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富翁之异时代风云 >

第66章

大富翁之异时代风云-第66章

小说: 大富翁之异时代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我们似乎不在拦阻之列,到底是来得多了,门前樊楼管事早早就吆喝小厮们分开人群,飞快地跑到我们跟前,堆着笑脸道:“端木公子、张公子、吕公子、黄公子、贺公子都来捧场了,请进请进!”难为他一连串叫出来,一个不错,而且官职由高到低井然有序,这份本事真是不简单啊。
我们几个迈入樊楼大堂,立刻就感觉到了今晚气氛的不同寻常。大堂里面的桌椅都被搬得一干二净,显得极其空阔,数百盏精致奇巧的宫灯悬挂在顶上,满目皆是金红紫碧,霎时间叫人不知身处何处。
“炎璜!”立刻听到一声惊喜地娇喊,我们顿时看向张琮,均带笑意,都知道这是谁来迎接我们了。珠娘一身华丽衣饰,本来就是兴奋之中,这下看到张琮来了,更是心花怒放,拉了我们往大堂后面走去。
一边听她解说,这才知晓这大堂还不是正式选赛的场地,选赛的绣台搭建在五幢高楼的中心大院中,台下布置好的桌椅足以容纳千人。
虽然听她的描述在心中已经有了印象,但是真正看到的时候,我们几个还是呆立在当地好一阵,赞叹不已。像我这样看惯了现代化舞台的人,本来对古代那种相对简陋的舞台已经不可能提得起什么激情了,但是一看到眼前所见,依然止不住叹服,在这时代能搭建这么漂亮的舞台,实在是不简单。
舞台呈流云形状,从后楼前临时搭建得精致华美的楼阁伸出,那楼阁只见拱檐,却无廊柱,四周重叠挂着五彩绣幔,分为两层。舞台向院中伸出六七丈远,末端建在院中原有的荷池之上,池中荷叶繁茂,中间隐藏着无数的小纱灯,水纹灯火交相辉映。
五幢楼阁间拉了数十根长索,整个园子上空分高低几层悬挂数百盏各式纱灯,夜色中只见灯华缥缈,那轮圆月似乎也隐隐不见了。
三面整整齐齐地摆列了数十张圆桌,瓜果点心具备,已坐了不少人在旁边。珠娘带着我们向靠中间的位置行去,立刻有侍女上来分别引我们入座,一切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足见训练有素。
接下来便是好一番寒喧引见了,因为座中都是开封城里的名流人士,而我们几个也算是颇有名气了,熟人不少,自然少不得礼节客套。
“苏大人来了!”忽然外面起了骚动,我们赶快站起来,早听黄庭坚说起当世文豪苏轼要作为特邀评委光临。我自从上次在六一别馆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偶像之后,还只是在朝堂上远远见过两面呢,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请他签名留言什么的。这时候苏轼正在开封府做推官,虽然是个要职,品级却比我低一点,还没有做到后来的龙图阁大学士。
苏偶像还是那般潇洒随和,和我们一一见礼,笑意温宛,可惜这时代不兴握手拥抱,不然我更要沾沾自喜好些时候了。
“这几位都是我大宋的青年才俊,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不算陌生了。”苏轼又一一将我们介绍给同他一起进来的几个人,那几人有中年人也有年轻人,虽然都着常服,看得出来也多是朝廷官员。
“说到青年才俊,我们这位蔡元长可也是不甘人后,来,日后你们几位当多多交往。”苏轼指着身旁一位身长玉立的俊秀青年说道。张琮他们都笑道:“原来这位便是蔡元长兄,久仰大名,今日得见,真不虚此行了。”那青年也连忙上前施礼道:“在下蔡京,字元长,晚学后进,还请诸位兄长多加指教。”
蔡元长?蔡京?我脑袋中嗡的一下混乱不堪,真是那个历史上的蔡京吗?只听到黄庭坚说道:“久闻元长兄笔墨造诣颇深,常思一见,今日有幸了。”
字写得好?那不是蔡京还能是哪个?大名鼎鼎的苏、黄、米、蔡四大家啊,真想不到,那个一手造成北宋衰败,日后在中国历史上与秦桧齐名的大奸臣居然就站在我面前!
我下意识的摸摸腰间,火枪没有带在身上,如果真在身边,我会不会掏出来当场给他一枪呢?真的很难说。
也许是我盯着他的目光太过凌厉,或者是装束较为奇异,还在和别人打招呼时,蔡京就注意到了我,上前一步向我施礼道:“蔡元长见过端木直阁,久闻直阁渊博多学,圣眷方隆,日后还望多多提携。”说我渊博多学?这不分明是在说反话吗?我呸,奸臣说的话自然不可信,我心中嘀咕着,也微笑回礼。提携?你做梦吧你?不找个机会将你这未来大奸臣干掉就算我心地善良,优柔寡断了。
不过,既然他只是未来的大奸臣,现在还是一个身为朝廷栋梁的青年士子,我又有什么理由将他干掉呢?从法律情理上来说不对啊。
苏偶像怎么会和这家伙在一起?可能也是别人向他引见的罢?这位大文豪乐意提拔年轻人是大有名气的。再说这个时候蔡京还只是一个刚及第的进士,在别人眼中,也算是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了。我清楚知道他的历史罪行,怎么说也对这家伙看不顺眼,不像吕周他们,他们说起来还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比较投合,正热情交谈着。
贺铸在我旁边低声道:“我看子晰兄似乎对蔡元长看不大顺眼?”我心想你观察力很敏锐啊,也轻声回答道:“不是似乎,而是确实!”贺铸奇道:“蔡元长人品潇洒,又有一手好笔墨文章,兄长为何有这般看法?”
你是不清楚这家伙底细,我心想,口中说道:“我善观人面相,此人虽然外貌清俊,目光奸忍,将来定为大奸大恶之徒!”贺铸满脸的不相信,我只能笑着说道:“现在是看不出,方回只管将我的断语放在心头,过些年头就知其底细了。”
这时一名秀美歌伎怀抱琵琶款款行上前来,眼望众人,娇声道:“今日中秋佳节,明月当时,不知哪位才子肯赐词一阙,以为雅兴?”我知道这是文人墨客们必备的科目,便把身体往椅背上稍稍后靠,心想姑娘你眼神别太好了,千万别找上我这个“才子”。
贺铸知我底细,微微笑道:“方回便献一回丑罢。”当即起身,说道:“此时风清月朗,人合家圆,正合作清谐委婉之曲,愿作浣溪沙以赠姑娘。”
那歌伎高兴道:“难得贺公子赏脸赐词,奴家多谢了。”话音才落,便有侍女取出一张圆凳放至席前,只见她缓缓坐下,纤手一拨,音韵宛然,正是《浣溪沙》的曲调,周围立刻安静下来。
贺铸赞道:“姑娘妙曲!”略一思索,踱行几步,便和着曲韵唱道:
“落日逢迎朱雀街,共乘青舫渡秦淮,笑掂飞絮罥金钗。
洞户华灯归别馆,碧梧红叶掩萧斋,愿随明月入君怀。”
歌声清婉,一曲唱了,四下里掌声顿起,众人皆赏叹不已。苏轼抚须笑道:“都说开封府出了位才比子建的少年才子贺方回,须臾成文,果然名不虚传。”
忽然听到旁边有人大声鼓掌赞道:“中原的才子果然不错,这曲子顷刻之间作出,实属难得。”我听着耳熟,侧身望去,却是老熟人了,原来是那辽国王子耶律延峰。
第七十二章 文采风华

耶律延峰是什么时候进来的,我们可都没有注意,这家伙来做什么?难道也是花魁大赛的特邀嘉宾?
似乎是立刻给我一个回答,耶律延峰周围霎时间出现了不少衣冠鲜丽的人物,其中颇有官吏缙绅之属,看来他还算是重要人物。其实也并非是霎时冒出来的,只是因为我当时精神均集中在蔡京现身这件事情上,若不是耶律延峰的嗓音独特,根本不会注意到他。至于他身旁那些人,那就更加不在我的关注之列。
贺铸正文思涌动之际,忽然被这家伙搅乱了兴头,再加上他平日里本来就瞧不起那些辽国人,不用说,是大大的不高兴了。
只见他对那歌姬施礼道:“姑娘奏得好琵琶,贺铸来开封数月,品听有多,能过姑娘者,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那歌姬脸色绯红,想必是高兴之极了。世人皆知卫州贺公子才华横溢,眼高过顶,能够得他的赞誉可不容易。
贺铸缓步回到自己座前,也不看着那些辽人,“哼”了一声,说道:“尔等蛮夷,亦知我中原文章华彩?”
这话说得丝毫不留情面,那几个辽人的面色一下子就变了,耶律延峰虽然没做什么表示,但目光中的愤怒已经表露无疑。周围伴随的人也都神情不安,估计是怕辽人发了火,冲突起来,他们这帮人难免被殃及池鱼。
耶律延峰身旁一高大辽人护卫跨上一大步,右手戟指喝道:“你这厮竟敢在我大辽国王子座前猖狂无礼?活得不耐烦了?”我们几个见他似乎要动手,赶紧站起身来。
“挞廓烈退下!”耶律延峰忽然出声说道,那辽国护卫应了声,稍稍后退,一双大眼依然恶狠狠地瞪着。我忽然发现,今天耶律延峰服色气度不同于以往我所见,是一式中原人的丝绣长袍、金冠束发,颇有两分斯文,看来是特地改换的装束。
耶律延峰拱拱手道:“请诸位原谅小王属下无礼之举,今日良辰美景,不免扫了诸位的兴致。”回身道:“你们几个退出去,没有我的号令,不要进来,违令者军法处置!”那高大护卫抬起头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却只是和众人一起回答了:“属下遵令!”几个人便昂首阔步地走了出去。
边上一个官吏模样的人忙道:“久闻殿下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只听得耶律延峰哈哈大笑道:“我大辽马上立国,万里江山都是刀剑下砍杀出来的,军令所指,百万人如一人!这点小小规矩不值一晒,倒叫大人见笑了。”又道:“不过我大辽不仅崇尚武功,却也奉行文教。父皇曾谆谆教诲我等臣子,文武兼备,方可为天下之雄。”边上不少人皆点头称赞。
文武兼备?好大的口气啊,我心中嘀咕。贺铸他们更是报以嘲讽的眼神,你辽人自夸武功倒也罢了,到大宋朝来吹嘘什么文教,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那都是给你留面子。
耶律延峰似是没看到他们的神情,只是说道:“小王也粗通文墨,略好对联,曾思得一上联,一直未有下联对出。在座诸多大宋赫赫有名的才子文人,不知可赐教否?”
大家都互相对看了一霎,都猜不透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也没有谁显出担心的表情来。对联乃是学童发蒙时便开始修习的功课,这些读书人早就不当作正经文章对待了,更何况此处高手如云,谁还会害怕啊?
那耶律延峰缓缓说道:“既然大家都有兴趣,小王便说出上联来,谁对上了小王定有赏赐。诸位听好了,这上联是:三光日月星!”
我不觉一呆,这个对联好耳熟啊,只听到贺铸冷笑道:“这一联倒也有些巧处,不过不是上联,凡对联须以平声收尾,做下联还算合适。”
耶律延峰微笑道:“此联小王偶然得之,倒没在意这些,你说是下联便做下联罢,不知哪位可有好的对句?”左右人都轻声议论起来。
我不禁脱口而出道:“四诗风雅颂!”
大家都齐刷刷地看向我,我不由得一阵紧张,说道:“不知这句可否合适?”苏轼点头笑道:“端木直阁此联绝佳,可谓妙对,岂可以合适称之?”我心中惭愧得不得了,剽窃啊剽窃,而且就是剽窃的眼前这位苏大才子的,真可以说是明目张胆。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一下子说出来的,难道只是因为看不惯耶律延峰这小子?
议论的人却也有几个,耶律延峰问道:“风雅颂明明是三诗,何谓四诗?请问还有一诗在何处?”言词中大有不服之意。
苏轼笑道:“〈诗经〉中分风、大雅、小雅、颂,大雅、小雅素来合称,所以说四诗风雅颂。又有一说〈诗经〉在汉时共有毛、韩、鲁、齐四家注释,所以也称为四诗者。王子此联以三字开端,对句不可言三,却又须以三个字入对,颇为难事。端木直阁这句对得甚妙,只是以诗对光稍嫌不工,如能改为四始风雅颂便大好了。”
耶律延峰脸上有些挂不住,连声道:“小王受教了。”看来他的脸皮上的厚黑功夫还是远远比不上我,嘿嘿。
苏轼又道:“下官也有个对句,虽然比不上端木直阁的妙句,也算是一对,说出来也算是助兴了,这句便是:四德元亨利。”我想明明是元亨利贞啊,您又把那个贞字派哪里去了?只见黄庭坚他们都是鼓掌叹服,又不敢问。
估计耶律延峰想法和我一样,惊问道:“易云:元亨利贞,不知先生何以处置那个贞字?”苏轼转身对皇宫方向作礼道:“此乃先仁宗皇帝忌讳,故下官不敢言。”我心中一惊,现在小皇帝的祖父宋仁宗姓赵名祯,古人是不能直接称呼君王名讳的,凡用到这类字的地方都要用别的字代替,记得原来学的《捕蛇者说》中就用“人”代替“民”,以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平时写东西的时候我还是挺注意这些的,即使偶尔未曾留意,也有身旁的朋友指出来,还没有闹出什么问题过。
苏轼不将‘贞’字入联,对得工整不说,而且构思极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