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抗日记-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时候,一些关于这个“北满油田”的消息也通过报纸上的小道消息在外界流传,就这个油田有多大,储量有什么五百亿吨(这是个比实际储量还夸大了几倍的数字),而且一直向北还有不少油田。
这个消息一出去,果然让罗苏人心里不好受了。他们自从卖了中东铁路不久就知道日军在那儿开采石油,但让抗五军给阻止了。所以他们就想到了日军是因为知道那儿有石油才来买这条铁路的。可当时他们不知道这个油田有多大。现在从情报中说,这个油田的储量竟然是这么大!这样的话,他们这铁路是卖得太亏了!于是,他们也要过来分利益了。
罗苏人指出,这个油田与罗苏地域下的油层是相通的,如果东洋人开采了那儿的石油,就会把罗苏人脚下的石油也给抽过去,这就变成了偷了罗苏人的石油。并且说,上次卖中东铁路的合同上,只写了将铁路卖了,但没写明一些火车站以及设备、设施也卖了,所以现在日方必须再出钱,把这些车站等也买下。而罗苏人开出的这些车站等的价钱,当然是高得离谱的。
日军对罗苏人的这些说法一点都不认同,你们说这石油是从你们那儿流过来的,它就是从你们那儿流过来的?我还说这是从日喷岛流过来的呢!至于火车站等设施是与铁路一起买下的,这还用说吗?买铁路,难道当时我们买的只是两条铁轨?
其实这双方都不是傻瓜,都知道这是怎么会事,这些理由只不过是口头上的找茬,借口而已,只有一些如华人的书呆子、学究一类的人才会去分析它有没有道理。而对于这些不讲儒教道义,只讲达尔文弱肉强食的、把自己看得与野兽无异的西方文明人来说,最后还是看谁的实力强。
于是,双方口头上造舆论,实际上都在作军事准备。英美等这次口头上是说,希望日苏双方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不把这个油田的开发权交给英国或美国的公司,以平息双方的争议?似乎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
打仗用什么理由是没关系的,为了利益,双方在满州里一带的边境派了不少部队,那儿,双方都有铁路运输,后勤都容易一点。不过,日苏双方都不想真的怎么打,也不想打到太大,都想把对方吓住了就行。
不过双方既然摆开了阵势,有点小的摩擦也是免不了的。日方因为这样的对峙和一点小摩擦,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支持。日方还与南京政府和共济会来谈判,让抗日义勇军与关东军不要打了。事实上,从日军与罗苏军在边境上对峙起,与抗日义勇军的仗就少打了。
日军为了避免两面开战,把有些原来是根据地的地方又让给了抗日义勇军,特别是热河的一些地方。本来这些地方驻守的成本也最高,抗五军的骚扰最多,出据点去追打,人少了不行,人多了没用,人家打了就跑。反正就是用这些据点的日军,给抗五军新部队当练兵用了。
而且给热河这些日军据点的弹药供给线路也比较麻烦,每次要送物资,都要用大部队押送,还总要被消灭一点人方可送到,甚至送的物资被毁被抢。所以,关东军也想把这些地方的部队给撤了,这次正好算是给抗五军一个人情。
对抗五军来说,这几个月中,自己训练的部队并没有加入到抗日中去,但在徐辉,或者说是在黄琪翔直接指挥下的抗日义勇军人数多了不少,主要是增加了东北军的十多万人。有了东北军的加入,需要对游击战的实战练兵更多了,基本上就在热河,用日军作为免费的练习对象,只有少数部队进入到东三省去。可现在日军不陪他们玩了,只好先让这些部队先总结一下前一阶段的战斗,整编一下。
…………………………
说起来,日军和苏军在边境上对峙了一个月后,互相的情报也知道得差不多了。苏军就是炮火和装甲部队比日军多,但他们不知道,日军中现在已经装备了火箭筒,练习了打坦克,而且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败给抗五军和他们平时的训练中,以为对付坦克是没问题的。
一天满州里旁边的摩擦战打得比较大,不光是哨兵对射,机枪、迫击炮也加入了对射行列。日军的下级军官们终于找了一个点,向苏军的有坦克部队协助防守的一段战线发起了进攻,一次试探袭击。
不过苏军在前沿是步兵,坦克在后面当炮台用,而火箭筒的射程近,要等冲过步兵战壕,再突到坦克前面才能用上火箭筒,这样的进攻就变成了一般的步兵进攻。看到这次进攻效果不是很好,日军想退回来。这时,苏军的坦克动了,他们看到日军的火力好像不强,所以想从后面赶一下,用坦克上的机枪把日军多杀伤一些。这次,苏军有较大麻烦了,他们的坦克到了日军战壕前一百多米的时候,日军的火箭筒发了威,一下子打得坦克都趴下了。这一下,日军的士气大震,又一次对苏军发起了进攻。而苏军的步兵士气也受到打击,加上没有了坦克的火力支撑,一下子让日军打垮了。
日军以这一仗为经验,更不怕苏军的坦克了,说起来,日军士兵不怕死蛮上的人还真是不少,带了火箭筒拼命往坦克那儿冲,到了射程后就开火。以后苏军的坦克看到有日军士兵向他们冲,也不管他有没有带火箭筒,都要后撤,真的是坦克怕步兵了。
从这一仗日军打开了缺口,把战线推入了罗苏的境内。而罗苏又想到了来拉南京政府和共济会,让华军从日军的背后打,以让日军腹背受敌。这个事,南京政府是不会出面去打鬼子的,不过罗苏对南京政府和共济会提出的条件是,只要抗五军这时帮着打鬼子,他们可以放弃支撑外蒙古。这个条件很诱人,于是,抗五军决定来干一下。
第八卷 1936年 第二百五十一章 百灵庙大捷
十月份,抗五军与傅作义的晋绥军一起,向与那些个占领了察哈尔和绥远北部的日军和内蒙古伪军发起了进攻,抗五军很快收拾了察哈尔和热河北的一些日军,而傅作义部也打下了百灵庙,时称百灵庙大捷。
对于这次战斗,日军竟然没有抽调关东军过来,反而说这是华方的内政,日军不于干涉。这个时空号称是“内蒙古军”的部队中,不光有日军的顾问,和一些东洋、朝鲜浪人,后来还有成建制的日军编入了这内蒙古军。让日军成建制地进入这支“内蒙古军”是因为他们想完全控制这支军队,并且让这支军队有些战斗力,以牵制苏军在外蒙古一带的防守。但毕竟这支队伍只有三千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还是拉起来的伪军,驻地又分散在两个省这么长的一条线上,所以一下子就被打垮了。
抗五军和傅作义部动手的时候,南京政府和蒋中才是非常担心日军的反应的。抗五军等部队事先的准备充分,战斗只打了一天,“内蒙古军”的主要据点被打下,敌人首尾不能呼应,可以说大局已定。而日军在这样的形势下,说了他们不管抗五军与这些日伪军的战斗,让南京政府的人惊异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打内蒙古日伪军的事,对苏军应该说是帮了忙的,虽然这仗打得不大,但至少他们可以把驻扎在外蒙古的部队抽调一些去满州里一带的前线了。不过这个时候,南京政府去与罗苏接洽外蒙古回归事宜的人,却遇到了拒绝。罗苏方面说,这蒙古国是当地人民要求独立而成立的新国家新政府,南京方面不承认,也应该与这个政府谈判来解决问题,罗苏方面可以为双方牵线搭桥。不过现在蒙古国不想回归,他们罗苏也没办法。
听了这个消息,让本来准备在东北发起对日军袭击的抗日义勇军停下了行动。而南京政府与罗苏方争论的结果,罗苏方以苏军近期已经撤出蒙古了,剩下的事情是你们两国也好、中央与地方也好,反正是两边政府去谈判吧!
实际上,苏军是把一些部队调到战斗前线去了,但在蒙古部队中的一些顾问之类的人,都没走,而且部队调走时,还把一些装备留给了蒙古军。看来要拿回蒙古,还是要以实力说话的。
南京政府对是不是要用军事手段解决蒙古这个事正在犹豫不决时,日军方面来人,说只要华军现在对蒙古用武的话,他们也可以放弃对“满州国”政权的偏护。他们还答应对南京政府提供一些妥协和经济上的帮助。这样一来,南京政府决定进军蒙古。
经过准备,收复蒙古的战斗在一九三七年二月份开始。中央军也参加了武装收回蒙古的战斗,不过打头阵的是抗五军(算是东北军的编制)、晋绥军、东北军等。我军先后加入了五十多万的部队,从军队的数量上说,蒙古军是没法与之相比的。蒙古军最开始想集中仅有的几十辆坦克和骑兵配合,来打掉最先突进的抗五军,没想到在抗五军的火箭筒和大量自动枪的打击下,惨败而回,只剩下三辆坦克逃了回去,而且再也不敢使用了。虽然蒙古军是骑兵,不过在自动武器已经这么多的军队前面,一个班的骑兵已经打不过一个班装备有机枪和驳壳枪的步兵了。而且我军这几年都是有过实战的,而蒙古军在战斗力方面要差了点。不过打不过,他们还是可以跑的,而进攻的军队先沿公路把这个时空的蒙古的首府大库伦(乌兰巴托)打了下来。而中央军这次动用了空军,以包头机场为据点,出动了飞机,主要是侦察蒙古军的去向。
虽然大库伦在三月份被政府的联军占领,蒙古省政府也得以建立,但蒙古军还是在一些草原上游击。直到几个月后,抗五军把机械化部队的轮子等作了特别改动,以适应草原上的奔驰,并把这支部队派到蒙古。傅作义部也用一些卡车加焊了一些铁皮,改为机械化部队。加上空军的配合,这才把蒙古军基本消灭或者赶到罗苏境内。
这时已经是一九三七年六月份了,这几个月来日军与苏军虽然在对峙,时而也有战斗,但战斗的规模和强度并不大。而且双方互有胜负,但战线的变化并不大。两军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自己的弱点,苏军火力强但后勤供给线长,而日军步兵多能吃苦,但武器装备还是差了一点。这样,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双方这时都不想把军队过多地消耗在这儿。罗苏是怕英美等列强都来打压他,并且由德国、英国等一起从欧洲发动战争。而日军方面正是希望等欧洲那儿德国开始打罗苏后,这儿再把仗打大。于是,日苏双方也开始了谈判,虽然双方对油田以及中东铁路等问题仍有争议,不过决定先就地停火。
蒙古回归后,全国民众热情高涨,认为我国的武装力量强大,有能力收复被侵占的国土。不过实际上,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弱,加上蒙古那儿地方偏远,没有铁路和航运等交通可以借用,连公路都是又少又差,后勤方面的人力也占了不少。打仗虽然不激烈,但我军是以人数优势取胜的,所以这一仗下来,我军人员伤亡不大,但经济上的耗费不小。
民众有舆论认为,现在应该是对付日军的时候了。我军虽然把抗五军等一些部队往回撤了,但部队必须休整一下,补充弹药等。
不过与日军方面有关东三省回归的谈判已经开始,全国各类型报纸上都在说要收回东北、要抗日,这些气势也是要造的,要为这个谈判作舆论支援的。不过谈判并不顺利,日军以他们与苏军正在战争,需要东北作为支撑为由,不肯把侵占的地方让出,也不肯让伪满下台。中央方面觉得这事也不急,现在如果接收了东北,势必要在日、苏这战争的双边之间明确,是支持谁、反对谁,而不能像现在这样模模糊糊地处于中立地位。
第八卷 1936年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七七事变
这样的形势下,七月七日发生了北平芦沟桥事件。应该说这是双方都没有想到要打大仗的时候,而且在这之前一阶段,二十九军与日军在丰台等地方,也发生过这样哨兵之间、或者一个班规模的冲突。而日军以有士兵失踪来闹事,本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的冲突,都是在事后谈判后解决,有的甚至是不了了之。
这一次开始的时候,双方都没有想大打的准备;日军还在第二天宣称,那个失踪的士兵已经找到,昨天的事是个误会。但这时,双方部队的对峙是紧张的,双方桥头的哨位都荷枪实弹,隔着一、二百米,严阵以待。双方部队的高官又开始了谈判。
几天后一个晚上,两边的哨位突然开枪互相打了起来,都说是对方先开枪打了自己。于是双方的部队又都加了兵去打,结果是双方都有伤亡。这事可搞得比较大了,不再是一个班级别的冲突,而是连以上级别的冲突了。
第二天双方正在谈判的军官又去到现场,大家都要对方对这次事件负责任。因为他们问了自己方的士兵,都说是对方先开枪打死打伤我方正常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