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51之远东风云 >

第10章

1851之远东风云-第10章

小说: 1851之远东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随便投降清朝,最好找洋人逃走,他们起码会开化点!现在这个时代,人家最多是吊死啊!”赵阔咬牙道:“不过那也得打到沿海啊!而且我得搞堆银山,我可不能去美国修铁路去!老子的冤魂可不能铺在美国铁路的枕木上!”

“那我该如何行动呢?这他妈的可是在和一个文明为敌啊!”赵阔脸皮**了几下,很快得到了结论,这就是后世如雷贯耳的《轿中八策》。

总原则——以愚昧对抗愚昧!

第一、摧毁主要敌人,满清精英阶层:官吏、官商、大地主、秀才等儒家中人,这些都是文明的承载者和既得利益者,有他们在,反抗必然一波加一波,这是一种文明的反击;

第二、拉拢社会明规则和潜规则的被压迫者、受害者下水,包括贫民、小商人、天地会帮会成员等,这些都是同盟军,可以提供税收和兵源,但因为其文盲愚昧,只可利用不可信任!

第三、必须培养自己的精英阶层,这些人要能和自己有共同的利益,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影响领导下层人,这类人暂时这文明没有,貌似可以从见多识广唯利是图的商人阶层寻找;

练军——打造一只不怕死的军队护送我赵阔到海边就行,至于什么鸟现代军队对90文盲的这个野蛮国家而言不啻于是痴心妄想。

第四、军队信仰不能丢,没有信仰的军队只是乌合之众,没有献身精神。在这个愚昧的时代只能寻求宗教信仰,而且可以直接拿信徒做兵源财源!至于什么共产主义等最先进的信仰,暂时太超越时代了,以后再说吧。

第五、天地会骨子里是民族主义,这杆大旗可以迷惑很多人,拿过来用!这也是兵源!

第六、民族主义应该在信仰之下,上帝指挥民族,否则,一是军队军纪无法保持,二是我赵阔的大权可能旁落。

英国17世纪的牛人克伦威尔为啥能打败英国国王的军队?他从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普通农民中召募士兵,这使他的军队在作战时既勇敢而又有纪律。他指挥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7月2日)中取得胜利后,被誉为“铁骑军”。这群穷逼(阶层低下)+傻逼(信仰坚定)有厉害无比的献身精神,那战力比国王的军队高多了。

第七、必须建立扎根到村的根据地,提供根据地和后备兵,以便他赵阔失败后逃跑或者置换发财后不愿拼命的富贵兵。

第八、要诱惑广大平民阶层,光口号是不行的,毕竟这年头90的都是文盲,你说的天花乱坠,人家听不懂,要搞定他们只有给实际利益。那还有用别人的钱请客更好的?把官吏、大地主的财产分给穷人!收了,你就爱上我了!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狗屁!这是往孔老二脸上贴金!自古以来就是这么操作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愚昧对抗愚昧!

琢磨完,赵阔一拍脑门,哎呀,这不是未来最先进组织的一些政策吗,打土豪分田地啊。

但是想想真是高,也只能这么做,因为赵阔手里什么也没有,而那个时代的大地主比解放前危险的多,人家都是德高望重可以直接组织团练的,那可是满清一切叛军的死敌啊。

这种人不干掉留着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不过赵阔还觉的搞这事难度比后世难多了,因为大部分人不识字,都认为皇帝天天吃油条,左手咬一口,右手咬一口,这他妈的搞宣传难度很高啊。

还有精英阶层,以赵阔的历史知识,西学东渐还是小日本打趴下中华后,才兴起的,更可笑的,小日本把《海国图志》当教科书!

《海国图志?谁写的?

满清大臣魏源!

只可惜,这书写完后,在满清根本无人问津,而日本人在因为闭关锁国,查抄到日本的中国货船的货品的时候,发现三套《海国图志》,奉为至宝,疯狂刊印(奇*书*网^。^整*理*提*供),一时间,日本上流人物如果见面不说:“你看《海国图志》了吗?”你丫就是乡巴佬的幕府派。

可想而知,以满清此时的文化搞什么宣传真难啊,儒家都是精英,但人家都支持满清是自己死敌,愚民因为都是文盲和极端的愚昧不好宣传,只能当工具,弄不好就把自己反噬了,商人阶层根本就没有,自己根本找不到合适有力的精英阶层同盟军

最快速高效的还真是洪秀全他们那套跳大神的邪教快。

但赵阔肯定不想搞这套,因为他还想着搞个政治避难,跳大神好忽悠愚昧的国民,但外国人不好忽悠。

正想着呢,赵阔听到前面小丁子霸道十足的呵斥路人:“滚开,将军的轿子!滚开!”

赵阔笑了,他每次看到小丁子,都好像看到缅甸金三角那些斜跨着AK47的少年毒枭军。

他猛地一拍脑袋,发现了一群最好糊弄最好同化的人。

太平天国的童子军。

这群小孩都是11-15岁之间,不仅坚信太平天国,打仗勇敢到悍不畏死的地步,那是不要命的啊。太平天国后期名将陈玉成等就是从这群人里成长出来的。

他更是想到了历史上的一只著名军队——土耳其苏丹的禁卫军!

这是14~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精锐常备兵团。1363年由苏丹穆拉德一世建立(一说初创于约1330年奥尔汉秉政时期)。15~17世纪形成特殊的征兵制度,每五年从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强行征召未成年男子,往往是从异教徒(基督教)社会里购买的小孩奴隶,将他们分到奥斯曼军事封建主家庭、甚至就生活在皇宫里,生活数年,学习土耳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并皈依伊斯兰教,逐渐从文化上进行同化,继而送入伊斯坦布尔、埃迪尔内的专门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和宗教灌输,以培植对苏丹的效忠精神,尔后补入军中。

这群从小就跟苏丹生活在一起的战士,眼里除了苏丹外谁也没有,坚信苏丹灌输给他们的一切信念,打仗自然悍不畏死,视死如归,绝对是苏丹手里的一张超级王牌。

“停轿!回议事堂,见东王!”赵阔大呼。

杨秀清有点奇怪,赵阔就说因为要大张旗鼓佯攻广东,所以需要身手灵活不被清兵注意的小孩四处插旗、刷标语、潜入侦察。

小孩不难要,因为打仗不如**那么有力,虽然一样勇敢,但肯定不如**那么精锐。

他终于特别要到了200名小孩,因为南征有点危险,杨秀清给他的都是孤儿。

这群孩子参军前都是只要给口饭替你杀人放火都是无所谓的。

几日后,赵阔特地视察了派过来的200个小孩,拍了拍最前面那个又矮又瘦的小黑脑袋,赵阔蛇一样的眯起了眼睛,肚里得意:“我怎么这么像后世那群小孩扒手的头目?”

===========================================================

资料: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滩人。魏源21岁

时,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由于魏源富有朝气,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场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被任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他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一个班子翻译外国的报纸和书籍,他主持汇编的《四洲志》一书,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好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击一猛掌。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全书已达500卷之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应当注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其中,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以上都是马后炮,事实是,中国人后知后觉。最应该倾心学习的是什么人?是自己的流氓朋友吗?错!最应该学习的是揍过自己的牛比敌人!把他们的长处都学过来!然后再把他们揍得他爹都认不出他来!这才是王道。)

10土耳其苏丹的禁卫军

五日后,太平天国西贤将军赵子微率领5000南征军浩浩荡荡的杀向湘粤边境的宜章县府。求援文书和告急奏章雪片般的飞向清廷。

因为是佯攻为主扰乱清廷视线的军事行动,赵阔并没有让手下那些吃苦耐劳的天兵发扬太平天国的一招绝技:翻山越岭的闪电般进军,相反他命令大张旗鼓、鼓锣齐鸣平速前进,沿途还洗劫一切村庄的财主,聚敛贫苦无依的农民加入太平军信仰上帝和洪秀全。

浩浩荡荡的军列中,赵阔坐着12个人抬着的大轿子,前后周围12个童子军拿着火器长矛护卫,真是好不威风。

在路两边则跪满了衣衫褴褛如乞丐的农夫民妇,有的头顶米糠来参军、有的合什念佛替参加了这只军队的子弟送别祈福、而有的只是磕头,希望通过在对这强权的膜拜中带来一点好运。

这时候,那豪华的大轿子门里出来一个太平军打扮的裹头小孩子,腾的一声跳出了前杠,落在前面开路的朱清正旁边,吓了他一跳,扭头一看,原来是赵阔身边的小丁子,朱清正赶紧点头致意。

虽然他年纪比小丁子大得多,但无论参军年限还是战功以及和主将的关系,他都比不了这才12岁的小孩。

小丁子并没有还礼,在他眼里,朱清正这种亲兵不必理会,他急匆匆的跑到路边,扶起了一个匍匐在地的小乞丐。

这小乞丐在人群里很特别。

别的农民都还是跪着,但他却是趴在地上,身上衣服烂到几乎赤身裸体,黑色肮脏的裸露脊背正对着天,趴在地沿上,他蠕动着,努力往太平军方向伸出瘦骨嶙峋的手臂,那手臂尽头的手摊开着,上边托着半块黑的如煤块一般的豆饼。

这半块狗都不会闻一闻的豆饼,无疑这就是他此刻所有的财产。

“将军让你去见他。”小丁子拉起了他,几乎半扶半抱像提着一只饿死的狗那样,把那孩子艰难的推上了高高的轿子。

“你想参军吧?”宽阔的轿子里,一身昂贵服饰的赵阔背靠着舒适的棉垫,居高临下的看着这条死狗一样的小孩子。

那孩子好像很费力的抬起头,嗫嚅着,却是喉头咕噜了几声嘴皮张了张,却没有说出来话,一双眼睛瞪着轿子里矮几上的糕点挪不动分毫了。

“哦,呵呵,饿?”赵阔好像施舍乞丐般的捏起一片糕点递到那煤一样黑的孩子面前。

顿时,这一直奄奄一息的家伙,立刻好像体内窜进去一头豹子,连手好像都来不及去接,直接一口疯狂的咬住了那糕点。

赵阔猛地缩回手,他的手指差点被一口咬下来,看着那蹲在轿子里狗一样狼吞虎咽的乞丐,哈哈大笑起来。

一块糕点,小乞丐转瞬间吃的干干净净,他怯怯的看了看衣着华贵的赵阔,使劲把好像黏在矮几食物上的视线抽回来,犹豫了一下,伸手撮起掉落在脚边的食物碎屑放进了嘴里。

“诺,都给你。吃吧。”赵阔饶有兴趣的把那碟子糕点全放在乞丐脚边。

那小乞丐眼睛猛地一亮,一手就抓起一块,但这次放到嘴边的时候,他愣了愣。

然后他一手抓着那糕点,猛地朝赵阔翻身跪倒,痛哭流涕的大喊:“老爷,您大恩大德,让我跟着您吧!我去给老爷您挖清妖的心肝啊!”

“哈哈。”赵阔狂笑起来。

轿子里传来一个命令,如果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