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良妃-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做事,向来都是深思熟虑,如今让几个未成年的皇孙们搀和主持他的六十大寿,这里面有什么深意,他们也猜不出来,另外,也没有几个人敢猜,听说是康熙吩咐下来的,只要是弘旺几个找上门来要求帮助,也都尽力去帮忙。
弘旺的工作进行的很顺利,连卫琳琅提议的“千叟宴”都由十一阿哥胤禌替他们张罗去了。
胤禌自小身体不好,宜妃自接受了卫琳琅的提议后,胤禌慢慢的改了生活习惯,加强了锻炼,身体也渐渐的好了一些,可也不能够做一些强度高的运动。所以,康熙其他的儿子们都肩负各职,只有他相对比较清闲,没事就泡在故纸堆里读书消遣,刚好弘旺几个去翻书。
弘旺自小养在皇宫,跟胤禌也常有往来,弘旺没有父亲在身边,胤禌几乎就替补了胤禩的地位,叔侄两个几乎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如今又多了几个人瞎侃一通,弘旺说起了“千叟宴”的设想,胤禌认为可行,他自小身体不好,别的哥哥们早就大婚替康熙办事,只有他还是闲人一个。如今连弘旺都可以替康熙做事,胤禌不免自卑,也想替康熙的万寿做些事情,于是自荐,替弘旺揽下了这个差事。
有胤禌认可,大包大揽了一个项目,弘旺也稍微的涨了些个自信,开始着手其他的设想。
胤禩在外征战,弘旺除了练习用的弓箭火枪,还没有正经摸过军人们用的杀人的硬弓火枪,弘旺借着这一机会,提议要把康熙往年常做的大阅兵搬到寿宴上来,一则自己可以饱饱眼福;二来,可以让普通百姓也接触一下满清八旗的威武雄壮;三来,自乌力吉远嫁沙俄,不仅那些慕名前来的沙俄人,还有跟着大清派去国外学习的人一起来大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参次不齐,有些根本就不是为了学术研究,根本就是敌国的探子。
尤其是那所谓的神教人员,据弘旺所知,他们在大清宣传反帝言论,不仅让人抛弃自己的信仰,听从神的指令'·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还要人家改名改姓,挖祖坟叛依基督。这样的神职人员恐怕是天上来的,没有父母祖宗的人吧?弘旺也想借着这一次震慑一下他们,因为他听弘蛟说起过,胤禩和乌力吉在沙俄,也受到他们的制衡,弘旺作为爱新觉罗家的人,是极爱记仇的,有机会必会替自己的阿玛、姑姑报复一下。
康熙接到弘旺的折子,在乾清宫放声大笑,这个孩子真是个天生的帝王苗子啊!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大的魄力。
康熙知道,除了千叟宴是卫琳琅帮忙,这个阅兵式可是弘旺自己想出来的,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提议,正好合了康熙的心意,尤其是弘旺其中的一条,邀请外国神教人员参加观摩,正和康熙的心意。
自从乌力吉嫁到沙俄,罗马教会就视大清为囊中物,公开在康熙这里颐指气使,要求康熙给他们建立更大的教堂,还有求不许康熙干涉他们发展信徒。康熙碍于乌力吉的原因,答应了第一个条件,至于百姓们信仰什么,康熙答复,自己无能为力。那些个传教士们以为康熙这是向他们屈服,进而提出,让康熙接受洗礼,接受神的旨意。康熙哈哈一笑,立即传来西藏活佛,五台山的方丈,峨眉山的师太,武当山的道长等跟罗马传教士们举行学术交流,让他们一起宣言各自的教义,为此,康熙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宗教理事会”,由五阿哥胤祺主持。
罗马教会由此在大清陷入了泥潭,因为他们有关神的辩论在那些个牛鼻子老道,留着头发念佛祖的尼姑,秃顶和尚,一辈子不洗澡的活佛面前溃败的一塌糊涂,一个外来的教义如何跟深入民心的宗教们抗衡。宗教也是有地域性质的,那些个洋教对有着根深蒂固家族观念的大清人士来说,根本就是背祖忘宗的言论,自然不会被百姓们信服。
康熙知道宗教辩论的结果后,假仁假义的表示,为了替那些个受苦受难的外国人们解脱,专门调拨资金,让那些个自认为有拯救世界的正义传播者们公费旅游世界各地,拯救那些个深受毒害的外国人。
罗马教会面对突然被争夺的信徒,对康熙提出了严正抗议。康熙回复,这是宗教自由,自己虽然是皇帝,可惜无法干涉百姓们心里想些什么,信仰那位神仙。为此,罗马教会开始重新重视跟他们交好的胤禩和乌力吉,甚至有想让胤禩代替康熙的想法,也导致了乌力吉后来上台时,他们并不加以干涉,胤禩西扩,他们也不以所谓生灵涂炭,亵渎神祗加以阻扰。
康熙早从彼得一世下台,就领会到了罗马教会的威力,一个皇帝,却要由教皇来任免,康熙这样一个皇权至上的帝王,如何能够容忍别人对他指手画脚?索性围魏救赵,给他们来个祸水东引,用那帮子吃斋念佛的和尚道士们打的罗马教会一个稀里哗啦。
饶是如此,那些个罗马传教士们依然不依不饶的周旋在众位皇子和满洲各大家族之中,希望能够从他们中发展一两个信徒,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只是,信仰和生命,谁都会选择后者,在康熙没有明确的答复以前,没有人敢轻易表态,信仰基督。就连周边各地的百姓们也忙于生产挣银子,没有几个人听从他们的“天外之音”。
康熙也是一个记仇的人,罗马教会在自己手里没有讨到好处,但是,胤禩和乌力吉受他们的气多了,能够在他们面前示威,他如何会不愿意呢?康熙知道弘旺也是这样的想法,要不怎么会特意提错要教会参加?因为乌力吉和胤禩还要用到罗马教会,康熙也不愿意得罪他们,却也不想太抬举他们。康熙朱笔一批,特意指示五阿哥胤祺,万寿时,不仅要看到罗马教会的人,连大清包括世界各地各派别的大小派别的宗教人士都要到场,专门邀请罗马教会,是不是太给他们面子了?康熙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过是众多被邀请宗教团体中一员而已。
正文
荣归
康熙和弘旺都没有想到,只是他们爷孙两个的报复性举动,就带动了罗马教会及西方社会巨大的震荡,当他们严惩所谓违反基督,“冒犯”教义的“叛徒”的时候,大清“援外”的那些个拯救人类的和尚道士们适时的出手相救。康熙也在这些和尚道士的嘴里变成了世界人民的救世主,那些被教会压迫的各界人士都通过各种渠道,逃亡到大清来,其中不乏许多引领世界各种科技文化的领军人物,也因为他们的到来,大清的科学技术,被迅速的提高,站到了世界的前端。
康熙最终还是未能亲自给胤禩授礼,卫琳琅自然也无法成行,虽然存了万分之一的希望,卫琳琅听到胤禩传回来的消息时,还是有一些失望的,今生今世恐怕真的无法再见到他们一眼了。
只是卫琳琅此时也完全放松了心情,胤禩正式立国,代表从此就真正的振翅高飞,跟康熙的大位永远无关了,先前,卫琳琅还有些隐隐的担心,生怕康熙一个命令,召胤禩回国,如今,才算是真的把心搁在了肚子里。
康熙五十大寿,胤禩和乌力吉到底都没有赶回来,只是两兄妹都筹集了数之不尽的礼物来给康熙贺寿,胤禩特意把自己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给了康熙不少,身为男人,他自然知道康熙最最喜欢和需要什么。
康熙在胤禩立国那一天,特意给卫琳琅晋升了皇贵妃的位份,虽然按乌力吉和胤禩那里来说,卫琳琅早就是太后的身份了,只因为照顾康熙,还屈居在妃位上。大清各界对卫琳琅晋位,没有任何异议,有些人甚至在想,康熙为何不一次到位,干脆做了太上皇,让卫琳琅当太后罢了?
所以,当康熙五十万寿的时候,卫琳琅就身穿明黄贵妃服装,跟康熙并列而坐,这种高高再上俯视众生的感觉,令卫琳琅心中感慨万千。曾几何时,自己惶恐不安,都是害怕自己母子三人性命不保,谁知道如今还有高高在上,跟康熙并列而坐的机会?
由几个孩子主持的庆祝仪式也很精彩,不说“千叟宴”带来尊老爱幼的深远影响影响,单说那宏伟壮观的阅兵式,都让一般百姓们见到了往常只在传说中的大清雄兵。康熙存了与民同乐的心思,特意允许普通百姓围观庆祝阅兵式,自然,是限制了人数和身份的,能够来观礼的人都是替大清做过特殊贡献或者身有名望的人。这些人并不限于民族,身份,地位,或者是一个捏糖人的,或者只是一个教书匠,也或者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师爷,小捕快而已,这些人都是生活在民间底层人士,无一列外,都被百姓们称赞过,有过贤名,可以代表一个行业的杰出人物。
大清此时真的称得上国泰民安,康熙盛世,虽然康熙身体有痒,但是知道的只要那么几个人,对外瞒的死死的,连皇子们都得不到半点消息。有胤禩珠玉在前,其他的皇子们有点野心的也盯着外面,不是非要跟太子争位不可,尤其有些眼光犀利的也看出来了,太子落马,根本就是因为跟康熙争权导致。眼看着康熙虽然年岁不小,却依然精神矍铄,不显老态,甚至在康熙五十二年,还有皇子出生,康熙这样的身体,说他能够活到一百岁,也没有人不相信。
几个大的皇子眼看着把太子拉下马,原本以为可以一谋大位的,可康熙根本就没有再立太子的意思,胤祉和胤禛可不敢跟他们的老爹斗法,都乖巧的各自做着手头的工作,以期待给老爹留下好印象。几个小的,除了十四对大位有点野心,其他的连十三在内,都希望能够跟跟胤禩一样,跟外国人一较高下,继承皇阿玛的皇位算什么,自己打下来的才是真本事。
对于康熙调教弘旺几个皇孙的事情,他们也都以为康熙这是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胤禩的遥思,也没有太大的反应。
倒不是说胤祉,胤禛眼界窄,他们年纪稍微长一些,又明暗中跟太子较过劲,手中也都握过权,对大清的政治权利分布也清楚一些,心里多少对自己上位后有些把握,加上他们也没有其他可支持他们在外面闯荡的力量,只有康熙的大位相对来说还容易一些。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胤祉手里只有一些书生,读书论词不错,出兵打仗可就不行了。对于胤禩在外抢人家地盘的事情,这些个酸儒书生们还曾经作诗讽刺辱骂过胤禩,好在有康熙鼎力支持,得到好处的八旗大家及在外做买卖的百姓们也没有人在意他们的酸话,日子久了自然也就无人记起了。
胤禛手里除了少的可怜的几个旗下奴才可以为他所用,连年羹尧都摇摆不定,连他正经的岳家都跟他不清,更不论其母家了,跟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来往。胤禛要人没人要财没财,除了在大清折腾一下,还真没有地方可去。
胤祯倒是个有野心的,想要学胤禩带兵去抢别国的土地,可惜,大清百姓们过惯了安稳日子并不愿意擅动刀兵,那些个文武大臣们也不想徒生是非。人胤禩打仗是在别国的土地上杀人,用的是自家的银子,借的是别国的刀兵,根本就不用大清费一文。胤禩用兵就得用康熙的人马,消耗大清的国库,将来能不能够为大清和那些个氏族们带来利益还是两说。
再者,胤祯这些年为人处事可不比胤禩当年,他年少气盛,从小被德妃惯的高傲无比,身边也无人指点,除了康熙和太子面前还有点矜持,连胤禛都不放在眼里,若是他将来真的大权在握,底下的大臣们也难于掌控他。
日子就在文武百官的观望中悄然而过,康熙若有似无的培养弘旺他们,胤祯也在到处拉拢人脉,希望可以领兵出诊,只是大清周围的国家没有一个敢随意出错,让康熙挑出把柄,胤祯空有报复,却无力去使。
也不知道是旧疾复发还是年纪到了,在自康熙五十八年以后,卫琳琅的身体就突然消瘦了下来,虽然每天的饮食照旧,却挡不住身体日渐单薄。康熙命太医院的太医一起给卫琳琅诊脉,可是太医们的诊断都是无病无灾,查不出来任何病因。弘旺和弘蛟也担心不已,两人轮流旷课,照顾陪伴在卫琳琅身边。
卫琳琅自己倒是没有感觉,对康熙和弘旺弘蛟的担忧只是觉得好笑。前世的历史上,良妃卫氏早早就去了,可是这里的卫琳琅却跟她不同,儿女孝顺过的一帆风顺,自己也没有别的疾病,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怎么也不会无疾而终的。
卫琳琅还不想死,康熙眼看就要挂了,自己也还想到胤禩和乌力吉那里去看看呢。老俗话说的好,花钱难买老来瘦,人老了,瘦一些倒也不是毛病,只要能吃能喝能动弹,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只是面对康熙和两个孙子的紧张,卫琳琅心里也担心不已,表面上也嗤之以鼻,讥笑他们过于紧张。
康熙紧张了几天,见卫琳琅身体并无不适,也只好嘱咐太医一天一诊脉,自己开始抓紧培养弘旺几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