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宋历史-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做活的农民,见有人走来,跑也不是,不跑也不是。
小赵皇帝与他搭话:“老乡,今年收成好哇?”
那家的农民,还懂得汉语,只得答到:“好!好!”
“你们的麦子大多已经黄了,怎么没有多少人出来收割呢?”
哪个农民说:“长官,你不是没有看见现在在打仗吗?”
小赵皇帝又问:“你怎么又来收割呢?”
这个农民说:“小麦已经黄了,我还不是麻起胆子出来收割。没有办法,如果不即时收割,又害怕影响水稻栽插。如果水稻收成受到影响,今年我一家吃什么?再说,我也是汉族人,如果抓到大宋军营我也要辩解辩解。”
小赵皇帝说:“是呀,水稻栽插这一季,又要收,又要栽,辛苦啊!”
那个农民高兴地说:“长官也知道这些道理啊!”
小赵皇帝说:“我也当过农民,怎么不知道这些道理。”
那两个侍卫反而吃了一惊!皇帝还当过农民?不过他们马上就想通了,皇帝为了拉拢与这个农民的距离,有意编的。不过也难为皇上了。
小赵皇帝又继续跟那一家农民说话:“老乡,现在仗已经打完了,叫乡亲们不要怕,季节不等人。”
小赵皇帝又问:“老乡,现在大宋打赢了,你高兴吗?”
这个老乡说:“我是一个汉族人,大宋打赢了,我还不高兴?如果不是我有几亩薄田,我早就跑到大宋去了。”
小赵皇帝又说:“老乡,你听到大宋皇帝的诏书了吗?”
老乡问:“长官,大宋皇帝怎么说?”
小赵皇帝说:“长城外,要比原来减少三成的税。”
老乡说:“真的?太好了。”
正文 第五十四章 班师回朝
第五十四章班师回朝
小赵皇帝说:“老乡,你们有没有多的镰刀?”
这个老乡说:“我们出门的时候,多磨了一把镰刀,有!”
小赵皇帝说:“让我来帮你割一点,行吗?”
老乡说:“你想割就割吧!”
小赵皇帝拿起镰刀看了看。与四川的镰刀不同。四川叫镰子。与共产党的党旗上的镰刀一样。这里的镰刀,口子是直的,在石头上磨过的。四川的镰刀用钝了,是铁匠再重新崭成锯齿一样的口。
反正都是割小麦,应该技术是一样的。小赵皇帝开始小心地割,算来也有三十年没有割过小麦了,今天割小麦算是一个享受。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小麦割得又快又整齐,后面很快就放了一把又一把的一大溜。
这个老乡开始埋怨自己的儿子了:“你看,你还是个农民。人家长官割得多好。”
那两个侍卫,见皇帝亲自割小麦,真是新奇。看皇帝割小麦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不由得佩服起来。见小赵皇帝用袖子擦着汗水,就跑过来,说:“皇上,你歇一会,让我们这些侍卫来干!”
“啊!您是大宋皇帝?”这个老乡惊呆了。忙跪下,说:“小民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一家人都来跪着。
小赵皇帝说:“哎呀!干得好好的,又叫你破坏了。”说完又把老乡扶起来。说:“老乡,现在在田里,礼节就免了。”
小赵皇帝手里的镰刀被侍卫夺过去了。小赵皇帝也没有办法,干脆叫另一个侍卫:“去,叫那些侍卫来帮忙割小麦,让他们休息一下。”
那一群侍卫来了,割小麦的割小麦,帮忙捆小麦的捆小麦。工作进度一下就加快了。
侍卫们在干,小赵皇帝对这个老乡说:“老乡啊!回去告诉大家,要即时收割小麦栽插庄稼,不能误了季节。如果今后这里官员不按朕说的办,没有减税三成,还可以到京城开封来向朕告状。朕认得你。”
可惜这个农民没有多少田地,这个农民家在他们来之前先就割了一些。小赵皇帝来继续又割了一些,侍卫们来又割,最后割完了。农民要请他们去吃饭,小赵皇帝说:“你看看,这么多人,怎么能行?”
“我又问一下,”小赵皇帝说:“你们怎么这么一点土地?”
那个农民说:“我家据说祖辈还不止这些土地,后来党项族来就给我们占去了,仅仅剩这么一点。”
“你们不去开垦田地,我看见大片大片的土地?”小赵皇帝说
“党项人要畜牧,你敢去开垦?即使开垦了,也不属于我们。”
小赵皇帝说:“如果朕以后给你们分五十亩田地,你们家够不够。”
老乡说:“够了,我们吃不完了。”
小赵皇帝问:“吃不完不要紧,还可以卖,关键你们种不种得完?”
老乡说:“如果有耕牛犁头,五十亩田地哪有种不完的?”
小赵皇帝说:“好,每丁分五十亩土地。可以先分二十亩,再自己开垦三十亩。”
“二十亩产的粮食你们家够吃了吗?”
“够了。够了。”
“嗯。”小赵皇帝点点头。
小赵皇帝挥挥手,说:“老乡,再见。”
告别了割小麦的老乡,小赵皇帝的游兴未尽。站在路边一个高一点的地方用望远镜看风景。小赵皇帝用望远镜四下观看,还真看见一处风景。就是在十几里外的地方,看见许多塔子。样子很好看。如果是一个塔子倒没有多少景致,这么多塔子,肯定好看。
这是个什么地方?小赵皇帝问自己随行的侍卫、宦官、宫女,“你们谁知道十几里外的地方那么多塔子,是什么塔子?”
大家都面面相觑,互相看着,互相摇着头。
正在这个时候,有几个当地的老百姓过路。一个侍卫拦住他们问:“老乡,十几里外的许多塔子是什么地方?”
有一个老乡说奇怪地说:“你们怎么看见的,还远着呢!”
小赵皇帝说:“用这个东西看见的。”指了指望远镜。
一个老乡说:“我只知道皇陵在那边,还没有看见,这里怎么看得见?”
一个年轻一点的人说:“我看一下行吗?”
有一个侍卫说:“不行不行!”
小赵皇帝说:“看一下有什么要紧,来看。”
那个年轻人接过望远镜,向皇陵方向看去,边看边说:“皇陵好好看!平时看不到,有兵守着,不让进,住在附近,也没有去看过。爸爸,你来看!你来看!”
那个老头对小赵皇帝说:“先生,我看一下可以吗?”
小赵皇帝说:“可以,可以!”
一会,老乡们都看了,接着就都走了。走了一段路,老汉对他们说:“我听说只有神仙才有千里眼。十几里路。哪有看得这样清楚。大宋这次打西夏,肯定有神仙帮忙,西夏灭得也不冤。”
大宋有千里眼,可以平地打雷,声音招魂,这次西夏灭亡,是上天帮忙,老天要西夏灭亡的传言在西夏越传越凶。
宫女说:“皇上,我们到西夏皇陵去看一看。”
小赵皇帝马上想起了西夏皇上乾顺正在安葬,自己去不是变成去祭奠他了。唉,我不能去祭奠一个亡国之君。“算了,朕估计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不去了,回城。”
回到兴庆府,吕好问吴革将清点西夏的金库的情况报告小赵皇帝。西夏王国有黄金三十万两,有白银五百万两。西夏的皇宫,小赵皇帝看也没有多少贵重的艺术品。吩咐他们选艺术价值高的东西带一些到开封。其余的东西,还是按原来的样子保留,派一些人管理。小赵皇帝想建立一个西夏故宫博物院。以后搞旅游。东有辽国故宫博物院,东北有金国故宫博物院,如果以后有大理的西辽的旅游资源就多了。
至于西夏的皇室也要抄家。把多的东西没收了,归朝廷所有。给他们少留一点,分点土地,让他们自谋职业。至于西夏的丞相国舅爷,大臣们、老百姓都有意见,人也跑了,干脆也抄家,家产归朝廷所有。
皇室,小赵皇帝想了一个主意,干脆在西夏皇陵附近给他们一定土地,让他们种庄稼,西夏皇陵让他们卖票让人家参观。管理、整修他们自己负责,收入归他们自己。小赵皇帝想到的是旅游。到兴庆府看西夏皇宫,再看西夏皇陵。再参观河套的水利工程。这样,旅游就成套了。
说完了接受西夏朝廷的财产,小赵皇帝又来讨论对西夏还没有完全接受地区的问题。
小赵皇帝说:“现在还有卓啰、西凉府、宣化府、肃州、瓜州、沙州和黑水没有收复。基本都在一条线上。原西夏兵部的尚书愿意去招降,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带上他,对他好一点,像对我们自己的官员一样。看来我们在最热的夏天前完成统一西夏全境是有希望的。”
吴革问:“皇上,我们是不是乘胜向西域进军?”
小赵皇帝说:“在我们完成西夏全境的接受后,将进入夏天。而西域在夏天,天气比我们这些地方气温还高,许多沙漠戈壁地带,可以说气候恶劣。现在辽国的一帮人,在那里搞统一,等他们搞好了,我们再去接受,就容易得多了。朕了解了我们的部队武器方面火药、炮弹、箭矢都不多了。既然是这样,我们等天气好的季节再考虑统一西域的事情,就更有利了。”
吕好问说:“既然是这样,圣上,收复西夏西部的事情就交给吴革将军和臣们去办。朝廷肯定还有许多事情等着皇上去解决。”
小赵皇帝说:“朕还是完成统一西夏再回去吧!”
吴革说:“皇上,最后那些地方,有原来西夏的兵部尚书去劝降,解决肯定不难。我们出来时间也不短,朝廷许多事情需要皇上去解决。皇上您就回去吧!”
小赵皇帝见他们都劝他回开封,点了点头,说:“那好吗!军事上的事情吴革将军负责,地方上的事情吕爱卿负责,另外还有王勇将军,遇事你们三人商量解决,西部接受的事情就委托你们负责。”
“河西走廊,历来是我们汉族政权走向西域的重要通道。还是历来防御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向东部进攻的重要防线。你们完成了收复西部后,要在西边多安排一些驻军。同时还要考察原来的防御关卡等是否完善,为朝廷整修历史的防御工事提供方案。要在防止西辽向东的进攻设置几道防线。”
兴庆府西夏实际也没有多少西夏兵,只有二万五千人。有一万汉族兵,一万五千党项兵,吴革已经将这一万汉族兵编进大宋的军队。那一万五千党项兵已经让他们住进军营,准备派人教汉语。兴庆府的守卫问题,吴革派了一万大宋兵。周围的县也由吕好问派了地方政府官员,吴革派了军队。兴庆府的三万多匹战马全部分给了洛阳的军队。
四月二十四日上午,小赵皇帝带领二万军队,带着西夏缴获的黄金、银两,从兴庆府出发。所有的部队将军文官都到兴庆府的城外来送行。
兴庆府城外,旌旗招展,锣鼓齐鸣。小赵皇帝告别了自己带领的大部队,带领二万军队,向兴庆府的文武百官挥手告别。
从早春开始出发北伐,金国灭亡,到天气已经开始热起来灭亡西夏。在历史上这是一场快速的战争。如果不是靠战马托着大宋军队,要靠人走路,就难了,可能丧失许多战机,暴露许多消息,可以使敌人从容组织防御。回去一定要大臣们好好总结,形成对后代有益的历史经验。
黄金,白银,都用麻袋装了两层,用战马驮了,对行军速度没有大的影响。
在战马上,小赵皇帝过了兴庆府,就看见在山峦上延绵的长城。长城对保护汉族的生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赵皇帝又想,我们如果抛开长城来说,长城上要驻扎许多部队,要消耗大量的军需物资。如果我们用来对周围少数民族的战争,再强大的敌人也打败了。死守长城,被动挨打,缺乏进攻精神。难道还不是问题?汉武帝、唐太宗由于有进攻精神,局面就变了。
如果原来对西夏的战争,不听从辽国的调解,大宋直接灭亡了西夏。这个三角关系,就变了。就变成南北朝一样的局势。大宋如果再积极练兵,统一辽国也是可能的。自己这一次到金国去看了,他们哪个地方简直就是蛮荒之地,缺乏开发,经济实力那及大宋地区。他们靠的是骏马弯刀;大宋重文轻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弃武力?
唉!说回来,一个国家处于弱势,肯定不止这些问题。改革吧!
吃了午饭,军队继续进军,下午过了西平府,看天色不早,今天由于装东西,与兴庆府的文武百官告别,耽误了时间,好,军队休息。
虽然西平府已经属于大宋,但南边不远,就还有西夏的部队,今天不能马虎。小赵皇帝亲自布置部队扎营,晚上的巡逻,像打仗一样,一点也不敢马虎。
就怕西夏兵来报复被大宋灭亡西夏的仇恨。“大宋皇帝”可是一个大目标。自己倒不怕死。但是“皇帝”死了,大宋的政局就会出现大的动荡,对老百姓是不利的。
二十五日,小赵皇帝命令部队继续行军。出了原来西夏的地界,就看见山梁上到处是营寨。通过望远镜看,山梁上的营寨还驻扎着大宋的军队。
唉?怎么回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