运送,成本太高,收效甚微。如此大规模的运输,根本就承受不了。经过考虑后,李隽决定走海路,时间短,运量大,更重要的是不给百姓增加负担,可以让不堪其苦的百姓获得喘息的机会。

文天祥等人只觉眼睛一亮,赞道:“好好好。”

陈宜中不无遗憾地道:“不过,朝庭没有可供御货的港口。焦山一战后,蒙古人确立了水军的绝对优势,是不会给我们机会的,原本处于杭州湾的港口将不能再使用。”(按:杭州湾一说在宋代是没有的,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不用去查历史地图,我就用现代名了。)

陈宜中所言是真的,焦山一战后,南宋水军损失惨重,元朝水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以伯颜的精明绝对不会给南宋运输物资的机会,必然要实施打击。

这事,李隽早就考虑成熟了,微微一笑,道:“我决定等条件成熟后在这里修建一座港口,专门御载物资。嗯,就叫宁波港吧。”他指的是杭州湾最靠前的地方,道:“在这里修建港口的好处是因为有舟山群岛,可以在上面建筑防御工事,制衡蒙古水军。港口要修建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要保护好船只。在离宁波港四十里的地方,修一座城市,就叫宁波城吧。作为中转站,用来贮存物资,派重兵防守。”

顿了顿,道:“从临安开始,修一条公路,通到宁波城,再向东,通到宁波港。如此一来,江南之地的特产可以通过宁波港运到广州,再装船销往海外。南方的物资可以畅行无阻地运到临安。”

文天祥他们都知道一条陆路运输的教训,就是成本太高,而运输量小。原因在于民夫的粮食难以解决,自带粮食运粮食,等运到目的地不仅把自带的粮食吃光了不说,说不定连运输的粮食都给吃得七七八八了,这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就算采用接力式的运输方式,成本也太高。要是真如李隽所说,走海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按:民夫远途运输粮食真的会把运输的粮食吃掉,这在历史上是存在的。)

文天祥不无担心地道:“我们可以把防御工事修得很坚固,可以很好地制衡蒙古水军。臣担心,要是蒙古水军绕过宁波港南下,去攻击我们的运输船队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

李隽点头道:“履善所言不无道理,朕决定走近海路线,不要离开海岸太远,一旦遭到攻击,可以向附近的港口停靠,获得保护。所以,沿岸的港口都要修缮,加强防御工事。不过,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重建水军,取得制海权才是上上之策。各大船厂要开满工,加快战船的生产,我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水军。

“另外,这些港口还可以作为补给站,给南下北上的船队提供蔬菜、粮食、淡水,还要修些收费适中的旅店,供船工水手歇息用。”

李隽一向认为“开明的多元化和谐社会”可以使百姓获得很好的福祉,他的施政总是那么温馨,富有人情味。

这次御前会议,李隽围绕即将到来的临安保卫战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涉及到军事、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民生、民权等方方面面,其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这是李隽到达另一时空以来发布的施政纲领,自此以后,在他治下的华夏逐步向他推崇的“开明的多元化和谐社会”方向发展。

第十五章新式科技(上)

“有父子两人住在山上,他们都是樵夫,以卖柴为生。父亲的眼睛不大好使,看不大清楚,他赶牛车的技术却是一流。儿子的眼睛很好使,就是赶牛车的技术不太好,两父子每次去卖柴都是父亲赶车,儿子看路。经过弯道时,儿子就会说:‘爹,转弯了’,父亲听了儿子的话,赶着牛车转弯。

“一次,父亲生病了,儿子只好一个人赶着牛车去卖柴。经过弯道时,牛死活不转弯,你们说要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