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松研究手记(四)
2004。03。26
《韩松研究手记》发给吴岩老师看了一下。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并说中国主流文学界尤其是大文学意义上还是低估了韩松(我也这么看),勉励我要把论文做开做好。吴老师还发邮件告诉我韩松的E…mail,我很感激。最近因为资料有限,也因为研究的需要,是要想办法和韩松本人建立联系了。
看来那天的一番质问起了效果,00、01两个下半年的《科幻世界》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又出现在书架上了。这下就不必为《红色海洋》伤脑筋了。只要请杂志社那边把发在《奇谈》上的韩松作品复制给我,至少在《科幻世界》上发的韩松作品算是搜集全了。
晚上在网上查了一下图书馆没有的那几本韩松作品,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在未来世界的日子里》都是长篇科幻小说!我都当成是科普作品了,显然,两部长篇使得韩松的创作实绩大为提高。而且据师博的文章看来,至少《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是一部很有水准的小说。文学研究真是必须脚踏实地,所以我必须读这两部小说。韩松年表的整理工作一直弄到凌晨三点,这么慢的原因是韩松作品很丰富,为了追求年表的尽量准确就要慢工出细活,这样把年表寄给韩松请他修改充实的时候他会比较乐
韩松研究手记(五)作者:frankfire
2004。03。27
一觉醒来,已经将近十点。赶紧到图书馆,星期六阅览室只开半天,路上吃了两只香蕉权充早饭。匆匆把91年到03年的《科幻世界》目录浏览了一遍,与韩松有关的文字除了他的小说外并不多。复印了姚海军撰文的《边界的破坏者——韩松》《韩松访谈》,这两篇文章非常重要,前者反映了姚海军对韩松科幻创作历程的熟稔,他进行的一些分析相当有价值,后者是典型的作家创作谈,对于韩松这种文风比较隐晦的作家,他自己的想法对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材料——《韩松访谈》中可以看到韩松的创作观,消解了我的不少疑惑。吴岩老师在“幻想的边疆”里面零星谈到的对韩松的看法也很有启发性,我准备下次直接录入到电脑里。
中午在自习室里读完了《2066年之西行漫记》,初步感觉是这是一部蕴涵了相当多的哲理化思考的小说,形式上则采用一种经典模式:成长小说。但因为是断断续续读完,再 加上文风是一贯的诡异多释,所以没完全看懂,要再读一遍。
韩松研究手记(六)作者:frankfire
2004。4。6
最近事务繁多,研究工作停了下来,只是把韩松和别人合写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看了一遍。另外我发信问候韩松并把我整理出的韩松年表发给他之后,韩松回了信。他的 信很简短,但是显得挺高兴。有中文系的学生愿意认真地研究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个作家 感到高兴是很自然的——反过来我也应该把研究做好。他谦虚了一下,说“我那些东东,怎么经得起研究呢”。对我整理的年表,他进行了一些更正,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线索,并 说我整理的比他所记得的还要清楚,有些作品又放在北京了,以后想起来再和我联系。
韩松的作品诡异而多释,有时我在面对他的作品的时候头脑并不能保持清晰,会产生 困惑的感觉。是那样一种感觉:就像在重庆的浓雾中依稀看见前面有几个美女在 虫虫面?,却看不清她们的绰约风姿。最近上当代文学经典文本分析课时,正好讲到苏童的《罂粟 之家》。我本来觉得那主要是个精致诱人的故事,但是陈晓明老师进行了很多理论分析, “看出”的意义之丰富,让人瞠目结舌。于是我想,苏童和韩松的文风颇为相似,既然苏 童的作品可以揭示出这么多东西,那韩松的作品同样可以。于是,下课后我跟老师说了一 下,就说自己毕业论文在研究一个作家,这个作家的风格和苏童很像,老师能不能帮我看 看他的小说,看您能看出什么东西,我参考一下,云云。陈老师答应了——这是典型的理 论派老师,他对文本的感受力很强,当对韩松作品有不少发见。
韩松研究手记(八)
2004。4。21
昨天终于动笔,晚上写了近两千字,即论文第一部分:韩松科幻创作概述。天气很凉快,我的头脑也比较清醒,但是写的时候有点没精打采,不知道怎么回事,叙述、表达都有些吃力,难道写了篇小说就把自己给透支了?不过在图书馆闭馆之前,终于坚持把这部分完成了。
事实证明坚持写完一节是正确的。回寝室后和一个已经完成论文的中文系同学交流了一下,她说刚开始可能没状态,慢慢会入港的,写论文比较像作八股,虽然不那么死板,但是“起”那一下总不会太激动人心。她前段写论文时一天也就写一千多字,而且控制着自己不要加快速度(她的水平我是知道的,要快起来一天五千也不在话下),因为写快了脑子容易变得不清醒,凭着直觉一口气往下写,冒出些比较偏颇的观点。她这么一说,我就心安了一点。
概述部分看似好写,但要能比较准确、清晰地勾勒出这个作家创作的发展历程及分期,并点出一些重要作品,下笔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今天天气依然很好,晴朗而凉爽,我把昨晚的成果细细看了一遍,做了一些改动,这才基本上满意了。
写后面的部分需要先对韩松作品进行一个粗略的分类。……我停下来,先读一下《红色海洋》。文学作品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会有许多版本,看韩松作品就会不断感受到这一点。韩松给我的《深渊》手稿和在《科幻世界》发表时一样,都使用的第一人称,把人类对于海洋之神秘的体验表达得十分真实生动;而在网站上的版本使用第三人称,效果就差了不少。……然而,我知道《红色海洋》一时不能出版的原因了。
下午被朋友拉去和法国人练习法语口语,晚上近八点才回到图书馆。后面的部分都是对韩松创作具体特点的分析了,前一段时间浏览作品的印象有些淡了,现在需要重读、细读,把握一些关键的地方;在这之前要做的,是对韩松作品进行分类。因为作品的特点有交叉,所以这项工作也花了一点时间。从明天开始,边读边写,从作品中挖掘。
韩松研究手记(九)
2004。4。24
前几天把韩松的几篇作品和我的论文大纲给毕业论文导师孔庆东老师看了。孔老师看后,回信道:
“发来的东西都看过了。我相信你会写出一篇很不错的论文。我有一些想法,一是要防止评价过高,最好多谈特点,少加赞誉。特别是语言,我觉得似乎没有你感觉的那么好。二是顺序,我建议你是否先谈语言,最后谈寓言和预言,把重要的东西放在后面。三是男人的欲望部分,要注意扎实,要结合作品实际情况,不要为了说得圆而委屈了作品。好,你写吧。”
孔老师给我泼了一杯凉水,对,一杯凉水。应该说孔老师的意见很中肯,富有建设性,我所设想的论文结构确实有些问题。但是韩松的语言,一直是我和诸葛津津乐道的,为什么孔老师感觉平平呢?
这里存在很多可能性:
A。孔老师所读过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大师作品很多,韩松的语言比起大师的语言尚有差距,而我的感觉很好有孤陋寡闻之嫌;
B。作为科幻小说,韩松作品的文字有其特异性,孔老师对科幻不熟悉,所以体会也不深;
C。我选择给孔老师读的篇目不足以体现韩松作品在语言上的最高水平(我选的篇目是《宇宙墓碑》《收音机时代》《地铁惊变》《我的祖国不做梦》《春到梁山》《没有答案的航程》,实际韩松作品中语言魅力最佳我觉得是《春到梁山》《柔术》《回到未来》和《劫》,后两篇因为没有电子文本所以没发给孔老师)
……
好,那么就从语言入手,把对韩松作品语言艺术的研究作为论文的第二部分。不过要动笔又觉得头脑中的思路还不太清晰,材料不够。难怪,前一段时间看作品都是浏览,是要对韩松整个的创作有一个全面认识,以便得出论文总的思路,但具体分析某些特点,还需要文本细读。
虽然时间在一点一点过去,但必须把韩松的重要短篇作品都进行细读,从中寻找材料。我开始读《柔术》,边读边记录心得。感觉很好,因为是带着问题去读,思维非常活跃,联想异常丰富。《柔术》读到三分之二,我已经写了一千五百字的札记,而且想明白了一个重要问题。
韩松作品在文风上的突出特点是“诡异”,这几乎可以区分韩松与别的中国科幻作家。那么,“诡异”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语言的匠心?韩松的语言在用词、句式、修辞(主要是比喻)等方面都很有特点,想象力丰富,引人入胜,但把语言单独作为研究对象,似乎还单薄了点。“诡异”,还跟韩松小说的结构、叙事节奏等紧密相联,所以把韩松作品整体上的“诡异”特点之研究作为论文的一个板块,更为合理。
韩松研究手记(十)
2004。5。12。
到昨天,文本细读工作基本完成,积累了近两万字的札记,可谓收获颇丰。这段时间除了五一长假期间到青岛一游之外,都在做这个事情;旷日持久的细读,有时不免心烦,看着同年级的朋友有的已经把论文装订成册送交教务自此万事大吉,总会产生羡慕之心。
但论文是不能着急的,这还不是吃不了热豆腐的问题,是没有豆腐可吃的问题——没有材料怎么下笔?大而化之地谈谈韩松科幻创作特点是轻松愉快的,可惜那不过是大纲。
今天早上开始写,比较顺利。所有论文都是这样的,没动笔时感觉是很大一项工程,写起来也就是条分缕析那么回事。而且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因而有话可说,有材料可用。
韩松科幻创作综述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写好了,今天写第二个板块,分析韩松的诡异文风。
我在进行着一种尝试,那就是模仿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的写法,从小的特点开始逐渐分析下去,各段之间是很自然的过渡,而非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这种散文化的论文写作方法能较好地发挥写作者的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不过必须保持一定的理路、连贯性,不能信马由缰,写到哪算哪。虽说不可能像钱先生那样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但我感觉自己确实有一些比较机智的发挥。
写到下午的时候,渐渐有些滞涩。论述“诡异”这一部分,重头戏在于谈韩松科幻小说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韩松科幻作品“多释”的特点;它既容易使读者产生迷惑的感觉,同时又是韩松科幻小说具备丰富内涵的基础。问题是这段论述的最后部分上升到对科幻文学特质的考察,我不得不审慎落笔,毕竟这是众说纷纭、很多内容我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争议地带”。正在脑子有点糊涂的时候,妹妹到北大来玩,把我叫出去转悠了几个小时,八点钟才回到图书馆继续写。还有一个对不确定性的升华式总结明天写。但下午写的那些东西我并不满意,暂且这样吧。
现在论文已经达到了六千字,照此发展,超过一万五千字是肯定的。自忖说话不算罗嗦——作家研究真不是个小题目。
韩松研究手记(十一)
2004。5。14
中文系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万字以上,而我现在已经写了一万六千字,估计写完之时加上注会超过三万字。这不是我好大喜功想创造一个中文系记录,而是我所进行的这个题目客观使然。我想在我所积累的材料基础上尽可能说清楚,分析透彻,论点论据论证一应俱全,充分展现韩松科幻小说的魅力和价值。于是文字在我笔下流淌。如果在修改的时候需要删刈,我也会毫不留情地删掉那些或许很有感觉但在论文的整体结构中显得不合适的文字。字数不是目的。
我在写作过程中是全神贯注、非常投入的。我能感到心中涌动着的复杂情感,几年来对科幻的理解,对韩松作品的欣赏,尽数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之中了。我不是圣人,心中未尝没有功利性的想法,比如未来在清华的导师可能会青睐这篇论文啊,比如可以靠这篇论文取得自己在科幻文学研究方面的名声和地位啊,等等。但当我聚精会神写论文的时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