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调的双方,说得扼要,就叫:人品问题。
以自己为中心,在我们待人接物的平素里是行凡事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原则(甚至是根本原则),有时候,我们管这叫自私,其实这叫法不太准,这大可叫成本性。同样,基于“人是感情的动物”这一重要论断,行事以情绪作为参照的做法也是每个人所避免不了的。说完这些再《穿墙记》中的嘎鲁同志的经历,我们于是可以粗略地评析一下上面提到的搭配问题或曰人品问题。
首先,小人物基本上都是俗人。嘎鲁就这么个人。平凡本没有错,错的是不甘于平凡。在我们无力去改变平凡或暂时安于(习惯于)平凡的时候,我们简单却实在地活着。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喜获了一样能改变平凡的东西,那么我们会怎样对待这个东西?嘎鲁在获得穿墙异能时的反应基本上能代表大众。开始是惊奇和惶恐,因为自己突然变得怪异了,我们总要免不了担心一下这是灾祸还是什么。
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有偶然的机会让嘎鲁发现自己的异能有一些很奇妙的功用,能让他做一些平日里也许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有个词叫有恃无恐,还有个词叫得意忘形。以外地发现自己有超能时,嘎鲁的腰板直了。这里面有一个含义就是:有时候,平凡的生活和平凡的能力压制了我们的一些情绪和本性,使它们隐而不露,当突然有合适的条件来让我们超越平凡时,那些被压制的东西就很容易被释放出来。表现在嘎鲁身上就有像小气啦,虚荣啦,骄傲啦,贪婪啦什么的,在他运用穿墙神功的时候,一个都不留得宣泄出来了。这中宣泄很容易过度,而这似乎也就因此隐藏了危机。
接下来,就和被压制的情感被释放了一样,那个隐藏的危机也被释放了,被嘎鲁的另一些性格释放了。我们应该理解嘎鲁后来只顾着使用异能而不去关心它的来历与性质的做法了,因为我们和他一样也是俗人。这就是前面哪个词——得意忘形。关键在于“忘”,忘了本了,忘了自己其实是什么人了。我不认同《有趣的比照》里“结局还是更符合现实规律的个人英雄的失败”的说法,这似乎更应该理解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或“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俗人就是俗人,即使给了你不俗的能力,最后的最后,那些隐藏在心里的俗的人品还是会害你蚀把米。这就是人品问题,这就是搭配问题——俗只配俗而不配不俗。
《穿墙记》精彩的地方在于对人物生动的刻画,小说语言可读性很强,节奏明快,而它不作为科幻小说是有道理的:以搭配问题构成故事线索比以穿墙遁壁作为科幻构思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合理。
而看来,《穿墙记》也只适合放到“界外”里面去。有意思的是,“界外”开栏三期以来,让人有理由喜欢的竟然是两篇外国小说,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哪去了?难道要把“界外”办成“国外”不成?
其他的不多说,继续看杂志,继续看小说好了。
外篇 看《被毁灭的人》
阿土看挑战想象力极限的《被毁灭的人》
说到贝斯特的科幻小说,不得不惊奇他超人般的想象力(好象他参与创作《超人》漫画)。相信不少朋友认为《群星,我的归宿》是他想象力最丰富的小说,我却认为《被毁灭的人》才是独一无二之最。
先说说对想象力的定义吧,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上都有严谨、科学而且能弄晕我脑袋的定义,我只谈自己对它的定义,因为毫无疑问,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除非是死板的机械人。想象力到达很高境界就是细节想象,还有更高境界却是无论宇观、宏观乃至微观,彻头彻尾地想象,这应该是想象力的极限。科幻小说首先给想象力束缚了科学枷锁,而要在限制的牢笼里挑战极限又是难上加难。因为前边所说的彻头彻尾想象又加了修饰词:逼真、合理而且科学。而《被毁灭的人》正极度逼近这一极限,下面请大家在导游我的带领下重回这本小说的世界。
罗嗦的毛病总免不了发一下,像间歇性精神病:)。这篇小说早想评,一直不好从何下手,从什么地方下刀子呢?无论故事、技术、人物等各方面都值得说上一大堆,到最后自己的评论也只能说牛屎一泡,没新意,没引力,吹吹扔掉,还怕肥力不够。这次终于找到了令我最难忘的想象力,值得大笔书书,从外到内逐层剥开,深入透析。人与动物、机器这些东东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当然由想象衍生咯。越说越想说,渐渐会偏题,我主要进行一句话评论其实就是想改掉自己罗嗦毛病,现在看来,效果仍不佳呀!绕回正题吧!
首先看细节的逼真、科学。一开始印入我眼帘的是太阳系的时间全图,让我不禁想起一些不小宾馆都有几面钟,显示世界各地时间,这个细节逼真得无以复加。我最欣赏的细节是“匹普、波普、比姆、巴姆”,这种寒暄习惯有点像“问吃饭了没?”或“问天气”,是独特而极逼真的细节,仿佛亲临未来对话现场。还有透思士的思维对话,说多漂亮有多漂亮,与谜语融合得完美无缺,带动故事发展同时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还有歌曲屏障、小游戏、心理描写、意识流、感情、爱情等这些细节在小说场景里都显得逼真而且科学,在这方面已理所当然超绝。
再来看宏观想象力。通篇构思展示出一个有透思士的社会,社会中同样存在有钱人,存在贪钱的、夺权的和好色的,也存在警察,存在法庭,而且是电脑作最后决断者。一起架构出实实在在的世界,一切都显得那么合理。尤其是把一个变态思想的人作为主题线串起所有情景珍珠,连成璀璨精美的故事项链,不可谓想象力不佳。无论警匪斗智、情感矛盾,还是英雄相惜,都丝丝入扣,引人入胜。同样表现好人的缺点,坏蛋的魅力,完全丰满人物形象,上述一切那么全面,宏观上想象力也逃不了高分。
宇观呢?从小小的代码“WWHG”(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细节哦!)引出越来越复杂的故事,表面的故事加内心的情感发展营造一片恢弘庞大的场景,丝毫不逊色于《群星,我的归宿》。一个人的情感历程印射出改变宇宙的故事,这想象力真是不言自明地大胆,但真正看完又发现这方面贝斯特还是赢了,科学逼真的宇观想象力。
没找到全文,我是买书看的
只有一些短短介绍
被毁灭的人》(The Demolished Man),获得了首届雨果奖,这部作品同《群星,我的归宿》一样,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名著,其作者阿尔弗雷德。贝斯特(Alfred Bester),在美国科幻界备受推崇。
《被毁灭的人》的故事背景是一个社会每个角落都充斥着透思士的社会,拥有超感能力的透思士可以看透人的思想,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的隐秘思想几乎无处遁形,犯罪行为在发生之前就已被察觉。
小说的主人公是本。赖克……帝王企业的总裁,他与家族创始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心存侥幸地严密部署了一起谋杀案,干掉竞争对手……德考特尼。在超感秘书、超感司机、超感医生、超感管家以及陌生的超感士的包围之下,隐藏思想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要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总会找到办法的,赖克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他蓄谋已久的谋杀计划。
小说只是加上了科幻的背景,其余的,诸如权力争斗、私生子的复仇、金钱的交易、情感的困惑等等,都是与现实生活紧紧相扣的情节,并不是凭空的想象。
小说里的毁灭不仅意味着****的毁灭,财富、权力的毁灭,还意味着精神的毁灭,比如一个由于犯罪而被驱逐出团体的透思士,他被孤独地留在普通人当中,对他来说,这就是最残酷的惩罚,就像一个正常人被放在了一群聋哑人中间,他无法与周围的人沟通,长此以往,人会发疯的,这就是精神的毁灭。
另外,主人公梦里反复出现的没有面孔的男人,这种恐惧的来源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藏着一个没有面孔的男人,能毁灭你的,不是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周围的环境,而恰恰是你自己。
这本是是一百本必读科幻之一也是五十本最佳科幻之一
这部经典科幻小说同时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关于警匪较量的小说。贝斯特还在其中加入心灵感应的设定,于是小说中智慧的较量便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也是贝斯特写得最酣畅淋漓、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阿尔弗雷德&;#183;贝斯特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参与《超人》、《蝙蝠侠》等美国著名漫画剧本的编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一系列优秀短篇科幻小说的发表,特别是两部想像非凡的长篇科幻小说《被毁灭的人》、《群星,我的归宿》的出版,贝斯特成为美国科幻界最核心的明星作家。《被毁灭的人》获得了首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这部作品与《群星,我的归宿》一样,已经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名著。1987年,贝斯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去世。贝斯特的科幻小说情节紧张、刺激,充满了大师级科幻文学的杰出贡献,1987年,美国科幻与幻想小说协会授予他“星云奖”特别奖。贝斯特是该协会评选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师”。
好的故事能够娱乐人心,伟大的故事更激发起我们对于自身生命、梦想及价值的探索。《被毁灭的人》不仅具有曲折的情节,还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独有的创造力和远超出其创作年代的前卫思想,这部作品于是被定位成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贝斯特拒绝让自己的小说陷入好人对坏人、正义对邪恶的陈旧模式,而是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的本性,最后对人类本性和潜能作出了富于激情的总结。
外篇 《科幻奇幻魔幻玄幻的区别
作者:凤凰
在科幻论坛听人说“倪匡的作品不是科幻,可归入奇幻”。
在奇幻论坛听人说“《魔戒之王》是近代魔幻小说开山之作”。
在某著名网站看到“我最喜欢《龙枪编年史》这类玄幻作品”。
又有人说:“黄易的科幻写得很有趣。”
够了。
脑袋疼,心疼。
搞分类似乎该是专家的工作,但看到这些混乱观念,实在忍不住要写点东西出来。
最难受的是,这分类问题还经常引发论坛口水仗。
喜欢或讨厌一件东西,本不需要理由,但若要捍卫它或是抨击它,首先也得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吧。希望朋友们看了此文,能少打些无价值的嘴仗,省下时间去看文、写作或是评论。
以下是笔者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若有不同意见,欢迎一同讨论。
科幻、奇幻、魔幻、玄幻,都带个“幻”字。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何为幻”?
虚构的。瞎编的。不存在的。假的。
可是,非幻想类文学,或者,我们常说“主流文学”,就全是真的么?
文学本来就带有虚构成分。哪部小说是完全真实的?即使是纪实文学,恐怕也有凭想象去修饰渲染的地方。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真人还是虚构的人?
《三国演义》里倒有许多真人,可他们在小说里的对话,真的在历史上存在吗?
池莉写了一条“吉庆街”。翻开武汉地图找吧,肯定找不着。
全是假的?那么,所有的小说都算得上“幻想”小说了?
也不对。
因为,非幻想类文学,与幻想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真实的可能性”,或者说“确实发生的几率”。
也就是说,非幻想类文学,虽然情节、人物都可能是虚构的,但我们很容易就能在真实生活中找到影子。一个故事,一个人,可能并不曾存在过,但只要上街转转,很容易发现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人。
非幻想类小说,写的是一些“很可能发生”的事。甚至,根本就是发生过的事,只是把人物改了名字,又或把几个人的经历揉在一起,再加些修饰润色。在进行虚构时,必须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
而幻想小说就不同。它所描写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发生的,甚至根本不曾存在的。它所处的时代、环境,距离我们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