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文物贩子在唐朝 >

第53章

文物贩子在唐朝-第53章

小说: 文物贩子在唐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询也是称赞不已。有一次当今天子李世民与魏征谈起另一书法名家虞世南去世后,当世再无可论书者,魏征便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李世民便下诏令褚逐良进见侍书,倍加赞许。

除了书法精湛之外,褚遂良于书画鉴古也颇有所长。当时太宗李世民下诏搜求王羲之书法,真赝混杂,全由褚遂良一一鉴定。

褚遂良此人虽然书艺精绝,但为人却是有些过于迂直,待人处事,往往少些心机。就算是面对天子,也是直言不讳,从无遮掩虚饰之词。正因如此,李世民对其更为信任。

只是不知今日大早,为什么这褚大人巴巴跑来,要见卢鸿。按说成名之早,褚遂良更在卢鸿之前,更兼身高位重,就说是欲切磋书艺,也应该是卢鸿去拜见人家才对。

颜师古与褚遂良长辈也颇为熟悉,对褚遂良知之颇深,转念一想便猜个八九不

道实在是痴迷的可以,只要一说起这写字的事儿来,立马变得神神叨叨的。据说他小时,只要闻说哪家有名帖佳迹,不管什么办法都要求来一观。写字更是写得入魔一般,每年写坏的笔比之前人积笔成冢也不稍逊。今天一大早来找卢鸿,肯定是这桩事了。”

正说着,那褚遂良已经由下人引着进来。只是一进门,便吓了屋中之人一大跳。

只见这位褚大人,年纪约有四十五六,虽然体态宽广,形相端正,但不知为何蓬头乱服,双眼通红,便如同才下地回家地一般。

孔颖达及颜师古一见大惊,还未曾说话,褚遂良已经急匆匆地说:“下官见过孔大人并颜大人。在下此来冒昧,只是欲求见卢鸿公子。不知卢鸿公子何在?”

卢鸿连忙见礼说:“学生便是卢鸿。见过褚大人。不知大人前来……”

卢鸿话音未落,褚遂良已经一步上前,紧紧地拉住了卢鸿地手,高声说道:“你便是卢鸿?我来问你,那魏王府大厅墙上狂草,可是你写地么?”

卢鸿一时摸不着头脑,手被褚遂良紧紧拉住,只得说道:“正是学生胡乱涂鸦,不成样子。倒让大人见笑……”

没等他说完,褚遂良已然一叠声地说:“太好了太好了,果然是你写的。我看了一夜,就是想不明白,你那笔法,是如何使转的?我便怎么也试不出来。来来来,快写于我看。”

卢鸿一时哭笑不得,再看孔颖达与颜师古,也是一脸忍俊不禁的神色。这褚遂良当真是名不虚传,居然一大早便跑来问卢鸿写字的笔法来了。

褚遂良一看卢鸿未说,大是着急,连声说:“卢公子,在下知道此行甚是莽撞。自古以来笔法,莫不是枕中珍藏,秘不示人的。在下也不敢要公子平白传授,只要能换得公子笔法,公子但有指使,在下无有不从。”说完还怕卢鸿不肯,又大声说:“在下家中,所藏名家书迹,也颇有珍品。便是钟太尉、王大令之迹也有数件。只要公子愿意,任凭挑选便是。”

卢鸿听了,急忙说道:“岂敢岂敢,褚大人莫要折杀在下了。大人本是书道名家,远超于学生,怎敢言此。些许笔法浅见,不过是暗中摸索。若大人欲指点在下,乃是小可求之不得之事。”

孔颖达也出声说:“褚大人莫急。卢鸿,此间事也无须你在旁。你便陪同褚大人,到会客堂中细述便了。若有所需,便着人预备。”

褚遂良这时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对孔颖达、颜师古二人说道:“让两位大人见笑了。唉,下官便是这个毛病,一说起这书道的事来,便什么都顾不得了。”说完便对二人行礼告退,拉了卢鸿便穿过中堂到会客堂中来,二人自去论述书艺。

孔颜二人俱觉好笑,不知道这褚遂良受了什么魔障来了。忙叫了下人,去外边陪同褚遂良同来地家人打听明白,回来向二人一说,才知道这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卢鸿在魏王府上题诗一事,所知之人不多,也未传扬太过,褚遂良本也不清楚。只是褚遂良本是此道中人,与魏王平日书画鉴赏等事,也有来往。那《江州帖》褚遂良也曾见过,当时略有怀疑,但反复推敲,最后仍定为真迹。

待此《江州帖》为赝品一事为卢鸿揭开,便有些声音传到了褚遂良耳朵里,只是说得不甚清楚。褚遂良倒也干脆,当时便驱车前往魏王府,求见李泰,以明究竟。

恰逢李泰正设晚宴,闻是褚遂良来访,连忙请了进来。褚遂良是当朝书法大家、鉴赏名师,李泰平日也颇愿来往。但今日褚遂良进来,便相问《江州帖》一事。

李泰便命人将那赝品取来,一一将卢鸿之言转述。褚遂良听了,也是不断称赞卢鸿高妙过人。若非久耽书翰之人,断无此等见识。李泰也连连叹息,此时旁边的萧德言也忍不住说道,卢鸿书法之妙及壁上题诗之事。

当日卢鸿题诗于壁,众人惊绝。只是诗意疏狂散淡,更有拒绝魏王招纳之意,自然不为李泰所喜。李泰在壁下观看再三,终未忍心铲去,长叹一声,命人以绿纱笼相罩。众人不知其心意,便都钳口不提。

不想今日萧德言多嘴,说破此事。若是他人,也就当没听见。只是褚遂良既然听了这等妙作,哪里忍得住,当场便请魏王暂去纱笼,以赐一观。

第五卷 名动长安

第十六章 书法交流

王李泰见了,也只好命人将纱笼揭去,现出卢鸿题的酒》来。只见字迹如龙飞凤舞,自然一座皆惊。

褚遂良初看便是一震,卢鸿这字大异平时所见,只觉笔势力拔千钧,狂放洒脱之气扑面而来。再细从头看那笔走龙蛇,翻腾使转之态,更是心下大惊。

自卢鸿范阳书写榜书大联后,大字之风渐渐流传,如对联以及屏风等,每有大字书家试写巨幅作品。但这些作品,多以正书为主,行草大字作品,颇为少见。虽然也有人将诗题于壁上,但多是小字真行书。如卢鸿这般壁上狂草大字,还从未曾有人见过。

在座之人,多是惊于卢鸿大字狂草这般气势。但褚遂良这等行家眼里,更是不同。卢鸿所书狂草,与此时世间习草之人略有不同,除了取法二王之外,还将篆隶化入草中,故其笔法一变而为苍朴雄健,变化多端。二王草书,笔法以圆润连绵为主,中锋偶见偏锋,正中取媚。卢鸿草法更为狂放,出入锋或逆或顺,使转之时,中锋侧锋互用,偶尔绞笔回笔等笔法,更增气势。且墨迹或淋漓流动,或枯笔飞白,章法左右呼应穿插之处甚多。其瑰奇变幻,大气磅礴,实是褚遂良梦中所未见。

褚遂良从头一路看下来,只觉得心中大惊大喜,一时浑忘了身在何处。看那壁上墨迹,当真有了生命一般,直欲破壁飞去。他以手空画。以仿其迹。但见这只笔起落收放,无不如意,真不知卢鸿当时是如何挥运的。尤其那狂放处,墨汁飞溅,数笔重叠而不觉其重;轻灵处,飞白漫带,空若虚谷而不觉其轻。气势上下贯通,左右呼应。通篇竟然觉得便是一个天成地整体。一笔一划。似再无可一丝一毫可更改的可能。

众人见褚遂良一时发了呆,也不管他人如何,只是以手虚比,看着那字不住感慨叹息,唤他也不理。无奈之下,只得草草结束了宴席,只留了一个下人侍候着这位褚大人。

褚遂良便如同走火入魔地一般。席地而坐,面对着壁上题字,或喜或愁,或怒或嗔,自言自语,比比划划,竟然就呆坐了一个晚上。

只是却苦了旁边伺候的下人。这位褚大人在一边入魔,偏偏时不时还一惊一乍的。弄得下人心惊胆跳。不知这是犯得哪家子仙。眼看天都亮了,下人困得不行,却见褚大人神情亢奋。头发都抓乱了,口中兀自念叨着说:“这是怎么写的呢?你说说,怎么写出来的?”

下人实在受不了了,忍不住接口说:“怎么写的我哪知道,大人去问问那卢鸿不就知道了。”

褚遂良一听这话,忽然大喜,一把抓住下人大声说:“聪明!果然说得对,找那卢鸿问问不就知道了!谢谢,谢谢啊!”

说罢将下人一甩,跌跌撞撞地便抢出门来,也不管早起的下人丫环惊诧地目光,直冲到门房把缩在里边睡觉地车夫叫起来,直接便赶往卢承庆府上来了。

卢承庆府上门房才开门,忙着收拾一下。忽然见褚遂良双眼直勾勾地冲下马车直杀过来,报过家门,便要门房通禀,说是专程来访卢鸿。要是往常他人,门房直接就打发了。但今天见这位褚大人,车马衣着,不象寻常人物。但不知为何头发凌乱,双眼通红,莫不是寻卢鸿有何大事?门房不敢怠慢,急忙报与卢承庆。

卢承庆不知怎么一回事,连忙亲自迎了出来。接着褚遂良进了书房,褚遂良把来意一说,道是欲寻卢鸿请教书艺,倒把卢承庆吓了一大跳。

褚遂良那是什么人?太宗皇帝钦点地当朝书家第一人。怎么今天一大早,跑来找卢鸿请教书法来了?

卢承庆想不明白,也不敢怠慢,只得说道卢鸿因为要应孔颖达之命,审订《五经正义》,已经搬到孔府去了,并不在卢府上。

褚遂良倒也干脆,说声致歉,旋即告辞,出了卢府,驱车便往孔府来,只留下卢承庆在后边目瞪口呆。

孔颖达和颜师古听明白这由来,一时也是摇头苦笑。早闻褚遂良痴于书道,只是不想居然一痴若此。

这时,忽然听得对面会客堂中褚遂良略带嘶哑的声音:“哈哈!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二人急忙走过来,却见卢鸿手中扶着褚遂良。褚遂良歪在椅子上,声大作,手中一只手笔缓缓自手中滑落,“啪”地掉在地上,墨汁飞溅,在地上染成一片墨迹。

有了卢鸿的大纲文字,孔颖达这边重审《五经正义》的工作进行颇为顺利。重立新说的提议及总纲得到了太宗皇帝的称赞,并亲下旨意,给予奖,并将原书重更名为《五经集注》,命孔颖达新编统一教材,是为新《五经正义》。

在卢鸿地提议下,修书小组分成了两组。一组由谷那律牵头,完善旧《集注》一书,主要是将书中不当文词进行删正。谷那律此人书艺精良,与褚遂良相善。因其淹贯群书,有“九经库”之称。参加人员除了几名主修外,还有几位与修人员的自家弟子。这些弟子也与卢鸿一般,多是座师地得意门生,修书中铺助老师做些文字工作。卢鸿便提议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按照统一的字词规范等,修订原书错误之处。

而以孔颖达、颜师古为首的一组,则是按照总纲的涵义,重新考订诸经。

所规范,孔、颜二人在卢鸿的建议下,为每一经均完纲,以此为领,订证经义。

而有两部经,因为卢鸿的参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便是《诗》与《书》。

《诗》便是后世所称的《诗经》。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至春秋年间地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唐以前解《诗》,按照孔子所说“诗言志”为纲。所谓诗言志,乃是认为,任何诗作,均是士大夫借以抒发情志之言。因此这些《诗经》中地篇章,大多被安排了明确的政治背景及喻意。搞得一部《诗经》。成了一部政治诗集。

比如《诗经》第一篇鼎鼎大名的《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是一篇标准地情诗。但以《毛诗。注》解来,便言道:“言后妃有关睢之德。者。妒。和好众妾上去了。其他各诗,更是生搬硬套,搞得如同猜谜一般,全是帝德臣忠女贞男良这一派。

卢鸿自然是不会同意这一说法,在他写的《诗》经纲要中,提出“性情说”,认为诗歌起源于性情,情有所动。声发乎外。出之自然。又按采风之说,认为上古帝王政务质实,一切从简。无须讽谕。《诗》三百,虽有讽励人伦之作,但多是民间众生,唱情抒怀之作。前人因曲解孔子“诗言志”句意,才将诗全然套于时政,不免有指鹿为马之嫌。

卢鸿此说,在修书小组内颇有争议。最后反复讨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孔颖达最终决定支持卢鸿此议,才使此说得以通过。其实唐时诗歌盛行,文人对于诗的理解,较之汉时大有进步,故卢鸿此说,方能得到多数人地支持。

那《书》便更麻烦了,因为卢鸿提出地观点更是另人震惊:卢鸿认为,整部《古文尚书》均为后人伪造,应当自《五经正义》中剔去!

《尚书》地流传,最多纠葛。秦焚书时《尚书》因之散佚,至汉时伏生凭记忆传授,仅得29篇,史称《今文尚书》。后景武之时,在孔子宅壁中得秘藏古经,其中有《尚书》,以战国古文写成,是为《古文尚书》。此书因无传授,渐渐失传。直到东晋,梅献出号称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9篇,便是世间通传的《尚书》。此时人对于《古文尚书》,均深信不疑。直到南宋朱熹,才渐有怀疑。至明人梅

卢鸿此时提出此议,别说他人,便是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