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日出厓山 >

第70章

日出厓山-第70章

小说: 日出厓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比较被动,虽然教主和各堂堂主大都还没正式表态,不过想必压力也不小吧。”邱寻苦笑道。

“不错,如今凤阳,苏州等坛的坛主,都向我密报,说当地百姓也曾经问过这事,他们也只好说弥勒佛总会降下法旨,可是这样不行,我们不能总是模糊着,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不然犹犹豫豫的,果子就会被别人摘去。”李千山如今满脸忧色,白莲教内部其实一直也有内斗,如今更是近乎公开化的分裂,他这个教主也只能略占上风,而麻烦的是,他们目前名义上是受元廷承认的,可是信徒却大都是汉人,现在宋廷在大陆不断挑起民族矛盾,在道德上已经占据了高点,那么我教,就必须权衡,那宋廷究竟还有多大实力?或者说,他们未来能有多大作为?”

“你的意思是,倾向于和宋廷合作?”李千山神色一凛,从容淡定的气质暂时收敛,换上的却是一副磅礴之气。

“伯玉的意思,只是审时度势,一切,还是教主定夺。”邱寻迎着李千山凌厉的目光,毫不退缩的说道。

第一百二十章 赤旗军起

 李千山沉默了。

他转过身去,回头看着他父亲临终前传给他的那副气吞天下图,看着华夏那万里江山,看着那高耸入云苍秀插天的山峦,想象着站在万人中央的荣光,二十年来一直心如止水的的李千山,莫名其妙有一丝紧张,有一份惶恐,还有一分期待。

父亲十年的教诲,游历天下十年的所见所闻,压抑了二十年的英雄志,壮志难酬的悲愤,这一幕幕,尽皆在此时,呈现着,重放着,让李千山一时陷入了凝思。

只是,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除了锦绣江山,还有什么,能让他敬畏如斯?

他知道,他走对这一步,可能就能走上颠峰,走错这一步,就会粉身碎骨,他该赌这人生最大的一局么?他该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白莲教的百万信徒的性命放在秤的的一端,去赌那万里江山呢?

终于,渴望战胜了犹豫,壮志战胜了怯懦,荣光战胜了隐忍,李千山做出了决定。

“伯玉,我要见混江龙,就在这里。”李千山只用了一瞬,就做出了决定,而一旦定策,李千山的面上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冷酷和骄傲。

“教主,属下遵命!”邱寻却是头一次自称属下,而且还亲自跑去,要带那人进来。也不知在这郁郁葱葱的庐山之上,能商量出什么呢?

只是,此时的中原战局,却并没有如同阿里海牙预计的那样迅速平静下来,在巩县被自己击溃,几乎仅以身免的马守宋,不知怎的却在六月初六,竟然又能汇集万余之众,兵临汴梁城下。

当然,汴梁乃是宋朝旧都,城高池深,驻军不少,马守宋这万把泥腿子,自然断无攻下城池的可能性,这象征意义自然远大于实际意义。只是因为马守宋部居然能迅速裹挟如此多的流民加入,却是出乎阿里海牙的意料,看来情况远比元廷中央预计的严重。而民军逼近汴梁的消息,更是很快传遍天下,一时间大江南北,人心浮动。

而那马守宋,其实只是在夜间在汴梁城外喧嚣聒噪,并没有攻城,而城中守军也未出城还击,只是到了第二天,城外哪里还有半个人影?只是那绿旗却是留下不少,凭空让汴梁守将捡了点军功。而那马守宋,却也不知道带着他的万余手下,躲到哪里去了,让匆匆从潼关赶来的阔端愤怒不已,发誓要将这些贱民全部碎尸万段。

与中原几路白衣军疲软不同的是,那赤旗军却是所向披靡,自从四月开始,连续在山西河南之间与元军小股部队激战十余次,由于白普指挥有方,灵活运用地势和天气,加上每次只选择百余人的蒙古军队,而且尽量选择非开阔地,因此居然是连战连胜,而在此同时,当地的百姓也被动员起来,白普军众至十余万,原来跟来的老士卒也基本扔掉了破旧兵器和木棒,缴获的兵器,尤其是攻克上党县城,更是缴获了大量钱粮兵器辎重。

当然,这倒不是说蒙古军队无能,实在是前些年和北方闹得太凶,山西又是后方重地,当地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甚至汉军,几乎全部被调往漠北,而留下的,则全是新附军,新附军又大都助手大同晋阳等大城,晋南人数极少,而且刚刚到位不久,蒙古人又为了便于管理,也就打乱了他们的编制,如此一来,战斗力可想而知。

加上赤旗军沿路宣传“汉人不打汉人”,如今这一口号在赤旗军所到之处,已经深入人心,新附军不断有零星的开小差事件,投效的对象自然是“为汉家百姓求公道”的白衣军了。

可喜的是,在五月,终于有成规模的新附军投靠了,虽然只有百余人,可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宋军深信,有了开头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因此白普无比重视,不仅亲自接见他们,授予金银,宣读了皇帝的“既往不咎”的政策,还告诉他们“若能劝众反正,则以军功计”,鼓励他们进一步劝亲属好友袍泽重归宋军。

此外,白普军中,还有不少天机阁的郎中,专门为他们去除额头或者手臂上被鞑子强行刻上的“新附”字样,以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不消说,此举更是大大赢得了民心。转眼之间,屯田于河东行省的数万新附军,尽皆人心骚动,终于,六月初五,大同的数千新附军发生了哗变。他们绑缚白布于右臂,袒露左肩为反正,举大宋旌旗,直奔府衙,大同府思嘉帖木儿逃走,哗变军一度占领了大同,他们当即宣布奉祥兴年号,推军中队官张才为主。

只可惜好景不长,盘踞大同城外的三千探马赤军当即发起反击,并且立即向太原,云中,雁门等地求援,大同城里的宋军寡不敌众,坚守三天后城破,兽性大发的探马赤军宣布屠城三天,大同城顿时成为阿鼻地狱。

等到还在上党整顿新军的白普得知消息时,大同已破,城已被屠,白普不由扼腕长叹,只恨自己没有迅速北上,支持大同的汉军。

可是,得知这一消息的三晋民众,却尽皆愤怒,尤其是已经加入白普的赤旗军的士卒们,更是目眦尽裂,怒发冲冠,纷纷要求血债血偿,而就是这几日,加入赤旗军的人数激增,一时间,甚至连粮草都成了问题。这让近来一直顺风顺水的白普很是发愁,只是,更发愁的,却是阿里海牙亲自带着万五千骑,杀气腾腾的赶来,而北面,从大都调来的5000最精锐的骑兵,正星夜南下,不日即到。

看来,元廷是想一鼓作气,一战而平北方,先歼灭最强的且最机动白普部,其他的再逐次扫荡,而如今白普部众太多而鱼龙混杂,马匹数量严重不足,加上为了就粮,白普率部向西移动了百里,这样一来,他的西面和南面,却都是黄河!看起来,似乎会被挤压在黄河河湾和阿里海牙部,大都军四面围堵之中,是插翅难飞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四等人制(1)

 而此时,元廷内部的政争,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太子真金在阿合马调查数月后,终于以“查无实据”的由头,还给了他一个清白,忽必烈自然点头应允,于是真金大模大样的回到中书省,开始重掌权柄。

出人意料的是,先前因为曾被海都俘虏,而圣眷大减的左丞相安童,却突然得到忽必烈的连续召见,然后,在朝会上,忽必烈突然盛赞安童,并且让他总理治河,平乱事宜,这样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了,谁都知道这几年安童过的很辛苦,朝野上下一直对他被俘虏颇有微词,很多人甚至还因此质疑他是不是内奸,忽必烈虽然让他官复原职,可是他这左丞相却一直没什么事做,加上安童乃是太子一系的人,力主汉化,更是让蒙古王公们大为不满。

如今,忽必烈重新启用安童,也就意味着对太子一事的一个鲜明态度,从此太子这个罩门,也将不再有威胁,太子储君地位,看起来已经牢固,不少人开始庆幸当时没有改换门庭选择了坚守,至于那些“聪明”的转到阿合马那边的人,此时不知作何感想。

当安童意气风发的回到朝堂,却一下子就给真金出了个大难题,他要求取消四等人制!

忽必烈上台之初,本对汉人无比信任,自己也说汉语写汉子,无奈李壇的叛乱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加上他用比较阴暗的手段害死亲弟弟阿里海牙后,急需得到蒙古王公们,尤其是保守者的支持,当然,也有对少数的蒙古人统治多数的汉人心有疑惧,因此,在法律上确定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等级和地位,将天下百姓根据归附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当然,也称汉儿。第四等南人,对于他们蒙古贵族们总是蔑称为蛮子、囊加歹、新附人,特指最后为元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即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等地生活的各族。

只是,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血脉相同,语言文化相通,可是如今,元廷却故意把同为汉人的百姓人为的分成两个等级,那自然是想分而治之了。

四等人之间的待遇自然是天上地下,在任用官吏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署的实权多数操在蒙古人、色目人手中。忽必烈基于李壇的教训,严防汉人掌握军机重务,定制汉人不得阅军数,故掌兵权之枢密院长官除少数色目人外皆为蒙古大臣,无一汉人。其次,则是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十年前忽必烈不顾真金的反对,下诏:蒙古人因争执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只许向官府申诉,违者治罪。四等人犯同样的罪,而量刑的轻重不同。同样的罪责,可能蒙古人只用交点罚金,而南人则会被诛三族。可是就是这样,那些蒙古王公们依然不放心,他们日夜鼓噪,终于让忽必烈下诏,对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制。严禁汉人、南人执把弓箭和其他兵器,甚至禁止汉人、南人畜鹰、犬为猎,违者没入家资。

这样的民族歧视政策,自然反对者大有人在,可是真正敢仗义执言的,却没有几个,新附降臣理不直气不壮,自然不敢多说,只能腹诽,而蒙古人里的开明派,倒多有建议,可是架不住那些王公们的围攻和威吓,声音也一直不大,就是真金,因为多说了几次,也被忽必烈严厉呵斥,而不敢再来。

以真金的智慧和十余年理政的经验,自然知道这四等人制,必然造成民族间矛盾的激化乃至不可调和,他也知道如今宋廷残余势力在各处煽动民族情绪,对元廷有着多么大的威胁,那蒙古人无论怎样努力,在人数上也不可能和汉人相提并论,只要汉人同心合力,蒙古人就会连灰都不剩。

而台湾岛上那支力量,就是要让这些野蛮的,嗜血的,劣等的民族连灰都不剩!华夏民族的土地,只有血脉纯正的华夏人可以居住!

可是,憋了好几年的安童,如今一出手,就给自己出了个大大的难题,汉学修养深厚的安童,洋洋洒洒数万年,全面而系统的批评了四等人制度,他尖锐的指出“国人与汉人比,固勇悍而坚韧,精诚而同心,然国人如今不过百万而汉人已愈千万,纵然今日可压,明日可制,千秋万岁之后,焉知其变?以国人治汉人则事倍功半而徒生仇恨,以汉人制汉人则事半功倍且有千秋之效,愿朝野衮衮诸公深思细察之。”

安童甚至还说:“近日读汉人圣贤之书,所谓天下大同,四海清晏,刀剑入库,众生融融,方为盛世,童日夜思之,终以为华夏四千载历史,三千万百姓,我国人缘何自外于斯?愿我国人有海纳百川之胸襟,兼容并包之气魄,取汉人之精华为己用,而非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愿陛下,太子深虑之。”

这话说的虽然隐晦,却已经很犯禁了,安童虽然一直力主汉化,可是这一次却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纲领,也就是蒙古人必须向汉人学习,必须融入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体系,甚至蒙古人不能把自己当外人,而应该是华夏民族的一分子,这也是应对汉人中死硬分子提出的“华夷大防”的最佳办法。

只是真金知道,这样的纲领固然好,却几乎不可能被采纳,朝中的守旧者就像汉人里的那些人一样,一样死守“华夷大防”,区别就是他们认为汉人才是劣等民族,就该被世代奴役,和他们将平等大同乃是胡说八道。

可是,安童这封信只是一个抄送,他是一定要在朝堂上当面提出的,目前,也是给真金打个招呼,当然也是要寻求他的支持。

那么真金的态度,就很重要了,从情感上来说,真金自然完全支持,可是先前险些被废的真金,如今或多或少的心有疑虑,他不知道,在个人政治理想面前,是勇往直前,还是暂且低头等取得绝对权力再说,这样的抉择,确实很难,谁让真金也是半个读书人了呢?

第一百二十二章 四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